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DCS應用設計為目標,從基礎控制系統實現方法入手,輔以豐富的實際應用案例,詳細地介紹了DCS的構造、原理和當前的技術、產品、技術規范、指標、標準和驗收測試方法,以及在各種典型行業(電力、石化、水泥、造紙、制藥、水處理、管網)的應用。力求使讀者能夠以本書為參考,解決在DCS的應用設計及運行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實際問題。由于本書各個章節相對獨立,因此讀者既可以按照順序逐章閱讀,也可以根據需要單獨閱讀有關章節。
本書特色1.且規范:由國內DCS領軍企業核心專家編著;2.基礎DCS實現方法一個不少:構造、原理、產品、技術規范、指標、標準和驗收測試方法等;3.豐富新鮮的實際應用案例,覆蓋各典型行業:電力、石化、水泥、造紙、制藥、水處理、管網等。
王常力,原信息產業部電子第六研究所所長,曾任和利時集團董事長。自控制作領域知名專家,在國內具有極高影響力。1988年英國Lancaster大學博士畢業,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專家。
目 錄第1章 DCS基本原理和發展歷程1.1 什么是DCS1.2 控制系統概述1.2.1 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1.2.2 測量方法和測量裝置1.2.3 控制方法和運算處理裝置1.2.4 控制的執行方法和執行裝置1.2.5 控制系統各要素的關系1.2.6 控制系統的人機界面1.2.7 直接控制與監督控制1.2.8 本書的要點1.3 DCS的發展歷史1.3.1 控制系統的發展歷史1.3.2 儀表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1.3.3 早期的儀表控制系統——基地式儀表1.3.4 近代儀表控制系統——單元式組合儀表1.3.5 數字式單回路調節器SLC1.3.6 計算機控制系統1.3.7 控制系統從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的演進1.3.8 分布式控制系統的產生及其特點1.3.9 DCS的發展歷程1.4 DCS的體系結構1.4.1 DCS的基本構成1.4.2 DCS的軟件1.4.3 DCS的網絡結構1.4.4 DCS的物理結構及硬件構成1.5 幾種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比較1.5.1 以PLC構成的控制系統/監督控制系統1.5.2 SCADA系統1.5.3 Soft PLC及PC Based監督/控制系統1.5.4 現場總線控制系統FCS1.6 幾種典型的DCS簡介1.6.1 Honeywell公司的TDC3000系統1.6.2 ABB公司的IndustrialIT系統1.6.3 和利時公司的HOLLiAS系統1.7 DCS的應用開發設計、調試與檢驗1.7.1 DCS的應用開發設計1.7.2 對DCS性能指標的簡要介紹第2章 近期DCS的體系結構和技術特點2.1 促進第四代DCS形成的原因2.1.1 用戶需求的拉動2.1.2 相關技術的成熟發展2.2 第四代DCS的體系結構2.2.1 現場儀表層2.2.2 裝置控制層2.2.3 工廠監控與管理層2.2.4 企業經營管理層2.3 第四代DCS的主要功能和技術特征2.3.1 第四代DCS的典型代表2.3.2 第四代DCS的信息化2.3.3 第四代DCS的集成化2.3.4 DCS變成真正的混合控制系統2.3.5 DCS包含FCS功能并進一步分散化2.3.6 DCS 平臺開放性與應用服務專業化2.3.7 DCS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2.4 國內DCS的發展狀況舉例2.4.1 HOLLiAS系統的產品家族及結構2.4.2 HOLLiAS的MES功能2.4.3 HOLLiAS 控制功能HOLLiASMACS2.4.4 HOLLiAS控制層硬件2.4.5 HOLLiAS控制層軟件2.4.6 HOLLiAS LEC邏輯和嵌入式控制器(Logic& Embedded Controller)2.4.7 HOLLiAS LK可編程控制器(PLC)2.4.8 HOLLiASVSI邏輯聯鎖控制系統2.4.9 HOLLiASPADS工廠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2.4.10 HOLLiAS專業化的解決方案2.5 結論第3章 從控制工程看DCS——功能與性能的要求3.1 DCS的控制功能及應用任務分類3.1.1 工業控制系統的結構3.1.2 控制任務分類及快速性需求3.1.3 閉環控制系統的構成3.1.4 控制策略與運算的平臺裝置3.2 運算放大器和調節運算方法3.2.1 運算放大器和虛擬地原理3.2.2 模擬調節的運算原理3.2.3 控制策略與放大器組件系統3.2.4 模擬系統與數字系統的比較3.3 數字系統的控制周期與可控性3.3.1 線性系統的可控性3.3.2 