本書由八編二十八篇結構而成。及時篇"比較學理論的`合縱編`"與第八編"比較學理的`連橫`編"屬"導論"與"結論"的性質。首先,導論主要將中西文論的比較闡釋,既置于宏觀體系的語境,又給出個案解讀的學理;其次,分述王元化、錢中文、王元驤、孫紹振與許明等各自的學術研究內容及相關的學理特性;,結論則以美國、俄國和中國等三個國家的相關學人闡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的走向以及中西文化的對話、融合等三大語境與歷史景觀。
張藝聲,浙江天臺人。童年/少年在上海/天臺輪流就讀小學與初中。1953年畢業于天臺高中。1957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先后在中央、福建廣播電臺任編輯、記者。1962年開始在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1975年在臺州師專/臺州學院中文系任教。1991年評聘為教授。或獨自或合作完成各
代序 當代文論過眼錄
一 比較學理的"合縱"編
A篇 宏觀體系的個案闡釋
I 大體系的整體觀照
Ⅱ 個案性的文本闡釋
Ⅲ 整合化的組合融匯
B篇 現代意識的學理研究
I 現代性:聚焦點擊的熱門術語
Ⅱ 現代性:兩種層面的精神制度
Ⅲ 現代性:文化多向度的闡釋
C篇 新理性精神的正本清源
I 新理性精神人文基質
Ⅱ 反理性意識二元悖論
Ⅲ 理性意識情理融合論
D篇 新馬文論的與時俱進
I 新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文論
Ⅱ 新馬文論:反映論的新探索
Ⅲ 新馬文論:實踐論的新思辨
Ⅳ 新馬文論:本體論的新拓展
E篇 新美學原則的吸納創新
I 美學原則:一個歷代性母題
Ⅱ 美學原則:一個當代性話題
Ⅲ 美學原則:一個獨創性命題
Ⅳ 美的認知結構:一個學術性課題
F篇 新意識形態批評學理
I 一般意識形態
Ⅱ 政治意識形態
Ⅲ 審美意識形態
二 古今文論的比照編
A篇 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化
I 現代轉化的哲學依據
Ⅱ 現代轉化的史學依據
Ⅲ 現代轉化的詩學概觀
B篇 中西文論對話比照的梅開三度
I 一度對話比照觀:《詩學》與《文心》的對話比照
Ⅱ 二度對話比照觀:《體性》、《定勢》與《文學風格論》的比照對話
Ⅲ 三度對話比照觀:結構學、解釋學與《麗辭》篇、《章句》篇及《附會》篇的對話比照
C篇 中西文論比較闡釋的三元載體
I 創作論的比較闡釋
Ⅱ 文體論的比較闡釋
Ⅲ 鑒賞評論的比較闡釋
三 新理性精神解讀編
A篇 理性意識歷史衍變的同構異態
I 西方理性意識的歷史衍變
Ⅱ 中國理性意識的歷史衍變
Ⅲ 現當性意識時序衍變
B篇 新理性精神新質基因的三大序列
I 對經典唯物史觀的大拓展
Ⅱ 對各類理性主義的大包容
Ⅲ 對物欲橫流的大反思
C篇 新理性精神本體結構的四大因子
I 弘揚人文精神
Ⅱ 倡導對話交流
Ⅲ 營造精神家園
Ⅳ 審美創造工程
D篇 理性意識:中西影像文化的磨合
I 理性精神的歷史流變與品格
Ⅱ 中國導演群族的新理性精神
Ⅲ 中國影視演員的詩學化品格
Ⅳ西方電影學派的理性化意識
四 新馬文論的哲學編
A篇 反映論的新探索
I 歷代反映論的衍化
Ⅱ 傳統反映論的弊端
Ⅲ 新馬反映論的品格
B篇 實踐論的新思辨
I 實踐論的新解讀
Ⅱ 知行關系異同說
Ⅲ 知行說中西比較
C 篇本體論的新拓展
I 自然本體論
Ⅱ 人類本體論
Ⅲ 生命本體論
五 美學原則的學理編
A篇 新美學原則反思批判的當代契機
I 對"美是生活"論的挑戰
Ⅱ 對"生活決定"論的質疑
Ⅲ 對"政治一元"論的反撥
B篇新美學原則反思批判的當代學理
I 對機械反映論的非議
Ⅱ 對"二元對立"論的超越
Ⅲ 對非審美論的批判
C篇 新美學原則中西比照及其獨創性
I 整體結構比照的超越
Ⅱ 三維結構比照的拓展
Ⅲ 錯位理論比照的獨創
六 美學的認知結構編
A篇 審美學理的比照闡釋
I 《美的認知結構》的本位闡釋
Ⅱ 康德兩種美論的學理性闡釋
Ⅲ 康德美學的貢獻及局部超越
B篇 意識形態的反思比照
I 意識形態的歷史話語
Ⅱ 意識形態的流變話語
Ⅲ 意識形態的比照話語
七 學理治學方法論編
A篇 王元化運作經典式治學方法論
I 考證推理方法論
Ⅱ 說明研究方法論
Ⅲ 分析綜合方法論
Ⅳ 比較研究方法論
B篇 許明運作改良式治學方法論
I 治學的發現方法論
Ⅱ 治學的溯因方法論
Ⅲ 治學的實驗方法論
C 篇孫紹振運作開放式治學方法論
I 二律背反的求證模式
Ⅱ 正、反、合的三一模式
Ⅲ 證偽證實的結合模式
Ⅳ 敘述話語的訴說模式
八 比較學理的"連橫"編
A 篇美國學人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I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表現
Ⅱ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
Ⅲ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闡釋
B 篇俄國學人看中國文化走向巔峰
I 帝國的起源
Ⅱ 百年屈辱史
Ⅲ 偉大的勝利
C篇 中國學人看中西文化的對話融合
I 對話交流的邏輯學理
Ⅱ 對話交流的游戲規則
Ⅲ 對話交流的歷史景觀
后記 我的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的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