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秦漢名物叢考圖書
人氣:34

秦漢名物叢考

秦漢史名家王子今教授三十多年研究名物的結晶,涉及眾多物類,提出眾多新的發明和觀點。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文物考古>考古理論  
  • 作者:[王子今]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岳麓書院國學文庫
  • 國際刊號:9787506084345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1
  • 印刷時間:2016-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對古代文獻中有關名物多年研究之成果的匯集。

研究對象以秦漢時代為主,包括社會物質生活中所見飲品(如"清酒""薄酒""濃酒""麴""乳""馬湩"等)、食品(如"鹽菜""醬""豉""棗脯""膏餅""黃豆"等)、飲食器(如"筩""合巹杯""犀角杯"等)、日常器用(如"蔣席""皮席""葌席""膠""人魚膏"等)、住居形式(如"復壁""椽頭飾"等)、服飾(如"赤幘""行縢""偪脛"等)、兒童玩具(如"鳩車""竹馬"等)、兵器戰具(如"連弩""馬甲"等)、交通器物(如"行囊""行橐""流馬方囊"等)。這一成果,將有益于推進秦漢社會生產史和社會生活史的認識。

編輯推薦

作者王子今教授是秦漢史名家。本書是他三十多年研究名物的結晶,引用資料宏富,考證研究的是近幾十年來考古發現中頗有爭議或尚未解決的名物術語,提出很多令人信服的結論和發明。

作者簡介

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南京師范大學鴻國講座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巖畫學會副會長,出版《秦漢交通史稿》《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國早期史學的人類學探索》《秦漢區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古史性別研究叢稿》《秦漢社會史論考》《秦漢生態環境研究》《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漢代兒童生活》《秦漢社會意識研究》《秦漢稱謂研究》等學術專著30余種。

目錄

張德芳教授序

1.肉醬魚醬蟹醬

2.芥醬芍藥之醬枸醬榆莢醬

3.豆醬

4.醬瓿醬甀醬瓨

5.醬桮醬杞醬梔醬傷

6.軍需項目中"醬"的配給

7.民間"作醬"方式

1."鹽豉"

2."鹽豉"的盛裝形式:荅臺瓵蓋合

3."煮豆然豆萁,漉豉以為汁"張德芳教授序

1.肉醬魚醬蟹醬

2.芥醬芍藥之醬枸醬榆莢醬

3.豆醬

4.醬瓿醬甀醬瓨

5.醬桮醬杞醬梔醬傷

6.軍需項目中"醬"的配給

7.民間"作醬"方式

1."鹽豉"

2."鹽豉"的盛裝形式:荅臺瓵蓋合

3."煮豆然豆萁,漉豉以為汁"

4.河西漢簡有關"豉"的資料

5.賣豉亦致高訾

鹽菜醬菜

1."鹽菜之用"

2."鹽菜錢"

3. 崔寔《政論》言"鹽菜"消費

4."醬菜"

酒麯

1.飲酒風習與"酒"的消費——以居延為中心的考察

2.祭祀用酒

3."酤酒""買酒"行為

4.酒后斗毆案例

5.藥用酒

6."禁酤酒"制度

清酒薄酒濃酒

1.肩水金關"清酒"簡文

2.《詩經》"清酒"

3.睡虎地《日書》"馬禖祝""清酒"

4.《春秋繁露》"清酒"

5.管輅"先飲三升清酒"故事

醇酒白酒

1.漢代酒的品類

2.漢簡所見"醇酒""淳酒"

3."白酒"與"清酒"的比較

善酒美酒厚酒濃酒

1."善酒"和"美酒"

2.與"厚酒"對應的"薄酒"

3.與"薄酒"對應的"濃酒"

膏餅

1.馬圈灣漢簡"膏餅"

2.關于"膏"

3.關于"餅"

4."膏餅"的品質和形制

5."胡餅":胡者,互也

6.膏環膏糫粔籹寒具馓子

7."胡餅""膏餅"的價格

豆黃豆大豆

1.曹操高陵石牌文字"黃豆二升"疑議

2.非"默證"

3.漢簡"黑粟""白米""黃種"與《齊民要術》青、黃"胡豆"

4.《齊民要術》白、黑"大豆"

5.《張叔敬鎮墓文》"黃豆"確證

6.長沙走馬樓竹簡"豆租""大豆租"

棗棘

1.棗栗:木本糧食

2.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甘泉饑食棗

3.西王棗王母棗西王母棗

4.玉門棗

5."棗水"之怪

6."浮棗絳水"

7."棗""棘"的象征意義

8."以桃為弓,牡棘為矢"

