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美國特級教師的歷史課: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圖書
人氣:126

美國特級教師的歷史課: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學習批判性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性學習,從枯燥無感的歷史課中解脫出來如何去探究歷史真相?如何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怎樣讀圖讀歷史?如何運用地理知識分析歷史事件?你可以不當歷史學家,但要像歷史...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史學理論>歷史研究  
  • 作者:[中國][程修凡]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45914115
  • 出版社:鷺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11
  • 印刷時間:2017-1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272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美國特級教師的歷史課:批判性思維的養成》一書的核心即闡述美國教育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問題意識的培養和訓練。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作者對美國歷史老師課堂教學過程的記錄和分析,以白描的方式展示了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的細節:比如通過閱讀不同版本教科書以及不同立場的一、二手文獻對同一事件的記載,訓練學生批判性閱讀的能力;通過給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討論的能力;通過讓學生完成對歷史項目的家庭寫作任務,訓練學生批判性整合的能力等。下篇中,作者對自己做過的幾個歷史項目研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亦可以看出老師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訓練貫穿其中。同時,作者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了美國教科書的“美國中心論”,質疑并駁斥了美國教科書對中國歷史的忽略與扭曲,比如美國教材對“南京大屠殺”只字不提、對中國在二戰中作用的忽略等,揭示了美國教材呈現出的自大情結。

編輯推薦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固化了教師的角色,學生只聽老師講授知識,老師則羅列出史實讓學生記住,以應對考試之需。這樣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卻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歷史不應該這樣教!學生的腦袋不是一個敞開的盒子,歷史知識也不應該只被用來應對考試。

老師應該教學生去研究歷史,而不是記憶歷史。應該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像歷史學家一樣閱讀、考察不同來源的文獻,形成自己的結論;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歷史學習技能和方法去探究歷史事實的真相。讓學生在真正認識歷史的同時,建立起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這才是重要的。所有的這些課堂教學方法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作者簡介

程修凡,一九九九年生,高三在讀,酷愛歷史研究。初三時隨父母訪學一同前往美國加州,就讀于洛杉磯一所公立學校。歷史老師丹尼爾 布切里與眾不同的課堂教學給了修凡特殊的學習體驗。回國后,修凡重新整理了歷史課的學習筆記并撰寫成書,生動再現了美國高中的歷史課堂,為讀者開啟了一次批判性思維之旅。

目錄

推薦序一 我們為什么要學歷史? Ⅰ

推薦序二 批判性思維之旅 V

上 篇

歷史老師的

討論型課堂

及時章 歷史課的開場白:午餐打架事件 002

為查明真相,校長詢問了很多學生和老師,他們都是這起事件的目擊證人。到底是誰首先挑起爭端?哪些人參與了打架?打架是何時開始的?……對于這些問題,校長收到了不同的證詞,并且非常重要的是:沒有一個人說謊!

故事是誰說的,說了什么,沒有說什么,重點說了什么,怎么說的,為什么這么說,都是需要我們去破解的“語言”。

第二章 啟蒙運動與美國立國 007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相信人就本性而言是理性的和善良的,他們希望政府和社會建基于理性。你是否同意人類本質上是“善”的,能夠用理性來支配行動?或者你持相反意見,認為人類生來而有原罪,需要依靠嚴格的法律武器來強制維持秩序?請說明你的理由。

看著這個問題,我心里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困惑:美國建國到底基于什么?是啟蒙運動的“理性”還是基督教的“原罪”?

