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討論了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對流動性的需求和供給,包括政府和國際金融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企業的收入可分為保障性收入和非保障性收入,正是由于后者的存在導致企業有時缺乏足夠的資金繼續有利可圖的項目。為了應對這個問題,企業可以在內部貯存流動性,也可以從企業外部以多種方式獲取流動性。外部流動性主要有3種來源:消費者、政府和國際金融市場,作者分別分析了它們的運作方式以及優勢和劣勢。全書包括四部分和結語,部分構建企業流動性需求的基礎;第二部分分析流動性供給和流動性定價;第三部分研究政府和國際投資者提供外部流動性的問題;第四部分描述了企業之間沒有協調的情況下,每個企業獨立安排流動性供給的結果;后作者在結語中總結了研究結論并將它們與次貸危機聯系起來??傮w而言,作者的研究對學術界理解金融危機發生的機制是很有價值的,他們提供了偏離市場和一般均衡的相對完整的流動性短缺模型,很有開創性。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許多學者和專家都在探究這場危機背后的原因。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從他們擅長的現代公司財務出發,為解決諸如為何金融機構、制造業企業和一般家庭持有低收益率的流動性資產;何時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政府和國際金融市場應該出手彌補流動性資產短缺;怎樣使經濟主體減少并分擔風險這些問題提供了創新的、內在一致的見解。
本特•霍姆斯特羅姆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是一位理論微觀經濟學家,因在合同和激勵理論方面的研究知名,他將這些理論應用于企業理論、公司治理和金融危機中的流動性問題。
讓•梯若爾(Jean Tirole)
法國產業經濟研究所(IDEI)科研主任,圖盧茲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學術所長,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的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是公司財務、國際金融、企業理論、規制與激勵、博弈論和宏觀經濟學。
主編的話
序言
致謝
前言
及時部分 杠桿和流動性基礎
1 杠桿
1.1一個投資規模固定的信貸配給模型
1.2一個表示價值和可保障收入之間缺口的簡單道德風險模型
1.3投資規模可變
1.4比較靜態和投資的影響
1.5結束語
2 一個簡單的流動性需求模型
2.1總體設定
2.2兩個流動性沖擊
2.3次優合同的執行
2.4流動性沖擊的連續統
2.5總體沖擊
2.6總結和評論
附錄2A:資金轉移下的機制設計
附錄2B:與消費者流動性的關系
第二部分 市場
3 整體流動性短缺以及流動性溢價
3.1內部流動性和整體短缺
3.2外部流動性和流動性溢價
3.3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競爭流動性
3.4內生流動性供給
3.5總結
4 流動性資產定價模型(LAPM)
4.1含兩個總體性沖擊的流動性資產定價模型
4.2 LAPM的一般情形
4.3風險管理
4.4結束語
附錄:均衡的存在性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 流動性的公共供給
5 封閉經濟中流動性的公共供給
5.1 流動性的公共供給
5.2 風險厭惡消費者情形下的供給
5.3 政府提供流動性的其他形式
5.4 結束語
6 聯結全球資本市場的流動性供給
6.1 國內和國際流動性的模型
6.2 所有產出是可貿易的
6.3 可貿易和不可貿易產出
6.4 結束語
第四部分 流動性浪費和公共政策
7 金融力量與流動性過度貯藏
7.1流動資金的掠奪性儲蓄和降價拋售資產
7.2預期到市場凍結時的預防性儲蓄
7.3總結
8 專有化投入和次級市場
8.1專有化投入的次級市場
8.2在無協調的國際流動性供給上的應用
8.3總結
后記:對次貸危機的總結性思考
主要的主題和觀點
用模型分析次貸危機
參考文獻
標準微觀經濟學理論中,企業在運行過程中會通過貸款或者發行證券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財務需求,企業產生的現金流可以保障償還貸款或者支付證券收益。只要再投資的凈現值是為正,投資者一般都會同意提供這筆資金,但現實中卻并非如此。企業緊密關注著他們現在的以及預期的現金狀況,以保障在任何時候均能滿足必要的流動性需求,而不是等到現金用光才考慮這個問題。為了防止流動性短缺,企業需要提前利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和負債來安排融資。在資產方面,他們通過購買國債或者其他相對安全的資產來貯存流動性,因為這些資產必須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賣掉。在負債方面,他們可以申請信用額度或者發行證券等一些可以靈活管理現金的方法,比如長期債務,優先股以及直接股等。最近的次貸危機有力地證明了,在蕭條時期面臨“期限錯配”(maturity mismatch)尋找融資總是代價非常高昂,甚至是不可能的。金融機構一直在努力尋找其他的資金來源,來代替那些他們在繁榮時期習慣使用的、以市場為基礎的短期融資方式。同時,他們不得不以較低的價格賣出資產,進行“去杠桿”。金融部門的困境導致非金融部門的正常融資渠道關閉,導致整個經濟體的破產、蕭條。這樣規模的危機顯然是罕見的,但是它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那就是提前為流動性需求做好準備而不是坐等需求找上門來是何等重要!
