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紀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師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國現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國城市規劃專業的創始人。馮先生的著作和設計作品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建筑的一種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設計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學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傳播系統中,對當代中國建筑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意義不可低估。
這是一部馮紀忠先生接受學生們的數次訪問,以自己人生不同時期的軌跡為線索而進行的談話的忠實記錄,它記錄了馮先生晚年的學術思想。其間,馮紀忠先生的女兒馮葉女士也數次參與,武漢大學城市建設學院的趙冰先生組織并整理了每一次的訪談。
本書是"馮紀忠講談錄"之《建筑人生——馮紀忠自述》。
總序:傳承與超越——馮紀忠的現代之路
及時章 家世與童年
祖父母
父母
叔叔
手足
表妹
童年
畫畫
書法
第二章 早年求學
移居上海
基礎教育
文氣
畫譜
拳和戲
老師
話劇
京劇
土木
測量
建筑
德文
第三章 留學奧地利
出國
去德國
維也納工科大學(T.H.)與德國洪堡基金會
建筑現代主義發源地之一:維也納工科大學
接受現代思想
生活
渲染作業
伊萬
印象
博士論文選題
畢業試和開業執照
在維也納的中國留學生
馮·羅斯托恩
演講
工作
蟲與面包
轟炸與子彈
成立奧中(中奧)文化協會
歸國心切
乘船回國
第四章 回國創業
在南京
兼職同濟與交大
上海都市計劃
有機疏散
籌建同濟大學建筑系
結婚
創辦事務所
上海土產展覽交流大會
個大跨薄殼
青年樓與和平樓
東湖客舍
同濟醫院
南京水利學院工程館及華東師大化學館
聲學實驗室
訪蘇
第五章 推動現代建筑教育
擔任系主任
"八國聯軍"
美術教師
包豪斯
"同濟的特點"
現代規劃起源
創辦城市規劃專業
55屆規劃畢業班
花瓶式教學
脫離規劃教研室
華沙英雄紀念碑競賽
交流
人民大會堂方案
反向薄殼
莫斯科西南區規劃
"先進工作者和先進單位代表大會"
建筑空間組合原理
全國建筑專業教學會議及歷史講座
空間原理與批判
花港茶室
施工報告
"茶壺"原理
"設計革命化"
第六章 遭遇
"資產階級頭號反動學術"
親友""遭遇
"解放"
"干校"
醫傷
國賓館設計
北京圖書館方案
林風眠
第七章 開放歲月
熱忱
上海舊區改建
學術研究
貝聿銘
李承寬
廬山規劃設計
科大選址
九華山規劃
上海虹橋機場擴建國際競賽
創辦風景園林專業和工業設計專業
方塔園
何陋軒與"精神污染"
第八章 旅美講學
旅美
在洛杉磯
園林史初探
《二十四品解析》
第九章 堅守與超越
博物館設計
銀湖規劃
方塔園街區
古城公園
北京倉庫改建
烹雪齋
縝思暢想
恍然有悟
執教六十年
深圳展覽及研討會
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
附錄一:馮紀忠年譜
附錄二:爸爸馮紀忠
后記
祖父母
馮家是個很大的家族。我的祖父諱汝驥,字星巖,河南祥符人(開封)。歷任陜西布政使、浙江巡撫、江西巡撫,封宮保,官一品,謚"忠愍公",在《清史稿》上有傳的。他兄弟倆同榜中舉,他是弟弟,第二年一起上北京會考。光緒九年中的進士,前十名,皇帝當面考,我祖父第七名。考了以后,就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只有進士才能選進翰林院研習,是榮譽。祖父先在各個部門任職,升任三品會典和方略館纂修官兼總校官,有《漢字檔冊纂輯》等著述。然后就外放了,中國十八省,他不知道到過多少省。山東也到過,碰到義和拳,祖父是反對的。這都是大人給我講的。祖父在光緒變法改革時,支持新政,為此梁啟超《戊戌政變記》中記載:"馮汝驥,新放知府,被人劾喜言維新,今革職。"后來才復出的。祖父與好友端方、增韞等人都對中國的教育和法律的現代化有貢獻。
