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國學大師季羨林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觀點,通過引證舉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季羨林的國學思想進行了深入闡釋,介紹了季羨林對國學、人生、道德、文化、治學等領域的獨到見解。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為讀者展現了一代國學大師的風范。
深度詮釋一代國學大師經典之作。
智慧穿透歷史,思想跨越時空,品讀名家經典,傳承中華文化。
聆聽大師經典珍藏版,國學應用書推薦讀本。
王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已出版專著《乾隆文治與紀曉嵐志怪創作》《文學現代意思的發生于沖突》等。
及時章 和諧為貴
——讀季羨林《學人箴言》
談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諧為貴 \ 003
談生活情趣:做性情中人,一輩子詩意地活 \ 007
談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西方不亮時,看東方 \ 011
談“天人合一”: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 \ 014
談學術研究:想要有所進步,必要有所創新 \ 018
談天才與勤奮:勤奮避免天才變成庸才 \ 022
談治學:治學是苦中作樂的差事 \ 026
談學與思:有思有學,知行合一,才能進步 \ 030
談信念:信念帶來無限堅持 \ 034
第二章 老者寬容,少者虛懷,風氣為正
——讀季羨林《志慮心物》
談慈善:道德積累的開端 \ 041
談歷史:每個人的鑒身之鏡,可看過去與未來 \ 045
談文化:承其精華,棄其糟粕 \ 049
談發展: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053
談改革:簡化易使國學走入“歧途” \ 056
談時間:別讓時間再怕東方人 \ 059
談人到晚年:勤無憂,豁則達 \ 062
談代溝:老者寬容,少者虛懷,風氣為正 \ 065
第三章 不完滿才是人生
——讀季羨林《平凡亦有禪》
談批判與贊美:把毀譽置之度內 \ 071
談生活的本質:不完滿才是人生 \ 074
談獨處: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旅客 \ 077
談赤子之心:日子要仔細地過,不可太匆匆 \ 081
談氣節:世事滄桑,不失本心 \ 085
談禪:是思想,是心態,是生活方式 \ 088
談老:年老不談老,只談美 \ 091
談緣:惜緣不攀緣 \ 094
談幸福的低境界:活在當下 \ 098
第四章 未來社會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讀季羨林《新紀元文存》
談禮:富者有禮高質,貧者有禮免辱 \ 105
談緣分與命運:相信而不可盡信 \ 109
談成功的三個條件:天資,機遇,勤奮 \ 112
談“送去主義”:中國的文化精髓要傳播國外 \ 116
談社會進步:未來社會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 120
談寫作:創新性、主動性與“四真”之境 \ 123
談英雄:應當恐懼時而不恐懼者 \ 127
談衰老:可以“目中無人”,務必心中有人 \ 130
第五章 世人常有正義之心,無力行正義之事
——讀季羨林《處世公德》
談孝:最悔子欲養而親不待 \ 135
談正義:世人常有正義之心,無力行正義之事 \ 138
談死生:人生就是一個“漸”字 \ 142
談走運與倒霉:福禍長相依 \ 146
談壓力:人人都有壓力,壓力不是壞事 \ 149
談健忘:感謝“忘”這個本能 \ 152
談教育:振興教育切勿談論多于行動 \ 156
談老年:年老的幸與不幸 \ 159
談憤世嫉俗:偶爾牢騷,切勿太盛 \ 163
第六章 中華文化其根安在
——讀季羨林《談國學》
談尋源:中華文化其根安在 \ 169
談尊師:為人者,必先尊師重道 \ 172
談中華文化:下一個三十年的河東 \ 176
談神韻的境界:知識涵養與生命意識的融合 \ 179
談中國心:平生愛國,不甘后人 \ 182
談風俗:并非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 186
談雅與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189
談兼愛:智者的生存法則 \ 193
談治學方法: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 \ 196
第七章 糊涂不難得,是愉快的,是幸福
——讀季羨林《難得糊涂》
談糊涂:糊涂不難得,是愉快的,是幸福 \ 203
談自滿與自謙:滿招損,謙受益,乃天道 \ 206
談好人與壞人:好人難當,壞人不會改好 \ 209
談天才:“天才不才”,不做“天才” \ 212
談奉獻精神:人人皆可做力所能及之事 \ 215
談智者:拒絕小聰明,修養大智慧 \ 219
談平衡心態:盡人事,順應天命 \ 222
談朋友:有朋友,則眾志成城,鮮有不勝利者 \ 225
第八章 人無志而不立
——讀季羨林《讀世》
談包裝: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適可而止 \ 231
談怪論:社會上可多些“怪論” \ 235
談愛情:三分理想主義,七分現實主義 \ 238
談消費: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穿衣 \ 242
談志向:人無志而不立 \ 246
談成功的態度:知足與不知足,皆無錯 \ 249
談公德心:個人立身之本,國家發展之重 \ 253
談自我反省: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 256
第九章 一寸光陰不可輕
——讀季羨林《人生絮語》