一、一張家庭作業紙 008

二、一堂讓我目瞪口呆的討論課 010

三、來不及做筆記的“一言堂” 013

四、理性或罪性——哪個是美國政府的奠基? 016

五、我的探索:美國真的是基督教立國嗎? 021

第三章 猶太大屠殺:一份完整的教案 029

“大屠殺是怎么發生的?難道僅僅是因為希特勒,因為黨衛軍的領導人和納粹高官們嗎?”Mr.Buccieri(布切里老師)說:“一個族群的人把另外一個族群的人當作others是歷史上種族屠殺或種族滅絕的一個重要起因。”

課堂上我們探索upstander——選擇去抵抗納粹救助猶太人和其他受害者的個人、群體或國家——的故事,也探索bystander——知道猶太人和其他人被迫害的事實卻選擇保持沉默的個人、群體或國家——的故事。這些故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復雜的道德和公民問題。

一、“快速閱讀”與“地理技能” 029

二、others(他者)與仇恨金字塔 031

三、勒尚邦的勇氣 035

四、bystander和upstander:復雜的道德和公民問題 042

五、中學生排斥案 053

第四章 冷戰時期的拉美:美國是主動干涉還是被動卷入? 058

在教授第14章的時候,Mr.Buccieri的講解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美國在拉美的活動是interfering(主動干涉)還是intervening(被迫卷入)?”每次講授完拉美某國與美國的糾紛之后,Mr.Buccieri都會問美國在這個國家的行動是interfering還是intervening?

一、危地馬拉 059

二、古巴 063

三、智利 067

四、拉美的課堂項目 070

第五章 像歷史學家一樣閱讀 072

我們的歷史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就是批判性閱讀課。我們閱讀一手文獻、考察兩種教科書不同的記載、解讀不同立場的文獻、在歷史的語境中閱讀、查看不同類型的文獻。

當然我們的課也是偵查課,Mr.Buccieri說:“我們都是偵探,偵查歷史真相。”每天都有一個歷史議題等待我們去偵破,每天我們都有新發現。我們拿到每堂課的閱讀資料,就像考古學者來到發掘現場。

一、閱讀一手文獻 073

二、考察兩種教科書的不同記載 077

三、解讀不同立場的文獻 079

四、進入歷史的語境中閱讀 084

五、一堂專門的文獻評估課 090

第六章 讀圖讀歷史 093

Mr.Buccieri的課堂除了重視訓練我們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外,還十分注重引導我們讀圖讀歷史,因為不僅文字在敘述歷史,各種視覺資料也在敘述歷史并幫助我們理解歷史。每堂課warm-up(課前預熱)環節之后的“圖片偵查”、在講述帝國主義時期時開展的“畫廊行走活動”、利用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探討為何納粹的宣傳會成功等都讓我印象深刻。

一、圖片偵查:“透過藝術看歷史”和“圖解歷史” 093

二、解讀政治卡通:“畫廊行走活動” 099

三、運用地理技能 102

四、運用視覺資料探索歷史議題 107

第七章 通過歷史課訓練批判性思維 110

Mr.Buccieri十分重視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無論是布置我們Be Critical家庭作業、引導我們讀圖讀歷史,還是訓練我們像歷史學家一樣閱讀和思考,都是在培養我們的批判性思維。為了我們能“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Mr.Buccieri還會著重強調概念的力量和教科書中的十七項歷史技能。

存儲大量的歷史事實并不會讓我們具備歷史學科素養,歷史學科的素養來自掌握歷史分析技能,也就是批判性閱讀和思考的能力。

一、概念的力量 110

二、批判性思維和十七項歷史技能 117

三、討論歷史議題模塊訓練的主要技能 121

四、探索歷史項目模塊訓練的主要技能 126

五、我的探索:中國人缺乏批判性思維嗎? 129

第八章 1968年:全球視野 135

在結束了一個學期的世界歷史課程之后,老師用一周時間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年代:1968年。因為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世界史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生的全球的角度和世界的視野,學生要學會考察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Mr.Buccieri希望通過1968年教會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方法,把這一年全球發生的重大事件合在一起,分析全球性問題。

