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中國茶葉大辭典》是一部融多學科知識的大型工具書,共收條目9972條,3266千字,彩圖200幅。
思想性:該書遵循、系統、科學、的編輯方針,對中國茶葉的歷史、科技、文化進行了多方位總結,全書共分19個部及11項信息密集的附錄,既反映了茶葉科技的科研成果,又反映了中國茶學厚重的歷史傳統文化積累,具有的原創性。
學術性:全書作者200余名,涉及全國近20個省、市、自治區的教學、科研、經貿、生產諸多行業,其中有多位學科帶頭人。該書歷經十年編纂而成,是國家重點出版工程的圖書。為確保辭書的嚴肅性、性,該書的編纂工作自始至終在辭書編纂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從框架設計到收詞立目都進行了精心安排,絕無拼湊之嫌。全書正文詞目按專業知識體系編排,后附筆畫、漢語拼音、外文三套索引。目錄編排有梯度,以體現辭目知識的領屬關系。
學術影響:學術界認為,該書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煌煌巨著,體現了我國當前茶學界、茶文化界的學術水平。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具有不可挑戰性。該書是對20世紀茶葉科學研究的總結,也是自唐代陸羽《茶經》以后的1200年來中華茶文化發展的科學總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本書的問世,將對中華茶文化事業的發展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編校質量:全稿正文經過8次校對、25項專項檢查、彩圖12項專項檢查、特聘各學科專家的7次通讀、多次退改、責編反復精度的編纂過程。其中在數字校對、古籍引文校對、外文校對、科技名詞規范化、交叉條目處理等方面作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從而保障了本書的編纂質量。
獲獎情況:國家辭書獎一等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全國書籍裝幀藝術設計總體設計獎
《中國茶葉大辭典》是中國茶文化建設中的一項系統工程,它凝聚著全國專家、學者十年的血汗,它填補了中國茶學大型綜合性工具書的出版空白,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在當今比較浮躁的社會風氣中,能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潛心編纂出這樣一部大書實屬難得。
《中國茶葉大辭典》是全國茶學界、辭書界的專家及各學科的學者十年心血汗水的結晶,它以設計精美,編纂精良,內容、,榮獲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國家辭書獎一等獎的榮譽。
《中國茶葉大辭典》的出版受到科技界、出版界等的高度評價,專家認為:該書橫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既有古代、當代茶文化和茶事,又有當代鼎級茶業科技成果,是一部頗具特色、可讀性和性較強的科學辭典。它對茶葉工作者而言,無疑是一部經典的大型工具書;即使對其他科學工作者和普通的飲茶愛好者來說,也不失為一部可讀性很強的參考書。
《中國茶葉大辭典》涉及幾十個學科,其內容和形式都達到精品書的要求。在編纂的過程中,編輯們全力核實每條史料、每個出處;盡力搜集各種成說,諸家新見;盡力每個詞句,每處標點;充分征求專家意見,以減少專業差錯。在合編的過程中,編輯們專門進行了交叉檢查,處理各部之間的內容重復、矛盾和缺漏;同時還進行了二十多項內容的檢查,逐項把關,使其真正成為精品。
經過實際調查,《中國茶葉大辭典》出版至今,書市中尚未有一本茶書能與之并肩,它仍以強大的生命力,為廣大讀者做zui、的茶學知識的服務工作。許多茶學專業或非專業的研究機構、學校、工廠、商店及個人都購買了該書。據反映,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茶葉大辭典》,是他們所見zui為實用的一部茶學著作,時刻備在案邊,只要有關茶學方面的問題,都能很方便地在其中找到滿意的答案,真的是“一書在手,茶事不愁”,不愧是愛茶人的“良師益友”!
