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來到東方:加倫與中國革命史料新編圖書
人氣:44

來到東方:加倫與中國革命史料新編

本書收錄的文件保存于俄羅斯國家軍事檔案館、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和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檔案館。正文和附錄共收錄有關檔案文獻17份,其中正文收錄的13份文件為加倫自己所寫,為本書的主體部分,這13份文件涉...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史料典籍  
  • 作者:[俄][阿納斯塔西] 婭?[卡爾圖諾娃]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18119618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8
  • 印刷時間:2017-08-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496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的文件保存于俄羅斯國家軍事檔案館、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和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檔案館。正文和附錄共收錄有關檔案文獻17份,其中正文收錄的13份文件為加倫自己所寫,為本書的主體部分,這13份文件涉及次東征,粉碎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以及北伐戰爭期間的重要歷史事件。附錄中收錄4份文件,其中第1號文件是蘇聯駐華南顧問團條例,其他3份文件是他人所寫,均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當時軍事總顧問加倫與政治總顧問鮑羅庭之間在有關中國革命策略問題上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華南顧問團面臨的財政和工作困難,是研究1924—1927年國民革命歷史的重要史料。

編輯推薦

加倫是20世紀20年代隨蘇聯軍事外交使團來到中國廣州的軍事顧問中的代表人物。作為杰出的軍事統帥和政治活動家,加倫在中國期間,為改組廣州政府軍隊、籌建黃埔軍校籌建以及東征和北伐等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書所收錄的文件資料來自于俄羅斯國家軍事檔案館、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和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檔案館所藏的俄文檔案,是作者當年親歷歷史事件的見證,對于了解中國近代特別是東征、北伐那段歷史有著重要的文獻作用。書稿多為隨筆,文字通俗可讀,故事情節性較強。

作者簡介

阿納斯塔西婭 卡爾圖諾娃,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長期致力于中蘇(俄)關系史和中共黨史的研究工作,是著名的“中國通”。著作有《加倫在中國(1924—1927)》等。

譯者:張麗,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折沖樽俎——維特遠東外交政策研究》,主要譯著《中亞歷史》等。

審校者:李玉貞,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高校執教18年,1977年開始從事中蘇關系、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黨的研究和史料翻譯,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作有《孫中山與共產國際》,《國民黨與共產國際1919-1927》等,編譯《馬林與及時次國共合作》,翻譯《聯共、共產國際與中國》等書。

