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60后老警官以及一位父親在人生過半、即將退休,遍嘗生命跌宕起伏、春華秋實及重大歷史變遷之后的珍貴記憶回眸。全書結構簡潔,聲情并茂,通過對一系列過去年代的孩子們再熟悉不過的小游戲的介紹、品評、回憶,以及對一些過去年代孩子們經常接觸、飼養的小動物的講述、懷念、趣說,深情地觸摸了整整一代人的時代記憶,其中不乏舉重若輕的無奈嘆息及淳樸真摯的家國情懷,集文學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對各個年齡階段的讀者都有閱讀價值,對教育、文史、社會學研究亦不乏積極參考。
-
-
-
適合家長、教師、學生、教育研究機構、教學培訓機構以及廣大中老年讀者及都市文青;
兒童游戲的逝去,對今天的孩子來說,當然不會要命。但是,對于一個缺失兒童游戲的國家和民族來說,一代人,又一代人……影響或將是致命的。
不是任何“玩”都是兒童游戲。兒童游戲是成人社會的虛擬,是成人社會活動的演練,是兒童走向成熟、成人的過程中,代價非常低的學習實踐。
兒童游戲活動,應當是兒童在快樂中的自我教育。兒童游戲和活動,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玩,而是一種兒童的自我教育活動,一種在快樂之中的德、智、體、美的自我教育。而這種自我教育,是灌輸教育、抽象教育不能替代的。
在兒童游戲中,孩子們在快樂中促發和提高了想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促進了感知能力和各個感官的發展,增強了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鍛煉了體能、機能,形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和鮮明的個性,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增強了觀察能力、協調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等等。而這些,幾乎不用家長和老師的操心和介入,孩子在游戲的快樂中,就能自我完成。而灌輸的、抽象的教育,能夠做到、做好嗎?孩子們在強制性的教育中,能夠快樂嗎?缺失了兒童的游戲活動,就缺失了兒童的自我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是可以肯定的。
[五大購買理由]
一本關于玩的正經書!民俗、史料、教研、懷舊、娛樂一網打盡,同類書市場少見;
中國式傳統兒童游戲大匯總,制作、玩法、規則應有盡有;
中國文史出版社重點出版,精心編校,值得信賴;
封面典雅,裝幀精美,可讀宜藏;
用紙考究,用墨環保,字號夠大,印刷清晰,享受閱讀不傷眼。
李長安,生于陜西西安,工作于貴州。當過知青,從警四十年,三級警監。曾在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美學、警學、犯罪學以及宗教學論文數十篇,出版個人散文集《一個人的集體記憶》。現就職于四川省警察協會。
上篇
玩不夠的游戲
不是任何“玩”都是兒童游戲。兒童游戲是成人社會的虛擬,是成人社會活動的演練,是兒童走向成熟、成人的過程中,代價低的學習實踐。再深厚的父母之愛,也根本無法代替兒童游戲帶給孩子們的快樂。
自己動手的快樂 / 3
01玩泥巴 / 4
02搭積木 / 8
03折紙 / 10
04萬花筒 / 12
05小手槍 / 14
06滑輪車 / 18
07放風箏 / 21
08玩彈弓 / 25
09挖陷阱 / 29
10有趣的小玩藝兒 / 32
11花花草草也是玩 / 38
運動的快樂 / 41
01滾鐵環 / 42
02“打雞” / 44
03踢足球、打乒乓 / 47
04跳拱背、扛馬馬雞、踩高蹺 / 49
05游泳、玩水 / 52
06爬墻上樹 / 56
07玩石鎖、啞鈴 / 60
心智的博弈 / 63
01跳棋、軍棋、康樂棋 / 65
02彈玻璃球 / 68
03拍三角、打洋畫 / 71
04打銻巴 / 74
05“太平天國” / 76
06抽陀螺 / 78
07“打皇帝縣官” / 82
08“打雞棒” / 85
09擲子 / 88
下篇
可愛的小動物
今天的孩子們,有多少能夠認識哪些是什么樹木花草?有多少孩子看見過小雞的出生和成長的過程呢?
