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網絡工程師考試應試指導 第2版圖書
人氣:36

網絡工程師考試應試指導 第2版

前 言 在信息技術和軟件產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通常簡稱"軟考")已經成為我國部級的IT專業人員從業資格考試。軟考通過后頒發的資格證書不僅在全國范圍內有效,還實現了中...
  • 所屬分類:圖書 >考試>計算機考試>網絡工程師  
  • 作者:[李建林] 等主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能考用書
  • 國際刊號:9787302402367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7
  • 印刷時間:2015-07-01
  • 版次:2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官方頒布的網絡工程師考試大綱和教程為依據,以對考生進行綜合指導、提高應試能力為原則,在深入研究考試真題基礎上結合考前輔導班教師的實際教學經驗編寫而成。

全書共13章,每章開始設置有"考核說明"板塊,簡要概括考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內容。書中精選歷年真題將其穿插在知識點的講解中,有利于考生理解知識點。每章末尾設置有"應試加油站",該板塊匯集考頻統計、解題技巧等部分,引導考生掌握重點內容,增強考生的解題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同時設置有"過關習題",方便讀者一點一練,鞏固提高。一章包含兩套模擬試卷,并作了詳細的分析與解答。

本書特別適合于參加網絡工程師考試的應試者,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課程的輔導書,還可以作為培訓班的教材使用。

