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請這樣愛我》是一本關于生命教育,同時也是關注孩子和父母內心成長的書。32個真實的故事,引出孩子各個階段生理和心理發展面臨的問題以及教育者的態度。
作者堅持在教育中提倡“無分別的愛”,認為孩子所有的思想、行為、情緒、欲望……都是自然、健康、合理的,都是在滿足生命的內在需要、人性的本能渴求,需要父母無條件的尊重、理解、信任,而不應妄加評判和干預。家庭教育的真正核心不在方法,而在心。心到了,方法自然就到了,這樣的愛,才不會成為“傷害”。
林巨老師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系,從事教育實踐近二十年,創辦花徑美德幼兒園、花徑生命成長培訓學校,和許許多多的孩子在一起。在這近二十年里,他只提倡并踐行一條理念,那就是與孩子“交心”。林巨老師認為,陪伴不但是指和孩子的人在一起,更是與孩子的“心在一起”,他時刻提醒為人父母者,放下對孩子行為的評判,給孩子無分別的愛。
我們常言和孩子交朋友,林老師說真正地和孩子交朋友,是“你不能對朋友做的事,也同樣不能對孩子做,育兒當如待客”。
作為一名編輯,我感恩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林巨老師。面對有了孩子之后一地雞毛的生活,這本書不僅讓我懂得孩子,更幫我找到久違的沉靜。縱使孩子和家人一點都不是我想象的樣子,但我學會了放下期待和想用力改造的心,當我順暢了,一切都順暢了。
會痛的不是愛,真正的愛不會帶來傷害,這是《媽媽,請這樣愛我》這本書帶給我們的重要的啟示。
林巨
暢銷書作家。北京大學心理系畢業,花徑教育機構創始人,無分別的愛的理念的開創者,國內首個將家庭教育與生命成長相結合的家庭教育專家。
先后擔任過北京電視臺《家有兒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節目嘉賓;《媽咪寶貝》《母子健康》等育兒雜志的專欄作家;中央電視臺、優優寶貝頻道以及眾多網絡媒體的特約專家。倡導“無分別的愛”“和心在一起”的生命教育理念,關注生命的美質和尊貴,為孩子們呈現了心靈湖泊本質的寧靜和美麗,為親子關系構筑起花香滿徑的成長之路,在廣大家長中具有良好的口碑。
序 生命的教育與成長
1.摔倒的故事——無分別的愛
2.吃手的故事——滿足孩子的安全感
3.生病的故事——真實的價值
4.糖果的故事——接納生命的天性
5.起床的故事——從自己的心出發
6.把尿的故事——關注內在的自我
7.被打的故事——傾聽來自心的聲音
8.怪癖的故事——愛不需要理由
9.幽默的故事——做一個好玩的教育者
10.狗屁的故事——語言和力量
11.摳手的故事——輸贏的學問
12.“撒謊”的故事——沒有壓力的世界
13.學習的故事——愛上學習的藝術
14.早產的故事——重建生命的信念
15.“”的故事——規則與教育
16.傷痕的故事——人生成功的標準
17.“兇惡”的故事——無條件的信任
18.發火的故事——打開心靈的大門
19.玩具的故事——放下緊張與情緒
20.害怕的故事——給予孩子成就感
21.努力的故事——讓孩子自由生長
22.哭泣的故事——做真實的自己
23.索愛的故事——理解孩子的“非行”
24.“膽小”的故事——向著太陽生長
25.iPad的故事——放開“心的限制”
26.靜心的故事——掌控自己的身心
27.醉酒的故事——學會好好愛自己
28.“太好”的故事——重塑父母之愛
29.提起的故事——誠實面對自己
30.陪伴的故事——印心的智慧
31.老師的故事——靈魂的工程師
32.班級的故事——精神的家園
后記 生命的意義
21.努力的故事--讓孩子自由生長
1
每天一早,仔仔來幼兒園,媽媽說:"仔仔,跟老師打招呼。"仔仔不吭聲。老師說:"仔仔早上好。"仔仔還是不吭聲。媽媽說:"趕緊跟老師打招呼,趕緊啊。"仔仔沒辦法,只好面無表情地說:"早上好。"
每天放學,媽媽來接仔仔,媽媽說:"仔仔,跟老師說再見。"仔仔不吭聲。老師說:"仔仔再見。"仔仔還是不吭聲。媽媽說:"趕緊跟老師說再見,趕緊啊。"仔仔沒辦法,只好面無表情地說:"再見。"
每天就是這樣上演"早上好"和"再見"。
班主任李老師跟仔仔交流:"仔仔,你有時候不舒服或者不高興,不想打招呼,是不是?"