01貓咪的故事 / 98
02小雞,小鴨 / 113
03螞蟻的游戲 / 128
04捉麻雀 / 131
05捉蟋蟀 / 135
06小金魚 / 143
07養鴿子 / 149
結語 / 169
玩不夠的游戲
其實,童年的快樂,除了兒童游戲本身,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游戲活動里的玩具,要自己動手。自己動手做,本身就是游戲的一部分。
自己動手的快樂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童年早已遠去。
現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但總感覺不像我們的童年那么的快樂。玩具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幾乎都是自動化、電子化、品質化,但孩子們玩起來總不是那么的快樂。
其實,童年的快樂,除了兒童游戲本身,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游戲活動里的玩具,要自己動手。自己動手做,本身就是游戲的一部分,玩具現成了,樂趣就少了許多許多。你自己不會做,不去做,就沒玩的,不論做的好與不好,自己動手做了,就是玩了。做玩具的過程,就是玩的過程。
01
玩泥巴
玩泥巴的游戲,大多是小伙伴們一塊兒玩。男孩子們喜歡捏個小汽車、小坦克什么的,女孩子們則更喜歡做些個小碗、小碟、小貓小雞的。
在我們那個年代,小孩子們最早的兒童游戲,大概就是在一起玩泥巴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同齡人,大多有過這個經歷。
小孩子喜歡玩泥巴玩土,大概是天性,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即使現在的孩子,也是如此,只是現在的家長很少有讓孩子們玩這些的。
我六歲前,生活在陜西西安,宿舍前是一塊很大的四方形空地,差不多有一個足球場大,小孩子們湊在一起,大多是玩泥巴。
那時常見的兒童玩具之一,就是專門給小孩子玩泥土的小鐵鏟和小鐵皮筒。
孩子們除了捏泥團、挖小土坑,最有興趣的就是壘城堡、筑堤壩。
用泥土圍起一道道“城墻”,中間堆一個小土包,上面用小石塊、小樹棍之類的東西搭起一個“宮殿”,一個城堡就建成了。
找一個有小坑的地方,在低一些的一面用泥土筑起一道“壩”,用小水桶提來水往里面一倒,一個“水壩”就大功告成了。玩夠了就在“壩”上掘開一個小口子,里面的水一涌而出,四散而去,覺得十分有趣。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隨父母工作調動到了西南的貴州,覺得玩泥巴更有趣了。
和大西北的黃土不一樣,貴州的黃泥是很特別的,有很強的膠性,可塑性很強,是一種“天然膠泥”。
那時候,城里居民都是燒煤取暖做飯,要用黃泥來和煤面搓煤球,專門做煤球煤巴的工人,大多會自帶黃泥。
每當院子里誰家來了黃泥,孩子們就會你抓一塊,我抓一坨,開始玩起來。
要想玩好泥巴,先要清除掉泥巴里的小石渣什么的雜物,然后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不停地拍打,黃泥要是干些的話,就摻點水。這個過程有點像制作紫砂壺的選料。有的泥巴還呈紫紅色,粘性更強,泥質更細膩。
玩泥巴的游戲,大多是小伙伴們一塊兒玩。男孩子們喜歡捏個小汽車、小坦克什么的,女孩子們則更喜歡做些個小碗、小碟、小貓小雞的。
除了做些小物件,男孩子們還喜歡玩一種游戲,把黃泥巴窩成一個碗狀,口朝下,高高舉起猛地朝石板地上一摔,會發出“叭”的一聲響,扣下去摔得越平,聲音會越大,如果摔歪了一些,就只會發出“撲”的一聲悶響,立刻會引來小伙伴們的一片嘲笑聲。
黃泥巴的粘性和可塑性很強,小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捏塑出各種玩具。我們稍大些的孩子,玩泥巴會更精細些。
