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才華,男,1979年生,山西霍州人,民俗學博士,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區(qū)域民俗學、農村民俗學,著作有《社會變遷的民俗記憶--以近代山西移入民村落為中心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
走近中國,從走近中國節(jié)日開始。
段友文,男, 1957年生,山西襄汾人。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俗文化與俗文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山西民俗學會副會長,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民間文藝學、民俗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黃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與社會現代化》,中華書局,2007年,《走西口移民運動中的蒙漢民族民俗融合研究》,商務印書館,2013年 。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
目 錄
綜述 001
一、山西春節(jié)民俗的形成與發(fā)展 003
二、山西春節(jié)民俗的地域文化特征 019
三、小結 029
志略 033
一、節(jié)日時空 035
爆食節(jié) 035
臘八 036
臘月十八 037
小年 037
亂歲日 037
除夕(除日) 038
元旦 038
小年朝 039
破五 039
開市節(jié) 040
五君日 040
哭節(jié) 040
人日(人節(jié)) 041
八仙日 041
祭星日 042
祭玉帝日 043
老鼠娶親日 043
實子日(十籽日) 043
祭碾磨日 044
燈盞節(jié) 045
正月十三 045
正月十四 045
元宵節(jié)(上元節(jié)) 045
牲口節(jié) 046
燒焦日 046
財神生日 046
藥王生日 047
老君煉丹日 047
添倉日 048
小添倉 048
老添倉 049
對月 049
龍?zhí)ь^日 050
平遙中國年 050
五臺山佛俗民情年 051
花饃文化節(jié) 051
五臺山五爺廟 051
運城解州關帝廟 052
蒲縣東岳廟 052
祠堂 053
土地廟 053
山神廟 053
玉皇觀 054
老廟 054
戲臺 054
神棚 055
燈棚 055
盤子 055
壇壇 056
文化廣場 056
公園 057
河古會 057
春節(jié)廟會 058
二、組織 058
家族 058
社 059
三官會 060
燈官 060
神會 060
火龍班 061
火星會 061
小子會 062
嗩吶隊 062
鼓樂隊 062
糾首 063
秧歌頭 063
三、節(jié)日緣起 063
臘八吃粥 064
祭灶 064
除夕 065
過年 065
祭祖節(jié) 065
破五 066
初八祭星 066
初十祭鼠 067
元宵節(jié) 067
正月十五張燈 068
添倉節(jié) 068
四、儀式活動 069
背雪 069
臘八立冰祀神 069
臘祭 070
五谷祭神 070
敬窯神 070
乞炭祭水神 071
祭祀車神 071
叫馬 072
祭灶儀式 072
除惡叉、避盜、咬蝎子尾 072
跳灶 073
立春日祭祀勾芒神 073
迎春禮與打春牛 073
頂神者 074
壓歲錢 075
元旦通祀諸神 075
接神、拜節(jié) 075
拜神主 076
搭神棚 076
接神儀式 077
封門 077
請祖宗 078
門神 078
燒桑盆 078
黑豆避瘟法 079
祀三清日 079
祀華嚴佛 079
祖先神 080
送神 080
亡疏與請祖宗 080
醮紙 081
迎財神 081
剃女兒 081
迎喜神 082
送窮神、送窮鬼 082
送窮媳婦 083
跳麻老姑 084
墳祭 084
祭星 084
祭谷神 085
祭關圣帝君 085
祭鼠 085
燈點山求子 086
春祈與迎二仙 086
祭祀白虎神 086
伴燈 087
祀蠶姑 087
文廟祭祀 088
三官神 088
鬧蛾兒 089
曲沃儺祭 089
面蛾與土地神 089
拜謁官署 090
攆虛耗 090
獻明燈 090
祀倉神 091
祀財神 091
打窖 091
祭祀火神 092
送瘟神 092
圍窩 093
臘人(冰人) 093
擔銀子(搬冰塊)、取凈水 093
扮故事 094
辦年貨 094
搶金鍋銀鍋 094
辭灶 095
滿水缸 095
掃年 095
擔土 096
洗腳 096
絞活龍 096
貼春聯 097
畫財梯 097
拜本命神 097
熬百歲 098
搗門鼓 098
烤柏火 098
拜年 098