仔仔點點頭。
李老師:"沒關系,不想打招呼就不打招呼,老師不會怪你。"
仔仔:"嗯。"
李老師:"那媽媽催你怎么辦?"
仔仔:"怎么辦?"
李老師:"你想想?"
仔仔:"我可以跟媽媽說我不想打招呼嗎?"
李老師:"可以啊。"
仔仔:"媽媽會說我罵我的。"
李老師:"老師幫你跟媽媽說說,好嗎?"
仔仔:"好。"
李老師:"等老師和媽媽說完,你就可以試著和媽媽這樣說,好嗎?"
仔仔:"好。"
當天,李老師和仔仔媽媽交流了,仔仔媽媽答應不再強迫孩子跟老師打招呼,也不再強迫孩子跟別人打招呼。
接下來幾天,仔仔上學放學,都沒有跟老師打招呼,媽媽總是表達歉意,李老師說:"沒關系,尊重孩子,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就好。"
大概一周后,放學時,仔仔跟往常一樣,根本不打招呼,風一樣跑出去找小朋友玩,跑了幾步,忽然停頓了一下,回頭喊了一聲"老師再見",就跑遠了。
媽媽驚訝了半天,李老師只是笑笑,對媽媽說:"讓你驚訝的還在后面呢。"
果然,仔仔和老師的招呼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每次打招呼都很主動,很大聲,很開心。仔仔開心,老師也開心,媽媽自然更開心。
當然,很多時候,仔仔是不打招呼的,那又如何呢?
2
方方剛來幼兒園時很不合群,總愛自己一個人玩。
在操場上戶外活動課,別的孩子都在東邊的滑梯區,她一人跑到西邊的種植區。反過來,別的孩子都在西邊的種植區,她一人待在東邊的滑梯區。
教室里大家都在上手工課,人人忙得不亦樂乎,她什么都不做,經常溜出去走走,有時還走到我的辦公室。
別的小朋友都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她在旁邊走來走去,一會兒抱一抱洋娃娃,一會兒擺弄擺弄木頭,反正不跟大家合拍。
這種事情很多,爺爺看見了很著急,總是催方方說方方,還要求老師多管管她。
有一次,方方一個人待在植物區,爺爺隔著柵欄喊:"方方,別在這里待著,和小朋友玩去,快,聽話!"一邊說還一邊揮手示意方方趕緊過去。結果,沒一會兒就把方方弄哭了。當天方方只能跟著爺爺早早回家,路上爺爺還在不停地說著方方。
班主任張老師勸爺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慢慢來,可不可以?"
爺爺沒有其他辦法,只得勉強答應,和張老師約好,這段時間不管孩子怎樣,都不說孩子。
每次方方一個人活動的時候,班里老師都會抽出一個人重點看護她,這樣無形中每個老師就多了不少工作量,那段時間,老師們很累。但是,老師們誰也沒有否定方方,誰也沒有說方方,只是給予方方充分的自由,盡可能讓她按照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自由生長。
這樣大概一兩周后,方方很好地融入了集體,再沒有和以前類似的行為發生。
爺爺很開心,專門來向老師道謝,還自我反省:"看來我這個老腦筋也需要學習啊!我發現,孩子沒問題,問題都出在大人身上。"
張老師夸爺爺:"您都七十多了,還這么開明,真是少見。"
聽完老師的夸獎,爺爺笑得合不攏嘴。
方方在一邊說:"爺爺,你變可愛了,不像以前那么討厭了。"
大家哄堂大笑。
當我們的心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孩子帶給我們的,除了開心,還是開心。
這篇文章,為什么要叫"努力的故事"?沒看見誰努力啊?不對,只看見了孩子們的不努力啊?最多,看見了老師的接納、耐心和包容。
這就是較大的問題,我們經常看不見孩子的努力。
及時個故事講"不打招呼",是在努力?
