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士之轉型的梳理,直接繼承和發揚了美國宋史學界關注“士人”的學術創變,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此基礎上,積極地探索了深入理解唐宋思想轉型的新方法與新道路, 它不依循理學的慣常敘述思路,而是從唐宋思想史的內部出發,揭示其起伏轉折的軌跡。唐宋思想許多為人忽視的重要內涵,得到豐滿的呈現,而理學的興起這一前人論之甚多的問題,也因從唐宋士人轉型和思想轉型的大背景來觀察,有了別開生面的闡發。書中對思想史的研究,綜合了政治史、社會史、文學史等諸多領域的觀察 ,其中從“文”的視角切入思想史,將文學史與思想史結合起來觀察 ,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有所見。
唐宋變革說的力作!
細膩勾勒出唐宋時期士人價值觀演變的軌跡!
在行文中,與唐宋名人進行跨時空對話!
包弼德(Peter K.Bol),1982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任哈佛大學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1997—2002年任東亞語言文明系主任及東亞國家資源中心主任,現任哈佛大學副教務長,以及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理事長、中國歷代傳記資料庫理事長。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出版著作多部和論文六十余篇。
初版序
再版序
及時章導言
第二章士之轉型
第三章初唐朝廷的學術和文學創作
第四章755年之后的文化危機
第五章文治政策與文學文化:宋代思想文化的開端
第六章思想家,其次是作家:11世紀中期的思想潮流
第七章為了的秩序:王安石和司馬光
第八章蘇軾的道:盡個性而求整體
第九章程頤和道學新文化
附錄南北宋時期的晁氏家族
初版序
再版序
及時章導言
第二章士之轉型
第三章初唐朝廷的學術和文學創作
第四章755年之后的文化危機
第五章文治政策與文學文化:宋代思想文化的開端
第六章思想家,其次是作家:11世紀中期的思想潮流
第七章為了的秩序:王安石和司馬光
第八章蘇軾的道:盡個性而求整體
第九章程頤和道學新文化
附錄南北宋時期的晁氏家族
中文術語對照表
參考文獻
索引
唐宋轉型之反思
譯后記
中譯再版后記
包弼德教授從文化角度描述了從唐代少數精英貴族世家向宋代廣大士人階層的轉變,這一轉變長期受到關注,而包教授的分析視角,他次詳盡地闡述了公元750-1100年思想巨變與社會巨變的相關性。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這本書以開闊的視野,對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轉型做出新的評價,這次思想轉型形塑了中華帝國晚期的思想史。
——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