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多方位、多角度介紹美國歷史,從發現新大陸、建國到崛起、繁榮的過程,揭示美國強大的發展歷程。按照時代順序,描述發生在美國歷史上的大大小小事件,展現各個種族的移民在新大陸篳路藍縷的開拓與建設,展現美國人探索社會制度與經濟發展的卓有成效的脈絡。全書內容翔實,細節豐富,描寫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大量精美的圖片幫助讀者感受真實的時代氣息。
《美國史》并非簡單地堆砌史料、籠統地評述歷史,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而富代表性的事件敘述美國四百多年的歷史,用平實的筆調描寫出美國波瀾壯闊的建國歷史進程,從多方面展示美國是怎么形成的,美國人是怎么成為美國人的,從而展示了美國務實、進取、崇尚科學的價值觀。
《美國史》是一部細致的敘述史,用敘述加分析的方法將社會、政治、經濟之演化和發展詳細闡述,大量運用當時的史料,包括照片、漫畫、海報等藝術作品。豐富而精美的圖片為《美國史》提供精彩生動的場景,使歷史敘述如狀目前般真切有力。
喬治 布朗 廷德爾,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凱南榮譽歷史學教授,美國最杰出的歷史系教授之一,南部歷史學會前會長。
著有相關著作多部,獲獎作品包括《新南方(1913年-1945年)的出現》、《南卡羅萊納州黑人,1877-1900年》、《南方的少數民族》等。
大衛?埃默里?施,弗爾曼大學校長兼歷史學教授、文化史專家。曾有超過10年時間擔任戴維遜學院的歷史教授。
著作包括《面對事實:美國思想與文化中的現實主義》、《簡單生活:美國文化中的簡樸生活與崇高思想》、《尋找簡單生活:過去與現在的美國之音》等。
及時部分 新大陸
第1章|文化的沖突 4
前哥倫布時期的印第安文明5/歐洲人眼中的北美8/歐洲的擴張9/哥倫布航海12/物種大交換14/職業探險家17/西班牙帝國18/新教的改革30/西班牙帝國所面臨的挑戰34
第2章|英國與它的殖民地 39
歷史背景40/切薩皮克殖民地的建立44/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建立54/新英格蘭的印第安人64/北美的英國內戰68/南北卡羅來納(殖民地)的建立70/中部殖民地與佐治亞殖民地的建立75/繁榮的殖民地83
第3章|殖民地的生活方式 85
早期美國的形成86/南方殖民地的社會與經濟94/新英格蘭的社會與經濟102/中部殖民地的社會與經濟115/殖民地的城市118/啟蒙運動121/大覺醒124
第4章|帝國的前景 129
英國的殖民地統治130/自治政府的舉措136/令人擔憂的鄰國138/殖民地戰爭143
第5章|走向獨立 152
戰爭的遺產153/英國的政治155/西部的土地156/格倫維爾與《印花稅法案》156/煽風點火162/邊疆地區的不滿情緒166/危機的惡化168/權力的更迭174/獨立181
第二部分 一個國家的建立
第6章|美國革命 189
死里逃生190/戰爭中的美國社會193/1777年:英軍不斷受挫196/1778年:雙方重組199/南部的戰爭203/和談207/政治革命209/社會變革212/美國文化的興起218
第7章|聯邦制國家的形成 221
邦聯222/通過憲法233
第8章|聯邦時代 246
一個嶄新的國家247/漢密爾頓的洞察力252/共和黨的選擇260/國內外的危機261/新土地的解決方案268/政權的移交271/亞當斯的執政歲月273
第9章|共和國早期 282
杰斐遜派的節儉作風284/執政期的杰斐遜285/共和黨的內部分裂293/歐洲戰爭295/1812年戰爭298
第三部分 擴張的國家
第10章|國家主義和地方主義 311
經濟國家主義312/“和睦時期”315/危機與妥協319/司法國家主義322/國家主義外交324/一黨政治326
第11章|杰克遜主義動力 333
布置好舞臺334/聯邦法令廢止權336/杰克遜的印第安人政策342/銀行爭端344/范布倫與他的新政黨制度351/對杰克遜時代的評價355
