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叢書》堪稱廣東省的文化品牌,具有較高的閱讀和收藏價值。該系列圖書的編寫出版,對保護民族文化遺產(chǎn),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提升廣東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為其中之一的《九九天長——廣東重陽節(jié)》分冊,內中具體介紹了:源于中原 盛于中原、撫今追昔話重九、入嶺南者從其俗、金秋正是可人天等內容。
《九九天長——廣東重陽節(jié)》由馮沛祖編著。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叢書》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藝的介紹,對于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內涵、技藝、形態(tài)、歷史演變、藝術價值等給予介紹;多方位、多視角地介紹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形態(tài);深刻而直觀地記錄時代的變遷,記錄民間豐富的生活,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富有藝術表現(xiàn)力,給讀者以文化審美的感受。 本書為其中之一的《九九天長——廣東重陽節(jié)》分冊,由馮沛祖編著,具體介紹了:源于中原 盛于中原、撫今追昔話重九、入嶺南者從其俗、金秋正是可人天等內容。
馮沛祖,1955年生于廣州?;ǔ浅霭嫔绺呒壘庉嫛V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長期從事廣州史地、人文、風俗的研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迄今已發(fā)表研究專著、小說、隨筆、游記、文藝評論、劇本、翻譯等各類作品數(shù)百萬字。 著有廣州文史類著作:《廣州風物》、《廣州滄桑錄》、《廣州城建史話》、《廣州史籍略述》、《廣州園林雜記》、《羊城八景古今錄》、《小谷圍》(合著)、《春滿花城》,另有廣州史地研究文章五十余篇,分別載于《文史縱橫》、《廣州建設報》、《羊城晚報》、《周末畫報》、《廣州文藝》、《廣東園林》、《廣州人防》、《廣州的故事》、《別有深情寄荔灣》等報刊書籍。 著有長篇小說《俠義英雄傳》、《廣州教父》、《怪才陳夢吉》等七部,多家報紙曾予連載,電臺長篇小說連播。
源于中原 盛于中原 重陽節(jié)起源的三大猜想 登高飲菊花酒避禍的故事 重陽節(jié)習俗及其演變 撫今追昔話重九 中原人把重陽節(jié)帶到了嶺南 廣州府:登高齊放響弓鷂 韶州府:登高·掃墓·茱萸酒 南雄府:暖花與九皇會 潮州府:佩萸·采菊·放風箏 惠州府:風箏之韻上徹云霄 高州府:飲酒·賦詩·放風鳶 肇慶府:秋祭·紙鳶·送火災 雷州府:登高采藥作酒曲 羅定州:郊外登高,戲放風箏 入嶺南者從其俗 三大民系共重陽 菊花茱萸重陽糕 重陽登山步步高 人間重晚晴 傳統(tǒng)節(jié)俗的傳承與嬗變 金秋正是可人天 時代變了,節(jié)俗也在變 守護精神的家園
"白衣送酒"是重陽飲菊酒常用的典故。過去有本教人做對聯(lián)的書,其中"九月"部說重陽有這兩句:"紫萸色重,黃菊香飄。白衣飛送酒,朱筆競題糕。"便說到這個典故。不過今有資料稱,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始自陶淵明,那不符合事實。因為在陶淵明以前的《西京雜記》就已明確記載了飲菊花酒的習俗。
順便一提,陶淵明是孟嘉的外孫。祖孫兩代給同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各留下一個著名的典故,絕無僅有,可謂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佳話。
東晉后是南北朝(420—589)。重陽節(jié)已盛行于長江南北,南朝依次是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所載桓景全家登山避禍的故事,便是以最容易為民間所接受的神話傳說方式記述了這個登高節(jié)俗的緣由,反映出當時重陽登高已是普遍的習俗,《續(xù)齊諧記》所載"登山避禍"的觀念,與《風土記》所說的"辟除惡氣"、"祓除不祥"一脈相承,乃源于自西漢末年以來形成的陽九為災厄之數(shù)的讖緯觀。其含義是:陽為剛,重陽是"二剛相逢"而相克,且"九"為至陽之數(shù)、極數(shù),根據(jù)《易經(jīng)》物極必反的理論,就要走向反面。
重陽時節(jié),自然界呈現(xiàn)萬物凋零、陰盛陽衰之象,故被視為"厄日",稱"陽九之厄"。西漢末年新朝代漢,災荒連年,新朝皇帝王莽便將之歸于陽九之厄(見《漢書·食貨志上》),證明這種觀念當時曾很盛行。南北朝時重陽日登山、佩茱萸,含義是避邪防災,以消陽九之厄。
這是重陽節(jié)涵義的較大演變:東漢末三國初,九月九日是"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是個吉日。到了南北朝,卻又被視為"陽九之厄"的"厄日",要登山、佩茱萸以避之消之,而飲菊花酒的涵義仍主要是卻病求壽。
重陽登高這個節(jié)俗,為后世一直延續(xù),成為重陽節(jié)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但其中消"陽九之厄"的觀念,并沒有盛行多久。
比《續(xù)齊諧記》作者吳均稍晚、同為南朝梁代人的宗懔(約501—565)撰寫了一部影響深遠的民俗學著作《荊楚歲時記》,記述荊楚地區(qū)(湖北長江中游一帶)自元旦至除夕的二十四節(jié)令和時俗,書中記述當時的重陽節(jié)俗是:"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飲宴。"(士農工商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到郊外鋪草為席,坐在上面設宴飲酒。)并沒有提到要登高和佩茱萸以辟邪避災。
