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民國趣讀 西南聯大圖書
人氣:62

民國趣讀 西南聯大

本書是“民國趣讀”系列叢書之一種。《民國趣讀 西南聯大》是追憶當年西南聯大的文字集納,作者皆為民國之大家,如馮友蘭、汪曾祺、李建武、聞一多、王景山、賀連奎、朱光亞等,這些民國大家講述了西南...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紀實文學  
  • 作者:[西南聯大編輯組]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3478338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8
  • 印刷時間:2016-08-3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民國趣讀”系列叢書之一種。《民國趣讀 西南聯大》是追憶當年西南聯大的文字集納,作者皆為民國之大家,如馮友蘭、汪曾祺、李建武、聞一多、王景山、賀連奎、朱光亞等,這些民國大家講述了西南聯大八年期間的課堂趣聞、名師風采、社團活動……片段小文、三言兩語,生動鮮活地再現了西南聯大校園里那些逝去的過往。咀嚼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歷歷在目,那段大學里的時光也顯得華麗而有光彩。

編輯推薦

馮友蘭、汪曾祺、李建武、聞一多、王景山、賀連奎、朱光亞等,這些民國大家講述了西南聯大八年期間的課堂趣聞、名師風采、社團活動…… 本書是“民國趣讀”系列叢書之一種。由民國之大家原汁原味、生動鮮活地再現了西南聯大校園里那些逝去的過往。

作者簡介

《民國趣讀 西南聯大》編輯組由中國文史出版社的總編領導,共有三名中青年編輯,他們分別是張春霞,牛夢岳,高貝,他們視野開闊,歷史及人文知識扎實,精通出版業務,具有多年的圖書出版經驗。

目錄

及時輯 從長沙臨時大學到西南聯合大學

及時章 校史雜說

譚文耀:短暫的長沙臨時大學

姚秀彥:遷校經過

黃鈺生:增設師范學院

劉兆武:聯大的學院設置

海山:蒙自分校

何宇:敘永分校

陳長平:兩首校歌

申泮文:三校公物遷移北運

申泮文:不白之冤

第二章 校長,西南聯大之魂

劉兆武:“你是我的代表”

左右:去蒙自考察

左右:“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

左右:從長沙到昆明

謝本書:多聽少說的梅校長

謝本書:值得回味的定勝糕

謝本書:聯大人的“梅迷”情結

第二輯 西南聯大的讀書生活拾零

及時章 招生與課程設置

李凌:招生標準高

朱光亞:高質量的學生

周明道:報考西南聯大

常榮福:遲到的錄取通知

錢恵濂:如愿進校門

章成艷:“二妙”之一

吳方:考取西南聯大的經過

夏雨:二入聯大

李凌:文理兼修的課程設置

熊德基:必修與選修相結合

王補宣:最怕體育課

田曰靈:化學系的選修課

沈元:航空系的教學安排

沈元:航空系的高淘汰率

賀連奎:最難學的課程——工程力學

陳南平、張遠東:聯大機械系

楊振寧:好的大學

易顏:學子李政道

第二章 回想當年的校園生活

賀連奎:工學院的實習區——江西會館

賀連奎:工學院的教學區——迤西會館

郭沂曾:聯大物理系

趙乃摶:從不計較窮和苦

熊德基:“難民大學”

楊天堂:大西門外的新校舍

龍美光:聯大圖書館

陳省身:聯大生活片斷

王景山:別具特色的“八寶飯”

王景山:穿衣注重實用

任之恭:遷校初期的艱難生活

郭沂曾:“跑警報”

田曰靈:惡劣的學習條件

田曰靈:貼補生活

田曰靈:自由選擇學生宿舍

王憲釗:靠目力和“手感”觀測氣象

陳炎創:實習與勤工儉學相結合

陳炎創: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光德正:工學院學生的課余生活

黃鈺生:公費師范生

盧華煥:在注冊組工作的日子

何期明:座無虛席的圖書館

何期明:聯大學生的衣著

張鳳祥:聯大的“民主墻”