第12章|成長的動力 357
農業和國家經濟358/交通與國民經濟361/通信革命366/工業革命367/ 流行文化372/移民375/工會工人381/專門職業的崛起383/杰克遜式的不平等386
第13章|美國的文藝復興:宗教、浪漫主義和改革 388
理性宗教389/第二次大覺醒391/美國的浪漫主義397/美國文學的繁榮400/教育403/戰前改革406
第14章|上帝所命 415
泰勒時代416/西部邊疆418/向西遷移426/合并得克薩斯432/波爾克的總統職位435/墨西哥戰爭439
第四部分 分裂的國家
第15章|舊南方地區 451
舊南方的特殊性452/南方白人社會456/南方黑人社會461/南方邊疆地區的文化469/反奴隸制運動471
第16章|聯邦危機 478
準州的奴隸制479/1850年的妥協485/國外冒險492/堪薩斯—內布拉斯加危機493/南北危機的深化502/中部的分裂509
第17章|聯邦戰爭 516
等待游戲的結束517/實力的平衡520/戰爭的早期進程522/《解放宣言》535/婦女與戰爭539/戰爭期間的政府540/風雨飄搖的邦聯政府545/南部邦聯的瓦解549/一場現代戰爭557
第18章|戰后重建:北方與南方 560
戰爭的后果561/關于重建的斗爭564/南方的重建573/重建的南部578/格蘭特時代583
第五部分 日益加深的痛楚
第19章|南方與西部的變革 597
新南方598/新西部610
第20章|大企業與勞工組織 628
大企業的興起629/企業家636/勞動條件及勞工組織641
第21章|美國城市的興起 658
美國進城運動659/新移民潮663/大眾文化669/教育和職業676/社會變革理論679/社會福音運動684/城市改革的初期努力686
第22章|鍍金時代的政治與農民騷動 691
政策的悖論692/腐敗和改革694/農業問題和農民的抗議運動708/經濟和銀子的解決方案715
第六部分 現代美國
第23章|美利堅帝國 725
邁向新帝國主義726/太平洋地區的擴張728/美西戰爭730/東亞的帝國對手740/大棒外交742
第24章|進步時代 750
改革要素751/進步主義的特征753/羅斯福的進步主義757/羅斯福的第二任期761/從羅斯福到塔夫脫768/威爾遜的進步主義773/進步主義的局限784
第25章|美國與大戰 785
威爾遜和外交事務786/不易的中立789/美國參戰798/“決定力量”804/為和平而戰807/從戰爭到和平813
第26章|現代特征 817
20年代的反應818/咆哮的20年代824/現代主義文化831
第27章|共和黨的復興與衰落 837
“正常狀態”838/新時代845/胡佛:工程師總統854
第28章|新政美國 864
從胡佛主義到新政865/在管理中復興872/蕭條時期的人力成本876/20世紀30年代文化881/第二次新政883/羅斯福的第二任期888/新政的遺產894
第七部分 美國時代
第29章|從孤立到全球大戰 900
戰后的孤立主義901/戰爭風云906/歐洲風暴912/太平洋風暴918
第30章|第二次世界大戰 922
美國的早期戰役923/國內總動員925/戰爭的社會影響927/盟軍挺進柏林932/躍進至東京939/新時代的誕生942/最終的總賬950
第31章|公平施政綱領與遏制政策 952
杜魯門領導下的恢復階段953/冷戰958/20世紀40年代的民權運動966/冷戰升級970
第32章|透過觀景窗:1945年至1960年的社會與文化 978
富足的人民979/從眾文化985/觀景窗的裂縫988/疏遠和解放990/荒謬的時代994
第33章|沖突和僵局:艾森豪威爾時代 996
“變革時刻”997/艾森豪威爾的“隱蔽”統治999/海外干涉1003/連任和海外危機1008/逐漸惡化的海外問題1012/民權運動早期1015/對艾森豪威爾時代的評價1020
第34章|新邊疆:20世紀60年代的政治和社會變化 1021
“新邊疆”1022/民權運動的擴大1026/海外邊疆1029/林登 約翰遜和他的“偉大社會”1034/從民權到黑權主義1039/越南悲劇1041/60年代高潮1045
第35章|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動亂與反動 1048
