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香港超人。既是超人,必有超人之處。
無論是作為一個誠實靦腆的街頭推銷少年,還是一個勤奮守信的塑膠花加工企業主,抑或是一位性格鮮明的"人棄我收"的地產大亨,李嘉誠的過人之處就在于:當別人不明白的時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當別人不理解的時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了,他成功了。
李嘉誠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演繹了一個逃難到香港的身無分文的窮小子,歷經茶樓跑堂、鐘表店店員、五金行小業務員、塑膠花工廠主……直至當今這位連股神沃倫·巴菲特都贊譽有加的華人首富的經典神話。
對我們而言,"李嘉誠"不僅是財富的代名詞,更是創造財富的代名詞。所以,學嘉誠便成了一種誘惑:普通人、創業者、事業有成者……無人能抵擋住這種誘惑。
《李嘉誠成功語錄》帶你零距離接觸李嘉誠的所想、所說、所做。
從一無所有到市值320億美元,成為華人首富;59年來從未遇過一年虧損,被世人奉為"超人"。
當別人不明白的時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當別人不理解的時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了,他成功了。"超人"的成長,也許就是你以后的成長。
零距離接觸李嘉誠的所想、所說、所做。
精明的商家可以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具有商業細胞的商人,掙錢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是大商人。同樣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
一個總司令,是一個集團軍的統帥,他拿起機關槍不會勝過機關,走到炮兵隊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作為集團軍的總司令不要管這些,只要懂得戰略就可以,所以整個組織十分重要。
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沖進去的時候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沖進去。
有人問我:憑什么到處投資,做這個做那個,基本都成功,為什么中國絕大多數人都不成功,你能成功。我和他說:手頭上一定要有一樣產品即使天塌下來都是掙錢的。
做生意似劃艇,我一定會想:有沒有足夠氣力由A地到B地?又想:有氣力劃回來嗎?
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重要的是要有遠見,殺雞取卵的方式是短視的行為。
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 O%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我凡事必有充分的準備然后才去做。一直以來,做生意、處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臺說天氣很好,但我常常問我自己,如5分鐘后宣布有臺風,我會怎樣,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這種心理準備。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西武,青年學者,博學傳媒人,著有財經暢銷書《木桶定律》、《馬太效應》、《做事做到位》、《知人、知面、知心》等。
及時章 打工的日子:永遠不要停止你學習的腳步
小小書蟲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找一份工作真是太難了!
及時份工作——跑堂的小伙計
鐘表公司的學徒——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一名推銷員——獨立
20歲的總經理
第二章 轉折點:要建立屬于自己的天地
打工,還是創業?
空前的危機
做生意的三種方式
擴張的煩惱
怎樣贏得他人信任?
一生最倉促的冒險
人緣是很微妙的東西
第三章 地產商:吹響向"土地"賺錢的號角
轉型——激流勇退
向左走,向右走
擠提事件
超越置地——噓聲四起
第四章 上市:巧用"空手套白狼"
1972,最關鍵的一年
人的價值,在遭受誘惑的一瞬間被決定
地鐵競投,擊敗置地
興建新華人行
廣告是看不見的金子
第五章 拍賣場、競標場:不可抱一種收購孤品古董的心理
拍賣場上的心理戰術
大型屋村
兵敗美麗華
二李相爭
第六章 收購戰爭:擴張中不忘謹慎
收購九龍倉
入主和黃
再控港燈
收購泰富
股市的三種收購風格
第七章 股市強人:當所有人都沖進去的時候趕緊出案
股市杠桿,以小博大
大集資
投資家與投機家
騎牛上市,借熊退市
斗智不斗力
第八章 多元化投資:一定要有一樣產品是天塌下來都能掙錢的
眼光不同。境界不同
"橙"子計劃
TOM集團
掌握投資的"時機術"
第九章 風險控制:如5分鐘后宣布有臺風,我會怎樣
99%考慮風險
現金流及時
第十章 管理藝術!做領袖不做老板
你是老板還是領袖?
