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為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國際文化交流專業開設的"跨文化交流學"這門新課所寫的教材。然而,本書對常與那些來自國內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的人都會有所幫助,各部門中從事外事工作和外宣工作的人們也會發現本書的內容對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所裨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伴隨著交通和通信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世界正走入信息社會,地球日益"縮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交流日益頻繁,人類的跨文化交流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社會的需要使"跨文化交流學"應運而生??缥幕涣鲗W(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本世紀70年代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迅速興起的一門新學科。據統計,1977年美國有450多個教育機構教授該門課程。跨文化交流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綜合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新聞學、哲學、歷史學、民俗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有關理論,并與實用密切結合的學科。本書力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和借鑒西方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綜合我國與該學科有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文化特點和國情,對跨文化交流學進行系統的論述。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及時部分為緒論,敘述跨文化交流學產生的歷史,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等基本概念,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各種理論。第二部分為從文化的要素來分析跨文化交流,從人的感知、思維方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定型觀念等認知文化,以及規范文化、物質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三部分為從交流的過程分析跨文化交流,探討了交流因素中的信息、渠道、反饋、語言符號系統、非言語符號系統、交流者之間的關系等因素與文化的關系及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第四部分為跨文化交流的層次,從人際交流、組織交流、國際傳播等三個層次進一步探討了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問題。作者自1988年夏在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的資助下到哈佛大學搜集有關跨文化交流學的資料開始,在此之后的6年多的寫作過程中,曾得到過許多國內外朋友的幫助,得到北大國際政治系領導們的大力支持。北大教材出版基金會的同志和北大出版社的同志多方給予協助,特別應該提到的是責任編輯李昭時同志給本書初稿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在本書付梓之前,我還應感謝北大國際政治系國際文化交流專業91、92和93級第二學士學位班的同學們,在我向他們講授"跨文化交流學概論"課程時,正是他們的鼓勵、要求、批評推動了我的思考,彌補了講稿中的不足。還應感謝我的妻子劉志梅,她為本書草稿的計算機錄入和校對付出了很多勞動。
當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人們提高自身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日顯重要,本書綜合了國內外研究成果.論述了文化與交流的關系,講述了如何提高人際、組織、國際間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本書以理論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內容豐富,可讀性強;不僅適用于大學教材,而且可以作為廣大外事、外宣工作人員,以及合資企業人員、出國人員的參考用書。
及時部分緒 論
引言
一、密切跨文化交流時代的出現
二、時代需要跨文化交流知識
及時章文化與交流
及時節跨文化交流學的誕生
一、傳播學
二、傳播學的新分支——跨文化交流學
三、80年代以來的發展
第二節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與交流
一、跨文化交流學的對象
二、文化
三、交流
第二章跨文化交流的模式與特點
及時節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一、文化和交流的關系
二、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三、跨文化交流的表現形式
第二節跨文化交流的特點
一、跨文化交流的特點
二、跨文化交流學中所注意的問題"
第四章文化與感知
及時節不同文化群體心理差異的成因
第二節文化與感知
第三節文化與信息選擇
第五章文化與思維方式
及時節不同文化中的思維方式
一、不同文化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二、形成一種思維習慣的原因
第二節中國人與英美人思維方式的差異
一、中國人與英美人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二、應當說明的問題
第三節思維方式與跨文化交流
一、思維方法的差異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
二、思維方式對信息編排的影響
三、中英文在記敘文中思維方式的差異
四、中英文在議論文中思維方式的差異
第六章跨文化交流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及時節世界觀、人生觀
一、世界觀
二、人生觀
第二節價值觀
一、價值觀的定義和要索
二、價值觀的特點和分類`
三、中外文化價值觀的異同
第三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跨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流中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
附錄:各國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國際直接
電視廣播所應遵守的原則
可以說,中國與美國文化的差異較大。這種明顯的差異可以通過一位貴州農村的農民與美國中部農場的農民的對比看出來。盡管兩者有著一些從事農業生產和過著鄉村生活的相同之處,但是他們在長相、語言、思想方法、行為舉止、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和農業技術上都有非常大的差異.
