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中國》收錄的100個傳統村落,幾乎全是經國家文物局等相關機構認定的中國特色、鄉愁氣息的傳統村落。本套叢書按照這100個村落日出時間的先后順序劃分成10卷。所有圖片由攝影師一手拍攝而成,文字均為攝影師深入村落調查、采訪、搜集所得。每一個村落的攝影作品和調查報告都會涵蓋其整體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遺跡、歷史遺跡、以及人與村落的關系五大主題。本書所有內容均為中英雙語,旨在讓中國讀者以新的視角去解讀村落、品位鄉愁的同時,也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打開一扇窗戶。
本書《鄉愁•中國(卷一)》包含了經緯度范圍在28°N ~ 50°N,121°E ~ 127°E的10個傳統村落:新生村、松嶺屯、錦江木屋村、東煙墩社區、大莊許家社區、煙墩角村、佛寺村、東楮島村、走馬塘村、里箬村。
[DUMONT杜蒙.閱途]源自德國、服務中國,致力成為高品質的旅游內容提供品牌。
[DUMONT杜蒙.閱途]品牌屬于京版梅爾杜蒙公司,該公司由北京出版集團與德國梅爾杜蒙公司共同投資成立。德國梅爾杜蒙公司是歐洲旅游信息服務的市場領導者,提供豐富的旅游指南、地圖以及其他相關旅游信息服務。
《鄉愁•中國》為北京出版集團英國書展精品圖書、北京市新聞出版局重點圖書。套書由曾多次獲得“中國美的書”“世界美的書”獎的劉曉翔老師設計,樸素又不失新穎裝幀設計讓書籍本身就成為一件藝術品。
在鋼筋水泥搭建的城市森林中為生計奔波時,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禹禹獨行時,你是否會想起古老村落里那土屋上的炊煙、田間地頭的野花、慈祥的老人和那兒時的玩伴?
50位攝影師,深入中國100個各具特色的古老村落,進行了長達半月的實地考察,獲取了具有文化與藝術價值的一手影像和文字資料,并編入本套書。
西起西北邊疆的禾木村,東至長白山深處的錦江木屋村,100個村落跨越經緯16°N ~ 54°N 、72°E ~ 136°E,按日出順序分編于10卷當中。如同太陽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古村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在本套在書中,100個古老而又獨具韻味的傳統村落呈現在讀者眼前。每個鄉村深厚綿長的歷史底蘊、別具特色的傳統建筑、淳樸真摯的風土人情,將讓你在繁華的都市生活中品味到獨屬于你的鄉愁滋味,而海量精美圖片也將給你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
2015年8—10月,北京出版集團通過新浪圖片、《數碼攝影》雜志官方網站、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多渠道面全社會海選,征集一部分的鄉愁圖文作品,并從中選拔出50位選手。在經過對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統一培訓后,50位選手被派往100個指定的傳統村落(選自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共同推進并公布的傳統村落保護名單)工作觀察、體驗、拍攝7-15天,并撰寫調查報告,整理成《鄉愁•中國》系列圖書出版。
《鄉愁•中國》編委會
陳衛衛 《影映生活》雜志原主編
鄧登登 《數碼攝影》雜志執行主編
段岳衡 著名華裔攝影家(加拿大籍)
梁子 著名旅行家、作家、攝影家
秦大唐 北京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宿志剛 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院長
孫海波 著名紀實攝影家
解海龍 北京攝影家協會理事、著名攝影家
嚴志剛 新浪網助理總編輯、新聞中心圖片總監
于云天 著名風光攝影家
01錦江木屋村
Jinjiang Cabin Village
02新生村
Xinsheng Village
03松嶺屯
Songling Village
04大莊許家社區
Dazhuangxujia Village
05東煙墩社區
Dongyandun Village
06東楮島村
Dongchudao Village
07煙墩角村
Yandunjiao Village
08里箬村
Liruo Village 08
09走馬塘村
Zoumatang Village
10佛寺村
Fosi Village
白山深處掩柴扉——錦江木屋村
長白山深處古木參天,在蒼松、白樺、藍天的映襯下,一條蜿蜒的林中小路通向一個山谷。20 多戶人家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朝陽的山坡上,四周原始森林與人工森林、次生林雜處,村外有錦江流過。木墻、木瓦、木煙囪、木柵欄、木柴垛……整個村莊見不到一塊磚瓦,這就是吉林省撫松縣漫江鎮錦江木屋村—一座由原木建造的村子,被譽為長白山的木屋村落。
根據撫松縣史志記載,錦江木屋村始建于1937 年,至今有70 多年的歷史,現存50 余座原生態木屋。這些木屋原名孤頂子,以當地一座孤立突出的山峰命名。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通化師范學院美術系一位教授在長白山老林子里寫生時,發現了這些木屋建筑群。于是,這座藏于深山的村子就展現在世人面前, 吸引著一些專家學者、藝術家紛紛前往考察、采風。后因為此村靠近錦江,被人們稱為錦江木屋村。