一、音樂中的60年代 136

二、《休倫港宣言》 139

三、1968年的四個抗議 142

四、如何評價1968年? 146

下篇

學生的歷史

項目研究

第九章 歷史項目:探索性學習 152

Mr.Buccieri教完一些重要章節或內容的時候,會設計一些歷史項目。要想在歷史課上取得好成績就必須認真完成這些歷史項目,也即完成寫作任務。寫作任務并不意味著必須是歷史論文寫作,我們可以選擇短文寫作,也可以畫漫畫或做PPT。

歷史課不只是訓練批判性思維,還能通過小組合作訓練團隊精神。無論是PPT或是Poster,Mr.Buccieri都會注明小組有哪些角色,每個角色的具體任務是什么。

一、章節項目 153

二、期末考試項目 154

三、“歷史學家小組”展示項目:個人項目和團隊合作項目 156

第十章 人物研究:為什么曼德拉被廣泛紀念? 160

為什么美國處處張貼曼德拉的圖片?我覺得為什么曼德拉如此被美國紀念也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問題。僅僅是因為曼德拉代表了平等、自由、寬容、和解嗎?

曼德拉成了美國英雄,是因為曼德拉符合“大衛對抗歌利亞”的模式,曼德拉是小小大衛,對抗的巨人是南非種族隔離制度,曼德拉頑強地抗爭直至取得了勝利,成了南非總統,找到了寬恕與和解的價值。

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曼德拉 161

二、為什么是曼德拉而不是德克勒克? 164

三、曼德拉象征了什么? 166

四、為什么曼德拉成為美國英雄? 173

第十一章 自選項目:二戰中被忽略的中國 177

美國教科書中不提南京大屠殺,這引發了我對美國世界歷史教科書的質疑,正如我們歷史老師說的:“不說什么也要破解。”

為什么不講?是不是僅僅可以簡單歸因為中國和美國分別屬于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我覺得美國歷史教科書里有強烈的西方中心,正如二戰時美國的立場是先歐后亞一樣。

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沒有南京大屠殺 178

二、三方文獻考察南京大屠殺 179

三、二戰中被忽略的中國 182

四、我的探索:美國教科書為何忽略中國在二戰中的地位? 187

五、被夸大的美國 190

第十二章 美國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上) 193

美國教科書以“家庭價值觀”作為觀看中國文化的視角,“所有的小孩必須服從父母,妻子必須服從丈夫”“小孩不被視為個體,而僅僅是家庭成員,事實上孩子——特別是兒子——的價值只是可以在田里工作、傳宗接代并且照顧老人”。巴金“對中國家庭的嚴苛以及被預期的服從有深刻的理解”,由于“儒家的社會理想在影響力上急速衰落,歐洲和美國的文化正在上升”,中國“舊家庭體系的暴政開始崩潰”。

一、古代中國:孔子和家庭價值觀 194

二、中國變化中的文化 199

第十三章 美國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中) 206

隨著清王朝的衰亡,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人就換了一種眼光看中國,美國教科書中對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敘述視角都是殖民者中心的。與此同時美國教科書借著門戶開放政策樹立美國國際事務中的美好形象,美國真是關心中國生死存亡的“英雄”嗎?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如果門戶開放得更早,義和團運動會爆發得越早,而不是像美國教科書所說的那樣——“門戶開放政策來得早些就能阻止義和團”。

一、美國教科書中的“清王朝衰亡” 207

二、英雄與“他者”:美國教科書的敘述角度 212

三、我的探索:美國真的是關心中國生死存亡的英雄嗎? 215

四、我的探索:門戶開放政策來得早些就能阻止義和團運動嗎?   221

第十四章 美國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下) 224

美國歷史教科書說:“在孫中山的政黨看來,1911年的事件是一個光榮的革命,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帝制。然而1911年的起義很難稱得上是一場革命。它沒有產生新的政治或社會秩序。”“實際上,與其說1911年的事件是革命,不如說是舊秩序的倒塌。”為什么美國歷史教科書強調辛亥無革命?

在大部分中國人的印象中,孫中山是平等、博愛的代言人。為何美國教科書只強調孫中山的王道思想?

