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要素限定法,在深入研究自古希臘城邦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法哲學史上近80部名著(多為英文版本)的基礎上,客觀地評述了西方法哲學史的主要發展線索和各種理論形態的基本內容,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具有學術性與通俗性相結合的特點。本書可供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和當代西方法哲學的專業人員參考,亦可供對法哲學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
張乃根,1955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83年畢業于華東政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法律系,獲法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復旦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國際關系專業同等學力);1989年以來先后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密歇根大學、喬治城大學、德國馬克
總序
第四版序
第三版(增補版)序
第二版序
及時版序
導論
及時篇 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西方法哲學
及時章 柏拉圖的理想主義法哲學
第二章 亞里士多德的現實主義法哲學
第三章 西塞羅的理性主義法哲學
第四章 羅馬法學家的法哲學
第五章 阿奎那的神學主義法哲學
第六章 古典自然法學派
第七章 哲理法學派
及時篇小結 西方法哲學史上的形而上學階段
第二篇 從邊沁到凱爾森的西方法哲學
第八章 古典實證主義法學派
第九章 歷史法學派
第十一章 古典法社會學派
第十二章 美國的法哲學(一):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法學
第十三章 美國的法哲學(二):龐德的社會學法學
第十四章 美國的法哲學(三):現實主義哲學
第十五章 凱爾森的純粹法學
第二篇小結 西方法哲學史上的非形而上學階段
第三篇 從哈特到波斯納的西方法哲學
第十六章 新實證主義分析法學
第十七章 新自然法哲學
第十八章 新自由主義的權利法哲學
第十九章 法社會學
第二十章 批判法學(非政治學)
第二十一章 法經濟學
第三篇小結 西方法哲學史上繼往開來的新階段
參考書目舉要
索引
及時章 柏拉圖的理想主義法哲學
第四節 《共和國》:正義觀與人治觀
什么行為是"正當的"(Just)?任何社會規范的形成都包含著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行為正當與否,是人們對一定行為的主觀判斷。因此,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又取決于有關"正當的觀念"。"正義"(Justice)就是這種觀念。《共和國》以討論"什么是正義"為理論起點,并且首先涉及的是人的行為。這表明柏拉圖的正義觀屬于社會哲學的范疇。社會規范意義上的法是任何社會不可缺少的組成要素。法哲學從屬于社會哲學。
《共和國》及時章的討論是辯證式的。一個名叫西法魯斯(Cephalus)的長者設問:正義是不是講真話和償回債務?蘇格拉底則認為:"正義就是以善待友、以惡對敵的藝術。"但是,什么是善(Good)?一個人也許會熱愛他所認為是善良的朋友,憎恨那些被視為邪惡的敵人。善良的朋友應該是行為正當的人。因此,善即正當。在這個意義上,以善待友,以惡對敵,就是"我們應該對正當的東西行善,并憎恨不正當的"。這樣,區分朋友與敵人的標準是善與惡。顯然,正義就成為一種人的美德——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明辨是非的品質。
另一位對話者特拉西馬庫斯(Thrasymachus)不同意蘇格拉底的觀點,提出:"正義不是別的,只不過是強者的利益罷了。"蘇格拉底請特氏詳細加以解釋。特氏說:每個國家的統治力量就是政府。政府的形式(政體)有民主、專制或貴族制之分。不同的政體根據統治力量的利益觀,制定了不同的法律。法律是統治者根據其利益制定,并要求被統治者服從的正義。違法就是不正當的行為,要受到統治者的懲罰。每個國家的法律不同,但正義的原則是一致的,即統治者的利益就是正義,法律是正義的體現,政府須有權力為后盾。因此,"任何地方只有一條正義原則,就是強者的利益"。這段論述是如此清晰和富有邏輯,以至我們驚奇地發現,現代西方實證主義法學在柏拉圖時代就有了完整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