我們希望,《中國茶葉大辭典》能讓廣大讀者看到中國茶人的敬業,中國茶學的進步,中國茶業的發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的專業和用心。說得好不如用得好,期待著《中國茶葉大辭典》能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茶學服務。
陳宗懋 Chen Zongmao (1933.10.1 -) 茶學專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海鹽縣人。1954年畢業于沈陽農學院植保系。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和國際茶葉協會副主席。
陳宗懋在茶學研究中辛勤耕耘,碩果累累。他主編的《中國茶經》共180萬字,由50多位專家學者集體編寫,凝聚了中國茶產業發展之精髓,成為中國茶學研究中的扛鼎之作,迄今,該書已重印21次,銷售超過7萬冊。他主編的另一巨著--《中國茶葉大辭典》,歷時10年,共300萬字,包含詞條萬條,于2001年出版。他還出版了7部專著,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論文集上近300篇,譯文100萬字以上。
陳先生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極高,還精通日、英、俄、德等多門外語,每次出差都帶著很多資料,中午休息時間都在學習;他不僅辛勤地耕耘于學術領域,還自覺地用所學所創積極為茶農服務、為茶產業服務、為國家服務,踐行著吳覺農先生提倡的“茶人精神”。
總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凡例
《中國茶葉大辭典》編委會
彩圖目錄
分部目錄
一、 茶史部
二、 育種部
三、 栽培部
四、 植保部
五、 茶類部
六、 生物部
七、 化學部
八、 制茶部
九、 檢驗部
十、 機械部
十一、 利用部
十二、 經貿部
十三、 茶具部
十四、 茶俗部
十五、 藝文部
十六、 茶人部
十七、 茶著部
十八、 機構部
十九、 國外部
正文
附錄
1. 中國歷年茶園面積與茶葉產量
2. 世界主要產茶國茶園面積,茶葉生產量、茶葉出口量
3. 中國產茶省(直轄市、自治區)、市、縣
4. 中國歷代主要茶葉名錄
5. 部級和省級審(認)定茶樹良種簡表
6. 中國野生茶樹種植資源名錄
7. 茶葉機械產品名錄
8. 茶葉相關標準(節錄)
9. 中國茶葉期刊名錄
10. 常用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使用劑量表
11. 中國茶葉大事簡記
索引
筆畫索引
漢語拼音索引
外文索引
北京大茶館[Large tea house in beijing] 北京茶館中的一類。以地方大、房子多為其主要特點。能同時容納數百人,甚或能趕大車入內。門口均樹立兩根柱,柱間的橫搭上寫著字號。前堂賣吃食,后堂賣茶水。店內設施為清一色八仙桌、大條凳。茶具為青花瓷提梁壺、青花瓷蓋碗,貨架上為青花瓷茶葉罐。茶資低廉,且引用方便。若喝茶間遇事外出,可將茶碗扣于桌上,吩咐堂館侍回來續用。賬目管理分“頭柜”、“二柜”、“后柜”,各有地界分工。顧客有各界人士,為官的、經商的、唱戲的、算卦的、做小生意的、江湖賣藝的。大茶館又分紅爐館、窩窩館、搬壺館、二葷鋪四種,均以經營佐茶食品的不同而相區別。“紅爐館”專做滿漢餑餑,以硬面“杠子餑餑”最有名。“窩窩館”專做小吃點心,如艾窩窩、盆糕、蜜麻花等,店名由“艾窩窩”得名。“搬壺館”介于紅爐館、窩窩館之間,既做炸排叉等小吃,也做燜爐燒餅,或做肉丁饅頭。“二葷館”為顧客來料加工。名為“炒來菜兒”,謂之“一葷”,將店鋪自備的原料亦謂之“一葷”,故名“二葷鋪”。清代是北京大茶館的鼎盛時期,較大的茶館為“天匯軒”,次之為“匯豐軒”。
吃講茶 [Tea talking] 民間習俗。為解決民間糾紛的一種飲茶方式。流行于浙江、四川一帶。凡鄉間街坊發生房屋、土地、婚姻等一般民事糾紛,不值得上衙門打官司,于是便約定時間一起去茶館評議解決。吃講茶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入茶館后,糾紛雙方先給全部茶客逐一奉茶。接著雙方陳述糾紛的前因后果,表明各自態度,請茶客評議。由坐著靠近門口兩張桌子(稱馬頭桌)的“公道人”裁定,公道人一般是輩分較大,辦事公道,向有聲望者。一經裁定,大家贊同,就算了事,由敗訴方付清全部茶客的茶費,故川東地區又將吃講茶交“付茶錢”。一般吃講茶后不會再生異議,但也有些特殊強橫之輩再生事端。清末民初許多茶樓特在醒目之處懸以木牌,上書“奉諭禁止講茶”。
"一字至七字詩 茶 寶塔體。唐代元稹作。詩為: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層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此詩概括地敘述了茶葉品質,人們對茶葉的喜愛、飲茶習慣以及茶葉的功用。用“寶塔體”詠詩很少見。此詩按字句分層排列像一座寶塔。"