一、美國教科書中的辛亥革命 224

二、我的探索:為何美國教科書說辛亥無革命? 227

三、美國教科書中的孫中山 234

四、我的探索:孫中山的理想真的帶來混亂嗎? 237

后記 242

在線預覽

第三章 猶太大屠殺:一份完整的教案

二、others(他者)與仇恨金字塔

“大屠殺是怎么發生的?難道僅僅是因為希特勒,因為黨衛軍的領導人和納粹高官們嗎?”

周二,Mr. Buccieri打開他的PPT講述了這樣一個觀點:對猶太大屠殺負有責任的不只是希特勒、黨衛軍的領導人和納粹高官們,幾乎所有的德國民眾都參與了這場對猶太人的屠殺,他們對屠殺猶太人的態度是默許的,甚至是支持的。

PPT上顯示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一群在集中營工作的德國人在集中營外拍的,每個人都是一臉和和氣氣的笑容,看著這樣的笑容誰能想象到他們剛剛執行了殺害猶太人的任務呢?沒有一個人像是殺過人的兇手啊!

“為什么會如此?為什么這幾個普通的德國人在殺害了猶太人之后沒有任何感覺,這是為什么?”

我腦中冒出了一個答案:因為反猶主義,德國人普遍反猶情緒嚴重。果然Mr. Buccieri開始介紹大屠殺之前猶太人在歐洲各國受到的迫害與驅逐。

“為什么會有反猶情緒?它是怎么產生的?種族屠殺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在短暫的小組討論后,Mr. Buccieri的PPT上出現了一個大大的“others”(他者)。

“一個族群的人把另外一個族群的人當作others是歷史上種族屠殺或種族滅絕的一個重要起因。以美國為例,當殖民者(文明人)把印第安人定義為‘他者’(野蠻人)時,心中就產生了對印第安人的歧視。others與你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相貌、習俗、文化迥異。于是others無法融入你,而你也不是真心希望他們融入,這樣你就容易由others產生離奇的想象,進而導致你心中產生恐懼。你開始捕風捉影,猜測或制造出others莫須有的罪名,這些‘謊言’不斷傳播并引發更大的恐懼,這種恐懼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演化成仇恨,仇恨上升為暴力,甚至導致種族大屠殺。”

Mr. Buccieri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為我們繪制了一個“仇恨金字塔”(圖3-2)。

圖3-2

望著黑板上的“仇恨金字塔”,我腦中迅速厘清了“猶太大屠殺”的來龍去脈。

1.猶太人被看作others: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國家,只能到處流浪,對于歐洲人來說,他們是“外來者”“流浪者”,有著不同的信仰和文化。

2.猶太人引發當地人的恐懼:無論猶太人流浪到哪里,寄居在哪個國家,他們都保持著自己獨特的信仰和文化,不愿意與當地的宗教文化融合,甚至不與當地人通婚往來,而與此同時,猶太人在各個領域又都十分,尤其在商業上,因此對猶太人的歧視慢慢演變成了對這個民族的恐懼。

3.“猶太人是魔鬼”“猶太人殺小孩祭祀”“猶太人是陰謀家”“猶太人暗中主宰、影響整個世界”……這些關于猶太人的謊言在歐洲各地傳播,恐懼演化成仇恨,正是這些高漲的仇恨在希特勒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雅利安優越論”“猶太是劣種民族”的思想助推下,導致了種族屠殺。

為了深化我們對others的認識,Mr. Buccieri讓我們按小組討論“歷史上或者文學影視作品中有哪些人或族群被定義為others”。

我們小組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了電影《X戰警》,在電影中變種人被人類定義為others。還有《格列佛游記》里慧骃國的國民——耶胡也被定義為others,面臨種族滅絕的危險。