設定坐標
與時俱進擇人才
老板要多為員工考慮
考慮別人的意見
第十一章 知識改變命運
人家求學,我是搶學
知識改變命運
有所取,有所舍
追求近期的信息
第十二章 給年輕人的忠告
Are you ready
讓你的敵人都相信你
不適應環境,就打不開局面
世情才是大學問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
后記
參考文獻
小小書蟲
知無涯.學無境。永遠不要停止你學習的腳步。讓學習成就你的事業,也成就你的人生。
——李嘉誠
在今天廣東省潮州市的面線巷,坐落著一處很尋常的古式宅第。它既沒有雕梁畫棟的軒榭窗幾。也沒有富麗堂皇的亭臺樓閣,倒是給人一種古色古香、清靜自然的感覺。這座普通而具有南方特色的古式民居,便是李家數代的生息之地。
民國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1928年7月29日),隨著一聲啼哭,一個嬰兒呱呱墜地.李云經迎來了他的及時個兒子——李嘉誠。李嘉誠的到來為這個書香世家增添了新的血液。
據李氏族譜記載,明朝末年,為了躲避戰亂,一世祖李明山攜全家老小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海陽。如再往前追溯的話,李氏先祖最早在中原一帶,傳到李嘉誠這一代。歷經10世。
李氏家族思想開明。歷來重視教育,每代都不乏學識淵博之人。李嘉誠的曾祖父(也就是七世祖)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導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每12年選拔一次,一次選拔8位]之一。李家在當地很有名望,門前碑臺上的貢旗迎風飄揚,方圓數里之外的人們都崇拜至極。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沒有做過官,長時間閑居村野。
20世紀初,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飽受內憂外患,各種新鮮事物涌人中國,具有先見之明的李曉帆,決定把兩個兒子李云經、李云梯送往日本留學.分別讓他們學習商學和師范,目的是回國后讓他們繼續從事教育事業。
李云經從小聰明過人,勤奮好學,191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當品學兼優的李云經畢業時,因家里無法供他完成大學學業,無奈之下,到蓮陽懋德學校當了一名教書匠。
幾年之后,李云經棄教從商,遠渡重洋。他到印度尼西亞,在一家潮商開的公司做了一名跑腿的伙計。但好景不長,由于時局動蕩,他不得不打道回府。隨后。李云經又在恒安銀莊任出納,不久銀莊也倒閉了。
于是,李云經重新回到學校做教師。由于他教學有方,成績斐然。1935年,李云經被聘為宏安崇圣小學校長。他之所以繞了一圈后又回到起點.就是因為他對教育事業那份難以割舍的情懷。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為強國富民打好基礎。
李云經從商海到學校,感悟頗深,所以他對兒子的較大期望就是他學有所成,將來報效國家。
李嘉誠沒有讓父親失望,聰穎好學的他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天賦.3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聲聲教誨下,李嘉誠幼小的心靈中打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5歲那年,李嘉誠進入北門街觀海寺小學讀書。同年,父親帶他祭拜了孔子。
此時,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也過去多年,工業革命的火種正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傳播,但學堂里還能傳出"之乎者也"的讀書聲。
課堂的墻壁上貼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李嘉誠將先生教授的知識熟記于心,特別是他喜歡的古詩文,常常能倒背如流,還不時回家背給父親聽。父親也趁此機會,向他講述日本侵占東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親憂郁的神色,深深銘刻在李嘉誠幼小的心靈里。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李家古宅里有一個藏書閣,上面陳列著各類古今經典名著。每天放學,李嘉誠總要來到這里.如饑似渴地翻閱著這些書籍。因此,兄弟們都稱他為"書蟲"。
李嘉誠的閱讀范圍很廣,其中包括《詩經》、《論語》、《離騷》,唐詩、宋詞、元曲等。年少的李嘉誠讀起書來非常刻苦自覺,還經常挑燈夜讀。
后來,李嘉誠的堂兄李嘉智回憶道:"嘉誠那時就像書蟲,見書就會入迷,天生是讀書的料。他去香港,辦實業成為巨富,我們都感到吃驚。"
父親對李嘉誠的聰明和勤奮感到非常欣慰,后來,李嘉誠轉入宏安小學就讀。這樣,他和父親的距離就更近了,父子倆就有充足的時間來共同學習和生活。
李嘉誠和父親相聚的話題,多是圍繞書籍并結合時局展開的。在父親的熏陶下,李嘉誠仿佛成熟了許多,他似乎聽到了屈原抱石投江的吶喊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似乎昕到了杜甫窮困潦倒的吟唱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年幼的李嘉誠對這些人物、事件似懂非懂,但他有一個理念卻分外清晰,就是: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
出生在書香世家,再加上自己過人的天賦,無疑對少年李嘉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他后來在事業中表現出來的許多品德,都歸根于他的家學熏陶和培養。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找一份工作真是太難了!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便足以成事。