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差異要比中美間的文化差異小。自從西漢末年印度佛教傳人中國后,印度文化以佛教為媒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遠遠勝于基督教、伊斯蘭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用語來源于印度,如:覺悟、實際、清規戒律。孫悟空的藝術原型來源于印度文學。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應對佛教進行認真研究,"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們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影響決不僅限于漢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別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響"(5)。
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差異比中印間的要小。中日同在東亞文化圈內,人的體貌特征相似,同屬黃種人。中日文化交流淵遠流長,自秦漢以后到日本明治維新,日本從中國學習和吸收了大量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至深,雙方在哲學、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社會面貌、生活習慣等方面有許多相近之處。例如,現在日本的年號"平成"就是出自中國《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內平外成"和《書經·大禹謨》中的"地平天成"的語句。日語詞匯的大部分由借入的漢語構成,漢字在日語的書面語的構詞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發音上漢字的訓讀和音讀的兩種發音中,音讀就是古漢語的借音。現在我們聽不懂日語,但許多詞的意義是一樣的,中日雙方人員可以在手掌上描劃雙方都認識的字進行交談。從上世紀末以來,中國向日本學習,吸收了不少日本文化。現代漢語的許多外來語來自日語,現在常用的雙音節詞匯中,約有1/3是從日語借用的。比如,在"我們應當研究國際文化交流理論"一句話中,"國際"、"文化"、"交流"、"理論"都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
相比之下,中國與新加坡的文化差異最小。在新加坡,華人約占其總人口的76%,他們與中國人有著相同的民族淵源和文化淵源,保持了許多中國的風俗習慣;漢語的普通話與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一起列為官方語言,政府規定華人在學校都要學習漢語普通話,提倡使用簡化漢字。因此,在國際間的跨文化交流中,我們與新加坡文化交流的障礙最小。
在西方國家之間,其文化差異也是不同的,以美國與其他6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加拿大相比,顯而易見,美國與日本的文化差異較大;美國與加拿大的文化差異最小。
當對比中外文化時,我們主要是對比雙方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指在該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文化。主流文化是該社會大多數成員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價值標準、行為規范,我國當今社會的主流文化,從階級性上講,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繼承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吸收世界文化的、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文化。從民族特色上講,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指的主要是漢族文化。在我國,與上述主流文化并存的還有多種亞文化,亞文化是指不占主流地位的,由階級、民族、地域、職業等差異形成的群體的文化。中國有56個兄弟民族,雖然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上是一致的,彼此間文化上也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同時又各具特色,形成中國文化中的多種亞文化,彼此間的文化差別的程度和方面也不盡一致。例如,漢族與藏族、蒙族、滿族間的文化差異,相對來講,漢族與藏族的要大一些,漢族與蒙族的小些,漢族與滿族的最小。當然在漢族內,各地區的文化也有差別.如在飲食文化上就是南甜北咸、東辣西酸,語言上也是南腔北調。但是,漢族內的地區性的文化差異一般要小于與其他民族的差異。再如,我們所講的美國文化是指以英國移民后裔為主構成的資產階級主流文化,在主流文化之外還有美國黑人文化、美國西班牙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亞洲各國移民的亞文化。有些國家基本上是單一民族的文化。如蒙古、日本、朝鮮和韓國。
3.無意識的先人為主
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對對方文化背景了解的人,常常無意識地用自己文化的種種標準去衡量和評判對方的行為。人們自呱呱落地,大都成長和受教育于某種單一的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了一整套行為準則。對許多準則很多人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與同一文化內的人相交往的時候,人們又不斷地運用這些準則,久而久之形成思維習慣,習慣成自然。雖然人們有能力沖破自己單一文化的的樊籬,以多種文化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的人們的行為,但是實際上多數人難以做到這點。一是大多數人很少有機會直接與多種異文化接觸,擴大自己的閱歷;二是有些人即使和異文化有所接觸,卻偏愛自己熟悉的文化,總是從交往中尋找進一步肯定自己價值正確性的東西;三是有些人會在與異文化接觸的機會面前退縮??傊?,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在頭腦中積淀的文化成分,到成年之后難以改變。我國著名學者費孝通在美國的一點經歷就是一個例子。他說:"幫我寫書的那位院長太太,本是我以前一位老師的女兒,現在已有40多歲,她屢次和我直說不要老是稱她作x太太,該直稱她做Greta。她更告訴我說,若是我總是規規矩矩地太太長、太太短,她會覺得我有意和她生疏了。她的確待我和家里人一般,我沒有理由生疏她,所以下了幾次決心要改口了,可是剛要出口,就覺得無論如何向一個年紀比我高,我十分尊敬的太太直呼她的名字是不成的,這時,我才親切地明白了文化的作用了。理智上,我明知我非按著美國的方式做不可,做了能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但是我的習慣不允許我.我只能向那位太太道歉,說我實在沒有法子改口,同時,我又聲明我的不改口,并非對她不領情,有意生疏。""`人們在成丁之后,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認知方式、行為模式、交際習慣、思維方式,構成了人們潛意識的本民族中心論,即以本民族文化模式為基準來評論其他民族的文化。此外,對異文化的成見和偏見也往往是無意識的先人為主的內容。
4.誤解、矛盾與沖突增多
以上三個原因,增加了跨文化交流誤解的機會。在群體層次上,國內不同社會集團、不同民族之間有時發生無謂的矛盾以至激化成流血沖突。跨文化交流中發生的矛盾和沖突不僅在數量上多于同文化交流,而且更難于消弭.
