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從五個角度探討犯罪的起源、特征和后果,分別是:一、犯罪和少年司法制度;二、犯罪的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根源;三、犯罪的本質;四、犯罪的受害者;五、犯罪的懲罰。本書還探討了精神疾病、刑事和少年司法制度、刑罰方式以及受害者權利運動如何影響犯罪行為,以及犯罪行為給罪犯、受害者個人和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
本書稿的原著相關研究內容處于水平,對原著的翻譯水平亦較高,填補了我國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有利于讀者了解國外犯罪行為問題研究的狀況,豐富和完善我國犯罪行為的理論和實踐。通過本書,讀者可以意識到早年經驗對犯罪的重要影響,并激發讀者思考作為個人如何行動起來,幫助解決犯罪的難題。
馬皚,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法律心理學研究所所長。作者從事犯罪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并擔任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專業委員會干事,1989年起擔任該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后又擔任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專業委員會(現更名為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是目前中國法律心理學領域的全國性學術團體,聚集了中國法律心理學界的人才,作者2010年經選舉擔任會長,成為新一代學科與學術帶頭人。
及時章 何為犯罪?
一、犯罪――作為一個法律概念
二、犯罪的社會學意義
三、犯罪的政治性
四、犯罪的道德性
五、犯罪的分類
六、犯罪的統計資料
七、研究犯罪行為的方法
八、罪犯和犯罪行為
九、總結
第二章 刑事審判制度
一、刑事審判制度概述
二、對待特殊被告人
三、執法人員
四、檢察官
五、辯護律師
六、陪審團
七、法官
八、總結
第三章 青少年司法制度
一、青少年司法程序
二、青少年罪犯的法律心理狀態
三、青少年司法的應用:羅納德案件
四、青少年司法的未來
五、結論
六、總結
第四章 犯罪的生物根源
一、體貌與犯罪
二、進化與犯罪
三、基因與犯罪
四、犯罪與大腦
五、激素與犯罪
六、酒精、與犯罪
七、總結
第五章 犯罪的心理根源
一、人格(personality)與犯罪
二、特質與犯罪
三、精神動力學與犯罪
四、學習與犯罪
五、認知與犯罪
六、人格障礙與犯罪
七、總結
第六章 犯罪的社會與環境基礎
一、人類攻擊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二、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社會行為與犯罪
三、犯罪的環境根源
四、犯罪生態學
五、總結
第七章 童年早期到青春期的犯罪行為發展
一、犯罪途徑
二、犯罪行為發展的生理因素
三、發展障礙與犯罪
四、犯罪行為的學習
五、家庭對犯罪行為的影響
六、綜合觀點
七、總結
第八章 從青春期到成年期的犯罪行為發展
一、青春期:挑戰和冒險
二、選擇犯罪:道德發展與社會差異
三、犯罪行為發展的性別差異
四、品行障礙與犯罪行為發展
五、物質濫用與犯罪行為發展
六、幫派、槍支與犯罪行為發展
七、家庭影響的減少與犯罪
八、學業失敗與犯罪行為發展
九、成人犯罪的發展途徑
十、總結
第九章 精神障礙與犯罪
一、什么是精神障礙?