點旺火 099
跳火 100
打圪針火 100
訪親 100
套親 101
接女婿 101
礦區(qū)團拜 101
點燈與端燈 101
九曲黃河陣 102
背冰 102
打鐵花 103
搭燈山樓 103
送手巾 104
跑村子 104
打族 104
偷花饃 105
點燈 105
游柏坪 105
游百病 106
天長 106
打夜火 107
送祖先 107
過三十六歲 107
行為忌 108
針忌 108
言忌 108
食忌 109
喪葬禁忌 109
旺火禁忌 109
五、表演藝術與口頭傳統 109
社火 110
威風鑼鼓 110
太原鑼鼓 111
絳州鼓樂 112
金鼓樂 112
轉身鼓 113
迓鼓 113
打花鼓 114
翼城花鼓 114
萬榮花鼓 114
沁水花鼓 115
會鼓 115
穿箱鑼鼓 116
花敲鼓 116
斤秤鑼鼓 116
孝義中華龍鼓 117
柳林黃河旋鼓 117
興縣花鼓 117
架子鼓 118
腰鼓 118
岳村子 118
臨縣扇鼓 119
三交鼓子 119
文水橋頭大鼓 119
漁鼓簡板 120
踩街秧歌 120
跑場秧歌 120
踢鼓秧歌 121
大秧歌 121
寧武小秧歌 122
原平鳳秧歌 122
霍縣秧歌 123
侯馬白店秧歌 123
左權小花戲 123
八大角秧歌 124
祁太秧歌 124
挑高秧歌 125
地燈秧歌 125
鼓子秧歌 126
跑秧歌 126
土攤子秧歌 126
水船秧歌 127
傘秧歌 127
汾孝地秧歌 127
傘頭秧歌(鬧會則) 128
小放牛 129
瞪眼家伙 129
狗吸咬 130
撇鑼 130
渾身板 131
小車舞 131
跑鼓車 131
懶漢推車 132
旱船 133
龍舟舞 133
沈老爺坐轎 133
高蹺 134
響鈴高蹺 135
走獸高蹺 136
武高蹺 136
撲蝴蝶 136
踩寸子(寸蹺) 137
駝閣 137
迎花座 137
清徐鐵棍 138
挖棍 138
握棍 139
祁縣背棍 140
獨龍桿 140
竹馬 141
鉆錢眼 141
扛妝與抬妝 141
地不攆 142
跑神馬 142
背肘與抬肘 142
扁擔官 143
十王燈火會 143
太谷燈節(jié) 144
云彩燈 144
上明龍燈 145
花籃燈 145
七巧燈 146
九蓮燈 146
跑蓮燈 147
昔陽迎燈 147
轉燈 148
燈山 148
上燈山與下燈山 149
瓦甕燈 149
龍燈 150
頂燈 150
跑燈 151
提燈會 151
拐子燈 151
獅子火 152
南莊架火 152
高白架火 153
塔塔火 153
棒槌火 154
十二生肖火 154
老桿煙火 154
桌子火 154
夾馬 155
褲馬 155
跑驢 156
壽陽牛斗虎 156
獅子舞 157
獅子逗壽星 157
猴舞 158
蝴蝶舞 158
人熊舞 158
鄭恩打熊 159
麒麟舞 159
鱉蚌舞 159
漁翁戲海蚌 160
劉海戲金蟾 160
火流星 160
水流星 161
棒槌舞 161
榆社霸王鞭 161
霸王戰(zhàn) 162
浮山武術 162
榆社武術 162
耍鬼 162
跑鬼 163
五鬼盤叉 163
二鬼摔跤 164
毛女舞 164
龍燈魔女舞 165
陵川平城鎮(zhèn)紙龍 165
啞巴背妻 165
白云鉆鶴 166
云車 166
黃煙炮 167
杠箱 167
抬婁兒 168
街道士 168
血故事 169
柳林盤子 169
節(jié)節(jié)高 169
挑椅子(懸空椅) 170
襄垣鼓書 170
大頭人舞 170
十樣景 171
十八羅漢 172
小旱傘 172
丑故事 173
拉碌碡 173
十不閑 173
金剛舞 174
老漢送閨女 174
大頭和尚戲柳翠 175
蒲劇 175
北路梆子 176
中路梆子(晉劇) 176
上黨梆子 176
木偶戲 177
八音會 177
昔陽拉話 178
迎喜神的賽戲 178
二人臺 179
社火調 179
人口戲 179
穿心官 180
臘八粥的傳說 180
桃花女與吃紅粥 181
熬年的傳說 181
壓歲錢的傳說 182
燒柏樹枝的傳說 182
點旺火的傳說 182
年的傳說 183
丁香巧吃年餃 183
門神傳說 184
拜財神傳說 184
送五窮(窮神)的傳說 184
鹽花娘娘傳說 186
蒸糕不能說壞話 186
鬧花燈傳說 187
掛花燈的傳說 187
牛逗虎的傳說 187
架火的傳說 188
關公放火救民傳說 188
倉谷爺的傳說 188
絞活龍的起源 189
炒豆花的傳說 189
打凍凌 189
儀式民謠 190
祭灶民謠 190
過年謠:排日子 191
窗花歌 193
避債歌 193
貼門神民謠 194
過大年 194
樂新春 194
慶祝歌 195
正月忙 195
接喜歌 195
拜年歌 195
禁忌歌謠 196
探親謠 197
咒老鼠歌 197
鬧元宵歌 198
元宵觀燈歌 198
走百病歌謠 200
添倉歌 200
討風歌 201
臘八民諺 201
臘月二十三民諺 202
過年民諺 203
禁忌民諺 204
正月民諺 205
二月二民諺 207
六、游藝娛樂 208
猜燈謎 209
放焰火 209