回國后,我在圖書館發現了《上帝、格列佛與種族滅絕:野蠻與歐洲的想象(1942—1945)》一書,這本書的前言讓我對“others”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野蠻人令我們心神不寧,他們屬于非我,他們不會說我們的語言或者“任何語言”,我們鄙視他們、侵略他們并殺戮他們,我們又同情他們或羨慕他們。我們向往他們的天真和活力,我們稱他們為野蠻人,但其實我們比他們更野蠻,他們相貌酷似我們,這令我們心生不寧、想入非非。他們以雙重身份交叉出現在我們面前:種族上的他者和土生土長的賤民,這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些群體——被征服的異教徒和野蠻人、愛爾蘭人、巫師、妓女、窮人、猶太人等等。

“在很多情況下,種族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暴力是因為一方成了被歧視的對象——others,而產生歧視和謊言的原因在于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對于彼此的習慣、文化等沒有真正地了解和尊重。因此,要消除種族沖突、避免種族滅絕的悲劇再度在歷史舞臺上發生,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各種文化。”

有了對others的了解,我相信,我的美國同學和我一樣,應該不會把Mr. Buccieri這樣的課堂總結當成空洞的說教或是單純的宣傳口號:要促進多元文化融合。

促進多元文化融合是美國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因為美國是全世界較大的移民國家,居住著白人、非洲裔、亞裔、混血族裔、美國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就是一個“世界村”,在美國用來交流的語言幾乎包括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民族語言,在這樣一個“世界村”里,種族沖突與暴力自然成為難以回避的社會問題。

有空時可以想一想,我們內心有沒有把一個人或某個族群定義為others,加以歧視?我們為什么會這樣?唐太宗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Mr. Buccieri的課后思考題讓我明白學習歷史不只可以知興替,還可以反思并修正自己的行為,歷史離我并不遙遠。

三、勒尚邦的勇氣

周三的課堂是以朗誦開始的,Mr. Buccieri大聲朗誦了馬丁 尼莫拉牧師的名言,這段名言被刻在波士頓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上(圖3-3)。

圖3-3

They came first for the Communists

and I did’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t a commu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and I did’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and I did no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t a trade unio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Catholics,

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 a Protestant.

Then they came for me,

and by that tim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up.

——Martin Niemoller,1945

他們先是來抓共產黨,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

他們接著來抓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他們又來抓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

他們再來抓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他們來抓我,這時已經沒有人替我說話了。

——馬丁 尼莫拉牧師,1945

朗誦完畢,Mr. Buccieri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單詞:bystander和upstander,并停頓了一點時間讓我們思考一下它們的含義。

bystander很好理解,字面意思就是袖手旁觀者、看客。Mr. Buccieri朗誦的名言就是對bystander這個詞匯的好注解。

upstander該如何定義呢?字典里沒有這個詞,它應該是一個造出來對應bystander的反義詞。我想到了約翰 多恩牧師的名句: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by John Donne(1572—1631)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中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大陸。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沖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無論是你還是你的朋友的。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約翰 多恩牧師(1572—1631)

“最壞的事情不是壞人做壞事,而是好人保持沉默。面對不公正,很多時候人都傾向于選擇做bystander,這樣就沒有人去制止暴力事件,導致暴力擴大升級,如果有upstander,就會減少不公正。‘Upstander’是個生造詞,可以指個人、群體或國家,這些個人、群體或國家目睹不公正的時候,會選擇做一些事情來阻止或預防不公正。”Mr. Buccieri一邊說一邊發放資料。資料有兩頁,一頁是閱讀材料,一頁是問題清單。

“今天我會和大家一起閱讀,你們首先快速讀一遍閱讀材料《勒尚邦(Le Chambon)的勇氣》,然后我們再一同來解決問題清單上的問題。”

《勒尚邦的勇氣》:

1940年夏天,德國入侵并控制了法國,其后的兩年里,他們基本控制了整個法國。法國的猶太人也像其他被占領區的猶太人一樣被剝奪了公民權,并且必須佩戴黃色袖章。大約八萬名猶太人(包括一萬名孩子)被送進了集中營,他們中間只有三千人活了下來。