第二個故事講"獨自一人",也是在努力?
對啊,仔仔要是不努力,后來怎么會主動熱情地打招呼?
同樣,方方要是不努力,后來怎么會這么快地融入環境?
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只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而不是按照我們成人的臆想和自以為是,如此而已。
看看仔仔是怎么努力的。
在李老師沒有干預之前,仔仔每天努力面對媽媽嘮叨的壓力來幼兒園,就已經很煩了,根本不可能心甘情愿打招呼,能來幼兒園就不錯了。
在李老師干預后,仔仔很長一段時間也要面對壓力,面對媽媽可能還是會說他的壓力。慢慢地,仔仔發現媽媽真不怎么說他了,這個壓力就慢慢放了下來。接下來,他只需要解決打招呼這件事情本身的壓力就好了。當他把媽媽給予他的壓力卸下來后,也就是說,當他徹底放松下來的時候,他發現,打招呼根本就不是什么難事!只是,他沒有必要總是打招呼,這樣太假太扭曲,他發現順其自然就好。有心情了想起來了就打招呼,沒有心情或者忘記了就算了。他發現做真實的自己好,這樣,自己不累,別人也不累。
所以,打招呼是一種努力,一種成長,是愛別人,給別人力量;不打招呼也是一種努力,一種成長,是愛自己,給自己力量。兩者都是努力,只是努力的小方向不同,大方向都一樣。
再來看看方方的努力。
方方來到一個新環境后,必須克服自己對新環境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之前,很多焦慮和不安來自爺爺和家人,老師干預后,來自家人的焦慮和不安少了很多。她要面對的是自己暫時力量不夠帶來的焦慮和不安。沒有家人的干預,她可以全力以赴地解決自己的適應問題,她的力量不用分散。也就是說,她可以用在(適應)這件事情上的力量大了很多。她每天的游離,其實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適應環境,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再以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慢慢生長出力量和智慧。由于老師的接納、包容、辛苦和耐心,加上自己可以全力以赴,她只花了一周多,就生長出足夠的力量和智慧,喜歡和信任環境,適應和展開自己的生活了。
很多時候,孩子的力量,孩子的努力,方向只是用于對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的壓力,只是用于對抗身邊最親近的人施加給他的副作用力。孩子的力量本來就有限,還要分出去一大部分去對抗身邊親人給予的負面力量,這真是這個世上最糟糕、最愚蠢、最浪費的事。所以,孩子為什么總是受傷,孩子的成長為什么看起來總是不盡如人意,原因就很清楚了。
反過來呢?幼兒園老師所做的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不必要給予孩子的壓力卸下來,最重要的是自己不扮演孩子生命壓力的給予者的角色。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節奏和天賦來面對自己成長路上必須要面對的人、事和物,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時間表生長出生命的力量、情感和智慧。
真正的生命教育、心靈教育、人性教育,就是這么簡單、自然而輕松。只是,為什么我們總要去選擇一條施加壓力和被施加壓力的道路呢?需知,我們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也會給我們施加壓力(通過形形色色的哭鬧、不配合、不服從……),乃至有24小時學會報復我們,這樣的事實生活中遍地都是(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意識不到)。
我們為什么總要去選這樣的道路?
問題的關鍵依然是,很多時候,我們看不見孩子的努力。
靜下心來,回憶一下,我們親愛的孩子,是怎么學會走路的?他24小時要摔多少次?一開始,怎么也得十來次吧,但只要摔得不是特別疼,還是要繼續爬起來走。實在疼了,哭一會兒,繼續練習。
我們要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如何尊重、理解和信任我們的小生命。從走路開始,到練習吃飯、穿襪子鞋子、脫衣服穿衣服、跑步、學說話、打招呼、識字、才藝……其實,這個小生命每天都在做他想做、能做、應做的事情,每天都在為他想做、能做、應做的事情竭盡全力,只是不按照我們的意愿和方式來,僅此而已。
我要提醒大家,從日常每一個生活和生存技能的習得上,我們都能看到孩子的堅忍不拔以及來自生命深處的永不放棄,說是自強不息也一點不為過。24小時摔十幾次還是要走路,摔疼了,哭一哭抱一抱,繼續走,他可是絕不輕言放棄的。在精神領域,孩子是我們不折不扣的導師。
如果有時間,就在當下,讓自己真正地靜下來,讓自己狂野的心不再亂跑,好好地回憶回憶你的孩子,是怎么學會一項又一項本事的。當你想明白這件事,我想你會承認:我們錯了,錯得不是一星半點!
