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于食療養(yǎng)生的經(jīng)典著作。
"津津有味譚"是著名中醫(yī)師陳存仁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星島晚報》上開設的一個專欄。作者憑借其扎實的中醫(yī)學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以通俗的語言將各種食材藥理藥性進行了精要的說明,同時輔以奇聞趣事,是一部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飲食指導手冊。整個系列分為三卷,素食卷、葷食卷、食療卷,本書是葷食卷,所提及的都是日常所見的葷食。
這是一本關于食療養(yǎng)生的經(jīng)典著作。作者陳存仁師承國學大師章太炎、名中醫(yī)丁甘仁、丁仲英父子;著名老中醫(yī)之食療食補全書,香港《星島晚報》十七年連載。
中國人的飲食烹飪方法,蜚聲世界,這是中國生活文化的高度表現(xiàn)。中國人把食品用于養(yǎng)生與療病,這個歷史就更加悠久,周朝時已設有[食療醫(yī)官],這個官的各責,就是指導朝野食療方法。唐朝有孟詵著的《食療本草》,也是一本指示食養(yǎng)療法的好書,可惜這本書的全書已失傳,僅有一部分散見于《本草綱目》……至今中國民間習慣,常探詢食品[有益]或[無益],足見中國人民對此咎學說早已有相當認識。
——陳存仁
本書作者陳存仁為20世紀三四十代在上海、香港等地享有盛譽的老中醫(yī),又曾經(jīng)師承國學大師章太炎,晚年著書,兼及醫(yī)理、美食與文化掌故,頗為可觀。本書是其在香港《星島晚報》"津津有味譚"專欄的結集。陳存仁憑借其扎實的中醫(yī)學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以通俗的語言將各種食材藥理藥性進行了精要的說明,同時輔以奇聞趣事,是一部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飲食指導手冊。當然,它更能折射出當時的社會萬象。
陳存仁(1908~1990)原名陳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廂一衰落綢緞商人之家,早年喪父。 從學校畢業(yè)后,拜國學大師章太炎,名中醫(yī)丁甘仁、丁仲英父子為師。 1935年,主編三百余萬字的《中國藥學大辭典》。 1937年,應上海世界書局要求,赴日本收集漢醫(yī)書籍四百多種
自序
豬肉及內臟
豬肚
豬心
豬肝·豬血
豬橫脷
羊肉
牛肉
牛骨髓·豬骨髓
羊卵·牛卵·雞腰·鴨腰
狗肉
雞
鴨
水鴨
鵝
鴿
鷓鴣
禾花雀
蛇
田雞
果子貍
雞蛋
鴨蛋
鴿蛋·鵝蛋·鵪鶉蛋
火腿
臘味
墨魚
鰣魚
鯪魚
彭魚
……
本卷食品藥效索引
后記
水鴨
百齡高壽西園寺胥得參茸野鴨功
水鴨能補病后貧血、精神委頓、營養(yǎng)不足。凡是并無真正的疾病而日見消瘦者,可將水鴨作為療養(yǎng)食品。
從重陽到立春,是水鴨最肥美的季節(jié),所以人們都想嘗野味。水鴨就是野鴨,古稱鳧。它是一種候鳥,秋間南飛,春季北返。它們多數(shù)棲息于水田湖沼,故有水鴨之名。冬季水涸時,它能潛入水底吃蜆,又名蜆鴨。屈大均詩:"十月南飛白蜆肥,紛紛水鴨掠船飛。"即指此。
水鴨的形態(tài)比家鴨略小,喙短而尾長,羽毛雜色,有青有白,亦有文采,能耐寒,故在冬季時期,還能在水中找食吃。雄的羽毛較為光澤美麗,頭部翠綠色。雜的全身灰褐色。它的羽毛是制作鴨絨褥被的材料。其肉質比家鴨更為鮮美,所以酒樓飯店在冬季時節(jié),備有"清燉水鴨"應市。
家庭食用法
冬季用水鴨作為燉品,可酌加若干藥品,以應各種不同的用途:
(一)清燉水鴨。選中型水鴨一只,加冬蟲夏草三錢,一同用文或燜燉,俟其熟爛后,即可進食,其味極美。
(二)水鴨與鴨腰(即鴨的睪丸)同燉,再加枸杞二錢,能養(yǎng)陰補精。
(三)水鴨作燉品,以不大不小之中只,體態(tài)肥壯而肉嫩。每次宰殺一只,洗凈之后,先用水二碗、生姜三片,煮沸去沫,并去臊味,然后再倒入燉盅,加進龍眼、懷山藥、枸杞等藥味,燉足二小時,喝湯吃肉。對產(chǎn)后虛弱的人很有滋益。
(四)水鴨與黃芪三錢、黨參二錢同燉,可作為病后氣虛調補的食品。
(五)水鴨加薄片鹿茸一錢,作為老年陽氣衰弱者的冬季補品。薄片鹿茸,市上藥店有售,其形圓,有褐色邊圈,薄如紙,每包重一錢,約有一百片,配合燉用。進食時,薄片爛如紙泥,亦可吞食,與通常厚片不同,消化較易。
(六)水鴨可與高麗參片五分同燉,身體很虛弱的人,可作補身之用。或加鹿筋同燉,如市上無鹿筋可購,牛筋、豬蹄筋等亦佳。
(七)水鴨可與金銀花四錢同燉。凡小兒暑期瘡癤或有濕瘡發(fā)出,可在冬季進食,作為補食。
香港市場所見的水鴨,多數(shù)來自中山石歧一帶,冷藏凍水鴨是湖南貨。燉吃水鴨,當然以未經(jīng)冷藏的為宜。農(nóng)家捕捉水鴨,預先安排一個小型水塘,塘面布置小魚作為食餌,等候水鴨聚集時,用飛網(wǎng)來捕捉。也有用鳥槍來射殺的,所用的槍彈細小如沙。有時開槍一發(fā),可擊到野水鴨六七只之多。
水鴨古稱"鳧",肉味甘涼。李時珍說:"鳧,東南江海湖泊皆有之,數(shù)百為群,晨夜蔽天而飛,聲如雷雨,所至稻粱一空,肥而耐寒。食用以綠頭者為主,尾尖者次之,宜冬日取之。"盂詵說:"九月以后,立春以前,即中食,大益病人,勝于家鴨。主治:補中益氣,平胃消食。身上有諸小熱瘡,年久不愈者,食之即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