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尚院士是我國名的生物化學家。張先生知識淵博、興趣廣泛、治學嚴謹,他.在生化領域所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出我國老一`輩科學家鄢種艱苦奮、不計名利、一獻身科學的品質,以及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值得我國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學習。作為深受張先生影響的一名晚輩。杜嚴勇的《胰島素探秘者(張友尚傳)》資料翔實、文筆流暢、陶文并茂,比較和地反映了張先生豐富多彩的一生。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導言
及時章 從北平到貴陽
家庭背景
快樂的童年
奔波的中學時期
第二章 大學生活與早期的研究工作
戰(zhàn)亂中的大學生活
初識生化
從北京到蘭州
幸福的家庭生活
第三章 研究生學習、研究與出國進修
上海生化所
負笈英倫
第四章 艱難的""歲月
""中的中國科學院
慘遭迫害
逆境中的科研與實踐
慈愛的父親
第五章 醉心科研老驥伏櫪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胰島素結構與功能研究的新進展
蛋白質和多肽的酶促合成研究
受體結合:胰島素的作用原理研究
胰島素的基因工程與蛋白質工程
第六章 國際交流游刃有余
北美交流
英國交流
瑞士交流
澳洲交流
日本交流
接待外賓
第七章 服務社會授業(yè)解惑
兢兢業(yè)業(yè)做管理
指導研究生
社會服務
豐富多彩的個人生活
結語
大膽想象親自動手
興趣廣泛焦點明確
淡泊名利心無旁騖
注重交流緊追前沿
科學家:在偉大與平凡之間
附錄一:張友尚年表
附錄二:張友尚論著目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如果說去頤和園游玩是機會難得的話,那么去西山八大處公園就是難上加難了。八大處公園位于北平西郊風景區(qū),因公園里有8座古寺而得名。八大處公園地處太行之西山余脈,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方圓332公頃,三山呈環(huán)繞狀,形似一把巨大的太師椅,形成了八大處特有的冬暖夏涼的小氣候。得益于這種特有的小氣候,八大處的自然風景綺麗動人,四季風景如畫:春天,滿山遍野的杏花、桃花、迎春、連翹等紛紛盛開,團團簇簇,煞是好看;夏天,峰巒疊翠,蒼秀清雅,鳥啼鵑囀,流泉汩汩;秋天,十多萬株黃櫨、火炬、元寶楓等各種紅葉樹種,秋霜過后,滿山流丹,處處好看;進入寒冬,銀裝素裹,積雪凝素。
八大處公園的美景固然令張友尚喜歡,不過,令他記憶猶新的是騎毛驢。有一次,父親的朋友開車帶他們去八大處公園游玩。張友尚被公園里的毛驢吸引住了,從小在城里長大的他對毛驢感覺很新奇,更何況還是"及時次親密接觸"毛驢!在大家的鼓勵下,他壯著膽子騎了上去。剛騎上毛驢時,他還感覺有些害怕,不過性情溫順的毛驢乖乖地馱著他走了一會,兒時的張友尚也就慢慢地適應了。騎毛驢與坐小轎車相比,還別有一番滋味呢! 身為著名醫(yī)學科學家、教育家的張孝騫還是一位戲迷。白天,他在醫(yī)院里忙碌,晚上,他喜歡帶著子女們一起去聽京戲。作為醫(yī)生,張孝騫在醫(yī)院里神經一直處于緊張狀態(tài),而聽戲是一種很好的放松方式。
而且,20世紀30年代的北平,京劇空前興盛,聽戲成了非常流行的消遣娛樂方式,因此當時有很多的戲院可供選擇。他們去的最多的是位于王府井東安市場北端的吉祥大戲院,是北平當時最著名的戲院之一,創(chuàng)建于1906年,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等人都曾來此登臺獻藝。稍遠一些的中和大戲院,以及后來修建的長安大戲院,也是張孝騫先生和子女們聽戲的好去處。
張友尚與父親聽得較多的是北平的2個科班,一個是富連成科班,一個是戲曲學校的科班。富連成科班培養(yǎng)了一批對后世產生深刻影響的藝術大師,可謂是人才薈萃、龍吟虎嘯的科班,甚至有人把它稱之為京劇界的"黃埔軍校",其影響可見一斑。當時登臺演出的大多是一些年齡很小的學生,票價也比較便宜。戲曲學校的科班跟富連成科班性質類似,也是很多小孩子在演戲,在這些小演員中后來有許多人成為中國很有名的戲劇演員。當時的戲劇大部分是根據(jù)中國古典名著比如《三國演義》等編演的,小時候聽戲的經歷對張友尚了解中國歷史與學好古文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能正是出于對京劇的喜愛,同時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愛好,張孝騫先生在兒子張友尚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專門請了一位老師教他拉京胡。京胡于清乾隆年間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因為其主要用于京劇的伴奏而得名。京胡具有神奇而響亮的音色,能在潤腔韻味上與演員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結合,地體現(xiàn)出京劇原汁原味的特色,因此是京劇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樂器。
拉京胡的老師白天在戲園子里伴奏,晚上就到家里來教張友尚拉京胡。京劇前面有過門,唱幾句之后,又有一個過門,所以學京胡既要學過門,還要學伴奏。京胡的伴奏方法變化多樣,有"繁簡、高低、節(jié)奏、力度、裝飾"等變化對比,而且通常還需要幾種方法的聯(lián)合使用,才能體現(xiàn)整體的藝術風格。而且,京胡是比較獨特的樂器,要達到較高的境界相當困難。從小學五年級到六年級,張友尚學拉京胡不到2年,只能說僅僅是入門訓練。不過,萬事開頭難,小時候學習京胡以及聽戲的經歷,慢慢地培養(yǎng)起來他對京胡演奏的喜愛,以至于后來一直堅持練習,一拉就是數(shù)十年,持續(xù)至今。直到張友尚上大學的時期,他才慢慢地領悟到了拉京胡的真諦,演奏水平自然也更上層樓了。另外,京戲的樂譜不是簡譜,是工尺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折射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特色。在學習京胡的過程中,張友尚也逐漸體味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也是激勵他堅持下來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