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一書的內容選自王陽明先生的重要文獻,全書分為四部分,分別為年譜、文選、語錄和附錄,按照文章篇目分成55篇,并根據每篇文章的語意段落進行標記。所選文章主要闡釋了王陽明先生"心即理、立圣人之志、知行合一、事上磨煉、致良知"等核心理念,并以《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進行編選和注釋,語意嚴謹,內容翔實,以"致良知"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給相關企業家、經營者和管理者帶來反思與感悟。
《致良知》一書不僅是順應時代趨勢對王陽明心學理念的重新整理與再次解讀,也通過這些文獻所蘊含的良知的力量,對物質泛濫但心力匱乏的當代社會有所提示。從圖書內容來看,《致良知》一書選取王陽明心學理論的精華部分,在內容編排上采用標號方式,并配有全新注釋,讀者更易于接受并閱讀;從價值理念來看,本書選取的王陽明心學理論的文獻體現了良知的力量,這在當下物質泛濫但心力匱乏的社會中,對社會大眾起到心靈回歸的作用,也順應時代主流。
2014年,50位企業經營者于在北京聯合發起成立了"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致力打造一個開放的學習和實踐平臺,吸納更多的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加入,通過研究、學習陽明心學,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年譜
陽明先生年譜
文選
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
教條示龍場諸生
與辰中諸書生
……
與馬子莘
答魏師說書
答聶文蔚書
語錄
徐愛錄
陸澄錄
薛侃錄年譜
陽明先生年譜
文選
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
教條示龍場諸生
與辰中諸書生
……
與馬子莘
答魏師說書
答聶文蔚書
語錄
徐愛錄
陸澄錄
薛侃錄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黃以方錄
語錄拾遺
附錄
平濠反間遺事
大學
中庸
編輯說明
幾年前,根據一些企業家、經營者和管理者的要求,我們挑選了一批陽明先生的重要文獻,整理成最初版的《致良知》一書。初版的《致良知》一書僅供由這部分企業家、經營者和管理者組成的"致良知學習小組"學習使用。編選的時候,我們秉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只與大家分享那些我們曾經為之感動的文獻。這些文獻所蘊含的良知的力量,對于物質泛濫但心力匱乏的當代社會,堪稱彌足珍貴。經過近兩年的學習和磨煉,小組的學員,大多在心性層面都有一定的提升,經營、管理的工作和水平也有了更好的拓展和提高?,F在,根據大家學習的體會,我們對初版圖書進行了較大調整,此次出版《致良知》一書,希冀能對更多愿意"致良知"的朋友有點小小的助益。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全書按照文章篇目分成 55 篇并標號,每篇文章的語意段落進行標記。數字標號的目的是為了讓閱讀條理更清晰,利于注釋時引用。
本書的及時部分是"年譜"。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我們把陽明先生年譜放到了本書的開篇。陽明先生身體力行致良知的經歷都記錄在年譜中,讀來親切可信。陽明先生的人生經歷是一個示現,也給我們信心,"人人皆可為堯舜",后生自當力行之。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文選"?,F有出版的與陽明先生有關的文集,大多的編排是將語錄放在文選之前。我們之所以將"文選"提到前邊,基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從大家的閱讀體會來看,相比文選, 初學者閱讀語錄的難度要更大一些, 尤其是開篇的 《徐愛錄》 ,因此我們根據"先易后難"的原則做了調整。二是,雖然語錄短小生動,更加親切,但是如果缺乏對特定的語境的了解,只言片語,難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徐愛在《傳習錄序》中就說:"門人有私錄陽明先生之言者。先生聞之,謂之曰:`圣賢教人,如醫用藥。皆因病立方,酌其虛實、溫涼、陰陽、內外而時時加減之,要在去病,初無定說。若拘執一方,守為成訓,鮮不殺人矣,他日誤己誤人,某之罪過可復追贖乎?`"因此,我們將更加利于文意、
系統表達的文章,放在語錄之前。先讀文選,對陽明先生的思想有了一個全貌的了解之后,再去看語錄,就猶如見過全豹,再睹一斑,或可免生"拘執一方,守為成訓"之病了。
關于"文選"部分,我們還做了以下幾項工作:及時,放棄最初按文體分類的編排方式,將書信、公文、序言、雜文等統一按照寫作時序進行排序。這個排序方法,是遵照了陽明先生本人的意見的。在《王陽明全集》的年譜中有記載:"六年丁亥,先生五十六歲,在越。四月,鄒守益刻《文錄》于廣德州。守益錄先生文字請刻。先生自標年月,命德洪類次,且遺書曰:`所錄以年月為次,不復分別體類,蓋專以講學明道為事,不在文辭體制間也。`"我們依據陽明先生的意見如此編排之后,恍然明白先生所言"講學明道" 的用意。 41篇文章, 從1506年的 《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至 1528 年的《答聶文蔚書其二》,二十多年的文章按照寫作時間順序放到一起,你也會清晰地感受到先生的思想內在發展脈絡,
并且明白"吾道一以貫之"的真實內涵。第二,在大部分文章之前添加了"背景簡介"。背景簡介以文章寫作當年的陽明先生的生平介紹為主,為該文提供一個閱讀背景,便于理解文章所要傳達的要義。這些背景簡介順序連綴下來,相當于一個小年譜,陽明先生的"人"與陽明先生的"文"的關系也空前地密切起來。在部分背景簡介中,還引用了明代官員、學者施邦曜的點評,以幫助閱讀理解。第三,根據目前能收集到的資料,在注釋中,對文章中提及的陽明先生身邊的人物做較為詳細的介紹,比如聶文蔚、歐陽崇一、鄒謙之、黃宗賢、諸用明、周道通、陸元靜、馬子莘、魏師說、黃誠甫、王純甫等。 讀者透過注釋, 或許除了 "身教、 言教" , 能再體會到 "境教"。穿越時空,回到五百多年前,來到陽明先生和他的弟子身邊,耳聞目睹他們的音容笑貌,用心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到自己與他們一樣,是"致良知"路上的同行者。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語錄"。語錄部分共收錄了徐愛等八人的九篇記錄(其中黃直、黃以方為一人),另根據陳榮捷先生收集的散佚的《傳習錄》語錄,并參看施邦曜輯評的《陽明先生集要》,增加了《語錄拾遺》一篇。因此語錄部分,共有十篇。語錄部分雖然缺少陽明先生言說的時間記載,但大多可以根據語意與文選部分進行相互印證,加深理解。
本書的第四部分是"附錄"。附錄有三篇。及時篇是陽明先生的弟子錢德洪所著的《平濠反間遺事》。記錄了 1519 年陽明先生用兵如神,四十多天就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的經過。后人常羨慕陽明先生用兵智慧,先生在此文中關于用兵中卻說:"但圣人得位行志,自有消變未形之道,不須用此","可惜平生精神,俱用此等沒緊要事上去了",何謂"緊要事",不可不深思。附錄的另兩篇為《大學》《中庸》的原文,陽明先生在文章、語錄中曾有大量引用,因為原文較短,故附在書后,便于查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