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項終身事業,在健康是福的今天,做好自我的健康管理是保障身體健康的前提。關心健康不是脆弱的表現,生病是機體自然的調節,成年男人既然被要求承擔種種責任,就更不應該忽視自己的身體了。我們只有愛自己的身體,才能更好地為這個世界作出貢獻。
國際健康專家王哲教你學會自我調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健康和行路一樣,堅持保健每一小步,就能成就健康一大步。
王哲,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后從事艾滋病毒研究和預防控制,后赴美國從事醫學研究。2004年開始在網絡和報刊上發表近百萬字的雜文和隨筆,并創建海外華人論壇"清談天地"。2007年出版長篇傳記文學《國士無雙伍連德》。
及時章 定期檢查身體
1.相信醫學
2.每年體檢一次
3.驗血
4.體檢
5.和醫生交流
6.掌握醫學知識
7.吃藥
8.改變自己
第二章 減肥
1.了解自己的體重
2.減肥
3.專心吃東西
4.餓時先喝水
5.晚飯前后活動
6.剩下幾口飯
7.天天重復
第三章 每天鍛煉30分鐘
1.鍛煉的目的
2.鍛煉的即時性
3.鍛煉的方法
4.鍛煉和健康長壽
5.避免運動損傷
6.避免鍛煉成癮
7.定時鍛煉的好處
8.如何走?
9.跑步
第四章 減壓
1.養心
2.注意血壓
3.減少精神壓力
4.改變自己的世界
5.忘掉壓力
6.壓力的來源
7.制怒
8.消除焦慮
9.預先計劃
10.簡單生活
11.交流和放松
第五章 多喝水
1.水的重要性
2.喝湯還是喝水?
3.水就是水
4.如何喝水?
5.喝什么樣的水?
6.喝純水
第六章 吃平衡飲食
1.預防食品中的污染
2.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3.吃半素食,半生半熟
4.限制脂肪的攝入量,以植物脂肪和不飽和脂肪酸為主
5.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
6.蛋白的攝入量控制在10%以內
7.多吃綠色、橘色、紅色和黃色的蔬菜和水果
8.少吃糖和鹽
9.補充鈣、維生素和礦物質
10.多吃纖維
11.水果
12.豆類和谷類
13.肉類
14.一定要吃早餐
第七章 戒煙限酒
1.吸煙的危害
2.戒煙的難處
3.戒煙的開始
4.戒煙的過程
5.飲酒是否有益
6.酒和成年男人
第八章 按時作息
1.順應生物鐘
2.保障睡眠
3.早睡早起
4.補覺
5.睡前的準備
6.睡眠的條件
7.催眠的辦法
8.起床之前
9.計劃你的時間
第九章 避邪
1.人與疾病
2.遠離動物
3.避免高危場所
4.改變不良習慣
5.加強個人防疫
6.遠離危險
7.遠離污染
8.避毒
9.排毒
第十章 培養良好的嗜好
1.何謂嗜好?
2.戒除不良嗜好
3.良好嗜好的作用
4.培養良好的嗜好
第十一章 永遠保持快樂
1.心中的笑者
及時章 定期檢查身體
成年男性在外應酬多,飲食生活不規律,營養過剩,運動過少,再加上精神壓力過大,多處于亞健康狀態。近幾年頻繁發生的成年人突然猝死的現象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往往在責任、榮譽、財富的召喚下,埋頭于工作,密切關注身邊的一切,卻唯獨忘了自己的健康,對相關疾病的特征和危害相當無知。因此,強烈建議中年人群在埋首學問、事業的同時,在你的余生中,堅持每年定期檢查一次身體,如有異常癥狀,早發現早治療。
1.相信醫學
古代有句話叫做三折股成良醫,這句話有成語般的夸張,試圖說明經驗積累的重要性。但是古往今來的確不斷有人這樣做,一百多年前維新派的主將康有為就是一個例子。康老先生并不是不信醫,也不是出于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古訓,而是患了被中醫判了死刑的絕癥,絕望之中自己找來當時在中國還屬于偏門的西方醫學的有關書籍,按照上面的辦法自己給自己做出診斷,然后找來西藥自己治療,竟然把病治好了。然而,康老先生并沒有從此不看醫生,或者自己當起醫生來,而是通過這件事意識到現代醫學的長處,從而不遺余力地鼓吹現代醫學。
在現代醫學沒有成型的年代,醫生靠的是經驗的積累。很多情況下背熟一兩本醫書,然后按方治病,病人看得多了,經驗就有了。除了個別名醫外,很多文人多看幾本醫書,也可以成為很不錯的大夫。因此在醫學很不發達,或者醫學還沒有成為科學時,人們普遍享受很低水平的醫療保健。最近一些人把這種方式作為一個健康法寶,嘩眾取寵地大肆宣揚,成為健康科普中一個既可悲又可笑的現象。早在一百多年前,康有為先生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悟出了三折股成良醫的經驗醫學已經遠遠落后于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醫學,以他這種門外漢尚能借助翻譯過來的不甚的醫書治好被傳統醫學視為絕癥的疾病,說明了現代醫學的科學基礎和嚴格標準化的巨大優勢,樹立了相信科學相信現代醫學的人生觀。