從此后,學會尊重、理解和信任你的孩子吧,從此后,再不要去強迫孩子,不要去懷疑孩子,不要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和不容易了。
有24小時,一個爸爸對孩子來幼兒園后的各種表現很不滿意,沖孩子咆哮,對我使勁抱怨,我對他說:
"你有否看見孩子每天從香香的睡夢中被叫醒,他沒有哭鬧,而是選擇堅持?
"你有否看見孩子每天從暖暖的被窩里鉆出來,冒著寒涼穿衣服,他沒有哭鬧,而是選擇堅持?
"你有否看見孩子每天一路上的寒風凍著他的小臉和鼻子,他沒有哭鬧,而是選擇堅持?
"你有否看見孩子每天進幼兒園的大門后,就要被逼著跟各種人打招呼,他沒有哭鬧,而是選擇堅持?
"你有否看見孩子每天都要在幼兒園經歷多少糾紛、沖突和不和諧的事件,他沒有哭鬧,而是選擇堅持?"
這位爸爸流淚了……
這一刻,你的心中是不是有什么被喚醒了?
這一刻,你有沒有看到孩子的不容易和努力?
這一刻,你有沒有生起對這個小生命深深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這就是和孩子的心在一起。
我們的孩子,只要不給予他們壓力,不干涉不破壞,他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方式、節奏和天賦,去努力做好自己想做、能做和應做的事情。他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最真好的自己。
這就是無分別的愛給予生命好的禮物。
反過來呢?當我們總是不尊重、不理解和不信任我們的孩子,總是催促、說教、批評、指責、嘮叨、吼叫,甚至動手責罰孩子,給予孩子的壓力大大超過他的承載能力,孩子就像一棵在大風中即將斷裂的小樹苗,我們是否聽見生命搖搖欲墜時在生命深處發出的顫抖和嘶吼?
我們沒有去聽,也沒有聽到……
這個生命該怎么辦?該怎么面對這無盡的壓力?
大家有沒有在植物園看過盆景的培育過程?
在巨大的無盡的壓力下,生命除了選擇扭曲自己,哪里還有別的路可走!就像盆景中的小樹,除了扭曲,還是扭曲。
所有在非人的環境里生存的生命,除了扭曲自己,沒有別的活路。
再回到現實中,為什么當前這個社會如此雜亂、冷漠、憤怒……到處遍布不和諧的音符?
一切皆拜"有分別的愛"所賜。
有分別的愛,不是愛,而是傷害,是破壞。
養育一個孩子,不僅僅是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快樂這樣簡單的事情。每一個孩子,每一個新生命,都是新社會、新時代真正偉岸的奠基者和建設者。
因為,只要他們未來想生活在安寧和諧的社會中,他們就必須首先成為一個心靈安寧和諧的生命。
怎樣才能養育出一個心靈安寧和諧的生命?這并不需要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只需要:
在你的家庭中,彼此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是主流。
在你的家庭中,鼓勵和保護人人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
在你的家庭中,實行"無分別的愛"的教育和生活態度。
人類社會要徹底告別污染、災難、戰爭和傾軋,不在每個家庭中建立起"無分別的愛"的教育和生活態度,絕無可能。
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我們孩子的孩子,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從現在開始改變吧。
去除浮華,傾聽讀者的聲音
非常好的一本書,真正的愛來自于內心,與孩子的心在一起,與自己的心在一起,才可以讓愛的能量真正地流動起來。
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有時孩子卻未必接受父母的這份愛,導致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這本書通過案例幫助父母怎樣更好地愛孩子,健全孩子的人格心靈,很值得閱讀。
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好幾遍,這是一本能讓父母了解孩子、了解自己的好書。從孩子的需要出發,給孩子更多的寬容、自由和選擇的權利,給孩子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和接納,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難得的一本好書,內容很簡單卻很實用,都是常見的幼兒問題,我在幼兒園工作時也經常遇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很好,雖然有些方法看起來很不起眼,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