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醫圣張仲景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及相關科學文獻為主要參考資料,系統詳細論述和講解醫圣張仲景藥方中的19種食物調料,穿插中醫學的基本知識和中醫歷史與文化故事,既能幫助讀者知曉日常食物調料害利,為讀者提供飲食營養指導,也有助于讀者利用日常食物調料調理未病或已病身體,同時還具有普及中醫學基礎知識與中醫藥文化的意義。
本書以經典為本,從古代傳說、廚房應用、醫圣藥方、臨床案例、食療禁忌以及傳統文化等多方面論述了張仲景藥方中的19種食物調料,大部分內容為作者著述,源于經典,驗于實踐,合于科學,為讀者提供了關于調料的全新思路。本書集中反映了作者在數十年張仲景醫學研究中對張仲景藥方中的日常食物調料,以及相關健康科學問題的研究、思考和理解,以臨床事實、生活經驗、人體體驗為依據,許多內容具有創見性。
傅延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長期從事中醫臨床醫療、科學研究及教學,具有30多年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多種內、婦、兒科疾病。曾主持多項部級、省部級科研課題研究工作,編寫出版了醫學論著50多部,150多篇,包括我國及時部《傷寒論》研究辭書《傷寒論研究大詞典》,及時套反映張仲景醫學研究成果的《張仲景醫學全集》,及時套論述方藥量效的方藥用量研究三書(《中藥臨床處方用量控制》、《方藥臨床用量流域研究》、《經方本原劑量問題研究》),以及《現代中醫臨床叢書》。155篇。先后到30多個國家進行中醫藥學術交流,在CCTV各臺、BTV以及各地方衛視,以及高校、企業、機關、社區、社會團體做中醫養生健康教育講座和中華傳統文化講座。
上篇
醫圣是誰3
什么樣的人是圣人3
圣人澤惠天下4
中國醫圣是誰4
醫圣是如何確定的7
伊尹7
扁鵲8
倉公9
華佗10
張仲景11
醫圣的藥方13
醫圣的著作怎么一分為二了13
醫圣藥方的效果怎么樣14
醫圣的藥方為什么很好15
醫圣的藥方為醫方之祖17
食物與藥物的區別19
食物與藥物有哪些的不同19
中藥往往亦藥亦食20
藥食同源是什么意思21
有藥膳,有膳藥嗎22
什么是藥膳22
有沒有膳藥23
醫圣的一些膳藥方25
治療與調養30
治療與調養的區別30
未病、已病與第三狀態31
三分治,七分養32
正氣與邪氣的關系33
人類的飲食需要調料嗎34
最早期的人類飲食用調料嗎34
如今人類對食物調料已經上癮34
兩個具有啟發性的故事36
食物的味道與人的食欲37
下篇
生姜41
瀉心湯瀉的是心臟嗎45
生姜汁的制取方法49
吃生姜要去皮嗎51
“冬吃蘿卜夏吃姜”51
干姜54
干姜和生姜有什么不同54
生姜“走而不守”與干姜“守而不走”55
脾與胃是怎樣的關系56
由理中丸和理中湯說到湯、丸的區別57
中藥的味道與它們的功能有關嗎59
用四方之神的名字命名的藥方60
干姜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嗎63
醋65
怎么改變中藥的寒熱性質呢68
醋的性質是溫的,還是涼的68
醋泡食物有養生保健功效嗎72
服藥期間可以多吃醋嗎73
蜀椒75
“知”是什么意思79
“燒灰存性”是什么意思80
為什么未開口的花椒不能吃83
蔥84
經方用的蔥是大蔥還是小蔥85
諸花皆升,唯旋覆花獨降86
大棗90
文火和武火煮藥的區別94
臟躁病是怎么形成的呢94
男性也會得臟躁病嗎95
十棗湯的君藥是大棗嗎97
大棗吃的時候一定要掰開嗎98
桂枝100
桂、桂枝、桂皮、桂心和肉桂有什么不同100
湯藥的煎服方法很重要104
為什么說桂枝湯為醫圣“群方之魁”105
說說中醫的燒針和灸法107
在心臟之外,還有哪里也稱為“心”嗎109
甘草112
蜜122
大便干結與尿量有關系嗎123
通便栓在什么時候用合適123
什么是中藥的七情126
服藥期間可以食用蜂蜜嗎128
豆豉130
中醫說的虛、實是什么意思131
五六沸的“沸”字是什么意思134
紫蘇139
飴糖143
橘皮148
打嗝、呃逆與噯氣151
新鮮橘子皮可以代替陳皮嗎152
鹽153
烏梅158
雞蛋清162
酒165
陰道出血還能用活血藥物嗎168
豬膏170
清漿水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