在國與國之間,文化上的沖突會導致政治沖突。例如,英國籍作家拉什迪寫的《魔鬼詩篇》(一譯為《撒旦詩篇》),引起了伊斯蘭國家的普遍憤怒。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1989年2月發出了對拉什迪的追殺令,導致了英國和伊朗兩國的緊張。國際上關于人權問題的爭論,既包含政治的原因,也包含不同文化的價值觀的沖突。美國哈佛大學的亨廷頓甚至認為,世界政局正進入一個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中,沖突的根源既不是意識形態方面的.也不是經濟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的。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在不同文明國家和集團之間發生。不同文呀的沖突將左右全球政治。(7)
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個人層次上,交往者的心理上往往會產生"文化休克"(Cultutal shock)現象(詳見第十三章第五節).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參加者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對于對方的符號不熟悉而產生的深度焦慮癥。也有人把這種定義擴大到由持續不斷的不適應而產生的精神疲勞,失去不熟悉的食品、伙伴等之后的感覺,對東道主的反感,被東道主所反感,對自己價值觀遭到褻瀆、價值觀和身分角色的混亂引起的不舒服,對應付環境無能的感覺。例如,在茅盾的小說《子夜》中,吳家老太爺從農村來到上海后,因受不了光怪陸離的文化的刺激而死去。這實際上就是具有農村封建文化的吳老太爺適應不了半殖民地的資產階級都市文化而產生的"文化休克"現象。本世紀70年代,一些英國公司派到非洲和中東的職員有60%由于"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務,使公司蒙受很大的損失。本世紀60年代,美國向許多發展中國家派遣了由青年人組成的和平隊,許多成員由于處于手足無措的"文化休克"狀態而不得不提前回國。嚴重的"文化休克"會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殺。一些西方國家醫院的心理診所就接收"文化休克"的患者。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明顯程度與家鄉文化與東道主文化的差異大小成正比。
5.文化變異性增強
同文化交流與跨文化交流在情況報道功能和娛樂功能上是相似的,然而在文化傳遞功能上有差異。前者更多的是表現文化的"遺傳性"功能,后者更多地是表現文化的"變異性"功能。……
本書是為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國際文化交流專業開設的"跨文化交流學"這門新課所寫的教材。然而,本書對常與那些來自國內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的人都會有所幫助,各部門中從事外事工作和外宣工作的人們也會發現本書的內容對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所裨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伴隨著交通和通信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世界正走入信息社會,地球日益"縮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交流日益頻繁,人類的跨文化交流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社會的需要使"跨文化交流學"應運而生。
跨文化交流學(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本世紀70年代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迅速興起的一門新學科。據統計,1977年美國有450多個教育機構教授該門課程??缥幕涣鲗W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綜合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新聞學、哲學、歷史學、民俗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有關理論,并與實用密切結合的學科。
本書力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和借鑒西方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綜合我國與該學科有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文化特點和國情,對跨文化交流學進行系統的論述。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及時部分為緒論,敘述跨文化交流學產生的歷史,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等基本概念,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各種理論。第二部分為從文化的要素來分析跨文化交流,從人的感知、思維方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定型觀念等認知文化,以及規范文化、物
質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三部分為從交流的過程分析跨文化交流,探討了交流因素中的信息、渠道、反饋、語言符號系統、非言語符號系統、交流者之間的關系等因素與文化的關系及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第四部分為跨文化交流的層次,從人際交流、組織交流、國際傳播等三個層次進一步探討了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問題。
作者自1988年夏在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的資助下到哈佛大學搜集有關跨文化交流學的資料開始,在此之后的6年多的寫作過程中,曾得到過許多國內外朋友的幫助,得到北大國際政治系領導們的大力支持。北大教材出版基金會的同志和北大出版社的同志多方給予協助,特別應該提到的是責任編輯李昭時同志給本書初稿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在本書付梓之前,我還應感謝北大國際政治系國際文化交流專業91、92和93級第二學士學位班的同學們,在我向他們講授"跨文化交流學概論"課程時,正是他們的鼓勵、要求、批評推動了我的思考,彌補了講稿中的不足。還應感謝我的妻子劉志梅,她為本書草稿的計算機錄入和校對付出了很多勞動。
作者由于主客觀條件,深感學力有限,書中自然有疏漏和缺點,熱切希望讀者不吝賜教,以待來日改正。但愿此書能作為引玉之磚,促進我國跨文化交流學的發展。
關世杰
199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