醫學發展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一個龐大而分工明確的學術體系,一個人終其一生是無法掌握現有的全部醫學知識的。人類壽命的一代又一代的延長,和醫學的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醫療體系自身的弊病、醫生的醫德等問題,和醫學本身是否有用、是否先進,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相信醫學,應該是受教育有文化者起碼的知識理念,是不應該動搖的。
很多健康書籍的一大特點,或者說一大誤區,是企圖讓讀者盡可能地掌握醫學知識,這是一個很不切實的主觀愿望。以今日之醫學體系和日新月異的發展,一個沒有受過系統醫學訓練的人,是很難通過看科普書掌握醫學知識的。即便是醫生本身,在處理自身的病癥時,也往往是當局者迷。
還有一句老話,叫善溺者死于水,我小時候在北京什剎海游泳場就親眼看見,一位水性極好的人一個猛子扎下去,結果淹死了。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醫生上,很多醫生自己的病都被自己耽誤了。原因是自以為掌握了必要的醫學知識,忽視了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到非常專業的層次。所謂知識越多越反動,專業知識在這時候成為鴕鳥式的思維方式。他們總是從好的方面著想,有意無意地忽視自己身上的癥狀。和理發師不能給自己理發一樣,醫生不能給自己看病,更不要說沒有受過正規醫學教育、只看了幾本書的業余大夫。
大眾確實需要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但不是系統的醫學專業知識,而是對醫學診斷結果的正確理解,和如何利用現代化醫療設備,如何配合醫生,如何盡早地發現自己的不正常癥狀,以達到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那些高喊有病不用看醫生的,除了嘩眾取寵外,只能害人性命。而要求讀者自己成為良醫的,同樣不切實際。
不僅是對男性來說,對幾乎所有人群,健康生活的一大建議,就是相信醫學,定期去醫院檢查身體,聽從醫生的勸告和建議。在這一方面,成年男性和其他人群又有較為顯著的區別,因此這一條被列為成年男性的及時條健康守則。
1835年,現代醫學的先驅美國醫生彼得·帕克(舊譯伯駕)在廣州免費為窮人治病,結果及時天沒有一個病人上門,第二天來了一個病人,是一位患青光眼的寡婦,這以后病人便慢慢多了起來。前3個月內女性病人的比例占三分之一,在很多女人足不出戶的封建社會實屬不易。在此之前,來往孟買和澳門之間的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上的醫生也偶爾遇見主動求醫的中國人,往往也是婦女。現代醫學當時在中國人的眼中是奇門異術,為主流所不齒,登門求醫不僅僅要有勇氣,還要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男女的不同,女人對醫生很信賴,而且各種方法都敢試,對她們來說,問題在于不要盲目,要局限在科學這個范圍里。對我們男人來說,則是不要諱疾忌醫,不要對身體的異常聽之任之,不要用順乎自然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身體,要充分享受現代醫學的好處。不僅是中國的男人女人,外國的男人女人也是一樣的,如果統計一下周圍同事的話,女同事去看病的次數遠比男同事多,并不是因為她們的疾病和不正常比男人多,而是她們對醫學的信任比男人多。
人們自古以來所追求的首先是長壽。近百年來醫學技術、公共衛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類的平均壽命大大地提高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是一句過時的話,和古人相比,我們的預期壽命已經算非常之長壽了。與此同時,人們對長壽的觀點也在轉變中。當老年人越來越多以后,人們對單純延長壽命的觀點也越來越不以為然,因為很多老年人長年累月地受病痛折磨,甚至生不如死,既增加了社會的負擔,也使他們人生的幾十年過得非常的痛苦。