目錄

致中國讀者 / 001

緒論 / 003

及時號文件布留赫爾致Л.М.加拉罕的電報 /035

第二號文件廣東戰事隨筆 /038

Ⅰ1924年年底廣東的戰事和政局 /040

及時次北伐 /040

北伐失敗 孫中山喪失廣州 /041

陳炯明被逐出廣州 /042

外省籍軍隊及其對廣東政局的影響 /043

匪 患 /045

國民黨的新方針及其對廣東軍政局勢的影響 /046

進攻陳炯明以占領粵東 /049

進攻陳炯明失利的真正原因 /050

第二次北伐 /050“紙老虎”叛亂 /053

農會與封建地主和富農在農村公開武裝沖突的爆發 /056

廣寧縣農民的斗爭(1924年11月—1925年2月) /057

黃埔軍校及其對廣東內部政局的影響 /066

直系戰敗與孫中山北上 /069

1924年12月重新開始第二次北伐 /072

Ⅱ準備進攻陳炯明和保衛廣州 /076

進攻陳炯明之前廣西的局勢 /076

唐繼堯進軍廣西的最初消息及其進軍的目的 /077

政府與黃將軍在廣州會商 /078

陳炯明準備進攻廣州(報刊和傳聞) /079

準備迎擊陳炯明和廣州的防御措施 /084

孫中山博士的病情及其去世的傳聞 /097

進攻東線的命令以及進攻前夜廣州的政局 /098

各戰線的局勢及其對派往東線作戰軍隊數量的影響(示意圖 1) /099

Ⅲ敵對雙方軍力評估 /100

政府軍內部的狀況、戰斗力及其人數 /100

政府軍的總體狀況 對軍隊和指揮人員的評價 /107

軍校學員和政治部工作對它的影響 /121

黃埔軍校內的孫文主義學會 /124

黃埔軍校及時期畢業生 /128

作戰地區的概況(廣東省東部) /130

粵 軍 /134

陳炯明的軍隊、它的特點及其部署情況 /134

敵我雙方軍隊評估及結論 /141

陳炯明的進攻計劃,其兵力分布及最終部署 /142

Ⅳ進軍淡水 /143

廣州政府軍發動進攻及其進攻計劃 /143

各路指揮的命令 總司令命令的傳達 /145

從石龍到淡水戰役的開始 /146

強攻淡水 /153

淡水之戰勝利后 /156

遭遇戰 /159

Ⅴ針對林虎和陳炯明的軍事行動 /161

進軍海豐 /161

開始對林虎作戰 /170

各路軍合圍 /174

與3月13日的戰斗 /183

3月13日一役后戰事的進展 /184

第二師和第七旅的作戰 /197

陳炯明率艦隊到汕頭 /200

對林虎作戰的結論 /204

對陳炯明作戰所使用的通訊工具 /207

結 論 /214

工程兵力、工具及其在討陳戰役時的使用情況 /215

結 論 /218

攻打惠州要塞的工程準備情況 /219

黃埔軍校炮兵部隊的作戰 /223

結 論 /225

戰 術 /226

空軍備戰及其戰前狀況 /227

艦隊參加對陳炯明的作戰 /229

作戰的準備 /230

敵人的力量 /231

華南艦隊的行動 /232

3月25日“中山艦”被截獲 /233

敵人的行動 /233

江防艦隊的行動 /234

人民對廣州政府軍的態度以及黃埔軍校政治部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 /235

繳獲戰利品的大致數量 /237

敵人被逐出廣東后的集結地及其大致人數 /238

粵軍將領的內部紛爭和地方管理機構的組建 /238

Ⅵ準備進軍福建 /243

進軍福建想法的產生 /243

福建省的局勢 /244

進軍福建的準備和進攻計劃 /245

進軍福建的真正原因 /245

張民達將軍遇難的消息 將軍前往廣州 /247

到達廣州以及與政府的及時次談話 /248

楊希閔悔過 /251

要求與許崇智將軍劃分勢力范圍 /251

繼續準備進軍福建 /252

惠州要塞投降 /253

范石生在廣西戰敗的消息和廣州反對派的積極活動 /253

Ⅶ廣州還是福建政局和戰局分析/255

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內的狀況和軍隊下一步進軍方向的選擇 /255

政府決定同唐繼堯達成妥協 /263

4月28日汕頭會議“要廣州還是要福建” /266

4月28日第二次汕頭會議“要廣州還是要福建” 唐繼堯的兵力 /270

唐繼堯提出的協議大綱 /271

在廣州從事進攻的準備 /273

滇軍和桂軍的外交手腕 /276

一次汕頭會議 正式通過作戰方案(5月13日) /278

政府軍向廣州開拔前的總局勢及其作戰方案 雙方的力量 /285

政府軍的總兵力和調往廣州的兵力 /290

敵人可能采取的行動 /292

政府軍的作戰方案 /294

廣州的局勢(1925年5月17日到6月5日) /297

楊希閔和劉震寰來到廣州 他們在5月25—30日間向政府提出的建議 /305

政府軍向廣州推進 6月1日以后敵人的行動 /309

6月1日以前的局勢 /310

Ⅷ爭戰廣州各軍作戰行動分析 /320

6月12日戰斗和政府軍占領廣州(參見示意圖) /320

6月13日晨滇軍第三軍反攻(參見示意圖) /322

湘軍在平叛過程中的行動(參見示意圖) /323

進軍廣州時的湘軍炮兵 /327

從1925年5月25日到6月13日朱培德軍的作戰 /329

東路軍的作戰 /332

艦隊在平定滇軍和桂軍叛亂中的行動 /335

奧里薩卡炮兵連的作戰 /338

廣州城下繳獲的戰利品 /341

軍隊的戰術素質及其作戰經驗的不足 /343

對廣州戰役的總結和結論 /349Ⅸ廣州解放之后 /353

反革命集團的產生和形成 /353

政治委員會決定對廣東省的民政和軍事管理機構進行改革 /354

1925年6月15日的軍事會議 /358

新反對派的政治綱領 /360

