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七部分,內容包括:旅游與人類學;旅游、社會與權力;旅游經驗與真實性;旅游的符號與結構;旅游、閾限與認同;發展、實踐與案例等。
彭兆榮,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廈門大學旅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法國巴黎大學(十大)講座教授,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人類學系訪問教授。主編"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出版(含合作)著作十二種,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余篇。
前言
及時部分 旅游與人類學
一 當代旅游與旅游研究概貌
二 旅游產業的背景描述
三 旅游與旅客的定義
四 旅游人類學的背景描述
五 旅游人類學的學科特點與優勢
六 旅游人類學的方法論
七 旅游民族志所關注的問題及范式變革
八 "旅游文化":當代歷史人類學一種討論
九 深度旅游:"田野作業"的一個啟示
十 旅游對民族志寫作范式的影響
第二部分 旅游、社會與權力
一 現代社會的"全球化"影響
二 現代社會的"地方性"吸引力
三 "后現代主義"語境下的"鄉村"
四 旅游中的社會生產與商品交換
五 現代旅游中的權力問題
六 "他者"的"我者"影像與"我者"中的"他者"影像
七 旅游中的社會性別
八 旅游時間與"他者"時間
九 旅游中的社會空間與場域
十 "懷舊"與"超現實"
第三部分 旅游經驗與真實性
一 旅游的性生因素及對游客的影響
二 旅游動機與游客的分類
三 旅游與經驗
四 旅游與休閑概念
五 休閑蟬與休閑形態
六 有關"真實"的問題及討論
七 旅游行為中的真實性
八 旅游展演的"前后兩分制"與真實性
九 視野:主觀抑或客觀
十 "心眼":旅游中的攝影行為
第四部分 旅游的符號和結構
第五部分 旅游、閾限與認同
第六部分 應和、涵化與文化邊界
第七部分 發展、實踐與案例
代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