到目前為止,現代公司財務中有一些理論可以解釋為何企業需要流動性,每種理論都對企業為何需要針對更高的借貸成本或由信息問題導致的信貸配額的保險提供了一種解釋。馮•薩登(Von Thadden,1995)認為,一個處于等待中的企業會因為逆向選擇而無法獲得融資——逆向選擇會提高企業融資成本,最糟糕的情況是資產和信用市場枯竭 。“信號干擾”(signal-jamming)的成本是需要提前融資的另一個原因,參見Bolton and Scharfstein,1990;Fudenberg and Tirole,1985。如果金融機構是根據企業現在的表現來決定未來的再融資,那么競爭者將會采取隱藏行動來掠奪對方,例如用秘密砍價傷害對手,令他們在財務上顯得弱勢。在均衡中,市場可以觀察到這一點,但是不管怎樣,這種浪費的信號行為是理性的。為了防止這樣的掠奪行為,企業有激勵提前保障自己的資金(以一個可公開觀察的方式)。
本書中我們采用一個簡單的、以信息為基礎的模型作為流動性需求的驅動。一個關鍵的假設是企業無法保障投資人得到所有的投資回報。內部人(從控股人到經理再到普通雇員)均由于享受各種私人收益而使得總回報和保障性收益之間存在一定缺口。內部人會消費雇傭金、享受津貼、參與企業擴張或者被激勵工作以獲得額外收入;直到這些收益不能再被提前轉移或者支付之前,它們都進不了外部投資人的口袋。
這種投資收入的部分非保障性會使得對一個項目的融資成本更高甚至變得不可能。即便項目已經開始,私人收益也會使得未來的在投資變得很困難。我們認為企業在一開始和未來都會面臨信貸配給的問題。但是企業初始融資階段和再融資階段的信貸配給問題不一樣:在后一階段,信貸配給可以被預期因而可以被計算從而得到保障。
我們在及時章開始用一個簡單的帶有限責任的道德風險模型來說明總收入和保障性收入之間的缺口是如何形成的。第二章在企業的初始投資已經沉沒時引入流動性沖擊,這使得企業有了流動性需求。我們說明了如果潛在的流動性沖擊足夠嚴重,企業需要預先安排好融資以防止未來面臨成本高昂的信貸配給。企業需要同時考慮償債能力(初始階段充分資本化以吸引融資)以及流動性需求(顧慮未來的償債能力的風險)。設計顯示出流動性和非流動性投資之間的權衡:企業購買的作為保險的流動性越多,投資在非流動性資產上的越少。換言之,企業可以選擇較大規模的期限錯配(較多長期非流動性資產以及較少的短期流動性資產),也可以選擇稍小的但是更安全點的資產負債表。
這本富有洞見的書討論了目前金融危機核心的話題,作者基于激勵理論,使用統一的方法對“流動性”這一難以捉摸的概念給出了清晰的解釋。
—— Xavier Vives, 巴塞羅那大學IESE商學院
圍繞近的金融動蕩的政策討論,讓我們意識到缺乏統一的理論框架去分析流動性如何影響資產定價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以及政府干預的作用。本書同時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做出了標志性的貢獻,它很可能會激發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的許多后續研究。
—— Pierre-Olivier Weill,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這是一本的著作,霍姆斯特羅姆和梯若爾創立了一個流動性的統一理論用于分析流動性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政府債務對提升流動性的作用和國際流動性的重要性。除了學術界和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這本書對在中央銀行和國際組織工作的人士同樣很有價值。本書的確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 Franklin Allen,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
流動性創造、定價和管理的霍姆斯特羅姆-梯若爾觀點已經在從宏觀經濟學到公司理財的廣泛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雖然不久前才問世,但毫無疑問它已成為經典之作。
—— Ricardo Caballero, 麻省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