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圖互注荀子》為唐代楊倞為《荀子》一書作注而成。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楊倞據十二卷本《孫卿新書》作注,將其析為二十卷,并調整了個別篇章的次第、改為現書名。
圖解典籍,是古人常用的注釋體例,常見于言及禮儀禮制的典籍。而《荀子》一書正以喜言"禮"著稱。此本中有《荀子欹器之圖》一葉,包括"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三圖;《天子大路圖》半葉,《龍旗九斿圖》半葉,故稱"纂圖"。
此本為南宋刻元明遞修本。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五字不等。黑口,左右雙邊。有耳。書上有袁克文跋。書中鈐有"佞宋"、"后百宋一廛"、"寒云鑒賞之鉨"等。由此可知,此本曾經袁克文收藏。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袁克文舊藏散出時歸入潘氏者,1952年潘氏后人捐歸北京圖書館。今藏國家圖書館。
難得一見的"纂圖互注"本,獨特的宋刻形態,展現宋書之美。
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代表作,深刻影響秦漢以后中國的政治、思想及社會生活。
唐代楊倞作注,奠定后世《荀子》傳播及研究的基礎。
國家圖書館珍藏善本影印,手工宣紙制作,材質考究,工藝精湛,收藏之珍品。
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位于今山東蘭陵縣)令。門下有李斯、韓非等弟子。著作集為《荀子》。楊倞,生卒不詳,唐憲宗年間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人,元和年間為大理評事。著《荀子注》一書,是現今流傳《荀子》的最早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