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李嘉誠
1940年初,日軍大舉掃蕩中國,為了躲避戰禍,李嘉誠隨家人輾轉來到香港。但是,沒過一年,香港也被日軍占領。從此,香港經濟一落千丈,大小商鋪一片死寂。這一年,李嘉誠年僅11歲。當時,父親李云經收入微薄,為了養活全家,他不停地工作,拼命地賺錢,終因勞累過度而染了肺病,在家里最困難的時候病倒了。
年少的李嘉誠,看著父親痛苦的樣子,心如刀絞,身為長子的他除了學習功課外,還要照顧病重的父親。父親看著年幼的李嘉誠這么懂事,心里寬慰了許多,覺得即使離開人世也沒有什么遺憾了。他也期待著兒子以后能學有所成、出人頭地。李嘉誠也暗下決心,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后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賺錢,不負父親的期望。李云經為給兒子省下學費,硬是拖著不住院,也不讓家人給他買藥。,李嘉誠的舅父莊靜庵"強行"讓李云經住進了醫院。
在父親病重期間,李嘉誠全家的生活很艱難,24小時好的美餐便是母親從集貿市場撿來的菜葉。每天放學回家,李嘉誠總是先到醫院看望父親。陪他聊天,向他匯報自己的成績,并鼓勵父親說一定會好起來的。看著懂事的兒子。李云經流下了高興的眼淚。
1943年冬。身患肺病的李云經走完了他貧困、憂憤、勞累的一生,離開了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臨終前,他沒有為兒子留下半個銅板,只留下幾句激勵人心的話"貧窮志不移""做人須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這也是父親對李嘉誠的一次忠告。父親的遺訓,他時刻銘記于心。
父親的突然去世。使15歲的李嘉誠遭受了人生的及時次打擊,也給這個本來就拮據的家庭當頭一棒。母親靠賣塑膠花暫時維持生活,但微薄的收入根本就不能養活一家五口。看著年幼的弟弟妹妹,看著母親辛苦的樣子,看著這個動亂的年代,剛上完初中二年級的李嘉誠,思考著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擇。
身為長子,李嘉誠認為自己應該放棄學業,和母親一起承擔生活的重負。盡管舅父曾表示要資助他完成學業,但他仍希望遵循父親的遺愿,自己出去闖蕩、謀生賺錢。對此,舅父沒有太多異議,他認為少年時代出去磨煉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意志。再說在當下這個時代,讀書也未必有好的出路,他當年就是只身一人遠離父母。去廣州闖蕩天下的。
舅父莊靜庵之前在香港開了一家鐘表公司,按理說李嘉誠可以先去那里上班。但舅父始終沒開口,聰明的李嘉誠早就知道了舅父的意思:他今后必須靠自己,獨立謀生。表面看來,莊靜庵似乎顯得太不近人情了,但他知道:世間的人情冷暖,對一個少年來說,既是一種災難,也是一種激勵。商業社會的競爭是殘酷的.但人始終是理智的。少年老成的李嘉誠似乎也早已知道了這一切。因此,他堅定信念,踏上了自己的謀生之路。
在日本統治下的香港,天氣顯得更加寒冷,街上行人稀少,市場一片蕭條。這時.母親正帶著李嘉誠沿街挨門挨鋪地找工作。他們已出來整整24小時了,但臉上依然是一片茫然和沮喪的表情。在這樣一個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年代,要想找到一份工作簡直是太難了。
從對面酒樓中飄出的陣陣香味。讓饑餓難忍的母子倆肚里頓時一陣痙攣。為了給兒子一些安慰.母親說一會兒要給他買糯米雞吃。其實,她身上只有僅存的幾角零錢了。李嘉誠明白,這是母親在安慰自己。
晚上,母子倆回到家,由于一整天沒吃飯了,已是精疲力竭。正當母親拿著撿來的菜葉準備生火時,舅父來了,并給他們帶來一小袋米,舅父早已看出了李嘉誠母子倆的疲憊和沮喪。他問了一下他們母子這些天找工作的情況,沒說什么轉身就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嘉誠就對母親說:"我一個人出去找工作,您留在家里照顧弟弟妹妹吧。"其實,他是不忍心讓可憐的母親再陪自己忍受奔波之苦。母親也只好依了他。
臨出門前,母親突然想起幾個潮州的親戚和同鄉,因為他們曾與李云經交往頗深。母親讓兒子去找他們,也許會有一些希望。李嘉誠本不想去求別人的,但他之前長時間的找工作經歷,不是吃閉門羹,就是遭白眼冷遇。萬般無奈之下,他拿著母親給他的地址,決定去找一個同鄉幫忙。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同鄉們開的店都早已倒閉。在日軍統治下,香港市場蕭條,商鋪倒閉的多于開張的。
后來,李嘉誠想到了去銀行找工作,因為那里始終會有錢的,一定不會倒閉。
不管做什么都可以,打掃、泡茶、跑腿,干什么都行,可是等待他的卻是老板無情的拒絕。
面對一次次的失敗,遭受一次次的打擊,李嘉誠始終很堅強,沒有因此而失去信心。
有24小時,舅父莊靜庵來到他家,讓李嘉誠到他的鐘表廠工作。母親激動得熱淚盈眶,兒子總算可以有份事做了。李嘉誠回想起先前找工作的艱辛,眼淚也不由得落了下來。
其實,莊靜庵并不想讓自己的外甥小小年紀就在外闖蕩謀生.他是擔心李嘉誠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成長,反而會喪失斗志,將來怎么來完成他父親的遺愿。所以,他有意先讓李嘉誠嘗嘗找工作的苦頭,這樣才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但倔犟的李嘉誠毅然謝絕了舅父的好意,他決定自己繼續找工作。他不想在別人的光環下生活,不想受別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特別是親戚。這和他父親李云經的性格極其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