跳火、放棍 209
花燈會 209
蕩秋千 210
車鏈秋千和八卦秋千 211
跑馬陵道日 211
跑馬排 212
報燈官 212
跳蓮花 213
七、節(jié)日用品 213
請春酒 213
面食和面塑 214
五豆粥 214
臘八粥 215
臘八飯 215
臘八蒜 216
餃子 216
來年飯 217
糕燈 217
元宵 218
烤饃饃 218
咬干 218
頭腦 219
咬炒炒 219
寒燕 219
搗錢錢 220
翻身瓜 220
上籽糕 220
家家蒸 221
面捏倉官 221
吃蚰蜒 222
二月二,吃龍食 222
黃莜麥 222
臘八菜 223
餳瓜 223
端子 224
十籽團 224
茶泡糕 224
合碗子 224
括籃、墊脖、如意 225
蓮花 225
兔兒 225
翻身身 225
字 226
蟾蟾吹笙笙 226
和煎 226
桃、榴、佛手 227
元寶寶、布袋袋 227
棗花花 227
五供五菜 228
豆饃饃 228
烤狼虎 228
黃日 229
莜面 229
火鍋 229
長豆面旗子湯 230
人口饃饃 230
羊 230
茶湯 230
倉窩 231
炒米羹 231
高平十大碗 231
個決面 232
炒蛋 232
穴穴棗饃、明眼子 232
油角 232
果子 233
卷卷 233
炸春 234
餛飩 234
棗山 235
石榴饃 235
棗高 236
祭星面火燒 236
倉板板 237
蒸面蛾 237
棗山頭 237
巷煎 237
銼鉻 238
棗豆子 238
蔓菁煮豆子 238
花古蘭 238
棗圍 239
熬苦 239
雨燈盞 239
燈盞盞 240
柏樹枝 240
黃表紙 240
窗花 241
春聯 241
大紙 242
年畫 242
攔門炭 243
彩勝 243
花車 243
火龍罩子 244
旺草 244
刀頭 244
245
招財紙 245
五霸王燈 245
木版年畫 245
老桿 246
造型燈 246
龍燈 246
神 247
八、節(jié)日文獻 247
秋澗集 247
河汾燕閑錄 248
浮山遺灶記 248
晉錄 249
三晉見聞錄 249
谷戀村志 249
保德風土記 250
山右石刻叢編 250
晉游日記 251
馬首農言 251
晉祠志 251
退想齋日記 252
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 252
古今游記叢鈔 252
山西古方志輯佚 253
中華全國風俗志 253
山西學術探險記 254
山西文獻總目提要 254
明清山西碑刻資料選 254
山西戲曲碑刻輯考 256
山西神廟劇場考 256
調查報告 257
山西省懷仁縣春節(jié)旺火習俗調查報告 259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區(qū)云岡礦春節(jié)調查報告 275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永康村春節(jié)民俗調查報告 300
山西省左權縣麻田鎮(zhèn)東坪村春節(jié)民俗調查報告 329
山西省陽泉市娘子關春節(jié)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 347
山西省太原市春節(jié)民俗調查報告 366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zhèn)春節(jié)社火調查報告 396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qū)坪頭鄉(xiāng)趙家山村春節(jié)調查報告 408
山西柳林縣春節(jié)盤子廟會活動調查報告 430
山西省永濟市長旺村春節(jié)背冰鑼鼓調查報告 454
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zhèn)河三社廟春節(jié)祭祀活動調查報告 465
山西省長治縣元宵節(jié)習俗調查報告 478
山西省平順縣北社元宵節(jié)社火調查 494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春節(jié)習俗調查報告 507
參考文獻 529
后記 555