勒尚邦是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小山村,那里的居民們是一群新教徒(法國大部分居民是天主教徒),他們意識到猶太人正在被屠殺,于是決定把他們的社區變成一個避難所,保護猶太人和其他被納粹迫害的人。

瑪格達 特羅思姆(Magda Trocme)是當地牧師的妻子,對于“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她做了以下的解釋:

這件事沒有什么特別的,我們收留及時批猶太人只是做了我們認為必須去做的事情。我們怎么能拒絕他們呢?不可能坐而論道,去討論我該做這個還是該做那個,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去考慮,問題來了,我們必須立刻解決它。有時候人們會問:“你們是怎么做出這個決定的?”其實根本就沒有什么決定可做。問題的實質在于:你是否認為“我們是兄弟”?你是否認為交出猶太人是不公平的?如果是,就讓我們去幫助他們。

盡管勒尚邦的居民試圖保守這個秘密不讓警察們知道,猶太人安全躲在這個村的消息還是走漏了。1942年,瑪格達的丈夫,安德烈(Andre)牧師和他的助理因為幫助猶太人被逮捕。安德烈在被釋放后繼續努力去幫助猶太人,他說:“這些人來到這里是為了尋求幫助和避難所,我是他們的牧者,好牧者為羊舍命。我不知道猶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他們是人。”后來,為了防止再度被抓,安德烈被迫逃亡十個月,在此期間,村莊所有人都不對法國警察和德國警察說出他的藏身之處。但很不幸的是,蓋世太保抓住了他的侄子丹尼爾(Daniel),丹尼爾被送到集中營,后來在集中營里被殺害。

40年之后,勒尚邦的居民接受了采訪。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們說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應該這樣做。正如一個村民所說的:“我們并不是因為道德高尚或者英雄氣概才去保護那些猶太人,只是因為這是一個人該做的事。”勒尚邦這個社區幾乎所有人都參與了這場對猶太人的保護,包括孩子們。勒尚邦的行動得到了教會組織的幫助,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的教會組織都為他們提供過資金支持。從1940年到1944年,勒尚邦的居民們幫助將近5000人逃過了納粹的迫害,其中包括3500名猶太人。

勒尚邦真是個英雄村啊!“我不知道猶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他們是人。”“他們(勒尚邦的居民)并不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們說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應該這樣做。”“我們并不是因為道德高尚或者英雄氣概才去保護那些猶太人,只是因為這是一個人該做的事。”當我讀著這些句子時,心里有一些疑惑,明明勒尚邦的居民們是一群有勇氣的英雄,為什么他們如此低調呢?為什么他們強調自己只是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呢?這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這些問題縈繞在我腦中,我沒有想明白。這時Mr. Buccieri開始帶著我們逐條回答問題清單上列出的問題。

問題清單:

1.閱讀的篇名。(自己填)

2.這個故事發生在哪里?(在地圖上定位)

3.辨識出這個故事中最重要的決定。

4.這些個人、群體或國家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對此你是如何想的?如果你問他們:“為何你們要做出這個決定?”他們會怎么回答?

5.他們行動的內在影響和實際后果是什么?獨特的環境(事情發生在何時何地)會對事情的結果產生何種影響?

6.這些個人、群體或國家會如何填寫以下的句子:“我感到有責任去保護和關愛。”

7.可以用什么來象征這些個人、群體或國家的決定?用文字描述或用一幅圖表示。

8.從這篇文章中選擇一個發人深省的句子,摘抄下來。

除了第7題,其他題目對我來說困難不大。而第7題也引發了全班的興趣。Mr. Buccieri畫了一張示范圖:一座山,山上有一所房子,很多人手拉手圍著房子。山代表勒尚邦是個有些與世隔絕的小村莊,房子代表猶太人的避難所,圍著房子手牽手的人代表勒尚邦團結一致共同保護猶太人。