目錄

目 錄

第1章 計算機基礎知識 1

1.1 計算機硬件基礎 2

1.1.1 計算機中數據的表示 2

1.1.2 中央處理器 3

1.1.3 存儲系統 5

1.1.4 輸入/輸出系統 6

1.1.5 總線系統 7

1.1.6 指令系統 8

1.1.7 系統性基礎 9

1.2 操作系統 10

1.2.1 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 10

1.2.2 處理機管理 10目 錄

第1章 計算機基礎知識 1

1.1 計算機硬件基礎 2

1.1.1 計算機中數據的表示 2

1.1.2 中央處理器 3

1.1.3 存儲系統 5

1.1.4 輸入/輸出系統 6

1.1.5 總線系統 7

1.1.6 指令系統 8

1.1.7 系統性基礎 9

1.2 操作系統 10

1.2.1 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 10

1.2.2 處理機管理 10

1.2.3 存儲管理 13

1.2.4 設備管理 14

1.2.5 文件管理 15

1.3 系統開發和運行基礎 17

1.3.1 需求分析和設計方法 17

1.3.2 項目管理基礎知識 21

1.3.3 軟件的測試與調試 24

1.3.4 系統維護 25

1.4 標準化和信息化 25

1.4.1 標準化知識 25

1.4.2 知識產權 26

1.5 應試加油站 28

1.5.1 考頻統計 28

1.5.2 解題技巧 29

1.6 過關習題 36

第2章 數據通信基礎 41

2.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42

2.2 信道特性 42

2.2.1 信道帶寬 42

2.2.2 誤碼率 43

2.2.3 信道延遲 43

2.3 傳輸介質 44

2.3.1 雙絞線 44

2.3.2 同軸電纜 44

2.3.3 光纖 44

2.3.4 無線信道 45

2.4 數據編碼 45

2.5 數字調制技術 46

2.6 脈沖編碼調制 47

2.6.1 采樣 47

2.6.2 量化 47

2.6.3 編碼 48

2.7 通信方式和交換方式 48

2.7.1 數據通信方式 49

2.7.2 交換方式 49

2.8 多路復用技術 50

2.8.1 頻分多路復用 51

2.8.2 時分多路復用 52

2.8.3 波分多路復用 52

2.8.4 碼分多路復用 53

2.8.5 數字傳輸系統 53

2.8.6 同步數字系列 53

2.9 差錯控制 54

2.9.1 檢錯碼 54

2.9.2 海明碼 54

2.9.3 循環冗余校驗碼 55

2.10 應試加油站 56

2.10.1 考頻統計 56

2.10.2 解題技巧 57

2.11 過關習題 58

第3章 廣域通信網 61

3.1 公共交換電話網 62

3.1.1 電話系統的結構 62

3.1.2 本地回路 62

3.1.3 調制解調器 63

3.2 X.25公共數據網 64

3.2.1 流量控制和差錯控制 64

3.2.2 HDLC協議 65

3.2.3 X.25 PLP協議 66

3.3 幀中繼網 67

3.3.1 幀中繼業務 67

3.3.2 幀中繼協議 68

3.3.3 幀中繼應用 68

3.4 ISDN和ATM 69

3.4.1 綜合業務數字網 69

3.4.2 ATM虛電路 70

3.4.3 ATM高層 71

3.4.4 ATM適配層 71

3.5 應試加油站 72

3.5.1 考頻統計 72

3.5.2 解題技巧 73

3.6 過關習題 74

第4章 局域網與城域網 77

4.1 局域網技術概論 78

4.1.1 拓撲結構和傳輸介質 78

4.1.2 LAN/MAN的IEEE 802標準 79

4.2 邏輯鏈路控制子層 80

4.2.1 LLC地址 80

4.2.2 LLC服務 80

4.2.3 LLC協議 81

4.3 IEEE 802.3 標準 81

4.3.1 CSMA/CD協議 81

4.3.2 CSMA/CD協議的性能分析 83

4.3.3 MAC和PHY規范 83

4.3.4 交換式以太網 85

4.3.5 高速以太網 85

4.3.6 虛擬局域網 86

4.4 局域網互聯 89

4.4.1 網橋協議的體系結構 89

4.4.2 生成樹網橋 90

4.4.3 源路由網橋 90

4.5 城域網 91

4.5.1 城域以太網 91

4.5.2 彈性分組網 91

4.6 應試加油站 92

4.6.1 考頻統計 92

4.6.2 解題技巧 93

4.7 過關習題 99

第5章 無線通信網 103

5.1 移動通信 104

5.1.1 蜂窩通信系統 104

5.1.2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 104

5.1.3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 106

5.2 無線局域網 107

5.2.1 WLAN的基本概念 107

5.2.2 WLAN通信技術 108

5.2.3 IEEE 802.11體系結構 109

5.2.4 移動Ad Hoc網絡 111

5.2.5 IEEE 802.11的新進展 113

5.3 無線個域網 115

5.3.1 藍牙技術 115

5.3.2 ZigBee技術 117

5.4 無線城域網 119

5.4.1 關鍵技術 120

5.4.2 MAC子層 120

5.4.3 向4G邁進 120

5.5 應試加油站 121

5.5.1 考頻統計 121

5.5.2 解題技巧 122

5.6 過關習題 123

第6章 網絡互聯與互聯網 125

6.1 網絡互聯設備 126

6.1.1 中繼器 126

6.1.2 網橋 126

6.1.3 路由器 127

6.1.4 網關 128

6.2 廣域網互聯 128

6.2.1 面向連接的網際互聯 128

6.2.2 無連接的網際互聯 129

6.3 IP協議 129

6.3.1 IP地址 129

6.3.2 IP協議的操作 133

