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琉球群島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域構成及空間特征、歷史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及其演變過程分析入手,科學地解釋了琉球群島地理單元的特殊性及其與中國大陸和日本列島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問題;通過各重要時期琉球群島地緣關系要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琉球群島地緣關系格局時空演變的特征與機理。在此基礎上,對于與琉球群島地緣關系密切相關的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問題、我國釣魚島主權問題、東海大陸架劃界和油氣田開發問題等涉及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本書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項目“琉球群島地緣關系時空演變的特征與機理研究”結題報告的基礎上成稿。作者以琉球群島為研究對象,從琉球群島自然地理環境、地域構成及空間特征、歷史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及其演變過程的分析入手,科學劃定琉球群島的地理單元;解釋琉球群島地理單元的特殊性及其與中國大陸和日本列島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問題;通過各重要時期琉球群島地緣關系要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琉球群島地緣關系格局的時空演變的特征與機理。在此基礎上,對于與琉球群島地緣關系密切相關的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問題、我國釣魚島主權問題、東海大陸架劃界和油氣田開發問題等涉及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本書對于豐富我國關于琉球群島研究領域的成果積累,科學認識琉球群島的地理意義和政治屬性,維護釣魚島主權和東海海洋權益,以及相關學科涉及琉球問題再議的研究和正確處理對日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袁家冬,男,漢族,1958年12月生,吉林省通化市人。1982年1月畢業于南京大學地理系,1989年3月畢業于日本東京學藝大學研究生院碩士課程,1998年7月畢業于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課程。現任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與城市地理學、政治地理學。
001/及時章 緒 論
003/ 及時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004/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01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017/第二章 琉球群島的地緣關系要素及其影響機理
019/ 及時節 地緣政治要素
023/ 第二節 地緣經濟要素
032/ 第三節 地緣文化要素
038/ 第四節 琉球群島地緣關系諸要素的影響機理
043/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045/第三章 琉球群島的地理環境與空間特征
047/ 及時節 琉球群島的自然地理環境
054/ 第二節 琉球群島的社會經濟發展
063/ 第三節 琉球群島的地域構成
068/ 第四節 琉球群島相關稱謂的地理意義與政治屬性
075/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077/第四章 琉球群島人類起源的研究綜述
079/ 及時節 問題的提出
079/ 第二節 考古學的發現
083/ 第三節 群體遺傳學的解析
087/ 第四節 文化人類學的視角
090/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091/第五章 琉球語的方言分類與地理分布
093/ 及時節 琉球語相關概念辨析
096/ 第二節 琉球語與日語的親緣關系
106/ 第三節 琉球語下級方言的地理分布
114/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17/第六章 琉球王國的誕生與中琉宗藩關系的建立
119/ 及時節 琉球群島的早期國家
122/ 第二節 琉球王國的統一
125/ 第三節 古代中國與琉球王國宗藩關系的建立
129/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31/第七章 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與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變遷
134/ 及時節 薩摩藩入侵琉球的借口與真實動機
139/ 第二節 薩摩藩入侵琉球始末
142/ 第三節 薩摩藩入侵琉球與東亞各國的反應
147/ 第四節 薩摩藩入侵琉球對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
153/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155/第八章 近代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強行吞并
157/ 及時節 “牡丹社事件”與近代日本侵臺
164/ 第二節 “琉球處分”與琉球王國的滅亡
167/ 第三節 中日關于琉球問題的交涉
170/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73/第九章 美國對琉球的軍事占領與“沖繩歸還”日本
175/ 及時節 美國對琉球群島的早期軍管
185/ 第二節 聯合國對琉球群島的托管
188/ 第三節 日本恢復對琉球群島的統治
193/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95/第十章 東亞地緣政治變化與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
197/ 及時節 琉球群島地緣關系格局變化趨勢
204/ 第二節 中、日、美三國對琉球群島法律地位的態度
214/ 第三節 多種力量博弈下的琉球群島未來法律地位走向
220/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223/第十一章 琉球群島地緣關系中的釣魚島主權問題
225/ 及時節 釣魚島問題的由來
234/ 第二節 中日兩國關于釣魚島主權問題的爭端
242/ 第三節 琉球問題與釣魚島主權的關聯
245/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247/第十二章 琉球群島地緣關系中的東海海洋權益問題
249/ 及時節 東海問題的由來
255/ 第二節 關于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的國際公約
259/ 第三節 中日兩國政府關于東海問題的磋商
264/ 第四節 中日東海劃界問題前景展望
266/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269/第十三章 研究啟示與未來展望
271/ 及時節 研究啟示
274/ 第二節 未來展望
276/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