這堂課結束后,Mr. Buccieri開始發放閱讀材料:“我發放了九份關于bystander和upstander的閱讀材料,現在每個人都閱讀自己拿到的材料,并按照問題清單做課堂作業,在閱讀中發現了什么問題可以和我討論,或自己發起小組討論。”

我拿到的閱讀材料是《羅森斯查斯街(Rosenstrasse)的抗議》。

《羅森斯查斯街的抗議》:

這是一個反對納粹、成功救助的案例。根據歷史學家內森 斯托(Nathan Stoltzfus)的研究,這件事開始于1943年2月27日,星期六。納粹黨衛軍(SS)集中抓捕柏林一批猶太人,大約有一萬名,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很多人是在工作地點被抓住直接塞到車子里去的,有人是從家里被綁出來的,有人是在街上被抓住的。這樣的行動并非及時次,但這次和以往有些不一樣,兩千個跨界婚姻的猶太人也成為逮捕對象。這些猶太人的丈夫或妻子是雅利安人,以前納粹把他們排除在驅逐令之外,但是這次對待他們就像對待其他猶太人一樣。

等不到自己親愛的人回家,這些猶太人的丈夫或妻子開始撥打電話。很快,他們就得知他們的親人被送到了位于羅森斯查斯街2-4號的猶太人社區行政大樓。幾小時之內,受害者的親屬(大部分是女人)們都趕到了羅森斯查斯街。婦女們大聲責問守衛的士兵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到底犯了什么罪,并試圖進入行政大樓,但遭到衛兵阻攔。抗議者們發誓不回家,除非衛兵允許他們見到自己的親人。他們說到做到。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數街區之外的人們每天都能聽到婦女們的咒罵。

夏洛特 伊思麗(Charlotte Israel),一個當時參與抵抗的女性回憶道:3月5號,事態到了關鍵時候。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衛兵們架設起了機關槍,瞄準人群并大聲喊著:“如果你們還不走,我們就掃射了。”有那么一剎那,人群洶涌地向后退去,但也就是一剎那的恐懼。現在我們已經無所顧忌了,我們大聲怒吼:“你們這是在謀殺!”除去恐懼我們可以吶喊。既然他們可以瞄準我們,我們就可以大聲吶喊,我們大聲喊叫著“謀殺者,謀殺者,謀殺者,謀殺者……”我們不只喊一聲,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高喊尖叫,喊到我們無法喘息。

納粹官員擔心抗議會讓更多的人注意到這次驅逐猶太人的計劃。為了使抗議者沉默,第二天,戈培爾下令釋放所有和雅利安人結婚的猶太人。然而關押在羅森斯查斯街2-4號那些沒有雅利安親屬的八千名猶太人被送到了死亡營。沒有人替他們說話。

勒尚邦的牧師與村民確定無疑是upstander。羅森斯查斯街的抗議者們呢?他們當然也是upstander。我重點標注了一下文章中的兩個日期:“1943年2月27日”和“3月5日”,這些抗議者為了救援自己的親人在羅森斯查斯街抗議了長達一周的時間,面對機關槍他們只有片刻的恐懼,隨即就發出憤怒的吼聲,我感受到了他們身上的愛和勇氣,他們的抗爭迎來了勝利,他們的親人被釋放了。然而文章沒有在這里結束,的兩句讓我心中一驚——這群抗議者既是upstander,也是bystander。我重點標注了一下文中的兩個數據“大約一萬名”和“八千名”,這意味著:抗議者們救出了大約兩千名猶太人,另外八千名被送到了死亡營。當羅森斯查斯街的抗議者們救出了自己的猶太親人之后,他們不再怒吼尖叫,而是沉默了。