人的一生不能簡單地用數字來比較,衡量生命應該靠質量。植物人或者傻子可能活得很長久,可是沒有人自愿過那種生活。人們希望的是有活力的生活,能夠享受人生樂趣的生活,有思想的生活。健康長壽并不僅僅是爭取長命百歲,而是要盡可能延長人的活動年限,延緩老年的到來,也就是使中年期延長。如果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活動能力能夠保持到80歲、90歲的話,是否活到100歲并不重要。健康的首要目的不是單純地追求壽命長短,而是延緩衰老。
健康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是延緩衰老的關鍵,但是排在首要位置的,是要防患于未然。保持健康的身體并不能保障不發生意外、不得病。追求健康是重要的,防止意外更為重要。就如同飯后散步對健康非常有好處,但是如果在散步的時候被車撞了的話,對健康就是嚴重的副作用。定期體檢的目的,就是要盡早發現身體潛在的類似有可能被車撞的隱患,防患于未然,避免一味追求健康而忽略了保健,結果功虧一簣。美國很多著名的健身專家的壽命都不如一般人長,不是因為他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有問題,而是因為他們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忽視了自身的保健,過于迷信健康生活方式所造成的。
國人對保健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長期服用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弊多于利的保健品上。保健的真正定義,應該是充分利用現代化醫療設施,主動地配合醫生,盡早地發現隱患,歸結成一點,就是定期檢查身體。定期檢查不僅僅能夠早期發現病灶,而且通過對身體各項指標的監測可以促使和引導人們走健康生活的道路。
人到中年的特點是漸漸緩慢,自己并不感覺到衰老,而是感覺到緩慢。這種緩慢其實在25歲以后就開始了,只是我們自己沒有感覺到。不要以為疾病是老年才發生的事,現在很多疾病的發病期都提前了,以心臟病為例,用不著等到40歲才出現心肌梗塞,特別是男人,有很多很年輕的突發性心臟病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不僅是為了預防疾病,還可以使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更主動地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奏,生活中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被動地讓疾病和醫生推動。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老人院里,僅僅通過讓老人們自己選擇吃什么、參加什么活動,就能大大地降低老人的死亡率。說明自己控制這種感覺的本身,就對健康有巨大的好處。從你的思維開始,讓你的身體成為一個很熟悉的朋友,而不是一個陌生的黑盒子,這是健康的一個出發點。做到這一點,就是去檢查身體。
究竟應該怎樣檢查身體?同樣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不少朋友津津樂道地告訴我,最近到醫院做了檢查,做了這項也做了那項,聽起來是享受了特殊的保健待遇,實際上大多數是徒勞的,是醫院賺錢的手段,真正該做的并沒有做,或者只是敷衍了事、走走過場。一個正常的人,沒有必要做許多昂貴的檢查。這一章要詳細介紹的,是作為一名男子,定期檢查身體何時做?應該做哪幾項?以及應該如何理解檢查結果?
2.每年體檢一次
定期檢查身體的定期指的是多久?答案:1年。要保障每年檢查一次身體。
定期檢查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人會回答從中年開始。而醫生的答案是從小開始,起碼年輕人也應該每年檢查一次。人及時次查體是在出生后的第7天,然后一生中都應該定期讓醫生做檢查。
如果對身邊的人調查統計一下,你會發現,大多數人沒有做到這一點。不僅在中國,在醫療條件很好的美國也一樣。我的男同事,或者女同事的家屬里面,真正做到每年檢查一次身體的成年男子可以說占極其少數,年輕人基本上不體檢。當你問起應該怎么定期體檢時,他們大多都清楚地知道,起碼中年人應該每年去看一次醫生,有關醫療機構和醫生們也持之以恒地宣傳著這個預防為主的健康保健原則。但是偏偏有許多人明知故犯,有意不遵守這條最基本的保健要求。單單用懶惰作為解釋是行不通的,我發現他們很多人心里對在沒有癥狀時去醫院有抵觸心理,只有在自己有病時才心甘情愿地看醫生。這可以說是男人的一個普遍性的心理障礙,也是他們忽略自己健康的一大癥結。對男人來說,樹立起保健的意識是健康生活的關鍵。一旦他們意識到了,一旦他們在自以為健康的情況下走進醫生的辦公室了,他們的生活就會發生本質性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