吳銘績:簡陋的設備

吳銘績:一書難求

吳銘績:在茶館里自習

張之良:滇西翻譯官

高小文:暑期的軍事訓練

高小文:軍訓風波

張定華:“翻車事件”

湯衍瑞:長沙臨時大學生活點滴

張聞博: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

張聞博:貧窮學生的“貸金”待遇

張聞博:打橋牌的風氣

賀連奎:活潑調皮的學生

李桂華:游泳趣事

姚秀彥:南院女生

姚秀彥:課堂內外

姚秀彥:壁報上的漫畫

姚秀彥:苦中作樂

劉兆武:提高英文的途徑

劉兆武:從土木系到歷史系

徐達仁:名目繁多的獎學金

胡邦定:編報人的辛苦

黎勤:婚姻戀愛問題座談會

張鳳祥:別開生面的講演活動

錢德基:學生自治會的改選

王世堂:“搶書”的朋友

王世堂:不恥下問的“小孩”

王世堂:愛說“Pure”的鄧稼先

申泮文:10元補助費

吳大猷:漫長的往返路程

王浩:誰也不怕誰

胡邦定:沒有分數

孫觀華:活躍的辯論會

杜汝楫:考高分不容易

馮至:習以為常的跑警報

馮至:林場茅屋

第三輯 名師趣事與校風校制

及時章 西南聯大名人堂

符開甲:難忘的《經濟學概論》

熊德基:百家爭鳴,各展所長

熊德基:新課程層出不窮

張鳳祥:偏愛選修課

李廣田:風趣的朱先生

王景山:“不得了”和“了不得”

李建恩:披氈入城

李建恩:循循善誘的朱自清先生

李建恩:朱自清的昆明足跡

趙捷民:體育行家馬約翰教授

朱俊、李紅英:英籍教授白英

朱俊、李紅英:俄籍教師噶邦福

周崇德:博學多才的羅伯特 溫德教授

沈琨、沈靖:生物化學家沈同教授

符開甲:大師薈萃的中文系

李賦寧:“哈佛三杰”

馮友蘭:《知識論》和《邏輯》

劉兆武:推崇《金瓶梅》的沈從文

汪曾祺:創作能不能教?

汪曾祺:沈從文教創作

汪曾祺:不贊成命題作文

汪曾祺:“要貼到人物來寫”

汪曾祺:亦師亦友的沈從文

汪曾祺:痛恨打撲克

顧邁南:華羅庚在西南聯大

顧邁南:與聞一多隔簾而居

馮至:編《歌德年譜》

馮至:背包里的《歌德全集》

馮至:偶然的十四行詩

馮至:教授很年輕

戴世光:我與西南聯大的淵源

劉兆武:“二云居士”劉文典

劉兆武:湊學分

孫觀華:社會學系的名教授

陳康定:文學史家蕭滌非

肖昆云:動員學生復課的傅斯年

楊起、王榮禧:把白話文引入課堂

楊起、王榮禧:啟發式教學

田曰靈:嚴苛的化學系教授

李建武:59.5分也是不及格

龐瑞、楊玉瑋:不講半點情面

董樹屏:德高望重的“劉老夫子”

宗孔德:電機系主任章名濤

趙震炎:航空系主任王德榮

趙震炎:暢銷昆明的“西曼”墨水

劉兆吉:深夜整考題

劉兆吉:“《紅燭》《死水》那樣的詩過時了”

王佐良:有數學頭腦的現代詩人——威廉 燕卜蓀

熙:懷念唐立庵先生

傅舉晉:“平生愛海倫”的吳宓

林元:全盤西化論

袁方、全慰天:有所為有所不為

楊蓍荀:必須愛惜公物

姚渠芳:從不點名

王敦書:歷史系主任雷海宗

楊起、王榮禧:受益匪淺的討論

汪曾祺:不長于講課,而善于談天

吳曉鈴:劉叔雅講《莊子》

劉兆武:窗外的聆聽

劉兆武:課堂里扯閑話

劉兆武:畫地圖

龐瑞、楊玉瑋:“Now,then”