許崇智將軍到廣州及其態度 /360

沙基慘案(1925年6月23日) /364

軍事委員會的工作 /368

軍隊改組 /373

第三號文件加倫的電報 第89號 /378

第四號文件加倫的電報 第90號 /380

第五號文件加倫的電報 第92號 /382

第六號文件加倫的電報 第93號 /384

第七號文件加倫的電報 第95號 /386

第八號文件加倫的電報 第97號 /388

第九號文件加倫致И.С.溫什利赫特的電報 /391

第十號文件加倫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信 /392

第十一號文件加倫致中共中央、Г.Н.吳廷康和的信 /408

第十二號文件加倫致И.С.溫什利赫特的電報 /425

第十三號文件加倫在軍事會議上的演說 /429

附錄

及時號文件《華南政治軍事顧問團條例》 /430

及時章 顧問團的任務 /430

第二章 顧問團的組織 /431

第三章 顧問團團長 /432

第四章 顧問團副團長 /432

第五章 政治工作助理 /432

第六章 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部各監察機構和管理局的顧問 /433

第七章 國民革命軍海軍部總顧問 /433

第八章 空軍管理局高級顧問 /433

第九章 后勤供應管理局高級顧問 /434

第十章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高級顧問 /434

第十一章 各軍高級顧問 /434

第十二章 軍中各師的顧問 /435

第十三章 各軍的顧問專家 /435

第十四章 各軍的政治顧問 /435

第十五章 師政治顧問助理 /436

第十六章 各師政治顧問 /436

第十七章 鄰省顧問團的籌備工作 /436

第十八章 華南政治軍事顧問團總部 /437

第二號文件 К.Е.伏羅希洛夫致加倫的信 /439

第三號文件 М.尤什克維奇關于加倫與鮑羅庭在軍事政治問題上產生意見分歧的報告 /441

第四號文件拉德克維奇受加倫委托向К.Е.伏羅希洛夫匯報工作的速記記錄 /449

已經公布的加倫在中國工作期間文件目錄 /461

人名索引 / 463

譯者后記

在線預覽

前言

瓦西里 康斯坦丁諾維奇 布留赫爾(1890—1938)生于一個農民家庭,早年開始自己謀生。參加過及時次世界大戰,因作戰驍勇,獲得喬治十字獎章。十月革命后在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日子里,他是一位神奇的將領,令白衛軍聞風喪膽。1924年10月布留赫爾抵達廣州。在中國,他使用過的名字是:卓依 符謝沃洛多維奇 加倫( Зой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 Галин),那是用孫女卓婭和妻子加琳娜的名字而取的一個化名。聯共(布)中央的電文中也使用過“烏拉爾斯基”(Уральский)的化名。

本書編者阿 卡爾圖諾娃教授在她的《緒論》中詳細介紹了檔案文獻的來源和價值。

從文件中能夠看出加倫在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做出的重要貢獻。卡爾圖諾娃教授強調說:“奪取湖北的整個戰役不僅是從軍事戰略的角度出發構思的,而主要是從政治角度出發構思的。”這個觀點寓意深刻。

卡爾圖諾娃教授在《緒論》中對蘇聯顧問們在中國活動的性質做了如下概括:“在中國的活動是一種國際主義的援助,這種國際主義援助的思想和實踐在共產國際(1919—1943)、聯共(布)以及蘇聯對爭取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各民族所實行的政策中占據優先地位。”

面對史實,這樣的觀點我們難以茍同。因為有幾個重要的問題必須弄清楚。首先,什么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其次,它在蘇聯外交包括對華外交政策中究竟占有多大比例;第三,共產國際的世界革命理論吝批評。與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是否為同一個概念?這些理論問題,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更非筆者所能。事實上,與其強調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于“爭取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各民族所實行的政策中”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占據優先地位”,莫如強調蘇聯和共產國際是把蘇聯的“國家利益”置于“優先地位”,更加貼近本質。今天的俄羅斯學者,一位頂級的共產國際研究專家說:“共產國際從來沒有站在違背蘇聯和聯共(布)利益的立場上,共產國際的活動年復一年越來越強勢地充當聯共(布)和蘇聯對外政策的工具。”

也許因為書名是《來到東方:加倫與中國革命史料新編》,反映的是1924—1927年間加倫在中國的活動和貢獻,所以卡爾圖諾娃教授在《緒論》中沒有提及他離開中國之后的情形。然而這是加倫政治軍事生涯中重要的時期,也是構成他軍事政治生涯多維圖景的重要方面,況且從蘇聯軍事和政治意義上看,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階段,這指的是1929年中蘇中東鐵路沖突中加倫扮演的角色。