動亂的根源1049/尼克松和越南1060/尼克松和美國中產階級1065/尼克松的成功1068/水門事件1072/未經選舉的總統1075/卡特過渡期1078
第36章|保守派叛亂 1082
里根革命1083/里根及時任期1087/里根第二任期1092/布什政府1099
第37章|成功與災難:世紀之交的美國 1104
美國變化中的馬賽克1105/文化保守主義 1108/從布什到克林頓1109/克林頓及時任期的國內政策1112/共和黨叛亂1115/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和社會趨勢1118/外交政策挑戰1121/2000年大選1124/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1126/全球恐怖主義1128/陷入困境的總統任期1140
P11—12印第安人的歷史角色
它們還是那些橫渡大西洋新移民的商業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印第安人是敵人,也是盟友;是鄰里,也是顧問;既是宗教皈依者,又是伴侶。就這點而論,他們參與了今天所看到的美國——這個全新社會——的創立事業當中。
P24物種大交換
及時位踏上新大陸的歐洲人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物種大交換。事實上,這絕不僅僅是一場文化的傳播。它更是涉及社會和生態等諸多方面,并最終以犧牲當地人為代價來滿足歐洲人喜好的傳播。印第安人、歐洲人,乃至非洲人三者的大融合,創造了新的宗教信仰和語言、產生了新的飲食風味,乃至形成了新的穿著模式。
P87新荷蘭變成紐約
他們依靠一支小衛戍部隊來負責防御,而居民(包括一部分長島上居住的英國人)幾乎都不忠實于荷蘭政府。新阿姆斯特丹是北美當時民族最為多元化的殖民地。居民有瑞典人、挪威人、西班牙人、西班牙猶太人、自由黑人、英國人、德國人、芬蘭人及荷蘭人。不同語言的殖民定居者都十分珍視他們的自由,他們在這一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聯合抵制殖民地總督。事實上,1664年,總督彼得?斯特伊弗桑特號召他們拿起武器來抵抗英國艦隊襲擊時,居民毫不理會。最終,無力抵抗的老軍官斯特伊弗桑特只能咆哮著跺著他的假木腿,一槍未發地舉手投降,而后便靜靜地在自己的莊園中度過余生,該莊園后來發展成為紐約殖民地。
P95殖民地的生活方式
在廣袤而充滿暴力的疆域開創一個嶄新文明世界的過程,也包含著歐洲、非洲和印第安文化的沖突。戰爭不斷、欺狡橫行、流離失所與奴役征服都是悲劇性的后果。然而,在另一個層面上,“新世界”的改造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數以千計的族群日常活動積淀而成,譬如建造房屋、農耕勞作、貨物交易、生兒育女、法律實施以及敬奉神靈。
P195獨立宣言背后
殖民地奴隸主之間要求從英國的壓迫中獲取自由的這種表面的自相矛盾,并沒有逃過當時旁觀者的眼睛。約翰?弗萊徹是英國衛理公會教徒的重要一員,他于1776年這樣寫道,北美人都是“打著自由旗號的偽善者,他們在買賣自己的同伴,并粗野地鞭打著他們,他們有什么顏面來抱怨自己被別人奴役”。甚至就連喬治?華盛頓在反對英國政策時,也不是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他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擁有60,000英畝的土地,因而對英國限制白人移居邊境的行為深表憤慨。
P294共和國早期
這個成立于1776年的大西洋沿岸的新生共和國,原來是個分散性的農業國家,到了1830年,她已經成為由公路和運河網絡連接、縱橫延伸的商業國家,整個國家因經濟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舉國上下都為永不停息的進取精神、實驗精神和擴張精神而深受鼓舞。
P513因廢除奴隸制而引起的參議院暴力事件
