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六章,即"風華文章"、"歷史沉思"、"浪漫情懷"、"文化改造"、"詩家見識"、"英雄風騷",提供了大量的閱讀、評論、批注、運用古典文藝的情況,并從這一角度,深入分析了的主體性格,如個性、才智、情感、意志、理想等;分析了的審美情趣、文藝思想、歷史文化觀念、個性意志風采,以及政治實踐方面的某些特征。
關于的研究,趨于多樣化和深度化,而該書主要討論一生同中國傳統文藝的關系,并以此為切入點,著重探討他的主體性格;審美情趣、文藝思想、歷史文化觀念;上述兩方面同他的社會政治實踐的聯系,以及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思想變化在品評傳統文藝的活動當中的折射反映
陳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全國文藝思想研究會會長,中國詩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多年來從事和中共黨史文獻研究以及電影、電視文獻片撰稿,著述和影視作品多次獲中國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電視金鷹獎、電影華表獎。主要著述有《當代中國的現代主義》、《的文化性格》、《與文藝傳統》、《讀書筆記解析》、《傳(1893—1949)》(合著)、《文人》、《獨領風騷:心路解讀》、《世紀小平——解讀一個領袖的性格魅力》、《讀札記》、《大時代的脈絡和記憶——從到改革開放》等;曾擔綱《》、《鄧小平》、《》、《新中國》、《獨領風騷——詩人》、《大國崛起》等多部社會反響強烈的大型電視文獻片以及《走近》、《小平您好》等電影紀錄片的總撰稿。
引論與中國傳統文化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從接受到結合
二、怎樣理解的思想中兩種文化來源的關系
三、文化探索的六個階段
四、評價和運用傳統文化的三個基點
五、文藝觀與文藝史觀
六、同傳統文藝"對話"中的內心世界
及時章風華文章
——青年與中國文藝
一、文學與啟蒙
二、切實尚用——文藝價值觀
三、主體氣勢——文藝創作觀
四、詩文尋蹤——文藝繼承觀
五、主義與大眾——文藝發展觀
第二章歷史沉思
——與古典小說
一、"修辭藝術"與"史貴于文"
二、反映論與小說批評
三、《紅樓夢》風波
四、《水滸傳》與革命
第三章浪漫情懷
——與神話傳說
一、神話與現實
二、"搬山"與"打鬼"
三、神權與人力
四、理想與想象
五、游仙與華章
第四章文化改造
——與傳統戲曲
一、帝王將相與歷史顛倒
二、"牛鬼蛇神"與百花齊放
三、推陳出新與戲曲改革
四、欣賞情趣與流派風格
第五章詩家識見
——與詩詞文賦(上)
一、語言故鄉
二、知人論文索志
三、詩史思
四、格律與比興
五、古典加民歌
第六章英雄風騷
——與詩詞文賦(下)
一、數風流人物
二、鑄巨人時空
三、揚沖決氣概
四、不廢婉約
五、暮年憂患
中國的歷史文化,是一部太厚太重的書。翻開它要花很大力氣,跳出來則更須有足夠的見識。那么多的沉淀,那么多散發著智慧和霉味的精華與糟粕。翻得開,跳得出,則必有實實在在的大啟發、大收獲。
關于在這方面深厚的素養興趣,和那包裹不住的靈氣才氣,下面的例子或可說明問題。1963年5月,在杭州工作會議的一次講話中,談到抓工作要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隨即一路發揮:就是要不唱天來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記》,這是一本寫妙莊五女兒的小冊子的開頭兩句。比如看戲,看《黃鶴樓》,就不想《白門樓》之類的戲,只看我的同鄉黃蓋。黃蓋是零陵人,周濂溪是道縣人,是宋代的理學大師,二程是他的學生,朱熹就是這個系統,唯心主義。至于張載是陜西人,那是另一個系統,是唯物主義。柳宗元從30歲到40歲有十年都在永州(即今零陵),他的山水散文,與韓愈辯論的文章就是在永州寫的。懷素也是永州人,唐朝的狂草書法家,與張旭齊名……一番隨興漫談,文、史、哲傳統泉涌而出。
關于與傳統文化的邏輯關聯,我的體會是:當在浩瀚的傳統文化里游弋的時候,他腳下踩著三個牢牢實實的支點:歷史觀念、實踐需要、主體個性。怎么理解?
(一)歷史文化觀念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傳統文化作為人們現實活動的客觀背景,對每個人來說并無厚薄之分,問題是你用什么觀點來看待它們,歷史文化觀念不同,它們在你心目中的價值和發揮的功能便自然相異。的"鑒古"和歷史文化觀念,我認為由這樣三個基本要素組成:
反映論——解釋歷史文化現象的形成根源(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文化形態)。
動力論——揭示歷史文化的創造和發展的基本形式(社會矛盾、階級斗爭、人民群眾)。
民主性——對歷史文化做價值評判和取舍的基本標準(核心內容是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
傳統文化在的視野里,總是一分為二的。他1960年12月同外賓談話時對封建時代的文化發表的觀點,集中體現了他的這種辯證的、歷史主義的文化分析方法: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人民的東西,有反封建的東西。要把封建主義的東西與非封建主義的東西區別開來。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全是壞的,……當封建主義還在發生和發展的時候,它有很多東西還是不錯的。反封建主義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無批判地利用的,因為封建時代的民間作品,也多少都還帶有若干封建統治階級的影響。引自《的讀書生活》第200—201頁。
的這個分析,同列寧關于每個民族都存在著兩種文化的理論的聯系,是十分明顯的。并且進一步對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是一概否定,對反封建的東西,也不是一概肯定。
(二)從實踐到文化的選擇基點
畢竟是政治家,是開創新歷史的革命實踐家。他感受和評判歷史文化不可能只具有理論的學術的意義。從實踐的需要出發來引申,或反過來用它們來推進實踐的發展,是溝通歷史文化傳統的目的所在。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是根據自己終生追求的事業目標和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來談論和評判歷史文化中的某些具體現象的。在許多觀點的背后,我們不難體會到一條主脈:從傳統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離開這條主脈,我們就不容易地把握一些具體評論的內在意蘊(如關于共工并沒有死的考證,關于張魯五斗米道的評價,關于歷史上有作為的人并沒有讀過多少書的說法)。抓住了這條主脈,我們便不難把他在不同時期對傳統的不同看法,乃至對同一種文化現象的不同評價(如關于儒家,關于《水滸傳》)統一起來。更明顯的是,當他晚年在實踐中陷入困惑的時候,他對傳統的態度也趨于矛盾:不要學什么文學史,盡讀古人的東西,盡是死知識;1966年3月20日在杭州會議上的講話。
有一種思潮,舊的東西一概否定,這種思潮是不對的,馬克思就不是這樣。1968年8月13日會見外賓時的談話。
可以說,"實踐——文化",是品評歷史文化現象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我們分析研究關于歷史文化現象的種種評說不可不注重的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