綜述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碰撞交融的文化區(qū)域,獨特的地理文化生態(tài)孕育了特色鮮明的春節(jié)節(jié)日民俗。山西的歷史是悠久而厚重的,據考古資料顯示,遠古時期山西境內分布有西侯度、河、峙峪、丁村、陶寺等二十多個古遺址。 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南部的古河東地區(qū),這里是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華民族的"直根"所在; 山西的文化是多元而博大的,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天然通道,是農耕與游牧民族對接融合的前沿地帶。鮮卑、沙陀、突厥、契丹、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先后居住于此或建立自己的政權,常常通過這里與中原漢民族保持著聯系。在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交匯融合的過程中,山西一直發(fā)揮著民族大熔爐的功能。山西人的性格是彪悍而豪放的,其所處的地勢表里山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如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所說"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 ,可謂"治世之重鎮(zhèn),亂世之強藩" 。連綿不斷的戰(zhàn)火硝煙、保境守邊的金戈鐵馬熔鑄練就了山西人尚武強悍、直率豪邁的群體性格。悠久厚重的歷史、多元博大的文化、彪悍豪放的性格匯聚成黃河人的精神魂魄,春節(jié)正是彰顯這種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形式,是了解山西文化的一扇窗口。
從縱向俯瞰,山西春節(ji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從單一走向成熟,匯集了多種文化,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交融特點。做橫向覽觀,山西各文化亞區(qū)春節(jié)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內涵深邃,呈現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山西春節(jié)民俗的形成與發(fā)展
對山西春節(jié)民俗的歷史考察,我們主要結合自然地理環(huán)境、社會歷史變遷、區(qū)域生活文化等背景資料,縱向梳理山西春節(jié)民俗的發(fā)展歷程,分析總結各時期春節(jié)節(jié)俗的文化特點。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及時個階段是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山西春節(jié)民俗在農耕文化的背景下初步形成,有了穩(wěn)定的歲末、歲首等春節(jié)節(jié)日要素。第二個階段是隋唐宋金元時期,在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山西春節(jié)民俗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表現為節(jié)俗內容和娛樂功能的增加。第三個階段是明清時期,山西春節(jié)民俗文化進入繁榮期,統一的時代背景和明清晉商的崛起,有力地促進了南北方年節(jié)文化的交流融合,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豐富了春節(jié)社火的內容。第四個階段,近現代以來,山西春節(jié)在保持傳統習俗的同時,又融入了新的時代元素,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年節(jié)文化,充分展示了山西春節(jié)民俗的現代性特征。
(一)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西春節(jié)民俗
先秦時期,山西在華北乃至全國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區(qū)域。堯舜禹的活動范圍基本在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晉南地區(qū),并建立都城,堯都平陽(山西臨汾),舜都蒲坂(山西蒲州),禹都安邑(山西夏縣),晉南至今還流傳著堯、舜、禹的傳說,如堯觀象授時、舜歷山耕作、禹治理河流等。西周初年,山西正式與"晉"的代稱有了聯系,周成王分封其弟唐叔虞于山西,后燮父改國號為晉。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取得霸業(yè),成為黃河流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到韓趙魏三家分晉,是謂"三晉"。"三晉"的都城初期都在山西,趙在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韓在平陽(今臨汾),魏在安邑(今運城夏縣北)。據唐庚《憫俗論》記載:"全晉未分時,在春秋世,最為強國。其俗用意深遠,有古帝王之遺風。" 可見,當時三晉是華北中原一帶重要的諸侯國之一。
