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以及各種衍生產品在深度嵌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也增大社會的流動性、不確定性以及風險性。因此,互聯網金融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電子信息技術加自由競爭,還應該把金融與公權力的微妙關系以及適當監管的必要性納入視野之中。對于金融而言,基本的監管就是法治,互聯網金融尤其需要擁抱法治。沒有法治,通過電子信息技術而降低的融資成本就有可能因其他類型的交易成本增高而被抵銷。《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以及相關研究的宗旨,就是要防止微觀合理性與宏觀不穩定性之間形成短路聯接現象,為"互聯網 金融"的各種經濟發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制度保障。
許多奇,湖南臨湘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第五屆上海市十大中青年法學家,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交通大學互聯網金融法治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主編。
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法、財稅法、經濟法。2016~2017年哈佛大學富布萊特項目高級訪問學者,曾獲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Hauser Global獎教金從事一年的訪問研究,多次到杜克大學、田納西大學法學院訪學,并曾在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獨著《債權融資法律問題研究》,譯著《解密美國公司稅法》,并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中國法學》(中、英文版)、《法商研究》、《法律科學》、《法學》、《法學評論》、《法學家》、Tax Notes International、Frontiers of Chinese Law、《月旦財經法學》等核心期刊與境外刊物上50余篇。其中,相當數量的論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法學精粹》、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信貸資產證券化之現實沖突與法律整合"等國家社科基金、上海市曙光計劃、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紐約大學國際合作課題10余項。
慎思篇
解密區塊鏈技術與支付業務之新融合:Ripple解密及其監管
[美]馬塞爾 羅斯納(Marcel T.Rosner)安德魯 康(Andrew Kang)著
楊健譯許多奇校
論區塊鏈技術背景下信用制度的挑戰與機遇趙磊
“去中心化”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監管困局與制度安排
——基于區塊鏈底層技術的比特幣的法律與經濟分析謝杰
比特幣:行業風險、法律定位與監管進路王毛路張浩倫俞學勱
比特幣交易監管的域外借鑒唐安然
審問篇
后危機時代中銀行監管和貸款人的基本原理:批判性檢視和前瞻性建議
[希臘]埃米利奧斯 阿烏古利斯(Emilios Avgouleas)著
金杉譯余濤譯校
金融科技創新之新監理策略:中國臺灣地區“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之評釋
及思維調整王志誠
英國監管沙盒的借鑒與思考鄧建鵬李雪寧
篤行篇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中未授權支付的責任認定路徑
——以契約關系下的附隨義務為視角王鑫顧天翔
區塊鏈帶動的典范移轉與制度革新王圣雯
2016年上海區塊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會議精要
廣聞篇
網絡環境下的個人信息保護姚軍易筱璐
美國《消費者仲裁規則》許多奇宋曉燕梅敏程
約稿啟事
人類正在迅速滑入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體制的時代。互聯網金融使這一進程呈幾何級數加快。與此同時,經濟的投機性、市場泡沫破裂的風險性、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也在不斷膨脹。于是,對無限遞增的數碼空間進行監管、對迅速增值的金融權力進行約束的呼聲也漸次高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應運而生,旨在把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納入法治軌道,對網絡互動中產生的漲落和混沌進行有序化處理,為新式商業信用系統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
互聯網金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年前。然而在中國,從2013年起互聯網金融才開始蓬勃發展,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動了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體制改革和產業資本市場的發育。眾所周知,我國既有的金融體系與財政體系的邊界其實是模糊的、流動的。金融秩序以政府信用為擔保才得以維持。因而金融業務具有很強的壟斷性,具體表現是霸王條款和過度盈利。為了防止權力的任意性引發金融振蕩,有關職能部門采取層層把關、步步審批的方式進行監管,形成了森嚴的等級結構,嚴重妨礙了營業效率的提高。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一舉打破了原有的壟斷格局和僵硬體制。顯然,互聯網金融的較大優勢就是通過平面化、網絡化、信息技術化的革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并拓展了融資渠道以及民間資本市場的發展空間。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數碼虛擬的自由空間、縱橫交錯的關系結構以及大數據處理的基礎設施構成全新的風景線。在電腦網絡與人際機緣相鏈接和疊加而形成的多媒體社會中,信息和資源的傳遞和計算變得極其便捷、極其廣泛,也使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催生了網上銀行、電子貨幣、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網絡小微企業貸款、網絡小額信用貸款、網絡眾籌融資、金融機構的網絡服務創新平臺、網絡基金銷售等一系列新生事物,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紅利。通過跨界無垠的互聯網金融通道,龐大的資本既可以在一眨眼間呼引嘯聚而來,也可以在一轉念間風流云散而去;既可以給實體經濟造成出其不意的打擊,也可以給個人財富造成變幻無常的盈虧。高風險、高收益是互聯網金融的基本特征。
以互聯網的開放性為前提條件,以紅利分享的機會為驅動裝置,相關金融領域的確已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生機。然而在繁榮景象的背后也并非沒有泡沫、陰翳以及陷阱。毋庸諱言,迄今為止的互聯網金融界,由于缺乏準入門檻和行業規則,競爭雖然是自由的,卻未必是公平的;由于缺乏監管機制和法律約束,信用破綻不安始終如影隨形;由于互聯網金融與制造業經濟的關系尚未定型,一種投機的、冒險的虛擬資本沖動很可能把長期理性和公共利益推下斷崖,使國民財富變得像無根的浮萍。為了將互聯網金融從上述困境里解救出來,防止中國在走出"租場式經濟"低谷之后又陷入"賭城式經濟"的迷魂陣,特別需要法學專家、立法者、司法機構、金融監管部門、業界人士加強交流,在通力合作的基礎上凝聚制度設計的共識,采取未雨綢繆的防范措施。
上海是崛起中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一項最重要使命就是實現中國的金融制度創新。而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高級金融學院、安泰經管學院、凱原法學院比鄰而立,可以說這里正是推動學科交叉和知識融會的場所。我相信,在業界支持下,由一群新銳法學者創辦的《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能夠為那些勇于直面現實問題、試圖凝聚制度共識的各領域才俊搭建一個影響深遠的交流平臺。我祝愿,本書能成為金融法律創新的孵化器,成為風險對策的實驗室,成為互聯網金融新生事物茁壯成長的溫床。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群具有國際視野和精通實務技能的新型金融法律人才能夠通過本書相識、互助、共榮并在各自的事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