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廣州大學、廣州市藍皮書研究會與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市知識產權局聯合主持編撰,由總報告、科技創新篇、科技產業篇、科創環境篇、科技人才篇和智慧城市篇六部分組成,對廣州2016年科技運行狀況和相關專題進行了分析,并對2017年廣州科技創新發展給予預測的重要參考資料。
于欣偉,女,現任廣州大學副校長、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民革廣州市委會主委。工學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78~1985年在東北大學學習,分別獲化學專業學士和碩士學位;1985~2000年調任遼寧科技大學工作; 2000~2006年調任廣州大學工作;2006~2013年調任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任區長助理、副區長;2013年至今任現職。研究方向為精細化學品的研發及應用,曾先后主持省、市及企業科研項目20余項,獲五項國家發明專利,40余篇,曾分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主持的科研項目被列為全國高新實用推廣技術和國家“火炬計劃”,并獲全國“金橋工程”項目。本人被授予全國“金橋工程”有突出貢獻者;遼寧省鞍山市特等勞動模范、遼寧省勞動模范、廣州市三八紅旗手;被民革中央授予“民革全國女黨員”;曾榮獲廣州市亞運會亞殘運會嘉獎個人、廣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二等功、廣州市創建教育強市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陳爽,女,1972年12月生,河南鄭州人,理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1995年6月畢業于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00年7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碩博聯讀)。2001年8月-2002年3月在香港理工大學做訪問學者。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任廣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任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2015年12月任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2016年2月起任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長期從事納米材料及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參加部級、省級、市級項目30余項,公開60余篇,被SCI、EI收錄30余篇,先后獲“廣東省南粵教師”“廣東省高校黨支部書記”稱號。2007年,獲廣東省南粵教師稱號。2008年,獲廣東省高校黨支部書記稱號。于欣偉,女,現任廣州大學副校長、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民革廣州市委會主委。工學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78~1985年在東北大學學習,分別獲化學專業學士和碩士學位;1985~2000年調任遼寧科技大學工作; 2000~2006年調任廣州大學工作;2006~2013年調任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任區長助理、副區長;2013年至今任現職。研究方向為精細化學品的研發及應用,曾先后主持省、市及企業科研項目20余項,獲五項國家發明專利,40余篇,曾分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主持的科研項目被列為全國高新實用推廣技術和國家“火炬計劃”,并獲全國“金橋工程”項目。本人被授予全國“金橋工程”有突出貢獻者;遼寧省鞍山市特等勞動模范、遼寧省勞動模范、廣州市三八紅旗手;被民革中央授予“民革全國女黨員”;曾榮獲廣州市亞運會亞殘運會嘉獎個人、廣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二等功、廣州市創建教育強市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陳爽,女,1972年12月生,河南鄭州人,理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1995年6月畢業于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00年7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碩博聯讀)。2001年8月-2002年3月在香港理工大學做訪問學者。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任廣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任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2015年12月任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2016年2月起任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長期從事納米材料及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參加部級、省級、市級項目30余項,公開60余篇,被SCI、EI收錄30余篇,先后獲“廣東省南粵教師”“廣東省高校黨支部書記”稱號。2007年,獲廣東省南粵教師稱號。2008年,獲廣東省高校黨支部書記稱號。
Ⅰ 總報告
1 2016年廣州科技形勢分析與2017年展望[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課題組]/001
一 2016年廣州科技發展總體形勢/002
二 2016年廣州科技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013
三 2017年廣州科技發展態勢與對策建議/020
Ⅱ 科技創新篇
2 2016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報告[沈文浩]/030
3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廣州經濟轉型升級研究[陳 貝 李濟泰]/044
4 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科技領導與創新績效提升研究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課題組]/060
5 廣東工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研究[李美景 梁 宇]/079
Ⅲ 科技產業篇
6 廣州市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及2017年展望[肖澤軍]/099
7 關于推進廣州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思考與對策[朱裕忠]/114
8 廣州市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發展分析[周慧敏 肖澤軍]/122
9 推動廣州市中醫藥創新發展的調研報告
[中共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社會研究處課題組]/130
10 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現狀評價與發展對策研究[鄭伯輝]/139
11 廣州制造業“互聯網 ”融合應用調查報告[潘 旭]/154
Ⅳ 科創環境篇
12 2016年廣州市眾創空間發展現狀與分析
[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課題組]/161
13 廣州與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國際化水平比較研究
[中共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課題組]/180
14 廣佛肇清云韶經濟圈協同創新發展思路研究
[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區域發展處課題組]/200
15 廣州科協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的經驗與啟示
[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課題組]/207
Ⅴ 科技人才篇
16 廣州留學歸國人員創新創業狀況調研報告
[廣州留學人員服務中心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聯合課題組]/218
17 北上廣深科技人才政策比較研究
[廣東省科技圖書館 (廣東省科技信息與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235
18 廣州及珠三角地區工業機器人產業技能型人才需求調研報告
[廣州市技師學院課題組]/245
Ⅵ 智慧城市篇
19 廣州跨境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課題組]/267
20 廣州市推進共享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對策研究[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課題組]/282
21 利用“互聯網 ”緩解廣州停車難的對策建議[虞 水]/294
Abstract/302
Contents/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