先秦春節(jié)民俗的史書文獻記載比較少,有些重要的信息也比較零散,很難判斷屬于哪一區(qū)域,不過一些標志性的民俗文化信息,還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先秦時期的春節(jié)民俗。據史料記載,先秦時期,春季出現了一些民俗事項,如季春祈禳逐疫儀式、喝春酒、祭祀祖先等,但當時的春節(jié)還處在萌芽期,沒有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民間節(jié)日,具體到山西春節(jié)民俗上,相關文字記載也十分少見。
據推斷,帝堯時期形成了歲末祭祀習俗,據《禮記》記載:"伊耆氏始為臘,臘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鄭玄作注:"伊耆氏,古天子號也。"但沒有交代是哪位天子,到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或云即帝堯。""臘",索也,指求索于各路農神;"歲十二月"按照鄭玄的注解,說的是周歷的十二月,即夏歷十月。又據《郊特牲》:"天子大臘八。" 舉行臘祭的主要內容是天子祭祀神農氏等八位神靈。 這是以祭祀農神為主,兼祭百神及先祖的儀式。帝堯時期的臘祭是后世臘八節(jié)的雛形,至今,臘八仍是山西春節(jié)的標志性節(jié)俗。
先秦時期,雖然沒有出現"春節(jié)"這個明確的稱謂,但蘊含春節(jié)意義的"歲首"觀念開始形成。古人認為物候周期性變化與農事相關,將一年的時段做了劃分,"十一月為歲首,十月以后為歲暮,九月為歲聿其暮", 歲暮、歲首觀念是春節(jié)時間的雛形。 周代的寒食節(jié)在歲首舉行,由"改火"習俗衍生而來。在時節(jié)的循環(huán)轉換過程中,古人將"萬物以之始而為今歲首,以之終而為去歲末"。 歲首是新的一年生產和生活的開始,同時也是天上火神星出現的時間,因此于歲終、歲首交替之際"改新火"來迎接大火星,進而形成了"改舊火為新火"的習俗。 《日知錄之余?刊誤》記載:"改火以春,是一歲之首,既日就新,即去其舊。" 可知改火的儀式是熄滅去年的舊火,重新鉆燧取出新火。 周代以前,一年只在歲首才鉆取新火,保留火種以備常用。在舊火即滅、新火未來的這段時間內,只能斷火、食冷食,后來寒食節(jié)文化中又加入介子推的傳說。據東漢桓譚《新論?離事》云:"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之推故也。" 鄭玄將隆冬解釋為是仲春二月。 到了唐代,改火才定在清明前兩日。
這一時期晉國出現了"拜年"習俗,官方的拜年活動被稱為"朝正",《日講春秋解義》記載:"公如齊晉,歲首闕朝正之禮亦多矣,而經不書此,獨書者何公迫于蠻荊久留,以俟其葬,而不能奔天王之喪,故特書公所在,以明其義,以是知凡君在行國之守,臣月朔必以公不朝正之故告于廟,孔子修經以為常事而削之耳。" "朝正"也稱"賀正"、"元會",指臣子在歲首向國君拜賀,以及諸侯國之間相互拜賀,是官方在宗廟舉行的慶賀活動。由此可知,先秦時期,官方春節(jié)拜年成為流行的節(jié)俗活動。民間故事也有關于拜年習俗來歷的解釋。相傳堯王回到故里,發(fā)現鄰里之間因雞毛蒜皮小事鬧意見,那時,一戶人家著火,隔壁鄰居見狀非但不幫忙,反而幸災樂禍,結果火借風勢蔓延至自家房子,給兩家人都造成了損失。為了倡導互幫互助、團結和睦的風氣,堯王提出拜年的做法,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大家互相拜訪走動,化解了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鄉(xiāng)民間的春節(jié)拜年風俗就傳開了。
晉南地區(qū)還廣泛流傳著黃帝戰(zhàn)蚩尤的古老傳說。《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古冀州包括今河南、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qū),據《述異記》記載:"蚩尤耳鬢如劍,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曰`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 宋代《禮記集說》又提及角抵戲即武事訓練,"古者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孟冬農功之隙,乃講肄武事之時也,故命將帥講習射御角力,亦武勇之事,角抵之戲乃角力之技也"。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罷武力、息兵事的政策,"角抵"由武事訓練項目變成一種娛樂性的游戲節(jié)目,后來又發(fā)展為集各種技藝于一身的綜合性表演,有"二世在甘泉宮方為角抵俳優(yōu)之觀"的記載。 現在黃帝戰(zhàn)蚩尤的神話傳說逐漸演變?yōu)榇汗?jié)表演項目,"蚩尤戲"、"角抵戲"至今仍是活躍在山西壽陽等地的社火活動之一。