第二章 漫談校風與制度

熊德基:四種學號

戴世光:聯大辦學的傳統

李凌:高效能的行政部門

熊德基:“精兵簡政”的典范

陳南平、張遠東:嚴謹的學風

朱鴻運:勤奮好學的校風

朱鴻運:“民主堡壘”之美譽

趙乃摶:團結互讓,不講門戶

謝本書:聯大校訓——“剛毅堅卓”

木子:解讀西南聯大校訓

劉兆武:學術自由之風

熊朝雋: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

馬識途: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老師的啟發式教育

馬識途:聯大精神之我見

楊光社:嚴謹認真的校風

楊光社:三校團結合作的緣由

李凌:沒有不上課的教授

王先沖:不到70分不準入系

梅祖彥:西南聯大的辦學體制

馬識途:專業性與綜合性相結合

楊光社:“通識為本,兼識為末”的培養目標

賀連奎:“中西合璧”的授課方法

第四輯 學生社團與革命

及時章 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與刊物

朱鴻運:劇藝社

胡邦定:感人至深的話劇演出

章成艷:“湖畔紳士”英語俱樂部

錢德基:群社

張維亞:群社的兵役宣傳活動

劉兆吉:南湖詩社始末

邢福津:學生自治會的成立

邢福津:學生自治會的競爭

馮至:和冬青社的接觸

張定華:聯大劇團的產生

張定華:聯大劇團的貢獻

黃宏煦:“流火”壁報社

錢德基:《春秋》壁報的風波

馮至:林元和文聚社

翟國瑾:國民劇社的成立

翟國瑾:拮據的演出經費

楊顯公:籌辦《春雷》壁報社

王明:聯大新詩社

魏銘讓:神曲社的成立

方復:鐵馬體育會

孫觀華:社會科學研究會

傅樂炘:“炔社”

胡邦定:僧音合唱團

吳寶璋:創辦“民眾夜校”

張映庚:《國文月刊》

林元:《文聚》創刊的經過

賀連奎:《學生報》

黎勤:女同學創辦的壁報——《南苑》

第二章 豐碑永駐的運動與革命

錢德基:各派政治力量在聯大

錢德基:聯大的地下黨總支

馬豫:參加空軍的聯大學生

黎勤:讀書會的秘密活動

李光榮:“五四”紀念活動

彭國濤:三次從軍抗日高潮

鄒文靖:“倒孔運動”

鄒文靖:“倒孔”示威游行

朱鴻運:“一二 一”運動

聞一多:親歷“一二 一慘案”

張友仁:四烈士公葬典禮

在線預覽

及時輯 從長沙臨時大學到西南聯合大學 及時章 校史雜說 譚文耀:短暫的長沙臨時大學 1937年秋,北平和天津相繼淪陷,接著整個華北亦為日軍侵占,大批高等院校紛紛南遷。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在大后方的湖南長沙和陜西的城固,分別設立兩所臨時大學,以便北平、天津兩地的大學生仍然能夠在一大批學有專長、蜚聲中外的教授和專家的指導下,繼續進修,為勝利后建設國冢作貢獻。為此目的,廣大師生不辭艱辛,千里步行,結集到了預先選定的地方。

長沙臨時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學校組成。北京大學學生學號之前冠以P字,清華大學學生學號之前冠以T字,南開大學學生學號之前冠以N字,以示區別。但在上課時,老師共教,學生互學,親密無間。臨大分設兩處:理工學院在長沙韭菜園圣經學校,文學院在南岳白龍潭圣經學校。

1937年11月,日本飛機空襲長沙火車站。原在北方認為長沙南岳比較安全,如今卻象征前線一樣了,為此長沙臨時大學決定再遷往云南的蒙自縣相昆明。南岳的文學院,遷到蒙自縣。長沙臨時大學遷來長沙、南岳辦學,為時不過半年之久,便分兩路離別了湖南。