眾所周知,1927年國共分裂,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中蘇關系繼續齟齬不斷。1928年6月皇姑屯被炸身亡,1928年12月29日少帥張學良偕同張作相、萬福麟等聯名通電,宣布奉、吉、黑、熱四省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遵守三民主義,懸國民黨青天白日旗,是謂“東北易幟”。這是中國朝著國家統一邁出的重要步驟,“中國政府頗欲在此全國民心士氣最為高漲之時,適時解決中東路問題,收回主權,遏阻赤禍”。中國據搜獲的蘇方函電,認定中東鐵路蘇聯當局“宣傳赤化”,“圖謀不軌”,破壞中國安定。“決以強硬對蘇俄”,并指示張學良“相機處置,速為收回”中東鐵路。7月10日,收回中東路報房、車站及沿線機關,逮捕試圖反抗的蘇方人員50余名。至此,中國已經掌管了中東路。沖突也由此更加激烈。

1929年7月19日,司法院長王寵惠在海牙發表中國政府對外宣言,稱蘇聯在中國境內宣傳赤化,破壞國際交通,應負全部責任。

如果說1927年12月國民黨表示要斷絕中蘇關系,蘇聯僅僅被迫召回大使,中國并沒有召回駐蘇外交官員,那么到這時,中、蘇兩國就不僅徹底斷交,而且要兵戎相見了。

國界兩邊都在磨刀霍霍。在7月20日致電全國將士,聲明蘇聯違犯1924年中俄協定,行“侵略我國主權,擾亂我國秩序之陰謀”,而其“職工會又為宣傳共產主義之機關”。中國“不得已而為自衛之行動,收回路權,解散工會,純屬必要之處置,亦為條約上賦予中國之權力”。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之國民革命,以正義人道為指歸……絕無侵略他國之野心”,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已抱較大之決心,絕不稍受脅迫”。再次說明,國民黨不允許蘇俄“以次殖民地視我國”。電報聲情愷切,以古詩“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民族存亡,革命成敗,爭此俄項。凡我袍澤,其共念旃”為激勵。7月20、 21日連電東北邊防司令官張學良,先把東北防御全權授予張,后則告知,“如其必要,全國軍隊可以隨時赴援” 。

莫斯科那里,斯大林也決心采取更大的行動。除了蘇聯在中東鐵路的利益,還另有原因:“十分明顯,莫斯科對中國事態的關注極其強烈,其中還包括在遠東傳播共產主義的意圖。”

1929年8月5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決定利用媒體造勢,在哈爾科夫的報紙放風,散播緊急建立遠東特別軍團的消息,次日,8月6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根據斯大林和伏羅希洛夫的建議,正式建立遠東特別軍團,其司令官便是北伐期間馳名中國的加倫將軍。

歷史就這樣輪回,差不多三年前,和加倫在北伐途中是戰友,經常徹夜長談。甚至表述過請加倫出面直接指揮軍事行動的想法。然而幕帷中的這兩位戰友這時卻已經兵戈相見。加倫執行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的決定“竭盡全力鎮壓”反對蘇聯的勢力,面對的是的中央政府。

中東路武裝沖突愈演愈烈,滿洲里、同江、黑河一帶炮聲震天,血肉橫飛。東北軍根本不是蘇聯紅軍的對手,很快一敗涂地。中國國內形勢使國民政府沒有能力給張學良提供任何軍事援助,只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 48次常務委員會決議11月14日致書東北前敵將士,褒揚他們“捍國衛民,克盡厥職,發揚我國民族固有之精神……策勛于將來,確立中國之獨立自由者,端在此舉”,并派遣孫科、吳鐵城前往東北慰勞。

戰爭使中國方面損失10億元,傷亡軍民1萬余人,國民政府只好派蔡運升赴蘇,與蘇俄代表A.西曼諾夫斯基(Симановский)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簽訂《海參崴議定書》。條文中規定恢復1929年7月10日前鐵路的狀況。事實上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

1930年,因為在中東鐵路沖突中的表現,加倫獲得紅星勛章。1931年,他獲得另外一枚獎

章——列寧勛章。

然而加倫沒有因自己的赫赫戰功而逃過1937—1938年間斯大林的血腥鎮壓。當孫科訪問莫斯科向斯大林提出希望加倫再到中國幫助抗戰時,后者已經不在人間。斯大林故去兩年后,加倫于1955年得以平反昭雪。

我與A.卡爾圖諾娃教授相識是30年前的事了,那時她正訪問中國,后來在北京、廣州、莫斯科,我們多次相遇,交談甚洽。她以年近九旬的高齡,從檔案館內找到這些珍貴史料。感謝她的《致中國讀者》,以及在翻譯過程中提供的幫助。

