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經濟學已成為當代經濟學中最激動人心的領域之一,空間經濟理論被視為不競爭與收益遞增革命的第四次浪潮,它為人們研究區位理論和解釋現實經濟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本書是世界著名經濟學大家合作之結晶,正是由于這本書的出版,3位作者于2001年獲得了亞洲 影響力的"日經獎";而藤田昌久和保羅·克魯格曼又于2002年雙雙獲得國際區域經濟科學協會(RSAI)所設立的及時屆"阿隆索獎"。本書已被翻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任何想在空間經濟學這一樂園流連或耕耘者,無疑都應該研讀這部經典巨著。
藤田昌久,著名的區域經濟學家。現為日本京都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師從區域科學鼻祖沃爾特·艾薩德(Warter Isard),于l972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區域科學博士學位。這本《空問經濟學》讓其在經濟學界聲名鵲起。
導論
地理學的再發現
關聯與因果循環
建模技巧: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模型、冰山成
兩個有用的問題
本書的安排
第Ⅰ篇 空間、貿易和聚集
第1章 文獻回顧Ⅰ:城市經濟學
馮·杜能模型
對城市的解釋:外部經濟
城市體系
多個次中心
傳統城市經濟學的用途與局限
第2章 文獻回顧Ⅱ:區域科學
中心地區理論
基礎一乘數分析
市場潛力分析
區域科學的局限性
附錄:分岔點簡介
第Ⅱ篇 勞動力流動性與區域發展
第3章 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壟斷競爭模型及其空間含義
消費者行為
多個地區與運輸成本
生產者行為
若干標準化
價格指數效應與國內市場效應
"非黑洞"條件
第4章 中心與外圍
假定
瞬時均衡
中心一外圍模型:說明與數值示例
中心一外圍模式如何得以維持?
對稱均衡何以瓦解?
啟示與結論
附錄:對稱均衡瓦解
第5章 多個地區與連續空間
三地區情況
軌道經濟
圖靈方法
波動的增長率
確定頻率:大型經濟
從局部到整體
結論
附錄:模擬參數
第6章 農業運輸成本
貿易成本:現實情況
貿易成本模型
中心一外圍結構抑或對稱均衡?
差別化農產品
結論
附錄1:對稱均衡瓦解
附錄2:模擬參數
第Ⅲ篇 城市體系
第Ⅳ篇 國際貿易
參考文獻
索引
譯者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