同時期北朝北周(667—580)人杜臺卿撰寫的民俗學著作《玉燭寶典》(全書已佚。其軼文見于后世類書),所記重陽習俗是:"九日,食蓬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重陽部》引)也沒有提到要登高和佩茱萸以辟邪避災。
隋朝(581—618)人杜公瞻給"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飲宴"加注:"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jié)。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近代皆安設于臺榭。"(臺榭:高臺上的亭子)。記述了當時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的節(jié)俗,涵義亦非辟邪避災,而是"云令人長壽",回復到重陽節(jié)最初的涵義。 "白衣送酒"是重陽飲菊酒常用的典故。過去有本教人做對聯(lián)的書,其中"九月"部說重陽有這兩句:"紫萸色重,黃菊香飄。白衣飛送酒,朱筆競題糕。"便說到這個典故。不過今有資料稱,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始自陶淵明,那不符合事實。因為在陶淵明以前的《西京雜記》就已明確記載了飲菊花酒的習俗。
順便一提,陶淵明是孟嘉的外孫。祖孫兩代給同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各留下一個著名的典故,絕無僅有,可謂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佳話。
東晉后是南北朝(420—589)。重陽節(jié)已盛行于長江南北,南朝依次是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所載桓景全家登山避禍的故事,便是以最容易為民間所接受的神話傳說方式記述了這個登高節(jié)俗的緣由,反映出當時重陽登高已是普遍的習俗, 《續(xù)齊諧記》所載"登山避禍"的觀念,與《風土記》所說的"辟除惡氣"、"祓除不祥"一脈相承,乃源于自西漢末年以來形成的陽九為災厄之數(shù)的讖緯觀。其含義是:陽為剛,重陽是"二剛相逢"而相克,且" 九"為至陽之數(shù)、極數(shù),根據(jù)《易經(jīng)》物極必反的理論,就要走向反面。
重陽時節(jié),自然界呈現(xiàn)萬物凋零、陰盛陽衰之象,故被視為"厄日",稱 "陽九之厄"。西漢末年新朝代漢,災荒連年,新朝皇帝王莽便將之歸于陽九之厄(見《漢書·食貨志上》),證明這種觀念當時曾很盛行。南北朝時重陽日登山、佩茱萸,含義是避邪防災,以消陽九之厄。
這是重陽節(jié)涵義的較大演變:東漢末三國初,九月九日是"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是個吉日。到了南北朝,卻又被視為"陽九之厄"的 "厄日",要登山、佩茱萸以避之消之,而飲菊花酒的涵義仍主要是卻病求壽。
重陽登高這個節(jié)俗,為后世一直延續(xù),成為重陽節(jié)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但其中消"陽九之厄"的觀念,并沒有盛行多久。
比《續(xù)齊諧記》作者吳均稍晚、同為南朝梁代人的宗懔(約501—565) 撰寫了一部影響深遠的民俗學著作《荊楚歲時記》,記述荊楚地區(qū)(湖北長江中游一帶)自元旦至除夕的二十四節(jié)令和時俗,書中記述當時的重陽節(jié)俗是:"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飲宴。"(士農工商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到郊外鋪草為席,坐在上面設宴飲酒。)并沒有提到要登高和佩茱萸以辟邪避災。
同時期北朝北周(667—580)人杜臺卿撰寫的民俗學著作《玉燭寶典》( 全書已佚。其軼文見于后世類書),所記重陽習俗是:"九日,食蓬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重陽部》引)也沒有提到要登高和佩茱萸以辟邪避災。
隋朝(581—618)人杜公瞻給"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飲宴"加注:" 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jié)。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近代皆安設于臺榭。"(臺榭:高臺上的亭子)。記述了當時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的節(jié)俗,涵義亦非辟邪避災,而是"云令人長壽",回復到重陽節(jié)最初的涵義。
隋后的唐代,重陽是四大節(jié)日之一,又是"三令節(jié)"之一,極受朝野重視,在唐代中后期還被定為全國法定假日,不是去避災,而是"宜任文武百僚擇地追賞為樂"(《唐會要》卷二十九)。過節(jié)的氣氛是一派喜慶,登高主要是一種休閑娛樂方式,一種旅游觀賞活動,消"陽九之厄"的涵義已消失殆盡。
《全唐詩》、《全唐文》及其續(xù)編等相關文獻都明顯地反映出這種時代風貌。后世亦基本如此。事實上,重陽日發(fā)生的災難并不比平日多,后世文獻亦極少再說"陽九之厄",偶有提及(見宋吳自牧《夢粱錄》),也不過是這種讖緯觀念的殘存,再加上文人崇尚"法上古之意"的表現(xiàn),并非民眾普遍性的觀念。今人談重陽節(jié),一再征引《續(xù)齊諧記》登高佩茱萸以避禍的故事,好像歷代都是如此,這并不符合史實。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