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國內首部以零傷害養育為寫作視角的親子教育書。當一些家長糾結于各種教育理念和方法孰優孰劣時,本書作者將東方文化之精粹嫻熟地運用到家庭教育中,倡導親子教育的核心不要一味地追求精到的方法和技巧,唯有內心的需要,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地方。教育重要的不是行為,不是習慣,不是成就等外在的指標,而是內心的寧靜、滿足和自在,而這樣的愛,才不會成為"傷害"。
這也是國內及時部弘揚心靈頓悟的親子教育圖書。讀完本書你會徹悟,生命的真相不該是恐懼驅動的人生:我們忙忙碌碌地追求成功、地位、財富、名聲……其實不過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彌補童年時生理或心理層面的嚴重的傷害和不滿 足。家長唯有發現自己的"傷",才能中止對孩子的傷。只有療愈自己的傷,才能療愈孩子的傷。唯有學會愛自己,才能真正學會愛孩子。
無分別的愛,是奉獻給孩子和自己好的愛。要允許你所愛的人,做真實的自己。 允許你所愛的人,按照他自己的節律真實地生活。這是生命所能奉獻的較高的愛。
愛孩子只有一個詞"你可以",沒有"但是"。
我國生命教育與生命成長的倡導者,暢銷書《媽媽,請這樣愛我》作者力作
國內首部以"零傷害養育"為教養理念的心靈頓悟之作
告訴你守住心靈,才是守住真愛
養育寧靜、本真、自由的新生命
林巨,花徑美德工程創辦人,我國心理健康和生命成長教育的開創者、實踐者和領路人,傳統道文化教育的現代弘揚者,國內首個將家庭教育與生命成長相結合的家庭教育專家。
北大心理系畢業的他投身生命教育十余年,創辦有花徑美德幼兒園、花徑生命成長培訓學校,著有《媽媽,請這樣愛我》《遇見好老師》《養心書》等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長領域的重要作品多部。
林巨老師擔任北京電臺《家有兒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節目嘉賓、《前言講座》"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主講嘉賓;他同時擔任親子育兒雜志《媽咪寶貝》《母子健康》等專欄作家,是中央電視臺、優優寶貝頻道及眾多網絡媒體的特約專家。林巨老師所提出的"無分別的愛"、"和心在一起"的生命教育理念,關注生命的美質和尊貴,為孩子們呈現了心靈湖泊本質的寧靜和美麗,為親子關系構筑起花香滿徑的成長之路,在廣大家長中具有良好的口碑。
一 游戲與專注力
其實,不是我們做了什么,而是我們沒做什么。我們很少很少打擾孩子,同時,我們也很少很少教導孩子。我們只是提供必要的環境,然后,讓自己消失。絕大多數時候,教導,其實就是打擾。
二 冰激凌與滿足
現在的我們,一個個都急慌慌的,忙著追求成功,追求地位、財富、名聲……還給自
己無數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說起來很可笑,我們只是在彌補我們童年的缺失, 彌補童年的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層面的嚴重的不滿足,如此而已。
三 動畫片與掌控權
父母缺位,動畫片就會代替你行使父母的職責,孩子就會徹底愛上動畫片,因為,對他來說,這就是爸爸媽媽。
四 "魔鬼"與電視機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記憶。要讓你的孩子沒有這個時代的特色和記憶,也許不一定是壞事,但是,你一定要小心哪。
五 被動哭與情緒宣泄
我們干嗎要對孩子說"不哭、不許哭、不要哭、不能哭……"呢?我們是要讓孩子把內心的垃圾都積攢起來,深深埋藏下來,然后在長久的時日后,散發出繚繞不去的臭味嗎?
六 主動哭與情緒管理
我們成人所謂的引以為豪的"情緒管理",說破了,其實就只是這個德性!除了壓抑和偽裝,哪里有什么"管理"!
七 心靈成長與自由
我們可不可以,不要破壞孩子的純真和無邪呢?!不要把我們的已經被徹底污染的分別心,標榜為所謂的成長和教育,以此為武器,毀掉生命至關重要的純真和無邪呢?!
八 等待與延遲滿足
我們的分別心越重,我們對生活的割裂就越多,我們對生命的破壞就越重,本來渾然一體的生活和生命,就會被我們割裂破壞得支離破碎、憔悴破敗。
九 需求與滿足
這個發自內心的生命對生命的內在(安全感的)需求的百依百順,這個源于對生命完整性的至高的尊重、至高的理解、至高的信任,就是無分別的愛。
十 威脅與改變
所有對孩子的外在行為的要求,在不知不覺中,都會演變成對生命的內在的安全感的威脅,對生命的獨立性和真實性的侵害。
十一 拒絕與順應
孩子所有的行為,其中的80%,我們選擇順應,其中的20%,我們可以選擇不順應孩子,可以選擇幫助和引領。
十二 拒絕與輸贏
因為,在心底最深處,我們最最害怕面對的是這個問題:人生,萬一輸了,怎么辦?我們就是這樣恐懼著自己的恐懼,同時,毫不吝嗇地把它傳遞給我們最愛的孩子。
十三 服從與教養
因為你很少講道理,關鍵時刻講道理,就管用。因為你很少立規矩,關鍵時刻立規矩,就有效。因為你很少要習慣,關鍵時刻要習慣,就OK。
十四 風箏與天空
假設孩子是風箏,我們教養孩子就好比是在天空放飛風箏,我們通過一根線,來和風箏(孩子)產生關系,以形成良好的教養互動關系。我們的分別心越多,恐懼心越盛,應該不應該的心越濃,天空就越是密密麻麻的網格和柵欄,這個時候,你一動線,一不小心,就會被網格和柵欄掛住。這就相當于你是在一個樹林中放風箏,你知道再多的掌控(教養)的辦法,又有什么用呢?!