縱橫上千千米的長白山區是多民族融合的舞臺,早在三四千年以前,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的印跡。吉林省撫松縣是滿族發祥地之一,清康熙、乾隆時期為保護這塊“龍興之地”將之封禁長達200 多年,直到光緒年間才解禁。解禁后,關內大批農民蜂擁而至,聚居而成村。他們藏身密林深處, 與外界聯系甚少,依靠著無窮無盡的森林資源生活。
這里的山民們延續了滿族先民的居住習俗,砍樹造屋。其建造工藝在清朝時期已經相當成熟,當地人稱之為木克楞,意為用原木鑿刻,壘垛建屋,如同上下門牙咬合一樣;也有人稱之為霸王圈,意喻房子非常牢固,即使驍勇的霸王也對它無可奈何。建筑學上稱之為井干式房屋,取其形似用原木圍成的井口護欄之意。
木克楞房子有四大優點:一是就地取材,山民上山尋找樹木,運下山來即可鋸為窗、瓦、墻;二是加工粗放,建屋的木頭不鋸不雕,甚至連樹皮也無須剝掉;三是保暖防風,原木加泥巴的墻壁厚度可達1/3 米,還有火炕取暖,足以抵御北方嚴寒;四是耐用,松木油分高, 耐潮、耐腐蝕,可經百年風雪而不朽。如果墻壁傾斜,重新翻蓋即可再用。尤其是大雪封山時節,村民燒起火炕,把一根完整的倒木(因自然因素折斷的完整樹木,非人為砍伐)掏空豎立在屋外做成煙囪,屋內暖意融融,成為連皇帝也艷羨的養生別墅。當年乾隆東巡時,見到長白山區的木克楞和滿語稱之為呼蘭的煙囪,賦詩贊道:“木柱煙囪猶故俗,紙窗日影正新嘉。盆中更有仙家草,五葉朱旒拙四椏。”詩中描繪了這樣一幅美景:晨光映紅了白雪,山里一戶農家的木煙囪里炊煙裊裊,新糊的紙窗格外明亮,窗臺上的花盆中栽有一棵“關東三寶”之首的人參,四品葉的枝丫、五個瓣的參葉、朱紅色的參子相互輝映,把這山居裝點得絢麗多彩……
錦江木屋群修建時,正值日占時期,日軍對此地實行并村管理,將幾個村合并到一起,形成了現在聚居的村落。到20 世紀90 年代,這里已有百余戶人家。之后, 由于木材數量減少、價格上漲,以及交通不便等原因,一些木屋已無法維持下去。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約有2/3 的村民遷離木屋村。剩余的木屋經過主人的維修改造, 現成為人們旅游、攝影的好去處。這些原木壘砌的木屋如同一件件木雕藝術品:新泥抹涂的墻在綠樹叢中鮮亮,木瓦因氧化而呈青灰色,背坡的木瓦則長滿嫩綠的青苔; 木煙囪高過屋頂,有的上面長滿云芝與“老牛肝”,縷縷炊煙散發著木頭燃燒的芳香; 房檐下懸掛著黃黃的玉米、紅紅的辣椒,庭院里、房頂上晾曬著蘑菇、五味子、煙葉…… 那些有木瓦的房舍分外顯眼,有的金黃,有的灰白,年久的則變成了黑色,在黑沉沉的樹木襯托下,質樸醇厚,像長白山人的個性。如果冬日來訪,則又是一番景象:皚皚白雪覆蓋著五彩斑斕的木屋,家家戶戶的門上、倉上貼著大紅的對聯,還有彩色的掛簽、院門口高掛的紅燈……隨著知名度的提高,這深山的小村也有了遷入者。幾個外地的姑娘遠嫁這里,跟木屋相守,與山泉做伴。這些年輕女子把木屋收拾得干凈整潔,在院子里晾曬著人參、蘑菇等山貨,生活十分富足。小伙子們負責早出晚歸“跑山”,他們結伴進山挖“棒槌”(人參)、打松子,在大山里,樹叢中,到處尋寶:榛子、葡萄、五味子、地龍骨、天麻,還有野菜—大葉芹、刺嫩芽、薇菜、木耳、榆黃蘑…… 這些山珍不但自家吃,更主要的是賣給城里人。村里“木屋人家”的主人老鄒就是這樣一位勤勞致富的村民。復員的他回來至今沒離開過這個村子。2013 年他帶領部分村民成立了金源木屋旅游合作社,這也是村子里及時個經營實體,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他的妻子還在家里開了一個小賣店,大女兒現在上海工作,小兒子在家里和他一起經營合作社,兒媳婦巧手剪的窗花在這一帶小有名氣,現在她正計劃著把剪窗花做成木屋村旅游文化的又一個品牌。按道理說老鄒現在應該滿足了。然而他總會透出一絲擔心和惆悵:外來的商人在木屋改造中嗅到了商機,生態環境會不會被破壞?2 千米外的錦江還能不能保護住其清凌凌的水源?木屋過去一直用木瓦防水,近幾年來木瓦卻被藍色的塑料布取代,就連冬季保溫、栽種人參等也用塑料布。經濟效益雖提高了,但古樸的農家院落卻變得不倫不類。
當然,也有一些當地人對旅游開發充滿憧憬。木工老陳憑一身傳統手藝, 帶領幾位施工人員對這片區域進行翻新改造。只要這里不斷進行建設,他就一直有活干,有收益。
木屋是不可再生的滿族文化資源,是人、山、林、水和諧共生的見證。藏在深山里與世無爭的村民們忽然成了鏡頭下的主角,采集打獵的生活方式受到商品經濟的沖擊。當地人能不能經受住這樣的考驗?作為游客,千里迢迢來到這深山老林中尋訪,不但能體驗到久違的自然野趣,還可以用鏡頭記錄下一段正在變化的歷史……
在普遍蛻化的鄉村景象中,依舊還有一些凈土;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中,依舊還有一些靜音。撇開種種時代的遮蔽,鄉愁依然是一片白云,一汪清泉,一葉扁舟,一念相思;鄉愁是打開塵封回憶的鑰匙,游子心中柔軟的信念。
《鄉愁•中國》套書詳細介紹了中國古村落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獨具特色的鄉土之物、深沉豐厚的文化積淀。這讓我們堅信,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鄉村盡管已經飽受質疑,但依舊存在過玫瑰色的田園美景,鄉民們曾經擁有過拙樸而不滅的傳統美德。——《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