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張曼菱在北大求學期間,就常有機會聆聽季羨林先生教誨,其后一直和季老保持聯(lián)系,在季老筆下,張曼菱是“小友”,在張曼菱心中,季老是學問大家,甚至擁有“大師”光環(huán),但他在晚年“被過分使用”,失去了個人空間,只能終日生活在內(nèi)心巨大的孤寂中。該書記錄了張曼菱和季老的多年交往,用“親歷親見親聞”為季老辯,撥開困擾季老晚年生活的紛紜亂象,還原真實的季老。
張曼菱,漢族,女,云南人主要作品有:小說《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改編為電影《青春祭》;小說《唱著來唱著去》;散文集《北大才女》;回憶錄《中國布衣》《北大回憶》;評論集《張曼菱評點〈紅樓夢〉》;電視紀錄片《西南聯(lián)大啟示錄》;音像制品《西南聯(lián)大人物訪談錄》;史話《西南聯(lián)大行思錄》。
序言:《命運與擔當》 錢理群
自序:一個人的位置
上篇 校園本色
一、相識于“競選”風潮
二、朗潤園:一條文化的長河
三、疾呼“研究‘’史”與“控訴”的權(quán)利
四、米壽:“你們說的那個人不是我”
中篇 高處不勝寒
五、在醫(yī)院:先生失去的私人空間
六、“唐僧肉”的多角折射
下篇 一生真?zhèn)斡姓l知
七、批評者的背景與“鄉(xiāng)愁”
八、“溫不增華,寒不改葉”
九、“為自己不是右派而愧疚”的人品與宿命苦酒
后記:守望
別傳附檔
季羨林先生生平
先生常用戲謔的口吻說:“近年季羨林走俏。”
與季羨林相識,是在他沒“走俏”,我也頗不合時宜的年月。
一九八〇年秋末,北大及時次用競選方式來選舉人民代表。這在全國也是及時次。
我是及時個“跳出來”的女競選者。
北大成為中國開放之初各種思想的舞臺,當時社會上的各類風云人物來到北大,如:倡導(dǎo)“啟蒙”的劉青峰夫婦,遇羅克的妹妹遇羅錦等。
水漲船高,競選者們的調(diào)子節(jié)節(jié)攀升,年青的學子們開出一套套“治國良策”。國際重要媒體紛紛登陸北大,記者們從禮堂追蹤到宿舍樓。
我的競選口號是“東方美”。我在“宣言”里以張志新烈士為先例,標榜中國女性在當代為社會所做出的貢獻。
我也講到“大學生分配原則”和“出版自由”,當時卻沒人注意。
而我關(guān)于“男性雌化,女性雄化”的言論,卻觸怒了許多人。
當年北大有三面旗幟:一面是激進改革派,一面是穩(wěn)健改革派;我有幸被列為第三面旗幟——“人性解放派”,可謂恰如其分。
這與我的人文理想以及后來的作家道路是相通的。
從電影《青春祭》開始,直至二〇一四年,我在北大的演講《壓抑的勝利》,都是順著這條路走下來的。其他各位競選者,也基本“不改其道”。
從這一點說,我們這些競選者沒有辜負當年選民們的信任。
在北大經(jīng)歷的這一段,正好套上那闋令我們這代人所喜愛的吟誦不厭的偉人詩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北大所爆發(fā)的這一次民主競選產(chǎn)生了大量吸引社會各界的觀點、思想,其豐富、激進、開放和多方位思索的內(nèi)容,后來直接影響和介入了社會改革進程。
現(xiàn)在是小學生都知道“競選”了。可那時,“民主”的意識甚至在北大也很可憐,人們可以忍受一個不認識的官方提名之人,卻不能忍受自己熟悉的人成為“候選人”。
先獲盛譽 后遭質(zhì)疑
一生真?zhèn)?何人能知
斯人遠去 塵囂未已
且讀張曼菱風云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