十五 不睡覺與很無奈
我們千萬不要去做的父母啊,正如,我們也千萬不要去培養的孩子。
十六 "可以"與"應該"
你"可以",并且,接下來沒有"但是"。"你應該""你必須""你錯了"你的家,是哪一個聲音多一點呢?
十七 打人與叛逆
天天說"教育"的話,不準這個不準那個的,但實際家里面是雞飛狗跳,冷漠自我,嘈雜沖突……這樣一點意義都沒有的,這樣的教育比不教育還要壞。
十八 臟話的力量 ......131
臟話是生命的真實的需要,如同情緒,是有非常積極的價值和意義的。所以,請理解它吧,請接納它吧。你越理解它,越接納它,臟話就越是你的工具和奴仆,反過來,你越不尊重它,越驅趕它,你就越是臟話的工具和奴仆。
十九 吃飯與順其自然
讓你的孩子,每天過神仙一樣的日子吧!要說教育,這才是的教育!
二十 審美與混亂
不管是" ",還是"混亂",在孩子眼里,那是的屬于他的內心深處的"完
美的逆鱗",是不能打擊不能觸犯的。
二十一 襪子與自私
外面的社會越亂,你的家庭就越要反著來。正如外面的空氣越糟糕,你越需要在家里面配一臺空氣凈化器,外面的空氣很好,你倒根本不需要在家里面配置什么空氣凈化器。
二十二 生氣與控制
會"生氣",少"生氣",不僅不會造成"惡果",反而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他人,以及真實的自己。這樣的"生氣",是生命最重要最寶貴的精神疫苗之一。
二十三 光腳與信任
所有苦難的種子,都是在家庭教育中,早早就種下了,深深地扎根了。
二十四 識字與想象力
教育不是我們教育孩子,而是我們借助教育,向孩子學習真正的生命成長之道,無分別之道啊。是孩子在挽救我們,而不是相反啊。
二十五 交往的學習
孩子之間應該怎么交往,那是孩子的事情啊,人家每天都在交往,都在嘗試,都在積累經驗,都在調整應對。
二十六 耳光與道德
如果一個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被支持的,而且他也得到大人的鼓勵,能夠按照自己本能的聰明才智發展出屬于自己的價值觀時,他反而會成長為一個更健康、更強壯、更善良的生命體。
二十七 "沒事的"與恐懼
你要培養聽話的乖小孩,小心,你培養的也是很容易被他人控制奴役的生命哦。
二十八 征服與自信
一個心無恐懼的生命,是會很快找到自己的熱愛,是會為了自己的熱愛、自己的目標、自己的理想,想方設法,堅持不懈,努力嘗試,絕不輕言放棄。
二十九 滿意與幸福
在抱起她的一剎那,香香發話了:"你有我這樣的女兒,你幸福嗎?"
三十 傷害與醒悟
如果媽媽都讓你害怕,這世界對你的安全感又從何而來呢?可你卻如天使一般始終
那么無怨無悔地、無條件地愛著媽媽,每天都要告訴我:"媽媽!我最喜歡你
了!"
三十一 不同的天使與無分別的愛
對于孩子來說,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有一個這樣的媽媽,這一生的寧靜和幸福,就足
夠依靠和保障了。你,是這樣的媽媽嗎?
三十二 傾聽內心的聲音
我親愛的爸爸媽媽啊,我世上最親最愛的人啊,我心中的天和地啊,你們不來傾聽我
的聲音,我又該怎么辦?我又該怎么活?
三十三 恐懼驅動的可憐人生
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那個天真好奇的我,慢慢地變成了現在這個由恐懼驅動的我。大事小事都由恐懼驅動的我,難道不是可憐的我嗎?
這本書將是顛覆你教育觀的一部著作,林巨老師將他的教育故事與理念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講給你聽。每次看一個章節,將觸及你靈魂的語句勾畫出來,然后反復咀嚼,然后再期盼下一個章節。你,會著迷的。
《母子健康》雜志編輯部主任 張路
走進花徑的兩年里,我學到人生里最重要的功課向內看,找到自心,并和她對話。原來世間一切紛繁關系的源頭在于解決和自我的關系,調伏自心,就可以改變整個生活。
默默媽媽
最初參加花徑美德,是想改善親子關系。現在跟隨林老師快兩年了,發現的受益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從根本上明白了自己好了,家庭就和諧了。親子關系本不需要改善,因為孩子從來都是好的,自己好了,孩子只會更好!
黃莉(怡凝媽媽)
我尋找的理想教育是什么?首先,是一種生命教育。引導和培養孩子"與心在一起"的習慣和能力,是培養"真實的人"和讓孩子以后具備幸福生活能力的基礎。其次,是兼顧安全感和價值感培養的教育。,是促進孩子、教師和家長共同成長的教育。我終于在花徑找到了。
李玉光(奕凡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