談讀書:天下及時好事,還是讀書 \ 261
談選擇:世間難有選擇面面俱到 \ 264
談樂觀:只有人是會笑的,人不能失掉笑 \ 268
談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會影響世界 \ 272
談境界:超越自我,不受平常事羈絆,逍遙方至 \ 276
談實驗主義:實驗主義是科學的治學方法 \ 280
談人生的價值:人生不該浪費在常態之中 \ 284
談時間:一寸光陰不可輕 \ 288
談生活情趣:做性情中人,一輩子詩意地活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一個性情中人,做人要質樸、醇厚、誠懇、平易;骨頭硬、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后議論,不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無嘩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不是絲毫不考慮自己利益,而是多為別人考慮。做人做事關鍵是一個‘真’字,實踐一個‘善’字。性情中人,心向往之,追而求之。”
他談到人生應充滿意義,做個情感豐富的性情中人,才能深刻體味生活中的種種情趣。有生活情趣的人,必定不孤單、不空虛,豐富的情感是生活情趣的基礎,一輩子充滿詩意地活著,到老時回首往事,將會看見絢爛多彩的顏色,而不是死板蒼白的荒寂。
詩意地活著
季羨林認為,人的一生是極其短暫的,不管你情愿與否,時光的沙漏總是在永不停息地流淌,于是你的生命也在無情地流逝。出生、長大、衰老、死亡,每一個人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既然不可避免,那么為何不去認真地過好每24小時?開心是24小時,難過亦是24小時,索性享受活著的每一刻,充滿感情,心懷情趣,讓生活處處充滿詩意。
九十多歲的季老住在病房里,即便手腳不靈活,仍舊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寫作。家人苦勸季老:“您年紀大了,手腳也不靈便,住在醫院里治療,躺在病床上就好,干嘛非要每天寫東西,過得那么辛苦?”
季老微笑著回答道:“我手腳雖不靈便,但我的腦袋靈便。你們以為在病床上只是耗去24小時天的時間,但這些都是我人生中的一部分,我怎能停止動腦,停止寫作?我的每24小時,都是無與倫比的、珍貴的、詩意的。在治病方面,我是走過煉獄;在生活方面,我是住于樂園。”
詩意地活著,優雅地活著。正如一年有四季一樣,人的一生也必然有酸甜苦辣、潮起潮落;愛過、恨過、哭過、笑過,方是人生。因此,一年只有春天構不成四季,一生只有一種生活態度也構不成詩意人生。
愛心是大德
季老認為,人的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德,而愛心是大德。人天生除了有對親人朋友的愛,還有一種悲憫之心,我們會為陌生人的痛苦而流淚,會為陌路人的悲慘境遇而傷心。擁有同情心和善良,也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情趣。
據季老的兒子回憶,季老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暴風雨后的早晨,一位先生來到海邊散步。他發現,在沙灘的淺水洼里,有幾千條被風雨卷上岸的小魚。小魚被困在淺水洼里,回不到大海里去。用不了多久,這些小魚都會干死。海灘上有一個小男孩,他不停地撿起被困的小魚,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
先生忍不住上前說道:“孩子,這里的小魚有上千條,你是救不過來的。”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我知道。”先生問道:“哦?那你為什么還要這樣做呢?誰在乎呢?”男孩兒說:“這條小魚在乎!”他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季老給兒子講了這個故事,并語重心長地說:“其實人的愛心很重要,你看那個小男孩,僅僅是一個抬手的動作,對于一條小魚來說,卻意味著生命的延續。如果小男孩懶惰一點,或是聽了那位先生的話后停止救助,那么這些小魚便會失去生命。你要記住,人最不能缺少的品德就是愛心。”
季老將愛心這種美德看作生活的一種情趣,平日里,只要是能幫助別人的地方,哪怕是素未謀面的人,他也盡量伸出援助之手。將善良和愛心播撒給更多的人,自己的生活也會變得充實快樂。正如一首歌詞里寫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與美好都是人生情趣的必需品。
做真實的自我
季老常說,表達豐富的情感,意味著展現真實的自我。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一生的情感,無論做學問還是做人,都真真實實,所做即所想。
對于做真實的自我,有的人會心生恐懼,而活在虛偽的人際關系中、虛假的裝腔作勢中,反倒覺得安全。在世人的眼里,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個個瘋癲,放浪形骸,浪蕩不羈。阮籍的“窮途之哭”和“青白眼”看似怪異,實則真實可愛,只因一個“真”字,真情流露,即便號啕大哭也顯得真實。事實上,竹林七賢的真實也令后人敬畏,因為做真實的自己不僅需要坦誠,更需要無畏的勇氣。
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然而造化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逝,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虛偽的人生是無趣的,不在人前展現喜怒哀樂,豐富的情感終究會干涸,最終淪為一具行尸走肉。
季老曾說過:“做人要想快樂,就必須簡單,必須做真實的自己。不虛偽,不矯揉造作,一切順其自然就好。”順其自然,內心保留那一份真實,不虛偽,不造作,不諂媚,不迎合,方能對得起豐富絢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