控制周期(T0)是不可控環節3.3.3 實例1——汽輪機調速系統和它的控制周期3.3.4 實例2——鍋爐氣包水位控制系統的控制周期3.3.5 結果及認識3.4 數字控制器的確定性問題3.4.1 常用遞推控制算法3.4.2 控制器的確定性和它的意義3.5 控制工程作業自動化3.6 控制工程對于DCS系統的技術需求3.6.1 系統的性與可維修性需求3.6.2 控制系統的快速性需求3.6.3 數字控制器的確定性需求3.6.4 工程作業自動化第4章 DCS硬件系統——原理、指標、試驗和應用4.1 DCS硬件組成概述4.2 主控制器(MCU)4.2.1 主控制器的基本原理4.2.2 MCU的冗余配置4.2.3 MCU的技術指標及試驗方法4.2.4 MCU應用設計4.3 模擬量輸入設備(AI)4.3.1 AI設備的基本原理4.3.2 AI設備的技術指標及試驗方法4.3.3 AI設備應用設計4.4 模擬量輸出設備(AO)4.4.1 AO設備的基本原理4.4.2 AO設備的技術指標及試驗方法4.4.3 AO設備應用設計4.5 開關量輸入設備(DI)4.5.1 DI設備的基本原理4.5.2 DI設備的技術指標及試驗方法4.6 SOE輸入設備(SOE)4.6.1 SOE設備的基本原理4.6.2 SOE設備的技術指標及試驗方法4.6.3 SOE設備應用設計4.7 開關量輸出設備(DO)4.7.1 DO設備的基本原理4.7.2 DO設備的技術指標及試驗方法4.7.3 DO設備應用設計4.8 脈沖量輸入設備(PI)4.8.1 PI設備的基本原理4.8.2 PI設備的技術指標4.9 電源轉換設備4.9.1 電源設備簡介4.9.2 電源冗余4.9.3 電源指標及測試4.10 組態維護與人機接口設備4.10.1 顯示設備4.10.2 輸入設備4.10.3 操作員站和工程師站主機4.10.4 系統服務器4.10.5 打印機第5章 DCS軟件系統5.1 DCS軟件系統概述5.2 DCS的直接控制軟件5.2.1 直接控制軟件的功能概述5.2.2 信號采集與數據預處理5.2.3 DCS的基本控制功能5.2.4 DCS控制器上的實時數據組織和管理5.2.5 DCS控制器的任務結構及控制處理5.2.6 DCS控制軟件的一些評價要素5.3 DCS的監督控制軟件及人機界面軟件5.3.1 概述5.3.2 DCS監督控制層的功能5.3.3 DCS監督控制層的軟件體系結構5.3.4 實時數據庫系統5.3.5 歷史數據庫系統5.3.6 與監視控制功能相關的主要數據結構5.3.7 人機界面軟件5.4 IEC 61131—3控制編程語言與軟件模型及DCS的組態軟件5.4.1 IEC 61131—3簡介5.4.2 編程基礎與編程過程5.4.3 IEC 61131—3標準的基本內容5.4.4 IEC 61131—3的軟件模型5.4.5 五種編程語言介紹5.4.6 應用舉例5.4.7 IEC 61131—3標準在DCS中的實際運用5.4.8 DCS的監督控制層組態軟件5.5 DCS的高級優化控制與管理軟件5.5.1 概述5.5.2 實時數據庫的高層信息接口5.5.3 資產管理AMS5.5.4 批處理Batch5.5.5 質量分析系統5.5.6 APC5.5.7 OTSOperator Training Simulator第6章 DCS的網絡系統6.1 DCS的網絡體系6.1.1 DCS的功能層次和網絡層次6.1.2 DCS網絡層次結構的選擇6.1.3 對DCS各層網絡的要求6.2 工業數據數字通信6.2.1 數字通信的編碼方式6.2.2 數字通信工作方式6.2.3 差錯控制6.2.4 通信傳輸介質6.2.5 數字通信鏈路的電氣特性6.2.6 數字通信協議6.2.7 數字通信系統的性能指標6.3 控制網絡6.3.1 計算機網絡層次模型6.3.2 通信協議6.3.3 TCP/IP6.3.4 網絡拓撲6.3.5 網絡設備6.3.6 網絡的RAMS6.3.7 工業以太網6.3.8 通信骨干網6.3.9 無線通信網絡6.3.10 網絡安全6.4 現場總線6.4.1 現場總線的產生和發展6.4.2 現場總線的特點和優點6.4.3 現場總線技術介紹6.4.4 無線傳感器網絡6.4.5 現場總線的選擇和使用第7章 DCS系統性與安全性技術7.1 系統性概述7.1.1 性技術發展概述7.1.2 性基本概念和術語7.1.3 性設計的內容7.2 系統安全性概述7.2.1 安全性分類7.2.2 安全性與性的關系7.2.3 功能安全7.2.4 電氣安全及安規認證7.2.5 信息安全7.3 性和安全性分析方法7.3.1 性預測7.3.2 性框圖7.3.3 馬爾可夫分析7.3.4 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7.3.5 故障樹分析7.3.6 HAZOP分析7.4 性和安全性設計技術7.4.1 冗余技術7.4.2 容錯技術與故障安全7.4.3 維修性分析7.5 環境適應性設計技術7.5.1 溫度7.5.2 濕度7.5.3 氣壓7.5.4 振動和沖擊7.5.5 防塵和防水7.5.6 防腐蝕7.5.7 防爆7.5.8 電磁兼容性和抗干擾7.5.9 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