乳馬湩挏馬酒

1.湩,乳汁也

2.肩水金關簡所見"主君"祭品:乳黍飯清酒

3.楊惲"養羊酤酪"疑問

4."奠馬湩"禮俗

5.《漢書禮樂志》"挏馬酒"

6.橫山孫家園子"捋乳"畫象

1.茭:漢代河西的勞作史與植被史

2.伐茭積茭運茭載茭守茭取茭出茭入茭

3."茭"的實義

4."茭"和"稁"

5."茭"的計量和相關問題

6.敦煌漢簡"茭長二尺,束大一韋"

7.關于"大司農茭"

8."除陳茭地"解說

葦蒲慈其

1."伐葦""伐蒲"簡文

2.河西戍卒勞作:伐慈其艾慈其

3."慈其"名義

甬筩筒

1."竹器"與竹器時代

2.秦漢筒形器

3.作為標準器的"桶""用""甬""筩"

4.自名為"甬""筩"的容器

5.從竹筒作器到"寫竹狀而為之"的筒形器

6.竹質"鐺鼎""釜甑"

7.秦漢時期黃河流域的竹林分布與筒形器的興衰

角杯犀角杯

1.廣州漢墓出土"犀角"

2."犀杯"與"兕觥"

3.犀杯:民間信仰與民間禮俗

4.東西文化交流中的"犀杯"

5.何家村出土"犀杯""犀捧"

合巹杯

1."銜杯共飲"風習與"合巹"儀禮

2.秦漢雙連杯

3.雙連杯的民俗學意義

4.合巹杯,鴛鴦盞,連理盤

行囊行橐

1."布橐"與"革橐"

2."于橐于囊"

3.裝囊

4.蘇秦"擔橐"故事

5."行篋"與"行箱"

流馬方囊

1."木牛流馬":諸葛亮的交通運輸技術發明

2.關于"方囊"名號

3."方囊"與散裝運載方式

4."方囊"裝載量與漢代車運裝載規格的比較

5."方囊"結構與"流馬"為獨輪車說

6."鹿車"與"流馬"名義

蔣席皮席葌席

1.長沙東牌樓簡牘"席""于""桉"

2." "與"蔣"

3.皮席

4.關于"二席""重席"

5."葌席"解

6.量詞"枚""領""束"

7."鋪薦陳簠"

行縢

1.秦俑"行縢"的考古記錄

2.秦俑"行縢"的考古研究

3.說"行縢"非"漢服之制"

4."行縢"使用"兵種"說及"等級"說補議

5."行縢"的形制

6."行縢"于交通史的意義

偪脛

1.秦俑"護腿"發現

2."護腿""絮衣"說辨疑

3.腿裙吊腿脛衣跗注

4."偪脛"推想

赤幘

1.甘谷簡文"伍長守街治滯""著赤幘"

2.陽陵出土兵俑裝束及相關發現

3.著幘冠幘服幘戴幘攝幘

4.青幘綠幘黃幘白幘黑幘緋幘

5."赤幘"的意義

6."幘"與"冠""巾""蓋"

7.關于"陌額"、"抹額"

馬甲

1.岳麓書院秦簡《數》所見"馬甲"簡文

2.曾侯乙墓出土"馬甲"

3.包山2號楚墓出土"馬甲"

4.有關"馬甲""馬鎧"的歷史記錄

5.楊泓有關戰馬裝具史的創論

6.甲騎裝具史的新認識

掌蹄

1.《鹽鐵論散不足》所見"掌蹄"

2."蹄"說

3.關于"革鞮"的理解

4."蹄鐵"源起

5."數馬曰若干蹄":蹄鐵萌芽的觀念背景與技術條件之一

6."蹄欲得厚":蹄鐵萌芽的觀念背景與技術條件之二

7.蹄部病癥治療:蹄鐵萌芽的觀念背景與技術條件之三

膠膠

1.額濟納漢簡"膠二 重十三兩"簡例

2.涉及"膠"的"楬"

3.漢簡資料有關"膠"的信息

4."膠"在軍事生活中的應用

5.關于" "

天馬

1.武威雷臺漢墓出土銅馬

2."紫燕騮"說商榷

3."天馬"名號的合理性

人魚膏

1.秦始皇陵"人魚膏"之謎

2.秦陵地宮設計構想透露的海洋意識

3."人膏"?"魚膏"?