二、特定的精神障礙和犯罪
三、為精神疾病被告人辯護的診斷基礎
四、精神疾病患者犯罪行為的影響因素
五、精神衛生法庭
六、總結
第十章 暴力犯罪
一、搶劫罪(Robbery)
二、謀殺罪(Murder)和非過失殺人罪
三、故意傷害(Aggravated assault)和家庭暴力
四、仇恨性犯罪(Hate crimes)
五、性犯罪
六、總結
第十一章 經濟和財產犯罪
一、縱火罪(arson)
二、入室盜竊、盜竊和機動車盜竊
三、詐騙罪
四、職業犯罪
五、集團犯罪
六、總結
第十二章 犯罪的被害人
一、被害人的概念
二、被害人的法律地位
三、被害人在刑事司法體系中的角色
四、被害人學
五、犯罪對社會的影響
六、總結
第十三章 罪之罰與罰之罪
一、刑罰的目的
二、量刑過程與選擇
三、監禁
四、死刑
五、無形的處罰
六、總結
第十四章 犯罪研究的未來
一、犯罪行為的風險因素回顧
二、犯罪預防
三、犯罪預防的阻力
四、展望
五、總結
術語表
參考文獻
(九)領地與犯罪
擁擠會導致攻擊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領地遭到了侵犯。領地權不只是一種認識,也會表現為行為,是個體和群體基于自身可感知到的對物理空間的所有權而作出的反應(Bell,2001) 領地權與個人空間相似,但個人空間與私人住宅的領土邊界不同,它像是罩在個人外面的一個"泡泡",會跟著人的移動而移動。。一般來說,如果領地和領土邊界被侵犯,人們常常就會產生大規模的群體暴力,而其他環境因素導致的暴力行為通常沒有如此大的規模。對于大多數的戰爭和對鄰居或陌生人的暴力行為來說,領地權是一個很明顯的原因。同樣地,在某種程度上,個體認為他們的親密伴侶代表了領地權,是其他人不能"踏上"的領土,因此激情犯罪也可以看作是因為領地被侵犯而產生的犯罪行為。進化論認為,對領地所有權的宣言和防衛(通過標記邊界和展現有威脅的聲音和姿勢)實際上成了一個生存的手段。任何一個物種都要有一塊自己的領土,來保障食物供給、實現繁衍、作為避難所,以及抵御其他帶有攻擊性的物種(Bell et al,2001)。雖然人類領土權也可能是起源于本能的,但領地權的產生、發展和對此的保護方式卻會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人類的領地權可能還有幾個心理上的作用,比如,劃定一個明確的領域和邊界可以減少浮躁和壓力。如果人們只需要擔心和保護有限的領土,并且其他人能夠尊重他人的領地邊界,侵略和暴力就很難發生,人們因而就可以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活動中。有關領地和侵略行為的研究已經表明,116不明晰的領土標記――不論是個人的(一個人的住宅)還是公共的(政治邊界甚至體育場的板凳)――都容易導致侵略行為的發生,而清晰的邊界往往能夠保持和平。這一發現可以用諺語"好籬笆出好鄰居"來總結。比如,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就持續不斷。50多年來,以色列"合適"的邊界位置一直存在爭議,結果導致了一系列的邊境沖突和戰爭。最近在蘇聯加盟國之間的戰爭也說明了不清晰的領土邊界會導致侵略。當蘇聯解體的時候,它的許多加盟國(特別是南斯拉夫)都在計劃以種族和宗教為邊界來重新劃分領土。相比之下,一個世紀以來,美國各州的邊界都是無可爭議的,因而也就沒有因為州邊界問題而發生的戰爭。
闖入他人的私人領地(如住宅)是不被允許的行為,有時甚至是犯罪。因此,根據地方法律,攻擊或殺死入侵者很可能被認定為無罪。因為這一威脅到私人領土神圣地位的行為等同于威脅到人的生命,殺死擅自闖入者是一種自衛行為。例如,1996年,在弗吉尼亞州(Virginia)的勞登(Loudon)郡,一名男子因鄰居走到了自己的門廊處,而將這位總是和他發生爭吵的鄰居殺害,被判謀殺。而在20世紀80年代另一個弗吉尼亞州的例子里,一名男子因鄰居駕駛農用設備穿過了劃定明確的界限而槍殺了他,陪審團宣判其無罪。及時個例子中,兩人并不是因為邊界的問題結下的仇,而第二個例子中,陪審團認為射擊者是正義的,因為他的鄰居闖入了他的領土,對他的生命產生了威脅。
那些缺失"領地標記"的房屋和院落更容易遭到入侵或闖入(Brown,1979)。這些標記包括了姓名和地址的標記、柵欄、石頭圍墻、樹籬、夜間照明、停放的汽車和草坪灑水裝置(Bell et al,1996)。由于公寓和教養院的領地標記不多,因而這些地方的偷竊和破壞行為特別多(Edney & Uhlig,1977)。雖然竊賊可能把領地標記當作是衡量貴重物品的指標(MacDonald & Gifford,1989),但是在住宅附近的領地標志的確能對犯罪行為產生抑制性的影響。
通過將這些具有領土屬性的因素考慮其中,一些建筑設計師能夠做出降低暴力和犯罪行為的環境規劃。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監獄的新設計已經證實了這一趨勢。在那些直接監管(DirectSupervision) "直接監管"是一個術語,是指那些以"直接"為特征的監獄管理風格。所謂的"直接"包括無障礙監管設計、監獄管教面對面地接觸、管理犯人等。――譯者注的監獄中,12個或者更多的犯人圍繞著一個公共空間,住在各自的牢房中,讓犯人明確他們的領地邊界可以減少他們相互攻擊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