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競走運動員訓練內容體系研究》主要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專家訪談、運動生物力學拍攝解析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中國競走運動員的技術、體能、戰術和心理等訓練內容體系中的競技能力因素進行研究,以期進一步提高對競走項目的專項本質特征和訓練規律的認識,研究結果如下。
(1)在我國的競走運動員訓練內容體系的競技能力構成因素中,高度發展的運動素質和專項技術是其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良好的身體形態、機能和的心理品質是其競技能力的重要因素。
(2)競走項目應該定性為一項技術性強的速度耐力性項目,現代競走運動項目的訓練中必須"以過硬的技術做后盾,有氧耐力為基礎,速度耐力為核心,力量耐力為保障"這樣一個理念去進行科學訓練,并貫徹落實到訓練實踐中。當今的競走運動訓練在運動員的訓練計劃中出現了兩個發展趨勢:趨勢之一就是訓練負荷正從大運動量向大強度方向轉化,運動負荷量逐步下降,而運動強度逐步增加;趨勢之二就是大運動量和大運動強度相結合,并在訓練中同時變化,對運動員的機體產生的刺激。以引起運動員的運動適應,進而提高運動能力。 《中國競走運動員訓練內容體系研究》主要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專家訪談、運動生物力學拍攝解析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中國競走運動員的技術、體能、戰術和心理等訓練內容體系中的競技能力因素進行研究,以期進一步提高對競走項目的專項本質特征和訓練規律的認識,研究結果如下。
(1)在我國的競走運動員訓練內容體系的競技能力構成因素中,高度發展的運動素質和專項技術是其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良好的身體形態、機能和的心理品質是其競技能力的重要因素。
(2)競走項目應該定性為一項技術性強的速度耐力性項目,現代競走運動項目的訓練中必須"以過硬的技術做后盾,有氧耐力為基礎,速度耐力為核心,力量耐力為保障"這樣一個理念去進行科學訓練,并貫徹落實到訓練實踐中。當今的競走運動訓練在運動員的訓練計劃中出現了兩個發展趨勢:趨勢之一就是訓練負荷正從大運動量向大強度方向轉化,運動負荷量逐步下降,而運動強度逐步增加;趨勢之二就是大運動量和大運動強度相結合,并在訓練中同時變化,對運動員的機體產生的刺激。以引起運動員的運動適應,進而提高運動能力。
(3)現階段我國競走運動員"高重心、小步幅、高步頻"中的"小步幅"已經有所改進,特別是在近年來訓練過程中一直強調的增大步幅已逐漸顯現出效果。但是由于提高步長而導致步頻上不去是現階段我國運動員競走技術急需解決的問題,所以中國運動員競走技術下一步需要在穩定步長的基礎上提高步頻,從而使步長和步頻達到組合。
1 前言
1.1 選題依據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2.2.2 專家訪談法
2.2.3 運動生物力學拍攝法
2.2.4 影像解析法
2.2.5 數理統計法
2.2.6 個案研究法
2.2.7 邏輯分析法1 前言
1.1 選題依據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2.2.2 專家訪談法
2.2.3 運動生物力學拍攝法
2.2.4 影像解析法
2.2.5 數理統計法
2.2.6 個案研究法
2.2.7 邏輯分析法
3 文獻綜述
3.1 競走運動的發展概況
3.1.1 世界競走運動的發展概況
3.1.2 中國競走運動的發展概況
3.2 國內外研究現狀
4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中國競走參加世界3大賽事的基本概況
4.1.1 中國競走運動輝煌的戰績回顧
4.1.2 中國競走運動成功的經驗總結
4.1.3 中國競走運動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2 現代競走運動訓練實踐中幾個基本問題的研究
4.2.1 競走規則變化對競走技術的影響
4.2.2 符合田徑規則的現代競走技術定義分析
4.2.3 現代世界競走運動項目的訓練特征
4.2.4 現代世界競走運動比賽的速度特征分析
4.2.5 現代世界競走專項訓練的發展趨勢
4.3 建立中國競走運動員訓練內容體系的理論依據
4.4 中國競走運動員的技術訓練
4.4.1 中外競走運動員技術的運動學分析
4.4.2 影響裁判員屈腿判罰的運動學指標分析
4.4.3 決定競走運動員運動成績的運動學指標分析
4.4.4 中外競走運動員擺動階段髖、膝、踝和腳速度特征分析
4.4.5 中外競走運動員髖關節運動特征的分析
4.4.6 競走運動員技術訓練的關鍵點
4.4.7 中國競走運動員技術訓練的基本手段
4.5 中國競走運動員的體能訓練
4.5.1 競走運動員耐力素質的發展
4.5.2 競走運動員的高原訓練模式
4.5.3 競走運動員力量素質的發展
4.5.4 我國競走運動員的柔韌拉伸訓練
4.6 我國競走運動員的戰術訓練
4.6.1 建立競走運動員比賽速度分配模式
4.6.2 不同氣候條件影響世界3大賽事運動員速度的相關系數
4.6.3 不同氣候條件下競走運動員比賽平均速度模型的多元回歸分析
4.7 中國競走運動員的心理訓練
4.8 中國競走運動員參賽的程序化流程安排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建議
6 致謝
7 參考文獻
8 個人簡歷在讀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1906年,在希臘舉行的屆間奧運會上競走運動首次列為比賽項目,當時設有1500米和3000米兩個比賽項目。1908年,第4屆奧運會將競走運動正式列為比賽項目。后來幾經變化,從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開始,將10000米場地競走改為20千米的公路競走,此后的奧運會將20千米競走和50千米競走的兩個男子比賽項目設為固定項目。從1908年的倫敦奧運會至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這一時期只是設立了男子競走項目。由于20世紀的中后期,競走運動幾乎普及到世界各個國家,所以廣大婦女也積極參加競走運動訓練與比賽。
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首次將女子10千米競走列入正式比賽項目,我國競走運動員陳躍玲獲得了該項目的金牌。國際田聯為了競走項目的比賽更加具有合理性和觀賞性,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又將女子10千米競走變更為女子20千米競走,我國的另外一名競走運動員王麗萍獲得了該項目的冠軍。到目前為止,競走項目在奧運會上的正式比賽項目有3個,分別為男子20千米競走、男子50千米競走和女子20千米競走。目前最重要的國際競走比賽是奧運會、世界田徑錦標賽及世界杯競走比賽,在這3項大賽中,我國運動員都曾經取得過優異成績。現代競走運動有非常嚴格的技術要求,競走運動的技術從無到有,從不規范到規范這個發展過程經過了100多年的歷史。也正因為競走運動技術的特殊性,所以為了使競走運動更具有競爭性和觀賞性,人們在不斷修改看似簡單,實則很復雜的競走技術的規則。3.1.2中國競走運動的發展概況