比如做一個坦克,會按照小畫書上的模樣來做。先做出一個坦克的大概模樣,再找一根冰棍簽,裹上一層黃泥做成炮管,保障炮管不會塌下來。再用小刀慢慢刻出履帶,再搓一些小泥球,做出坦克身上的鉚釘,一個很有模樣的坦克就做成了。
再比如做個小汽車、大卡車,做好了還會用彩色的玻璃糖紙貼上去做汽車的擋風玻璃,用冰棍簽當車的輪軸,四個車輪還能拔動。
小伙伴們的“作品”做完了,會排在一起。男孩子的一堆,基本上是飛機、大炮、坦克、汽車、小兵人;女孩子的一堆,大都是小盆、小碗、小貓、小狗。雖說有的像,有的不太像,但孩子們都十分開心。
小時候玩泥巴,除了男孩子都喜歡的坦克、汽車之類的,我最喜歡做的是小手槍。
先把黃泥巴拍打成扁扁的方塊,然后按著手槍的輪廓,用小刀子劃出大概的槍身,晾到半干,再用小刀細細地雕刻出槍的細節,什么準星、扳機、槍把上的花紋,很像是那么回事。在院子和街坊上的小伙伴當中,我的“槍”做得是很好的。
黃泥巴好玩,缺點是容易干裂,放不了多久就會壞掉,雖然有些遺憾,但沒關系,打碎了加上水,拍拍打打重新來做,要的就是這個玩的過程。
玩泥巴玩土,看起來是兒童游戲中很平常的活動,其實并不簡單。泥土泥巴極大的可塑性,與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的隨心所欲,這二者的結合,使得小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做出來的東西,不論好壞,都是孩童最早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體現。泥土泥巴從孩子們的手中,變成了小碗、小盆、小貓小狗,變成了城堡、水壩,這其中溶入了孩童的想象、喜好、感情,是孩子們最早的藝術品,它們是有靈魂的東西,在“玩”的過程中,他們是最自由的。
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們喜歡玩土、玩泥巴并樂此不疲,原因就在于此。
現在的孩子,已經不能像我們那個年代那樣玩了,但一些幼兒園里會讓孩子們玩膠泥,專門設置了玩土的沙坑,也算是一種補償吧,只是受限制多了些,還是不如我們兒時的那么自由自在。
02
搭積木
一堆積木倒出來,你抓一堆、我抓一堆,各自搭成一個堡壘對峙,看誰搭得好看,誰搭得高,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在這玩的過程中不斷激發了出來。
積木,對孩子來說,是較早接觸到的玩具,小孩子在一起玩搭積木,是我們兒時在家庭和幼兒園里玩得較多的游戲。
那時候,兒童玩具商店較多的玩具,就是兒童積木。有大盒的、中盒的、小盒的。不論數量多少,形狀都差不多,都是些最基本的幾何形狀:正方形、長條形、半圓形、短條形、三角形、圓柱形等等,不同形狀,有不同的顏色,紅的、黃的、綠的、白的、黑的,有些大塊的是各種花紋,對小孩子認識物體的形狀和顏色,很有益處。
積木盒里都有一張彩色的圖樣,畫有各種搭法。剛開始玩時,小孩子們大多是按照圖樣來搭,你放一塊,我放一塊,你找長的,我找短的,搭完了嘩啦一推,重新搭其他的圖樣。
照圖搭多了,都會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力來玩了,可以搭得更高、更大、更復雜,可以千變萬化,自由搭配,一直搭到積木倒了下來。女孩子喜歡搭小房子、宮殿,而男孩子則更喜歡變換花樣,搭些小汽車、小飛機什么的,盡管樣圖上沒有。
要是幾盒不同的積木混在了一起,就更好玩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花色的積木,可以搭出更多的東西,是孩子們自由想像的東西,搭成什么就是什么,根本不受圖樣的限制。隨心所欲自由發揮,是小孩子們喜歡玩積木的樂趣所在。
一堆積木倒出來,你抓一堆,我抓一堆,各自搭成一個堡壘對峙,看誰搭得好看,誰搭得高,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在這玩的過程中不斷激發了出來。