4."人魚""出東海中"說

5."魚燈"和"鯨燈"

6."大秦"的"鯨魚燈"

海魚

1.海上漁業的發展

2."海魚"與"海租"

3.鮫鲯鰸鮞鰒

4. 鯜魦鱳鰅鮸魵鮮

大魚巨魚

1.方士言"大鮫魚"

2.秦始皇射"巨魚"

3.《漢書五行志》"北海出大魚"記錄

4.《續漢書五行志》"東萊海出大魚"記錄

5.《論衡》"鯨魚死"與《西京賦》"鯨魚失流"

6.《淮南子》言"鯨魚死而彗星出"

7.早期"海出大魚"記憶

連弩

1.秦始皇以"連弩"射巨魚

2.秦軍"強弩在前"

3.并射弩和連發弩

4.秦漢實戰"連弩"

5.諸葛亮"損益連弩"

6.后世的"諸葛弩"

機機械

1.秦陵"機械之變"

2.輿械:交通生活中的"機械之利"

3.兵械:三軍強弩

4."機發之橋"與坑儒谷"伏機"傳說

5.秦始皇"器械一量"

6.關于"機械之心"

鹿車

1.一輪車

2."椎車"

3.秦陵發現的新線索

鳩車

1.小兒"鳩車之樂"

2.許阿瞿墓志畫象

3."鳩車"實物

4.金石學論著中的"漢鳩車"

竹馬

1. 郭伋故事

2. 乘竹馬為戲

3."竹馬"的形式

泥車瓦狗

1."諸戲弄小兒之具"

2. 《潛夫論浮侈》言"泥車、瓦狗、馬騎、倡俳"

3.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的發現

閣閣道棧閣

1."格"與"閣"

2.閣道棧道

3."高格""高閣""橋閣"

4.說"接木相連""木石相距"

石 石道

1.《石門頌》"造作石 "

2.石道

3."輿""車""載乘"

徧碥

1.拴驢泉石刻

2.作徧橋閣

3.碥路

4."碥"的字源學思考

1.《西狹頌》"鐉燒破析,刻臽磪嵬"

2.說"刻臽"

柙籠

1.《西狹頌》"柙致土石"

2.《九章算術》的"籠""土籠"

3.虆梩

復壁

1.廣州陶屋"密閉的小室"

2.陜縣劉家渠漢墓和武威雷臺漢墓建筑模型

3.漢代建筑遺址所見"隔道"

4.漢宮"非常室"

5.伯玉藏身處

6.趙岐故事

7.三國"復壁"史跡

8."復壁"出現的社會背景與技術條件

9.后世的"復壁"

復道

1.秦漢宮廷"復道"

2.有關"復道"的文物資料

3."復道"與"橋"

4."復道"立體交叉形式

5.馬王堆帛書《駐軍圖》中的"復道"

6."復道"與"閣道"

虹梁

1." "與"高梁":先秦拱橋出現的可能性

2.《西都賦》"應龍虹梁"

3.拱橋出現的年代

4.拱橋史若干誤識的澄清

5.西漢拱橋建造的技術條件

浮梁浮橋

1."造舟""維舟""特舟"等級制說

2.浮橋史的再考察:造艁靠

3."智伯命造舟為梁"事"偽說""偽史"辨疑

4."方舟"

5.簡易浮橋:橋梁等級與社會等級

6.秦直道"度河"的可能形式

7.衛青"梁北河"

8.漢代"浮橋"明確史例

珰當

1."裁金璧以飾珰"

2.瓦當"椽頭飾"說疑議

3.四川漢代崖墓提供的例證

4.其他文物實證

1.秦穆公"封殽尸"故事

2."封,界也"

3.秦直道的"石關""封巒"

4."封"與"鄂博""敖包"

5.秦軍史和羅馬軍史的對讀

附論:

舟船屬具

1.走馬樓簡提供的信息

2.大檣

3.大杝

4.上 ,下

5.矴石

6.大紲

7.由屬具推測舟船規格

木鐙

1.關于馬鐙發明史的探討

2.包革木鐙和包金屬木鐙

3.木鐙的使用

4."鐙如半靴"

5.早期馬鐙的可能形式

索引

作者相關研究成果目錄

后記

在線預覽

后 記

《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賈公彥疏:"此禽獸等皆有名號物色,故云`辨其名物`。""名物"似可理解為"名號物色"。《周禮》中說到"辨其名物"的還有數例。《周禮天官獸人》:"獸人掌罟田獸,辨其名物。"《周禮春官小宗伯》:"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頒之于五官,使共奉之。"(下文又寫道:"辨六齍之名物與其用,使六宮之人共奉之。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將。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周禮春官典瑞》:"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周禮春官司服》:"司服掌王之吉兇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周禮春官典路》:"典路掌王及后之五路,辨其名物,與其用說。"《周禮春官神示》:"凡以神示者,掌三辰之灋以猶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周禮夏官司弓矢》:"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與其出入。"看來,有關"名物"的知識,涉及制度和禮俗,是共同關系到精神文化層面和物質文化層面的社會文明構成的重要內容。