漢代以前,歲首沒有固定的時間點, 直到漢武帝制定《太初歷》之后,才將夏歷正月初一作為歲首,并延續(xù)至今。 "蓋是漢武太初元改用夏正史官追正月名耳。" 據《史記》載:"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此立春日即正旦),四時之始也。四始者,侯之日。 元日為夏歷的正月初一,因為處于一年的開端,四時的開始,一月的開頭,所以又稱為"三元"或"三正"。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zhàn)亂頻繁、王朝更替,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深入融合。西晉時期,匈奴南遷,散居于山西平陽、太原、上黨等地。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前趙,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趙,都以山西為主要統治區(qū)域。南北朝時期,山西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促進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民族的文化交融,據《爾朱榮傳?嵐縣》記載:"魏民舊俗,以正月十五夜為打簇戲,能中者即時賞帛。" 爾朱榮是山西境內的契胡族酋長,魏明帝時,駐扎晉陽,管轄并、肆、汾、唐、恒、云六州。
這一時期,二十四節(jié)氣逐漸確立,歲時節(jié)日文化漸趨成熟,春節(jié)發(fā)展成為一個較為完備的民間節(jié)日,傳統春節(jié)民俗的基本事項基本形成,當時的春節(jié)習俗帶有巫術禳災的色彩,如正旦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立神荼、郁壘以驅鬼,進椒柏酒、屠蘇酒、五辛盤以祛瘟疫等。
元日在魏晉南北朝時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jié)日,這天,朝廷舉行朝會,民間百姓也有類似的活動,正月初一,族中之人無論長幼,全都穿戴上整齊的衣帽,互相拜賀,還舉行其他活動,如爆竹、燃草等。
這一時期人日、元宵節(jié)也發(fā)展起來,人日這天,人們"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正月十五北方流行打如意的民俗活動,"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于糞掃邊,令人執(zhí)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為如愿故事耳"。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方多于臘日舉行儺禮。《魏書》記載:"高宗和平三年(前462年)十二月,因歲除大儺之禮,遂耀兵示武。更為制,令步兵陳于南,騎士陳于北,各擊鐘鼓,以為節(jié)度。其步兵所衣,青赤黃黑別為部隊。盾矛戟相次周回轉易,以相赴就。有飛龍騰蛇之變,為函箱魚鱗四門之陳,凡十余法。跽起前卻,莫不應節(jié)。陳畢,南北二軍皆鳴鼓角,眾盡大噪。各令騎將六人去來挑戰(zhàn),步兵更進退以相拒擊,南敗北捷,以為盛觀。自后踵以為常。"
晉時河東聞喜人裴秀,由魏仕晉,他曾寫出《大臘》詩一首,詩中描述了古代臘祭時,祭祀百神,向百神報告"物阜年豐"的好年景,感謝百神保佑,祈禱國家太平。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穆穆我后,務蕾蒸黎。宣力畝,沾體暴肌。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yōu)游,享壽萬年。
北魏時期,佛家思想逐漸滲透到山西春節(jié)民俗文化中。由于佛教徒在每年臘月初八紀念佛祖得道成佛,群僧誦經,吃臘八粥。 因此,每到臘月初七日,五臺山佛教界便開始忙起來,清掃佛殿,擦洗供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這24小時要用米煮粥,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還要施舍窮人,這樣的食俗逐漸融入民眾的臘八習俗當中,至今山西中北部地區(qū)民眾在過臘八節(jié)的時候仍有吃臘八粥、祭神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