《長沙臨時大學文學院在南岳》

姚秀彥:遷校經過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初期志在通商。50年后,日本崛起,因地理接壤,所以謀我最急,由商務而改為占地滅國。又20年后,及時次世界大戰發生,西方各國自顧不暇,而給日本一可乘之機。民國4年(1915年)的二十一條,民國8年(1919年)巴黎和會,接收山東。1931年“九 一八”并吞東北,1937年7月7日,日本在盧溝橋蓄意挑釁,爆發了抗戰,12日后,日軍占領北平,這曾經遼、金、元、明、清五朝建立的千年古都,落入日寇之手。這月底,日軍攻下天津,南開大學全毀,文化中心的平津都已淪陷。為了保存文化命脈及學術中心,為了配合長期抗戰求勝的決心,各大學紛紛作內遷之計。10月初,教育部令清華、北大、南開合并為一校,遷至湖南長沙,稱臨時大學,借址于岳麓山畔的圣經書院。11月1日正式上課,后來就把這日定為聯大校慶日。三校報到學生共約千人,另有他校轉來的約200余人。

長期抗戰,長沙也不安全,一學期后,又奉令遷至西南大后方的昆明。師生取道兩路而行:一部分約800余人,乘粵漢車南下廣州,轉海路至越南海防,再改乘滇越鐵路火車到昆明,全程10余日。另有200多人,徒步翻越湖南及云貴境內大山,直達昆明,全程3500公里,耗時兩個多月,途中多是高山峻嶺,蠻煙瘴雨,艱苦無比。

抗戰開始,日軍求速勝,就用強大的空軍轟炸全國各大都市,昆明也不例外。所以當地學校多疏散到附近小縣去,空出的校舍由聯大借住。工學院設于拓東路,文、理、法三院在大西門外的新校舍,占地很廣,房屋是土磚為墻,房頂為茅草,教室房頂為鐵皮,一遇大雨,丁當作響。茅屋失修,遇雨常漏,嘀嗒聲不絕。1938年12月增設師范學院,借駐昆華工校。(按:聯大師范學院系于1938年8月4日連教育部令增設,于同年12月12日起,開始上課。)

聯大較高行政機構為校務委員會,三校校長均為常務委員。南開張伯苓校長時兼國民參政會主席,常駐重慶;北大校長蔣夢麟則穿梭于重慶昆明間;實際負8年校務之責的為清華校長梅貽琦。他們三位都是教育界聲望極尊的人物,各有千秋不朽之業,光風霽月的胸懷,和衷共濟,蔚成聯大校風,無門戶之見,無勞逸利害之爭,更無朋比排擠傾軋現象。

蔣夢麟 梅貽琦 張伯苓

教務長為樊際昌,后期一段時間為楊石先、潘光旦。(按:及時任教務長為潘光旦,以后曾擔任或暫代教務長者還有樊際昌、周 炳琳、梅貽琦、楊石先、李繼侗等)。訓導長為查良釗、總務長為鄭天挺(按:及時任總務長為周炳琳,以后曾擔任或暫代總務長 者有楊振聲、沈履、鄭天挺、查良釗、鮑覺民等)。自始建至復校,均未改變。

《永遠懷念西南聯大》

黃鈺生:增設師范學院 聯大師院是當年教育部在全國同時新設的八個師范學院之一。在抗戰伊始,戰區許多學校仍處輾轉流亡之中的時候,一下新設八個師院,除為大量培養師資之外,實有配合國民黨所謂“訓政”之需要,加強對青年思想控制的目的。這從規定院長須由國民黨黨員擔任;當時其他高校均無訓導處,而師院則必須設主任

導師負責學生之思想行為訓導工作;增設公民訓育系以培養各級學校的訓育人員等,都可見一斑。而要求聯大增設師院,則是因為聯大教師力量雄厚,可資利用之故。師院建院時,將原北大教育系、南開哲學心理教育系的教育組及云南大學教育系師生劃歸聯大師院,三系組原有教師人數不過四五人,而1938年師院新