"名物"研究,是說明諸多歷史文化現象的基礎。筆者從事秦漢史研究已經三十余年,但是應當承認,秦漢"名物"方面仍多有未知內容。秦漢史研究者在不斷的探索進程中。好在秦漢考古收獲連年使學界得到驚喜,新的信息的發現和積累,使得我們對秦漢"名物"的認識可以逐漸充實。

本書向讀者報告的,是筆者對相關問題探索的點滴心得。研究對象以秦漢時代為主,包括社會物質生活中所見飲品、食品、飲食器、其他日常器用、住居形式、道路形式、服飾、兒童玩具、兵器戰具、交通器物等。所提出的見解或有錯誤,期待讀者批評。其中有價值的意見,或許有益于深化對秦漢社會生產史和社會生活史的理解。

其中有關"復壁""復道""虹梁""浮梁浮橋"的研究,或許有的朋友不以為這些研究對象為"名物"。然而由于所考察的直接對象或是陶質建筑模型,或是圖象畫面,按照一般理解,也是可以歸入"名物"的,因此列入本書。

有關走馬樓簡舟船屬具簡的研究以及對"木鐙"的考論,及于秦漢以后歷史時段,作為"附論"置于其他內容之后。

感謝岳麓書院為本書提供了出版機會。

感謝張德芳教授百忙中賜序。后 記

《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賈公彥疏:"此禽獸等皆有名號物色,故云`辨其名物`。""名物"似可理解為"名號物色"。《周禮》中說到"辨其名物"的還有數例。《周禮天官獸人》:"獸人掌罟田獸,辨其名物。"《周禮春官小宗伯》:"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頒之于五官,使共奉之。"(下文又寫道:"辨六齍之名物與其用,使六宮之人共奉之。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將。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周禮春官典瑞》:"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周禮春官司服》:"司服掌王之吉兇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周禮春官典路》:"典路掌王及后之五路,辨其名物,與其用說。"《周禮春官神示》:"凡以神示者,掌三辰之灋以猶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周禮夏官司弓矢》:"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與其出入。"看來,有關"名物"的知識,涉及制度和禮俗,是共同關系到精神文化層面和物質文化層面的社會文明構成的重要內容。

"名物"研究,是說明諸多歷史文化現象的基礎。筆者從事秦漢史研究已經三十余年,但是應當承認,秦漢"名物"方面仍多有未知內容。秦漢史研究者在不斷的探索進程中。好在秦漢考古收獲連年使學界得到驚喜,新的信息的發現和積累,使得我們對秦漢"名物"的認識可以逐漸充實。

本書向讀者報告的,是筆者對相關問題探索的點滴心得。研究對象以秦漢時代為主,包括社會物質生活中所見飲品、食品、飲食器、其他日常器用、住居形式、道路形式、服飾、兒童玩具、兵器戰具、交通器物等。所提出的見解或有錯誤,期待讀者批評。其中有價值的意見,或許有益于深化對秦漢社會生產史和社會生活史的理解。

其中有關"復壁""復道""虹梁""浮梁浮橋"的研究,或許有的朋友不以為這些研究對象為"名物"。然而由于所考察的直接對象或是陶質建筑模型,或是圖象畫面,按照一般理解,也是可以歸入"名物"的,因此列入本書。

有關走馬樓簡舟船屬具簡的研究以及對"木鐙"的考論,及于秦漢以后歷史時段,作為"附論"置于其他內容之后。

感謝岳麓書院為本書提供了出版機會。

感謝張德芳教授百忙中賜序。

本書主要內容基于簡牘研究的收獲。而德芳先生現任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于簡牘學進步貢獻頗為顯著(參看王子今:《簡牘學新裁——評張德芳著〈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光明日報》2014年4月15日16版。),已經是海內外學界公認的簡牘研究的重要專家。他的評價,無論是肯定還是批評,對于我的自我學術判斷都非常重要。與德芳教授相識在1991年,正是及時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至今已經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了。回想多次一同野外考察,學術切磋,短長互補,甘苦共知,深心感觸良深。我今年已經65歲。回想過去做廣播體操,第八節也就是一節叫做"整理運動",要求是"調整呼吸"。這是即將退出運動狀態的轉換形式。進入暮年,學術生活也到了一節了,大概工作節奏也要進入"調整""整理"的階段了。德芳教授要年輕得多,發明創獲正當盛時,學術前景未可限量。但是回顧20余年學術跋涉,對于時移節邁、荏苒推遷的感嘆,或許我們彼此也是比較接近的。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