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云岡石窟規模宏大,氣勢雄渾,這樣的大型 工程在當時如何規劃設計,又如何施工開鑿,是一個 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書通過考察石窟外部的山體崖面 、斬山遺跡,石窟內部的空間層次、壁面龕像,分析 各類工程遺跡的空間關系,探討云岡石窟的營造工程 。
研究表明,云岡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為兩 級階地地貌,階地后緣分布有自然斷崖,石窟工程利 用了山體上部的自然斷崖,并向下斬山局部改造了山 形。進入到洞窟開鑿階段,期工程主要為大像窟 ,依就大像頭、身、腿的設計高度,從上往下分層施 工,對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較弱,允許民間勢力 進入開龕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漸采用了室窟設計, 強調洞窟室內空間,壁面平直,多無凸出石壁的大像 ,逐漸流行統一施工,加強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欄開 龕造像,營造出規整完善的洞窟空間。可以說,云岡 石窟的營造工程,從一期到二期有一個大的轉變,規 劃設計、施工模式、工程組織都在逐漸進步。
彭明浩的《云岡石窟的營造工程》從營造工程 的視角,考察云岡石窟各類工事活動的關系,注重空 間層次及打破、避讓等遺跡現象,可視為考古層位學 在石窟研究中的具體應用,與考古類型學結合,或有 助于為完整地考察石窟。
北魏云岡石窟規模宏大,氣勢雄渾,這樣的大型工程在當時如何規劃設計,又如何施工開鑿,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從2011年起,對云岡石窟進行了多次現場調查,系統考察了石窟外部的山體崖面、斬山遺跡,石窟內部的空間層次、壁面龕像的打破避讓關系,以及許多未完成洞窟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彭明浩的《云岡石窟的營造工程》通過分析各類工程遺跡的空間關系,探討石窟的開鑿過程及其背后的規劃設計思想。
彭明浩,1986年生。本碩博均就讀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師從杭侃教授,2015年博士畢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古代建筑、佛教考古。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二)研究綜述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四)依據的材料 二 宏觀——云岡石窟選址 (一)歷史背景 (二)選址情況 (三)選址特點與功能分區 (四)擴展與比較 (五)小結 三 中觀——云岡石窟外部崖面 (一)問題與研究方法 (二)石窟外部崖面現狀及開鑿過程分析 (三)石窟所在流域地貌 (四)云岡周邊小窟群崖面 (五)小結 四 微觀——云岡石窟內部空間 (一)問題與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示例 (三)個案選排說明 (四)云岡一期洞窟 (五)云岡二期洞窟 (六)分期存疑洞窟 (七)參考案例——云岡三期未完成小窟 五 云岡石窟營造工程綜論 (一)云岡石窟工程施工 (二)云岡石窟工程設計 (三)從營造工程視角看云岡石窟分期 六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實驗考古——模擬開龕過程 附錄二 云岡石窟窟檐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