現在小孩子的玩具太精致了,但缺少了讓孩子們自由發揮的空間,既使一些類似的玩具,大多也只是單一的長形,沒有簡樸的積木玩具好玩。
現在一些家長不太給孩子買積木玩,認為玩具越品質越好。其實,小孩子玩泥巴玩土、玩積木,是孩子早期好的玩具,對小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興趣,對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很好的,就如同傳統的中國七巧板玩具,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
03
折紙
紙飛機折得好不好,還是有技巧的,大家用的都是一樣的紙,一樣的折法,但是翅膀的折疊角度不一樣,飛起來就不一樣。折得不好的,甩上去就掉下來,而折得好的,不但飛得高,飛得很平穩,在空中的時間還很長。
現在,好多小孩都不會玩折紙了。折紙,是我們兒時常玩的游戲。
最早在幼兒園時,阿姨就會教小朋友們折紙。發給每個孩子一張紅的綠的彩色臘光紙,教大家折一些很簡單的東西。
我們小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自己折紙,尤其喜歡撕下寫過的作業本來折,不受上課時的各種限制。
一張紙,可折出許多好玩的東西來。折出一個小紙鶴來,捏住下面,拉住鶴的尾巴,鶴的翅膀就會飛動起來。
疊幾個小房子,一個套一個,就變成了一個寶塔;疊一個小房子,倒過來畫上鼻子和眼睛,就變成了一個戴禮帽的人頭;折疊三個不同的紙品,互相插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穿衣戴帽的人,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用蠟筆畫上眼睛,給衣服褲子涂上顏色,一個可愛的小紙人就做好了,可以做成爸爸、媽媽和小孩。
男孩子似乎更喜歡玩折紙游戲。
比如疊手槍,先把幾張紙折疊成兩指寬的長條,套成一個“田”字,中間一條長些,做槍柄,再用紙搓一個紙棍,往上一插,就是槍管,復雜一些的,還可以做成有子彈匣的駁殼槍。
可以折小船和軍艦。簡單的,就是一個小舢板,復雜一點的可以折成烏篷船,再復雜一些的紙船上再放一個紙折的炮,就成了軍艦。多折幾只,放到大木盆里,就像個艦隊。放到小河里,看誰的漂得最遠。
還有折飛機,更是男孩子的最愛。簡單的飛機,三兩下就折出來了,稍復雜些的,折戰斗機,有一個尖頭的,還有三個尖頭的,像是轟炸機。但飛得好的還是最簡單的那種。
小朋友們折好飛機,一起往上扔,看誰的飛得較高、盤旋的時間最長。折得好的飛機,飛個十多秒沒問題,碰上合適的風,還會飛更久。
紙飛機折得好不好,還是有技巧的。大家用的都是一樣的紙,一樣的折法,但是翅膀的折疊角度不一樣,飛起來就不一樣。折得不好的,甩上去就掉下來,而折得好的,不但飛得高,飛得很平穩,在空中的時間還很長。
04
萬花筒
那時,許多孩子都喜歡做萬花筒,不光是做起來簡單,最主要的是,自己做出來的這個東西,也會那么好玩,給小一些的孩子們搶著看,很有成就感!
萬花筒,是我們那個年代兒童都玩過的東西,很有趣。
外形像個手電筒,兩頭是玻璃片,一頭是底,一頭用來看。對著有光亮的地方,手握往不停慢慢地旋轉,里面就會出現不同的花色畫面,只要動一點,圖案就會變,真是千變萬化,對小孩子來說,是十分魔幻的東西。
商場玩具柜有賣的,不是什么品質玩具,但小孩更喜歡自己盡管做。
之所以喜歡自己做,大多是因為好奇心。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變化?而且從來都不會有一樣的圖案?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這些都會促使孩子產生十分強烈的好奇心。至少,我就是因為這些疑問拆掉了一個買來的萬花筒。
打開一看,太簡單了,除了一個馬糞紙卷的外克,就是三塊圓玻璃片和一堆五顏六色的小紙花!
