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輯。輯是有關讀書、編書的隨筆,以及與當代著名作家交往的回憶性文章;第二輯集錄20多名作家寫給作者的信件,反應了內地作家與香港、臺灣地區的文學交流史;第三輯是作者早期發表的散文。
古劍,本名辜健,字康馥,祖籍泉州,現居珠海,是著名編輯兼作家。1939出生于馬來西亞,經歷過日寇南侵、英殖民地的“緊急法令”。十歲落籍廈門,歷經“反右”“”風雨。曾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施蟄存先生,與戴厚英、沙葉新等著名作家是同學,1961年畢業。曾任華僑大學助教,旋即下鄉。1974年漂轉香港,歷任香港《新報》《東方日報》《華僑日報》副刊編輯,擔任《良友》畫報、《文學世紀》執行主編,與海峽兩岸的文學界、出版界交游廣泛。近年來出版有《書緣人間》(山東畫報,2010年)、《聚散》(海豚出版社,2014年)、《箋注——二十作家書簡》(河南文藝,2015年)等,編有《父愛》(香港三聯,2009年)一書。
及時輯 書緣札記
董橋著作版本札記
董橋傳真信五通
《絕色》里的溫情
葉靈鳳嘆藏書不易
舊事說分明
無盡的思念與艾蕪的六封信
流沙河: 獨無興趣見大人
黃裳信札隨筆
渡海的暗夜掌燈人姚一葦
痖弦: 兩岸文學交流及時燕
巧遇詩人趙瑞蕻
張弦與《掙不脫的紅絲線》
閑話姚克
紀念鄭子瑜先生
散文家張秀亞與《良友》
第二輯 作家書簡
蘇雪林書信十一則
林海音書信十七則
余光中書信四則
痖弦書信十五則
紀弦書信一則
林清玄書信兩則
阿盛書信二則
李瑞騰書信一則
高準書信一則
蔡文甫書信一則
應鳳凰書信三則
鐘麗慧書信二則
鐘玲書信兩則
陳仲玉書信兩則
何懷碩書信十一則
管執中書信兩則
楚戈書信五則
李轂摩書信八則
邵燕祥書信一則
戴厚英書信二則
顧城書信二則
古劍與巴金的合影
董橋著作版本札記
董橋著作港臺與內地三地一版再版了無數,要考其原始版本確有一定難度。宋浩兄編《董橋寫字》,即有意作此嘗,“然方開始搜集資料,便發覺此工作之難度超乎編者之想象,絕非一附錄可簡單交代”。
我藏有董橋由《雙城雜記》至《讀書人家》一套尚算完整的董橋作品,只前十幾本港臺兩地原始版先后出版有點復雜,自林道群兄主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后,就一馬平川,盡收眼底了。
1. 《雙城雜筆》
這是七十年代董橋游學英倫時,應明報之約寫的隨筆。當時有人出錢,詩人戴天主持,文化工作者翁靈文、編輯與書話家黃俊東任編輯創辦了文化生活出版社。董橋的處女著就由他們出版了。1977年12月及時版及時刷。
我這本書得來也巧。當時與陶然與梅子正在銅鑼灣鬧區閑逛,抬頭見一新開張的二樓書店——“小說精品店”(后改名“銅鑼灣書店”)。三人信步沿窄梯而上,進去見書桌上堆了一疊書,翻閱之下,正是董的《雙城雜筆》。每人各買了一本。回來于扉頁題了“偶遇于小說精品店,愛而購之。一九九五年三月三十一日”,隨即寄至《明報》,請董兄題簽。幾日后收到董橋寄回的書和一封短柬,都是毛筆沾藍墨水書之。短柬如下:
古劍兄: 謝謝來信,謝謝買了我的舊作。遵囑題了數字,博兄一笑。近日較忙,改日當約晤。祝好 董橋 四.六
書上的題簽,尤見董橋的謙虛與幽默:
少作教人臉紅,深悔當年眼低手低;古劍兄竟將之出土,不敢不認,聊題數語,以志污點。董橋 四.六
以題簽的毛筆字與今日比,早年的俊秀,今日則老辣。
2012年牛津以《小品(卷一)》,重印。
董橋著作版本札記
董橋著作港臺與內地三地一版再版了無數,要考其原始版本確有一定難度。宋浩兄編《董橋寫字》,即有意作此嘗,“然方開始搜集資料,便發覺此工作之難度超乎編者之想象,絕非一附錄可簡單交代”。
我藏有董橋由《雙城雜記》至《讀書人家》一套尚算完整的董橋作品,只前十幾本港臺兩地原始版先后出版有點復雜,自林道群兄主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后,就一馬平川,盡收眼底了。
1. 《雙城雜筆》
這是七十年代董橋游學英倫時,應明報之約寫的隨筆。當時有人出錢,詩人戴天主持,文化工作者翁靈文、編輯與書話家黃俊東任編輯創辦了文化生活出版社。董橋的處女著就由他們出版了。1977年12月及時版及時刷。
我這本書得來也巧。當時與陶然與梅子正在銅鑼灣鬧區閑逛,抬頭見一新開張的二樓書店——“小說精品店”(后改名“銅鑼灣書店”)。三人信步沿窄梯而上,進去見書桌上堆了一疊書,翻閱之下,正是董的《雙城雜筆》。每人各買了一本。回來于扉頁題了“偶遇于小說精品店,愛而購之。一九九五年三月三十一日”,隨即寄至《明報》,請董兄題簽。幾日后收到董橋寄回的書和一封短柬,都是毛筆沾藍墨水書之。短柬如下:
古劍兄: 謝謝來信,謝謝買了我的舊作。遵囑題了數字,博兄一笑。近日較忙,改日當約晤。祝好 董橋 四.六
書上的題簽,尤見董橋的謙虛與幽默:
少作教人臉紅,深悔當年眼低手低;古劍兄竟將之出土,不敢不認,聊題數語,以志污點。董橋 四.六
以題簽的毛筆字與今日比,早年的俊秀,今日則老辣。
2012年牛津以《小品(卷一)》,重印。
2. 《另外一種心情》
這本書是董橋的第二本著作。曾被臺灣稱為“出版小巨人”的沈登恩,創辦了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大展拳腳,出版了無數的臺灣本地作家作品,又極力引進香港金庸的武俠系列,聲勢凌厲,一時無兩。《另一種心情》,即是董橋在臺灣出版的及時本書,由遠景從香港引進,歸入“遠景叢刊166”,于1980年7月初版。封面木喬設計(應是董橋自己設計)。
此書收二十九篇文章,一輯、二輯九篇是新收入,第三輯的二十篇選自三年前出版的《雙城雜筆》。
我始終沒買到這本書,后以六百元從網上拍來。董橋題簽曰:
辜健拍賣回來之書,太貴了。董橋 二○一○年七月三日
3. 《在馬克思的胡須叢中和胡須叢外》
這是董橋的第三本書,是由香港出版的第二本書,素葉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素葉出版社值得說一說。這是由香港中青年作家湊份辦的出版社,有西西、許迪鏘、何福仁等一批本土作家,出版了二十多本中青年作家的作品,涵括了詩、小說、散文、文學評論等四大體裁。
這本印量小,最難尋覓,是好友兼舊同事葉輝2006年7月送我的,深感他的高誼。聽說此書(非簽名本)最近在香港新亞拍賣會上,以五六千元拍出。
書上由兩位報社社長的題簽亦不常見。葉輝寫轉送辜健,董橋題: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辜健平安 董橋 二○一○年一月卅日
內文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