我祖母娘家姓朱,寶應人。寶應朱家的先祖原為蘇州洞庭山望族。朱元璋戰勝張士誠以后,為霸占朱家財產,逼遷他們去江蘇寶應落戶。自明朝初年起,朱家定居寶應后,有二十一代都是讀書人。我祖母的曾祖父朱士達與兄弟朱士彥、朱士廉"一門三進士"的故事一直流傳。前幾年中華書局還重印了他們的父親朱彬著的《禮記訓纂》。我曾外祖父朱壽鏞,在當太學生時就受張之洞之弟張之萬的邀請,赴河南合垅了黃河堤上多年的決口,治理有功,被薦當官,做過安徽按察使、河南藩臺等職。撰有《創建豫南書院考略》,還捐款、捐地、捐屋辦學校。
我祖父在辛亥革命初期自殺,情況是這樣的:北伐軍過來的時候,祖父下面有個叫的,策反我祖父信任的馬毓寶,投到北伐軍那里。后來成了國民黨元老。當時,他們逼我祖父一起響應革命,出任江西都督。但是祖父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堅決不肯,就吞金自殺了。《清史稿》記曰:"……脅汝驥為都督,號獨立,峻拒之。贛人故感其賢,導之出。至九江,乃仰藥以殉。""仰藥"應為吞金。袁世凱是祖父的結拜兄弟,得知后嘆道"星巖讀書太多了!"。祖父去世后,清帝贈他謚號為"忠愍公"。我為什么叫馮紀忠呢?就是紀念祖父:"忠"字代表我祖父。
我受老年人的影響還是有的,特別是祖父的影響。雖然生得晚,沒見過他,可思想上還是受到他的某些影響。1902年,時任青州知府的祖父改"松林書院"為"青州府官立中學堂"。山東及時所官辦中學就是他創辦的。他還有一些事情我覺得很了不起,例如處理19世紀末期的"民變"(造反)。當時浙江大概是在造鐵路,造鐵路么,要占用農田,必定觸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就有很多人反對。,有許多鄉民武力占住了路線土地不肯放行,鐵路沒辦法通過去。這事情解決不了啦,就派了我祖父去當新巡撫。那時大家都嚴陣以待,以為新巡撫肯定是來鎮壓的。結果我祖父只帶了幾個兵,親自騎著馬"深入群眾"去了。人家愣了,動手也不好動!他讓大家冷靜下來,這總要有人講話的嘛——"舉出代表跟我來談好了"。那邊也就舉出了代表。這事居然就這樣了結了。
那個時候他的行轅是杭州西湖劉莊,我母親小時候也在那兒住過,風景很好。后來他為什么調到江西去了呢,聽說是觸動了朝里某些人的利益。這個"民變"的事是擺平了,那么朝里某些人的利益肯定受到觸動。但是怎么觸動就搞不清楚了。調到江西,江西又是個麻煩的地方,當時經濟是不行。他去了,也弄得比較有條理。他的這些事跡都有行狀記載,可惜我弟弟給我的親手抄本毀于""之中了。
在那以前,1900年代初,山東博山爐工近千人聚眾毆打企圖壟斷爐行的候補道員趙爾萃,搗毀了他的"琉璃公司"。任職青州知府的祖父仗義釋放爐工,爐工感戴,將爐神廟北廳辟為祖父的生祠,四時祭享。生祠的西山墻上嵌入一高大的"頌德碑",記載這一事件始末。這樣一來,肯定又得罪了有權勢的人了。他任江西巡撫時,又曾為抗捐的百姓上奏,說當時"所有柴、米、紙張、雜糧、蔬菜等項,凡民間所有,幾乎無物不捐"(《江西巡撫馮汝驥奏宜春鄉民抗捐仇紳聚眾攻城折》),因此他推行"新政"時,體恤民困,量力而行,為此就被人參了一本。雖然他和好友端方等人做了許多推進當時現代化改革的事,但是民初有寫《清史稿》的,卻不寫這些,反而寫我祖父被人參了一本,`派了安徽巡撫朱家寶查辦,結論是:"沒這回事,因此這事得清除。"歷史寫這些干嗎!——就好像是說"生了什么病,查下來沒病",這些寫它干嗎?要事、大事不寫,凈寫雞毛蒜皮!你說歷史為什么這樣寫呢?而我祖父的這段歷史就是被人這樣寫的。誣告為什么擺在當中?這就是剛才講到的,觸動了朝中某些人的利益,也可能就得罪了寫歷史人的利益,或者是那人想討好一些人。我外祖父是知情者,記得他曾說起過:他清楚那個寫歷史的,正是不懷好意的。從古到今,很多寫歷史的不也是這樣的嗎!所以說歷史記載內常有渣滓,很難信就是這么回事。
祖父是死在江西九江的船上,是為自己的名節、信念、尊嚴不容冒犯而吞金自殺的。他本來已經遞了辭呈,準備由江西回上海——他不愿意在政治上再折騰,所以辭職去做寓公。但船到九江被劫持,人家非逼著他當江西都督不可,要他簽字。他一簽字的話,仗也不用打了,整個江西省就拿下了,就這意思。但他那個時候的思想,不是我們現在的思想,"我頂多不做了么,不就清白嘛!"但是你非逼他不可,他一下子氣昏了。為什么呢?他信任的人——馬毓寶都反了,他當然傷透了心。
他這樣一死以后,我祖母怎么辦?祖父為官清廉,沒有什么積蓄。我外祖父說,別的沒什么,好書是有的,因為他研究訓詁,有專才,但那時也全部丟失了。我祖母就只能靠她自己的私房積蓄,到河南去,買了點地。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