茶館畫舊 漫畫。丁聰(1916~ )繪。此系以《茶館畫舊》為總題的組畫,共四幅:《沏開水》、《一盅兩件》、《“吃講茶”的“英雄”》和《“知音”》畫的是四川茶館的堂倌嫻熟高超的沖水技藝,《一盅兩件》是昔日廣東早茶的真實寫照,《“吃講茶”的“英雄”》重現舊時上海灘茶樓的一幕,《“知音”》繪的是北京茶客加鳥迷們的身影。原載1993年《茶博覽》雜志,作者自藏。
茶(押) 篆刻。清代吳昌碩(1844~1927)作。今楷朱文印。此系以較大眾化的楷書字形入印,通俗而不失典雅。左下方符押圖案,像一把茶壺,但又不逼真于現實,仁智互見,印外有音。“茶”字用筆,縱為上粗下細,橫為右肥左瘦,經線上實下虛,緯線右重左輕,交錯復替,又讓四周不粘邊欄,賜靜“茶”予勃勃生氣,豐滿耐看。再將符押圖記妥帖地安置在印面的下方,猶若秤砣,趨勢翹首右上方的“茶”字,兩者俯仰默契,相諧天然。刊于《吳昌碩印譜》。
陸羽 [LuYu](733~約804)唐代茶學家。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自號桑苧翁,又號東岡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原為遺棄孤兒,開元二十三年(735),為竟陵龍蓋寺智積禪師收養。以《易》自筮,占得《漸》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遂定姓“陸”,取名“羽”,以“鴻漸”為字。年幼好學,離寺學戲作優伶,編寫笑話集《謔談》。天寶五載(746),為竟陵太守李齊物賞識,推薦到火門山鄒夫子門下學習。天寶十一載,與竟陵司馬崔國輔相識,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三載,出游巴山峽川,考察茶事。乾元元年(758)到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專研茶事。次年,居丹陽。上元元年(760)到苕溪(今浙江湖州),深入茶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隱居山間,編撰了世界上及時部茶葉專著《茶經》,系統總結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科學和實踐經驗,對中國和世界茶葉發展做出貢獻,被后人譽為“茶仙”,奉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多才多藝,著述頗豐。《全唐詩》有陸羽一首歌:“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表明了陸羽的人品。
《中國茶葉大辭典》的出版引起了新聞出版行業的強烈反響,在出版的半年時間里計有近30家媒體進行了專訪和報道,其中有如《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新民晚報》、《大公報》等綜合性新聞媒體的專訪,也有如《中國新聞出版報》、《中華讀書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食品報》等專業性報紙的報道,還有如新浪、搜狐等網絡媒體的多方位綜合報道。好評如潮!這在專科辭典的出版領域堪稱盛況空前!
《人民日報》:“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這部大辭典均堪稱辭書典范,有關專家以‘博、大、精、深’四字概括其特點:舉凡歷史、種植、加工、貿易、茶俗、茶具、茶著、相關機構等,融于一爐,不可謂不博;9970多個詞條,300余萬文字,不可謂不大;海內外200余位專家云集,逐條推敲,嚴格校訂,不可謂不精;通覽古今,知識系統,對中國茶葉的淵源、科技及文化進行了多方位的梳理和總結,不可謂不深。”
《光明日報》:“《中國茶葉大辭典》是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也是科技部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它的編撰工作啟動于1991年,全國200多名茶學家和各界學者嘔心瀝血十年,終將這部科學性和文化性兼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疊,既有古代文化和茶事,也有科技學科成果的專著付梓。”
《新民晚報》:“《中國茶葉大辭典》是繼中國茶圣陸羽《茶經》之后的又一部茶學巨著!”
《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茶葉大辭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茶文化界擁有了一部性的茶典。”
《經濟日報》:“《中國茶葉大辭典》的出版,填補了中國茶文化的空白,并有力推動了我國茶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促進中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