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本民族絕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追求的價值取內、道德規范和審美情趣,是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德性與特質的集中反映。民族精神既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及其文化的個性與特質,它便成為了本民族賴以凝聚與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
導言
上篇
及時章 先秦華夏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奠基
一、華夏族的形成與兼容并包精神的構建
二、華夏諸國對于諸少數族的政策
三、民族精神的奠基
第二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民族、宗教、思想的沖突與融合
一、民族沖突與融合
二、宗教信仰的實用選擇與自我調適
三、思想的交融與詩化人生模式的確立
第三章 隋唐"盛唐氣象"——中華民族精神的凝練、提升和拓展
一、開放恢弘——"四海一家"的時代
二、兼容并蓄——和合精神的豐富與發展
三、創新競爭——昂揚進取的時代風貌
四、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延伸與傳播
第四章 宋元忠孝節義——宋人的理念與作為
一、宋人國家觀念的變化及其愛國之特征
二、"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
三、孝道與綱常的理論與實踐
第五章 明清民族精神的變遷
一、生與死之間的抉擇
二、海瑞精神
三、"大丈夫"人格
結束語
中篇
第六章 近代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
一、民族與民族認同
二、西方近代民族理論的引入與中國民族西來說
三、"中華民族"觀念的提出與演變
四、兩種不同的民族認同意識及其論爭
五、中華民國的建立、發展與中華民族認同的形成
六、中華民族認同與民族精神的弘揚
第七章 愛國主義精神在近代中國的重鑄
一、愛國主義精神在近代中國的重鑄
二、愛國主義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性升華
第八章 近代中國的民族自省
一、國民性、民族精神與民族反省
二、旁觀、自省、比較——三重視野之下的中國國民性
三、近代民族反省的發展歷程
四、針砭國民性弱點與體認民族精神
第九章 近代中國的"文化自覺"
一、近代中國文化自覺的歷程
二、近代文化自覺的核心內容
三、近代文化自覺的理論高度
第十章 近代科學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一、中華民族追索科學的探求歷程
二、科學光芒照耀下民族精神的升華
三、科學精神的培育與弘揚
第十一章 民主的追求
一、民主意識的孕育
二、近代中國人對民主的追求
三、中華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第十二章 抗日戰爭與民族精神的振興以中國共產黨為中心
一、自信心——中華民族終將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二、自強不息——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氣節的繼承與發展
三、"度盡劫波兄弟在"——以民族大業為重,共同御侮
四、自力更生與爭取外援——自力更生與融人世界的結合
第十三章 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
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辟民族精神新境界
二、民族精神的升華和培育
下篇
第十四章 "和合"與中華民族精神
一、"和合"——自然主義的文化原則
二、儒學社會文化觀念體系中的"和合"意識
三、不同文化流派的"和合"宣傳和不同社會階層的"和合"意向
四、道家與佛家的"和合"學說
五、"和合"精神與中國國民性
第十五章 大一統與中華民族精神
一、夏商周大一統思想的萌芽
二、春秋戰國大一統思想的豐富與發展
三、秦漢大一統政治的實現與大一統思想的確立
四、魏晉南北朝大一統思想的凝聚作用
五、隋唐宋遼金多民族格局下的大一統思想
六、元明清大一統思想的發展與中華整體觀念的升華
第十六章 史學傳統與中華民族精神
一、史學——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二、歷史記載的長期連續與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三、修史傳統與民族文化認同的提升
四、從史學的演進看民族的創造力
五、史家旨趣與"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六、近代愛國主義史學與探索民族救亡之路
第十七章 義利觀與中華民族精神
一、義利觀的崇高境界——民族大義的價值取向
二、義利觀的基本精神——民本思想的確立
三、義利關系的變動——歷史盛衰的思考
四、義與利關系的調整——歷代社會變革的焦點
五、和諧社會的追求與義利關系的處理
上篇
及時章 先秦:華夏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奠基
一、華夏族的形成與兼容并包精神的構建
從很早的古代開始,我國廣袤的大地上就聚居著許多方國部落。在野蠻時代與文明時代之際,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占據著諸方國部落的主導地位。后來的華夏族即濫觴于炎黃部落。各部落間雖然不乏碰撞、沖突乃至戰爭,但是相互包容與融匯則是其關系的主流。相傳黃帝部落就曾經與炎帝部落打過仗,"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但是此后黃帝部落卻長期與炎帝部落結為聯盟。這兩個部落的發展,成為后來華夏部的主干。
炎黃兩大部族的聯盟,表明了兩部族相互包容的可貴精神。遠古時代的各族,在撞擊、沖突及戰爭之后,很少有趕盡殺絕、斷其子孫、不留孑遺而將對方徹底剿滅的情況出現,而常常是只要斗爭的一方表示服從,即可化干戈為玉帛,雙方握手言歡。炎黃兩部族三戰于阪泉之野卻結為聯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史記·五帝本紀》說:"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河。"黃帝族的影響巨大,在廣泛的區域里建立了自己的;這主要靠的不是武力征討,而是靠其包容精神。例如,據范文瀾《中國通史》、及時冊說,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戰敗之后, "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到西周時還留有`黎民`的名稱"。"黎民"成為社會庶民的名稱,表明他們已經融人炎黃之族。華夏族以包容百川的寬博胸襟,歷經長期發展,成為漢族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