19世紀末期,競走運動由歐洲傳入我國。是在上海組織了"萬國競走協會",規定每年的12月舉辦競走比賽,開始幾屆比賽的冠軍均為外國人奪得。后來上海民間組織了"中華競走隊",才在1928-1932年連續5次蟬聯團體冠軍。1935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舉辦了50千米競走的表演賽,上海運動員蔡正義以4小時56分10秒的成績獲得第1名。在1938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舊中國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上也舉辦了競走的表演賽,但是距離縮短為5000米,譚榮生以26分24秒的成績獲得第1名。
新中國成立以后,競走運動在我國的開展得以恢復,但是并不普及。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競走教練員、運動員和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我國競走運動競技實力水平才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1959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及時屆全國競走比賽只設場地10000米一個項目,關紹英以52分11秒的成績創造了這個項目的第1個全國紀錄。在這次比賽的推動下,競走運動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漸開展起來,并在以后全國各省、市舉行的各級各類田徑運動會上一般都會舉辦不同距離的競走項目比賽,我國競走項目的競技實力進入了一個嶄新發展階段。 1906年,在希臘舉行的屆間奧運會上競走運動首次列為比賽項目,當時設有1500米和3000米兩個比賽項目。1908年,第4屆奧運會將競走運動正式列為比賽項目。后來幾經變化,從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開始,將10000米場地競走改為20千米的公路競走,此后的奧運會將20千米競走和50千米競走的兩個男子比賽項目設為固定項目。從1908年的倫敦奧運會至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這一時期只是設立了男子競走項目。由于20世紀的中后期,競走運動幾乎普及到世界各個國家,所以廣大婦女也積極參加競走運動訓練與比賽。
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首次將女子10千米競走列入正式比賽項目,我國競走運動員陳躍玲獲得了該項目的金牌。國際田聯為了競走項目的比賽更加具有合理性和觀賞性,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又將女子10千米競走變更為女子20千米競走,我國的另外一名競走運動員王麗萍獲得了該項目的冠軍。到目前為止,競走項目在奧運會上的正式比賽項目有3個,分別為男子20千米競走、男子50千米競走和女子20千米競走。目前最重要的國際競走比賽是奧運會、世界田徑錦標賽及世界杯競走比賽,在這3項大賽中,我國運動員都曾經取得過優異成績。現代競走運動有非常嚴格的技術要求,競走運動的技術從無到有,從不規范到規范這個發展過程經過了100多年的歷史。也正因為競走運動技術的特殊性,所以為了使競走運動更具有競爭性和觀賞性,人們在不斷修改看似簡單,實則很復雜的競走技術的規則。3.1.2中國競走運動的發展概況
19世紀末期,競走運動由歐洲傳入我國。是在上海組織了"萬國競走協會",規定每年的12月舉辦競走比賽,開始幾屆比賽的冠軍均為外國人奪得。后來上海民間組織了"中華競走隊",才在1928-1932年連續5次蟬聯團體冠軍。1935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舉辦了50千米競走的表演賽,上海運動員蔡正義以4小時56分10秒的成績獲得第1名。在1938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舊中國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上也舉辦了競走的表演賽,但是距離縮短為5000米,譚榮生以26分24秒的成績獲得第1名。
新中國成立以后,競走運動在我國的開展得以恢復,但是并不普及。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競走教練員、運動員和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我國競走運動競技實力水平才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1959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及時屆全國競走比賽只設場地10000米一個項目,關紹英以52分11秒的成績創造了這個項目的第1個全國紀錄。在這次比賽的推動下,競走運動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漸開展起來,并在以后全國各省、市舉行的各級各類田徑運動會上一般都會舉辦不同距離的競走項目比賽,我國競走項目的競技實力進入了一個嶄新發展階段。
由于競走項目裁判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該項目是田徑運動項目中靠裁判員的主觀來判斷的。并且國際上曾在一段時間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還導致了國際田徑比賽中是否繼續舉辦競走項目的討論。受此影響.我國從1961年后就中斷了全國性的競走比賽,只有個別省、市還堅持,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恢復全國性的競走比賽。1982年3月在上海舉行的全國競走比賽上,遼寧選手徐長期在5000米項目上以26分24秒9的成績創造了該項目的第1個全國紀錄;在1983年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徐長期以49分13秒4的成績打破了10千米的全國紀錄;同年9月在挪威卑爾根的世界杯競走比賽中以45分13秒4的成績獲得10千米冠軍,并創造了當年世界女子10千米競走的好成績,成為中國第1位在世界大賽中取得徑賽項目冠軍的田徑運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