我猜想,兒時許多孩子都干過這事。于是,就立刻想自己也做一個,看看和買的會有什么不一樣。
材料都很好找。那時候,城市里有很多做鏡器的小店,主要是賣大大小小的鏡子、配置窗戶玻璃,給衣柜、梳妝臺配鏡子什么的,也賣一些印有雙喜字的喜鏡。所以,鏡器社柜臺旁邊都有一個地方,專門放置劃下來的各種廢玻璃條,寬的窄的都有。
到廢料堆里選一條,請柜上的師傅用玻璃刀劃兩下,幾條寬窄一樣的玻璃條就有了。順便買幾塊配手電筒用的圓玻璃片,主要材料就都齊了。
把三條鏡片條鏡面對鏡面,拼成三角立柱形,用膠布條綁緊貼牢;找一張硬紙殼,剪成玻璃條一樣長短,巻成圓柱體,把做好的三角體鏡片放進去,主體就做好了。
用一張透光的薄紙,剪成與圓玻璃片同樣大小,作為萬花筒的底部,朝一頭貼好。再找一些彩色紙,剪成細碎的三角片,放入三角鏡中。,用一張小硬紙,剪同樣圓的形狀,中間挖一個小孔,粘在看的一頭的玻璃片上,一包住,萬花筒就做好了。
手稍微抬高一點,朝著陽光或燈光一看,各種十分美麗的圖案就出現了,朝左右稍稍一動,圖形就會發生變化,感覺圖案比買的萬花筒還多還好看!
那時,許多孩子都喜歡做萬花筒,不光是做起來簡單,最主要的是,自己做出來的這個東西,也會那么好玩,給小一些的孩子們搶著看,很有成就感!
05
小手槍
從紙疊的槍,到能打“子彈”的槍,始終都是兒時小男孩的最愛,從簡單到復雜,都是自己做,這個過程本身就很好玩。看著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小手槍,那種感覺就別提有多好了。玩“打游擊”游戲時,往褲腰上一別,很快就能吸引到小伙伴們十分羨慕的眼光。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從小愛槍,似乎是天性。
古時兒童也應該愛槍,只是那“槍”是紅纓槍、大刀、長劍,都是木制的。我們兒時還有這種兒童玩具,兒童商店都有賣的,油漆得很漂亮,銀粉漆的刀片、槍頭,刀劍的手柄雕有花紋。
自從手槍這種武器出現后,男孩子們更喜歡這種熱兵器時代的“槍”。
那時,商場里兒童玩具柜里,男孩子玩具中的槍和小汽車是主要的東西。比如,鐵皮壓制成的小手槍,里面有幾個簡單的零件、彈簧,扳機一扣,可以“叭叭”的響;還有的里面可以安放小紙卷火藥,打一下響一聲;還有的里面可以安放打火機用的打火石,一扣扳機,可以冒小火花。有小手槍、步槍、沖鋒槍,是那個時候比較貴的玩具。
但那時候大多小孩子更喜歡自己做的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便宜,結實,顯能耐,最主要是好玩。
記憶中,及時次接觸到小孩子自己做的小手槍,是六七歲的時候。那年父母從西安調動到貴州工作,臨走前,我的一個要好的小伙伴,送給了我把木頭做的駁殼槍,一塊整木頭雕刻成的。雖然很粗糙,但這把槍卻是我的最愛,我把它從西北帶到了西南。
那時小一點的孩子,自己做的小手槍,主要是紙折疊的,作業本的紙就行,疊手槍、駁殼槍、沖鋒槍,都可以疊。還有泥巴做的槍,也是小孩子愛玩的。
稍大些的孩子,用木板做槍。找一塊小木板,先用鉛筆畫出槍的輪廓,再用小鋸條慢慢鋸出來。剩下的就是用小刀子慢慢削和刻了,槍管、槍身、扳機、槍把,沒有幾天的功夫是做不完的。
小時候喜歡這些,在小五金店買了一套紙盒子裝的木刻刀,有平口的、斜口的、半圓的、三角的,這樣刻起來就容易得多了,可以雕刻得細致很多。削和刻的活兒做完了,再去買來最細的零號木工砂紙,細細打磨一遍,摸起來光滑滑的,透著木料的香味。,再去買一罐最小號的黑漆一刷,干透了就全部完工了。