招生的五年制本科共設有教育、公民訓育、國文、英語、數學、史地、理化等七個學系,此外還先后設置了兩年制的文史地、數理化專修科、云南省在職教師晉修班等。因此,多數系主任和教師是由聯大其他院系教師兼任,或與聯大文、理、法學院系開設的相應課程一同上課的。以后聯大每年都新聘一些教師,其中有

些是針對師院的需要聘請的專任教師。有些雖由師院名義聘請,實際并未在師院授課。據《聯大大事記》所載,曾在聯大師院任職的教師先后有91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9人,講師12人,教員14人,助教36人。教師實力之強,在其他師院中是很少見的。

師院的課程除了按教育部頒布的《大學院系必修選修課程表》之外,師院學生還要按西南聯大自己規定的大一共同必修課程肄業。師院各系,也有共同的有關教育方面的必修課。除了上述三層必修課之外,師院各系,有由系主任所擬訂的必修選修課程表,學生遵循肄業。所以師院五年制本科生(第五年為教學實

習)應修的學分總數略多于其他院系。

《回憶聯大師范學院及其附校》

劉兆武:聯大的學院設置 西南聯大有五個學院,文、理、法、工,工學院主要就是清華的,其余三個學院是三個學校都有的,另外還有一個師范學院,是云南教育廳提出合辦的,比較特殊。云南教育差一些,希望聯大給云南培養些教師,我想聯大也不好拒絕,就合辦了一個師范學院(今云南師范大學),先調云南中學的教師來上,后來就直接招生了。可在我們看來,師范學院有點像“副牌”,比如我們有歷史系,可師范學院只有“史地系”,大概考慮到將來到中學教書,除了教歷史還得教地理,所以兩門一起學。再如他們有個“理化系”,可是我們理學院的物理系、化學系是分開的,課程的內容和他們也不一樣。

西南聯大五個學院在地址上分三塊,其中,工學院在拓東路,在昆明城的東南角,文、法、理學院和校本部在一起,在昆明城的西北角。校本部就是掛“西南聯大”牌子的地方,像校長辦公室以及學校的主要部門都在那里。我們住在校本部,是新蓋的校舍,叫“新校舍”,其實只是泥墻茅草棚的房子。

《回憶西南聯大七年》

媒體評論

這個草創的新大學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民主與科學的傳統。在那強敵深入、風雨如晦的日子里,弦歌不輟確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追求民主與科學確是當時我們的共同認識和信念。

——陳岱孫

我們這些西南聯大的學子,深深地懷念著在“愛國、民主、科學”精神和“剛毅堅卓”校訓熏陶下的歲月,深切感謝母校和老師們辛勤的培養之恩。

——朱光亞

西南聯大是中國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學本科教育,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至1944年取得碩士學位。戰時,中國大學的物質條件極差,然而,西南聯大的師生卻精神振奮,以極嚴謹的態度治學,彌補了物質條件的不足。

——楊振寧

回憶昆明聯大時清坐茶館日復日設備簡陋學習勤研究啟蒙發源地——李政道西南聯大的八年,最可貴的是敬業和團結精神。教師之間、師生之間、西南聯大三校之間均如此。聯大師生敬業精神和友愛、團結的優良傳統,是能造就眾多人才,馳名于中外的主要原因。在抗戰期間,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不能親赴前線或參加戰斗,只有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堅持謹嚴創造的精神,自學不倦,以期有所貢獻于祖國。

——鄭天挺

聯大所以成為世界大學,我看一是因為有一批學貫中西的大師,二是因為培養了一批有創造力的學生,三是因為學術自由,領導民主,員工精干。

——許淵沖

正常的教學都如此困難,要進行研究幾乎有些可笑。但我們這些避難的教授們堅定地相信研究是保持知識進步的最有效的方式。

——任之恭

回首往事,西南聯大給予我的教育永志不忘,由此確立我的報效祖國的決心永世不移。

——陳茹玉

在聯大的幾年,給我腦海里打下烙印最深的是“窮則思變”四個大字,就是再窮也要拿出成果,出人才,學生要學出好名堂、好成績。

——涂光熾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