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冠生曾長期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當助手,在他眼中,費老不僅僅是著名學者、政治活動家,更是可親溫厚的長者。全書回憶了費老做學問及生活中的諸多小片段、小故事,這些此前極少披露的小故事,幫助讀者走近更平實親切、更見性情的費老。
張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蘇贛榆。有農民、新聞媒體、社科研究、學刊編輯、公務員等從業經歷。作費孝通先生助手十多年?,F任民盟中央委員。曾在《中國社會科學》《讀書》《東方》《隨筆》《天涯》等刊物發表文章,出版有《費孝通傳》《世紀老人的話:費孝通卷》《田野里的大師——費孝通社會調查紀實》等。最近整理完成《費孝通晚年談話錄》60余萬字。
題記
自序
少作
佛性
中國老師(一)
中國老師(二)
中國老師(三)
外國老師(一)
外國老師(二)
外國老師(三)
“社區”來歷
狂叫三聲
功能主義者
當年開弦弓
一個里程碑
再訪開弦弓
三訪開弦弓
江村六十年
江村八十年
說“偶然”
譯稿傳奇
手稿重現
歷史真是妙
小文章
詩興
這樣寫更有意思
狗尾續貂
謬獎書童
補課
名譽校長
古人 來者
及身償愿
未了的題目
現代夸父
聽費先生說
后記
別傳附檔
費孝通著作:一本書一句話
《費孝通》自序
后記
這是一次提前了時間的書寫。
前年退休后,想過六七個題目,打算余生中陸續寫出。其中一個,是對費先生的記憶、感受,或可稱“雜憶”。
為這些題目排順序,雜憶費先生屬于倒數前兩名。
依設想,既屬雜憶,可不求系統,不謀深刻,不設格局,隨自然想到的素材、題目,即興書寫,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愿同有興致的讀者一道,走近更平實親切、更見性情的費先生。
當然,這是理想,能不能如愿,難說。故,動筆前須有盡量充分的準備,首先從時間上保障,以期略補孤陋。
大俠兄入行出版,致使此想生變。他策劃首批選題,我也被策了進去,囑寫寫費先生。設身處地想,理由很充分。
當年大俠兄創辦“文化廣場”,費先生當過早期作者,連載大文,此其一。
我當過費先生多年助手,又是“文化廣場”長期作者,此其二。
近兩年,從工作日志和錄音磁帶中整理出費先生晚年談話約六十萬字,諸多往事重現,淡忘的復清晰,宜及時錄下,此其三。
今年是費先生江村調查八十周年,實該有點紀念。光把費先生晚年談話整理出來,夠嗎?自己的文字呢?此其四。
好友書話縱橫,出版則系履新,篳路藍縷階段,豈能袖手旁觀?此其五。
于是動筆。
所謂“助手”,是費先生的說法。實際工作內容,點說,近于“書童”。
先生談話,留意記錄,事后整理、謄寫,交先生過目;
先生在田野,現場拍照,沖印,留檔,適時派用場;
先生訪問某處,須臨時為主人題字,在旁參與想詞兒;
先生備妥《學術自述與反思》書稿,即往府上取出,送到三聯;
先生寫出《甘肅土人的婚姻》序言,定下題目,盡快交給《讀書》;
先生囑,續寫其某篇消閑文章的未了話題,輒做功課,勉力寫出;
先生希望楊絳幫助看篇文章,在北京醫院,遵囑送達錢鍾書病房;
先生想找李慎之晤談,即作電話聯系,在東廠胡同,確定具體時間;
李公慎之需要先生一九五七年《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一文,即復印,付郵;
沈公昌文多次邀先生參加越秀講座,每與沈公商定時間、地點、話題;
……
都是尋常事,都是平常日子。雜憶所述見聞,就這樣慢慢疊在一起。如實寫出,可作一段時光的印記。
這段時光里,費先生追蹤中國開放改革步調,實地觀察,現場記錄,實證分析,寫出大量文章,報告民生消息,表達書生見解,本書述及的《小城鎮四記》《行行重行行》《從實求知錄》等等,都是如此寫出。
田野調查現場,是費先生的流動課堂。出家門,入田野,他是去找老師。走近農戶,攀談話起,便是課堂。他是聽課的學生,農民是講課的老師。
十多年里,有機會隨費先生上課,旁聽,看大師怎樣當學生,記錄大師所以是大師,時常感受“書童”之幸。至于是否能對得起這份幸運,不敢說。好在有“但問耕耘,不問收獲”可作退路。
用了兩年,從親筆記錄中理出費先生晚年談話文字,如今遵大俠兄囑,寫下這些文字,算是一點耕讀作業。收獲就不問了。或說,耕讀之樂就是收獲。
作者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
于湖南永州陽明山中
又敦厚又高傲 又恬靜又熱烈 又樸素又深刻 又率直又沉潛
紀念費孝通江村調查八十周年
“書童”張冠生撰文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