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1865~1955), 中國近現(xiàn)代中國畫家。初名懋質,應試改名質,字樸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濱虹亭,因號濱虹,后改寫賓虹,中年后以字行。別號有予向、虹若、虹廬、虹叟、黃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縣,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華城,早年為貢生,任小官吏,后棄官參加反清活動。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編輯、記者,并在昌明藝專、新華藝專、上海美專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藝專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國立藝專教授。新中國成立后,黃賓虹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華東分會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第二屆委員。90壽辰時,夏衍同志代表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局授予黃賓虹“中國人民畫家榮譽獎狀”。1953年,黃賓虹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當時稱“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首任所長,為新中國的美術學學科奠定了學術基石。他在50歲前馳縱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飽游飫看,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又登五嶺、雁蕩、暢游巴蜀,足跡半天下。70后融會貫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繪畫,在深研傳統(tǒng),取精用宏的基礎上凝聚和升華,進而融鑄為自己的藝術個性。與二十世紀的其他畫壇巨匠相較,黃賓虹更具學養(yǎng),更富于文人氣質。除了山水畫創(chuàng)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犖的貢獻。1955年3月15日,黃賓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書畫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書畫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獻國家。人民政府于杭州棲霞嶺建“畫家黃賓虹紀念館”。
黃賓虹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道路,經歷了師古人、師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獨創(chuàng)風格3個階段。大約60歲以前以師古人為主;60~70歲以師造化為主;70歲以后,自立面目,漸趨成熟,風格渾厚華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黃賓虹山水畫的基本特點。從筆墨上看,屬于繁體的“黑、密、厚、重”,即積筆墨數十重,層層深厚,是他的山水畫最顯著的特點。從色彩上看,有水暈墨章,元氣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斕的青綠設色,更有色墨交輝的潑墨重彩,以及純用線條的焦墨渴筆。從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古代某家筆法的影子,但又不是古人。他的花鳥畫,偶一為之,雅健清逸,別具一格。書法師承鐘鼎文和晉魏。行草取法王獻之、顏真卿,楷書取法《鄭文公碑》、《石門銘》、褚遂良等。博采眾長,出以己意,渾樸沉雄之中隱含著清剛秀逸。 淵博的學識,豐富的書畫實踐,使黃賓虹的畫論畫史研究,有著深刻的獨到見解。這主要是:①渾厚華滋。針對清代山水畫出現(xiàn)氣格柔靡軟弱的現(xiàn)象,他簡括“渾厚華滋”四字,作為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標準,并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②主張創(chuàng)造。他認為師古人是為了繼承和發(fā)展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要師長舍短,合眾長為己有,就必須廢棄守舊式的臨摹,必須師造化。③筆墨虛實。在技法理論方面,他總結中國畫用筆用墨的規(guī)律,提出 5種筆法:平、圓、留、重、變,7種墨法:濃、淡、潑、破、漬、焦、宿。④學人畫。他提倡學識淵博、人品高尚、功力扎實,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人畫。
黃賓虹的繪畫創(chuàng)作有明確的理論指導,其理論包含著創(chuàng)作實踐經驗的總結。他的山水畫和畫論,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xiàn)力,在現(xiàn)代中國畫的發(fā)展中,有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意義。
黃賓虹認為,作畫在意不在貌,不應重外觀之美,而應力求內部充實,追求“內美”。他又說:“國畫藝術的較高境界,就是要有筆墨。”黃賓虹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了前人對于筆墨運用的經驗,在晚年總結出“五筆七墨”之說——“五筆”為“平、留、圓、重、變”,“七墨”即“濃墨、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宿墨”諸法。如此,以筆為骨,諸墨薈萃,方能呈現(xiàn)“渾厚華滋”之象。
由此,黃賓虹便在實踐上,也在理論上為中國畫筆墨確立了一種可資參證的美學標準。這是一個超越前人的,歷史性的貢獻。黃賓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氣淋漓,筆力圓渾,墨華飛動,以“黑、密、厚、重”為最突出的特點。其意境清遠而深邃,去盡斧鑿雕琢之跡,大趣拂拂,令觀者動容。由這樣一種郁勃的意象和高華的氣格當中,人們感受到了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強大張力。
本畫集收錄了黃賓虹的420余幅精品名畫,其山水畫宏渾博大、別開聲面之氣勢,可盡收眼底!
上卷
山水
秋浦午渡湖
浮邱溪
杜少陵詩意
天目奇峰
亭樹春曉
山水屏(之一~之四)
雁宕紀游
仿元人意
仿墨井道人筆意
觀瀑圖
池陽舊作
山水
新安江舟中作
壓波峰疊云
無諸臺上月長明
萬壑松風
雁宕瀑布
勾漏山紀游
渠河山色
青城途中所見
谿山深處
深山幽居
齊山紀游
湖濱山居
武夷溪橋
翠峰溪橋
臨流緒茆圖
遂昌山峰
太湖風景
山溪泛舟
宿雨初晴
江行即景
黃山追憶
山水
橫槎江
黃山紀游
溪山新晴
擬宋人山水
雁宕龍湫
西湖皋亭
黃山松谷
峨眉洗象池圖
設色山水
山水
生砂湮翠見精神
山水
練江南岸
江行圖
溪山野意
擬北宋人法
山水
桂林讀書臺
陽朔山水
深山幽居
……
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