本書全文由遼寧師范大學張麗博士翻譯。此處當向讀者說明者,乃為本書350多個中國人名和地名的翻譯問題。確實如俄文編著者所言,許多地名是地圖上沒有標注出來的小村莊。實情是,時近百年,地名沿革錯綜復雜,譯者雖有幸參閱加倫當時使用過的作戰地圖,也依然無法將其復原。書中許多人名不見經傳,加倫不懂中文,他記述的是廣東方言的發音。查書中人物幾乎沒有操標準普通話者,一些人名和地名往往是某種方言(或江浙或廣東或云南或廣西方言)的發音。知名人物還好處理,如“孫科”,書中使用的發音為СуньФо(Sun Fo),地名“廣州”,在書中也按照粵語拼寫為Кантон(Canton),這些用法甚至流傳

至今。可是某些下級軍官,則從軍官序列中也難以查到。加上人名、地名的拼寫前后并不一致,甚至還有錯誤,故此本書譯者專門請教了中山大學歷史系李吉奎教授、廣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陳澤泓研究員以及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曾慶榴教授,得到他們的極大幫助,在此對幾位學者表示深深的謝意!但依然有許多實在無法核實的,只能標以“音譯”,還望廣大讀者和專家指正。

此外,本書中涉及20世紀20年代在上海、廣州以及香港出版的一些報刊,因為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譯者無從得到這些資料,只能是按照俄文翻譯過來,實為一大憾事。

李玉貞

致中國讀者

尊敬的讀者:

1924年瓦西里 康斯坦丁諾維奇 布留赫爾(加倫)和肩負重任的軍事外交使團到了廣州,他們乃蘇聯領導應孫中山之請派遣來中國的。那是1924年7月18日軍團長帕維爾

安德烈耶維奇 巴甫洛夫在廣東不幸遇難之后的事。時間已經過去90年了。布留赫爾到中國時年方三十有余,但在蘇聯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杰出蘇俄統帥,俄國內戰時期的傳奇英雄,紅軍的組織者和締造者之一,著名的軍事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從1935年起成為蘇聯元帥)。

布留赫爾于1924年10月末抵達廣州。他與孫中山的及時次談話是在11月底進行的。首次會晤他們無所不談,連續幾個小時。孫中山對布留赫爾表示了的信任,在談話的他向布留赫爾發出了邀請:“請留在這里,用您的經驗來幫助我們的事業。我相信您,對您深信不疑。”

中國史學家和讀者們對布留赫爾在改組廣州政府軍隊和持之以恒地關注黃埔軍校工作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耳熟能詳,對他在擊潰陳炯明、解放廣州,制訂國民革命軍北伐總體計劃和直接參加北伐戰爭,制訂北伐期間的一系列極其重大戰役的作戰計劃并積極參與這些戰役的功績也早有所聞。

所以我在這里只簡要介紹本書所刊文件的史料價值。這些文件極其重要而且確鑿,值得信賴。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布留赫爾是一系列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他既不是事后記述這些事件,也不是憑回憶予以記載的,正如現如今人們所說的,他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來記述的,對剛剛發生的事件進行了深入的評價和多方位的分析。

蘇聯駐華全權代表Л.М.加拉罕曾指出:“布留赫爾是蘇聯在華顧問中一位身兼軍事家和政治家素質的人,他非常善于應對并把握中國的局勢。”這無疑使他在評估歷史事件時能夠考慮中國的特點。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布留赫爾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運動給予了盡可能的幫助,他非常尊重、、張太雷、惲代英、陳延年、彭湃等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家。但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布留赫爾沒有與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進行直接聯系,也沒有與中共地方委員會的領導們進行直接聯系,讀者們將在本書中看到布留赫爾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之間的通信。

布留赫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都對他做出了很高的評價。布留赫爾在華工作期間,盡管非常不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健康狀況不佳,但他還是對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事業——統一祖國并使祖國擺脫受列強奴役的半殖民地狀態而貢獻自己作為一名軍事統帥的全部力量,貢獻自己作為一名政治活動家的全部智慧和外交才能。他實際上是中國革命的參加者。

同時,以布留赫爾為首的蘇聯軍事顧問的工作為中、俄兩個偉大民族的友誼奠定了基礎,這種友誼后來日益發展鞏固,盡管曾經歷過若干年的挫折。現在,我們兩個偉大的國家根據

2001年7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原則和精神,正致力于把平等、互信、合作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把相互支持和代代相傳的友好關系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將此視為外交政策的。

在紀念黃埔軍校成立90周年之際,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領導提議將布留赫爾的這本文件集翻譯成中文出版,期望對中國史和中蘇關系史感興趣的中國讀者喜歡這本書。

阿納斯塔西婭 卡爾圖諾娃

2014年1月于莫斯科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