看著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小手槍,那種感覺就別提有多好了。玩“打游擊”游戲時,往褲腰上一別,很快就能吸引到小伙伴們十分羨慕的眼光。
再復雜一點的,就是做駁殼槍,找來小人書,先把駁殼槍的樣子摹畫下來:細細的槍管,長長的彈夾倉,上細下粗的槍把。然后慢慢鋸下來,該刻的刻,該削的削,雖然費時費力,但覺得很有興趣。有時候稍不注意,哪個地方弄壞了,會惋惜好半天。
全部弄完了,在槍把底下擰上一個小金屬件“羊眼睛”,上面系上一根紅布條,很覺得自己就是電影里的“李向陽”了。
做槍是有癮的。除了做手槍,還做沖鋒槍,只是槍管、槍身、槍托連接部分要用釘子釘,做出來也是有模有樣的。那會兒,院子里和街坊上的小孩玩“打游擊”時,起碼有一半的“槍”是我做的。
后來,還做可以打火藥紙的小手槍。那會兒文具店里有賣火藥紙的,兩分錢一小卷,紅色底紙,細細的紅紙條上粘有一顆顆小豆子般大小的火藥,玩具手槍可以用,我們也常常買一卷用小鐵錘一顆顆砸著玩。
為了自己做的小手槍也能打得響,不知誰就發明了可以打卷紙火藥的槍。
其實也很簡單,把自己做的小木頭手槍,在槍機部分鋸一小塊下來,然后在鋸下來的小木塊原來連接的部位,用小刀橫著削出一道“坎”,再用兩根猴皮筋套在扳機的地方,把小木塊當作機頭,往后一拉,卡在槍把上,扣動時大拇指的關節往上一頂,小木塊就會隨著猴皮筋的拉力彈回原處。
這時,在小木塊的前端摁一顆圖釘做撞針,把火藥紙撕一顆下來貼在“槍膛”的后面,一拉一頂,圖釘正好撞在在火藥紙上,就會“叭”的一聲,很有槍響的感覺。雖然每打一次都要換一次火藥,但覺得比買的槍好玩。
后來,小手槍又升級了。比如,可以把小木頭手槍的槍管弄通——我們都是把鐵絲燒紅,慢慢從兩頭燙通,小孩子哪里會有鉆子。弄通以后,到街上廢品店去買一截銅管,口徑要正好放進去小口徑步槍子彈殼就行。截好長短,把銅管插進小手槍的“槍管”里,就基本成功了,剩下的就是做“子彈”。
找來擊發過的小口徑子彈殼——我們把它叫做“馬子殼”,在彈殼的底火部中心,用小釘子釘通一個小眼兒,然后用幾根火柴,把火柴頭刮到彈殼里,再填上一點草紙屑或者小棉花團,輕輕地把它填緊,用點黃泥把彈殼口封住,一顆“子彈”就做好了。
把“子彈”塞進小手槍的銅管里,彈殼的小眼兒上貼一張火藥紙,拉槍栓,扣扳機,火藥紙被打響,引發子彈殼里的火藥,彈殼里的黃泥、棉屑就會沖出槍管,發出很大的響聲,很像一顆鞭炮的聲音,真有打真槍的感覺。
那時,小口徑子彈殼還是很好找到的,小伙伴們之間也有交換和買賣的,幾分錢一顆。“子彈”一次只能做兩三顆,做好了就要打了,不然會受潮。所以,每次裝好了“子彈”,就會和小朋友約上,找塊空地對著天空“嗚槍”,很是得意。
當然,也時常會發生“啞彈”的事情——小伙伴們都十分緊張地捂著耳朵在等著,只聽見火藥紙的一聲小響,“子彈”沒響,大家一陣哄笑,四散而去。
再后來,大一些的孩子慢慢做起了鏈條槍、鐵管槍、鋼管槍,已經大大超出了小孩子玩具的范圍,大人和派出所便開始沒收了。這些“槍”我少兒時也做過,就不細說了。
從紙疊的槍,到能打“子彈”的槍,始終都是兒時小男孩的最愛,從簡單到復雜,都是自己做,這個過程本身就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