所以5月22日當他發現薩姆斯在休會之后伏案工作時,就指責他不該毀謗南卡羅來納和巴特勒,然后就開始用一根手杖打他的頭。薩姆納想掙扎著站起來,并用力抓著桌子從地上爬起來,但是又倒下了。布魯克斯還不罷休,繼續鞭打沒有知覺的薩姆納,直到打斷手中的手杖。在場的同僚十分震驚,但是袖手旁觀,未加阻止。
P574戰后復建:北方與南方
1865年春天,內戰結束了。這場戰爭奪去了62萬人的生命,破壞了南方的經濟和大部分自然風景,但是美國的國家主義勝利了,大約400萬黑奴獲得了自由。1865年12月,第十三修正案獲得各州批準I,該修正案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奴隸制。現在美國面臨著艱巨的任務:南北雙方如何和解團結,如何使南方接受廢除奴隸制的事實,如何重建充滿敵意而且粗暴的南方。
P601南北戰爭后的“白色恐怖”
所有恐怖組織的原型都是“3K黨”(KuKluxKlan)。該組織最初是個社會俱樂部,于1866年由田納西州布拉斯基的一些年輕人組織而成,有自己的服裝,也有與兄弟會一樣的秘密儀式。剛開始它只是一個搞惡作劇的小團體,后來其成員很快就開始恐嚇黑人和共和黨白人。為對付共和黨組織的工會聯盟,3K黨和一些效仿組織,如路易斯安那州的白山茶騎士,迅速滲透到南方各地。3K黨黨徒戴著面具,穿著長袍,騎著馬在鄉村橫行霸道,散布駭人聽聞的謠言,制造恐慌,騷擾非洲裔美國人,肆意搞破壞,偶爾還有暴力行為。
P654美國企業家洛克菲勒的財富觀
洛克菲勒不但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而且捐贈了大部分財富,其中絕大多數用于支持教育和醫療發展。洛克菲勒愛好簡單,不抽煙,不喝酒,他相信自己的財富是上帝賦予的公眾信托。他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慈善家,在他98年的生命里共捐贈了5億多美元。洛克菲勒在他晚年時曾說:“我總是認為應盡我所能體面地獲取財富,并如我所愿從容地散盡財富,這是我神圣的職責。”
P717克利夫蘭競選總統時爆出的私生子丑聞
克利夫蘭非常強壯,重?270磅,看上去不易激動,與布萊恩形成鮮明對比。他似乎沒有什么魅力,但是其頑固正直的作風給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布法羅晚間電訊報》突然爆出了一條關于他的丑聞,內容是克利夫蘭結婚之前曾與布法羅市一個頗有吸引力的寡婦有染,于1874年生下了一個孩子,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克利夫蘭以為那個孩子提供經濟支持為由回應導聞。布萊恩和克利夫蘭各自的不良行為為美國政治歷史上最鮮明的斗爭口號提供了素材。人唱道:“布萊恩,布萊恩,詹姆斯??G.布萊恩,大騙子來自緬因州。”共和黨人回敬道:“媽媽,媽媽,我的爸爸在哪?去了白宮,哈,哈,哈!”
P774大羅斯福的特征及政治藝術
作為一貫的自我提升者,羅斯福渴望公眾的關注。正如他的一個兒子所說:“父親恨不得在每一場婚禮上作新娘,每一場葬禮上作尸首。”羅斯福在國會中也培養了一些黨派領導人,并且避開一些諸如關稅和管理銀行等容易引起分裂的問題。當真要著手解決管理托拉斯的爆發性問題時,他小心安撫商業社團。對于他而言,政治是關于可能性的藝術。與更為激進的進步主義者和他稱之為教條主義的“極端分子”不同,他認為達到一半目的總比什么也沒有強。
P1118老布什的競選演講
“我想要一個更仁慈、更文雅的國度。”布什在他的提名演講中柔和地說道。但是他最令人難忘的話是關于稅賦的挑釁聲明:“國會將會逼迫我加稅,而我就會拒絕;他們再逼,我再拒絕;他們還要逼的話,我就對他們說,‘讀我的唇語:沒有新稅賦。’”
P1149911事件中的第四架飛機
第四架飛機本來可能是朝白宮方向飛的,當乘客們通過手機聽到之前的劫機事件后對劫機者們展開攻擊,阻止他們把飛機當做武器。由于駕駛員座艙里發生的那場斗爭,飛機失去了控制,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鄉村,飛機上所有人員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