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記者》系列叢書擬編撰20本,收錄400 位中國名記者,每一名記者分為評傳、代表作品、作品賞析三部,將記錄中國新聞史上為革命、為人民立言記事的記者的光輝事跡和突出貢獻。
本書為柳斌杰主編的《中國名記者(第7卷)》。
鐵肩擔道義 文章譜千秋——《中國名記者》序/柳斌杰 李東東 新中國廣播電視創業者 梅益(1914-2003) 人物評介/哈艷秋 李曉光 作品選編 《在西柏坡的戰斗崗位上》 見證日本法西斯的覆滅 黎秀石(1914-2007) 人物評介/劉婧婷 作品選編 《懲前毖后》 赤誠健筆寫新聞 彭子岡(1914-1988) 人物評介/喬云霞 作品選編 《先生到重慶》 《老郵工》 人民廣播及時代探索者 溫濟澤(1914-1999) 人物評介/哈艷秋 張靜 作品選編 《大家都來說話——-XNCR周年紀念廣播》 對外廣播開路先鋒 鄒曉青(1914-2011) 人物評介/鄧紹根 葉麗麗 廖文琪 作品選編 《打破常規的一次爭分奪秒戰》 《展現中德人民友誼篇章的力作》 走在新聞理論探索前沿 王中(1914-1994) 人物評介/楊唯汀 劉藝 作品選編 《安全發言術》 《論評論文寫作和新聞學上的幾個問題》 《(民立報)等報“迂迥宣傳”的幾個問題》(節選) 《兩個“新聞”概念》(節選) 自學成才的傳奇報人 馮英子(1915-2009) 人物評介/鄧紹根 陳玲玲 作品選編 《轟炸給了重慶些什么?》 《也談“心有余悸”》 《搖頭婆婆和孤臣孽子》 《要一點移山精神》 《反封建的課題》 《清醒腦子》 讓“光明”劃破禁區 楊西光(1915-1989) 人物評介/鄧加榮 作品選編 《回顧1978年改版初期的(光明日報)》 《理論的作用無可置疑》 《思想解放無止境》 把新聞人生獻給中國 伊斯雷爾 愛潑斯坦(1915-2005) 人物評介/王義鵬 柯永權 作品選編 《反共堡壘西安》 《重訪臺兒莊》 《80年代的西藏變革》 大智大勇探新聞 劉時平(1915-1999) 人物評介/錢江 作品選編 《沈崇小姐》 《為何“七星樓”閑置不用 卻又大興土木蓋賓館》 《邀請普通黨員列席市委常委會》 從文藝青年到新聞英烈 蕭逸(1915-1949) 人物評介/王會 作品選編 《定縣城解放及時天》 《一個新興連是怎樣鍛煉起來的》 《核心堡戰后巡禮》 扎根群眾辦報辦臺 金照(1915-2005) 人物評介/曹宇辰 作品選編 《寫什么?》(節選) 《城市電視臺節目怎么辦》 傾心省級黨報改革 白汝瑗(1915-1987) 人物評介/張利民 陳長辛 劉榮升 作品選編 《講究宣傳效果 改進宣傳方法》 《找到了提高報紙工作的途徑》 往事不如煙 津事尤亢之 王亢之(1915-1968) 人物評介/馮帆馬藝 作品選編 《抗戰第八周年的冀中平原》 《全市工商業者積極行動起來,開展 反行賄、反偷稅、反詐騙國家財產運動!》(節選) 愿做海燕迎風雨 繆海棱(1915-1996) 人物評介/鄭德金 作品選編 《兩個村代表》 《狂歡之夜》 《新聞記者的能動性》 《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節選) 鏡頭定格南京解放 鄒健東(1915-2005) 人物評介/譚林茂 作品選編 《我送親人過大江》 《占領總統府》 《視察密云水庫》 用生命記錄戰爭史 朱啟平(1915-1993) 人物評介/劉玉凱 作品選編 《硫磺地獄》 《落日》 “新華軍”中筆桿子 熊復(1915-1995) 人物評介/哈艷秋 陳雪 作品選編 《內戰與外援》 《時代在斗爭中前進》 《編輯工作是一門學問》 《北京日報》首任總編輯 周游(1915-1995) 人物評介/吳惠凡 作品選編 《冀中宋莊之戰》 臺兒莊血戰記錄者 趙家欣(1915-2014) 人物評介/王大龍 作品選編 《今日的廈門》 《大炮聲響了》 《胡里山勞軍記》 《臺兒莊血戰》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中央廣播事業局直屬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新聞總署領導梅益被任命為副局長。1952年9月梅益繼李強之后擔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兼黨組書記從此開始領導和統籌我國廣電事業的建設。
1952年至1956年梅益主持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北京先后召開了四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這四次會議在推動新中國初期廣電事業的建設方面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初期只有城市居民有條件通過收音機收聽廣播而在偏遠、貧困的廣大農村只是在縣一級設有專人負責收聽的收音站農民不能直接收聽到廣播。為此國務院下發“基本上普及農村廣播網”的指示決定大力發展農村廣播。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農村廣播收音網是一項浩大而又艱難的工程。身為廣播事業局局長的梅益主持召開全國性的廣播工作會議商討發展農村廣播收音網的措施。為了解決廣播設備和收音機的生產問題中央廣播事業局還專門創辦了廣播器材廠和收音機廠。經過多年努力到1956年底廣播收音網終于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基本普及這是我國廣播事業發展的重大跨越。
新中國的對外廣播源頭可以追溯到1941年12月在延安開始的日語廣播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其規模仍然很小。根據要讓全世界聽到我們的聲音的指示梅益領導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1953年制定了及時個廣播事業發展的五年規劃規劃中確定了“先中央后地方先對外后對內”的廣播重點發展方針積極籌劃建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梅益還為新中國的電視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早在 1954年就有要辦電視的重要指示。1956年劉少奇在代表黨中央聽取了梅益的工作匯報后提出要盡快創辦電視。在此之前雖然我國在廣播事業方面有所成就但在電視方面無論是技術開發還是事業建設都同西方發達國家相去甚遠甚至是一片空白。期間日本在北京舉辦了一次工業展覽會會上展出了一部50千瓦的黑白圖像發射機和一套接收系統。為了盡快創辦電視梅益主持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將此套設備全部買下并召集清華大學的專家、技術人員同廣播器材廠的員工一同努力在這些設備的基礎上不斷地更換調試終于在1958 年提前試制電視成功。同年5月1日首次試播9月2日正式開播由此開啟了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道路。
廣電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新中國最初的廣播電視專業教育始于1954年3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創辦的廣播技術人員訓練班。1956年劉少奇提出設立培養廣播干部的高等學校。同年8月梅益主持召開的第四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最終于1958年9月2日在訓練班的基礎上創辦了北京廣播專科學校。1959年9月將北京廣播??茖W校擴建為北京廣播學院這是我國及時所培養廣電專門人才的高等學府。北京廣播學院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梅益的大力支持。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