羅森斯查斯街的抗議者們為什么會沉默呢?我想到兩種可能:(1)勒尚邦的居民把猶太人當作“兄弟”,所以選擇救援。羅森斯查斯街的抗議者們把“大約一萬名”猶太人分成了兩個類別——親人和猶太人,所以在救出親人之后他們決定保持沉默。(2)羅森斯查斯街的抗議者們需要向納粹保障,在他們的親人被釋放之后須保持沉默,因此他們不得不選擇沉默。

我們該如何評價羅森斯查斯街的抗議者們呢?有愛有勇氣?只管自己親人不顧他人死活?對親人之外的猶太人他們并不自私冷漠,他們只是別無選擇?看來bystander和upstander是個復雜的問題。

課堂結束前Mr. Buccieri預告了下堂課的主題:“明天我們將一起探討你們閱讀的故事:那些upstander——選擇去抵抗納粹救助猶太人和其他受害者的個人、群體或國家——的故事,以及那些bystander——知道猶太人和其他人被迫害的事實卻選擇保持沉默的個人、群體或國家——的故事。

為什么我們要一起探討bystander和upstander的故事?因為我們將通過這些故事探討一個復雜的道德和公民問題: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我們挺身而出反對不公正和暴力?在什么情況下我們只是旁觀,任由非正義的事繼續?我們對誰負責?我們的選擇會給我們自己、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社區帶來怎樣的結果?”

我十分期待周四的歷史課。

四、bystander和upstander:復雜的道德和公民問題

周四,拿到相同閱讀資料的同學組成一組,全班二十多個人分成了九個小組,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討論閱讀資料。在我們討論的時候,Mr. Buccieri給每個人發了一張表格(表3-1):“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上去分享閱讀的文獻。其他人請仔細傾聽,邊聽邊記錄下對bystander和upstander行為的理由和解釋。”

表3-1

upstander and bystander presentation note-taking guide

Directions: As you listen to stories of bystander and upstander during the Holocausr, record explanations for the choices made by individuals, groups, and nations in the chart below. Record any questions raised by these stories at the bottom of the page.

Reasons or explanations for

Reasons or explanations for

BYSTANDER behavior

UPSTANDER behavior

分享開始了,及時組和第二組分享的是bystander的故事。

及時組分享:我知道什么呢。

這份材料是一段采訪,被采訪者是沃爾特 斯蒂爾(Walter Stier)。他是“特別火車”的負責官員,“特別火車”運送了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和其他受害者到集中營。

請問特別火車和普通火車有什么區別?

普通火車是給那些

媒體評論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中國的學生和教師,這本書能讓他們看到美國歷史教學是什么樣的。同時也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有志成為教師的人。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喜歡這本書,只要他認為培養積極參與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對于我們的學生、對于我們的未來是至關重要的。

——丹尼爾 布切里 美國加州洛杉磯郡年度教師

波蘭歷史學家科拉科夫斯基曾說:“我們學習歷史,不是為了要知道如何行事,或如何成功,而是要知道我們是誰。”作為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高中生,修凡同學在本書中以自己的具體經驗為例,詳細介紹了美國歷史課教學的內容與環節,著重突出美國教育對批判性思維和問題意識的培養和訓練。換言之,歷史教學不是為了告訴學生事實,而是為了告訴學生如何去探究事實。我覺得, 這對于今天關心中國學校教育的專家、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景凱旋 南京大學教授、文學翻譯家

把“批判性思維”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訓練,是美國二十一世紀中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強調要高于對學科知識簡單的認知性掌握,讓這位留學美國的中國高中生感到了“差異”,這種“差異”促成了這本書的完成,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不僅僅是對歷史事件真相的探究,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批評性”和”獨立”的態度,從這個角度講,這本書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作品本身,值得中國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范 泓 文史學者

美國的中學歷史課堂,竟然為一個中國少年打開了一扇神奇之門,讓他在驚訝與欣喜中寫下這本書,至于批判性思維之類在活的有生命的課堂面前,已悄然隱退到幕后,我看到的是少年探尋真實歷史時的意趣和激動,盡管他的記錄是平靜的。

——傅國涌 歷史學者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