6.3.3 IP協議數據單元 134

6.4 ICMP協議 136

6.5 TCP和UDP 137

6.5.1 TCP服務 137

6.5.2 TCP段頭格式 138

6.5.3 用戶數據報協議 141

6.6 域名和地址 141

6.6.1 域名系統 142

6.6.2 地址解析協議 142

6.7 網關協議 144

6.7.1 自治系統 144

6.7.2 外部網關協議 144

6.7.3 內部網關協議 145

6.7.4 核心網關協議 147

6.8 路由器技術 148

6.8.1 NAT技術 148

6.8.2 CIDR技術 149

6.8.3 第三層交換技術 151

6.9 IP組播技術 152

6.9.1 組播模型概述 152

6.9.2 組播地址 152

6.9.3 互聯網組管理協議 153

6.9.4 組播路由協議 155

6.10 IP QoS技術 155

6.11 Internet應用 157

6.11.1 遠程登錄協議 157

6.11.2 文件傳輸協議 157

6.11.3 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157

6.11.4 超文件傳輸協議 158

6.11.5 P2P應用 159

6.12 應試加油站 160

6.12.1 考頻統計 160

6.12.2 解題技巧 161

6.13 過關習題 174

第7章 下一代互聯網 179

7.1 IPv6 180

7.1.1 IPv4的局限性 180

7.1.2 IPv6的特點 180

7.1.3 IPv6的表示 180

7.1.4 IPv6數據包的格式 181

7.2 移動IP 182

7.2.1 移動IP的通信過程 182

7.2.2 移動IPv6 182

7.3 從IPv4向IPv6的過渡 184

7.3.1 隧道技術 185

7.3.2 協議翻譯技術 186

7.3.3 雙協議棧技術 187

7.4 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 188

7.4.1 IP地址的分配 188

7.4.2 我國的下一代互聯網研究 189

7.5 應試加油站 189

7.5.1 考頻統計 189

7.5.2 解題技巧 190

7.6 過關習題 191

第8章 網絡安全 193

8.1 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 194

8.1.1 網絡安全威脅的類型 194

8.1.2 網絡安全漏洞 194

8.1.3 網絡攻擊 195

8.1.4 安全措施的目標 195

8.1.5 基本安全技術 195

8.2 信息加密技術 196

8.2.1 數據加密原理 196

8.2.2 經典加密技術 197

8.2.3 現代加密技術 197

8.3 認證 199

8.3.1 基于共享密鑰的認證 199

8.3.2 Needham-Schroeder

認證協議 199

8.3.3 基于公鑰的認證 200

8.4 數字簽名 200

8.4.1 基于密鑰的數字簽名 200

8.4.2 基于公鑰的數字簽名 201

8.5 報文摘要 201

8.5.1 報文摘要算法 201

8.5.2 安全散列算法 202

8.5.3 散列式報文認證碼 202

8.6 數字證書 202

8.6.1 數字證書的概念 203

8.6.2 證書的獲取 203

8.6.3 證書的吊銷 203

8.7 密鑰管理 204

8.7.1 密鑰管理概述 204

8.7.2 密鑰管理體制 205

8.8 虛擬專用網 205

8.8.1 虛擬專用網的工作原理 206

8.8.2 第二層隧道協議 206

8.8.3 IPSec 207

8.8.4 安全套接層 209

8.9 應用層安全協議 213

8.9.1 S-HTTP 213

8.9.2 PGP 213

8.9.3 S/MIME 214

8.9.4 安全的電子交易 214

8.9.5 Kerberos 215

8.10 可信任系統 216

8.11 防火墻 217

8.11.1 防火墻的概念 217

8.11.2 防火墻的基本類型 218

8.11.3 防火墻的設計 218

8.11.4 防火墻的網絡拓撲結構 219

8.12 病毒防護 222

8.12.1 病毒的定義 222

8.12.2 病毒的分類 222

8.12.3 防病毒技術 223

8.13 入侵檢測 223

8.13.1 入侵檢測系統的構成 223

8.13.2 入侵檢測分析方法 224

8.13.3 入侵檢測系統的部署 224

8.14 應試加油站 225

8.14.1 考頻統計 225

8.14.2 解題技巧 226

8.15 過關習題 232

第9章 網絡操作系統與應用

服務器配置 237

9.1 網絡操作系統 238

9.1.1 網絡操作系統概述 238

9.1.2 Windows Server操作系統 238

9.1.3 Linux操作系統 239

9.2 網絡操作系統的基本配置 239

9.2.1 Windows Server 2003的

本地用戶與組 239

9.2.2 Windows Server 2003

活動目錄 240

9.2.3 Windows Server 2003文件

服務器 242

9.2.4 Windows Server 2003終端

服務 242

9.2.5 Windows Server 2003

遠程管理 243

9.2.6 Linux網絡配置 244

9.2.7 Linux系統的文件系統與

目錄管理 246

9.2.8 Linux用戶和組管理 251

9.3 Windows Server 2003 IIS應用

服務器的配置 253

9.3.1 IIS服務器的基本概念 253

9.3.2 安裝IIS服務 253

9.3.3 配置Web服務器 255

9.3.4 配置FTP服務器 257

9.4 Linux Apache服務器的配置 258

9.4.1 Apache的安裝和配置 258

9.4.2 建立基于域名的虛擬主機 259

9.4.3 建立基于IP地址的

虛擬主機 260

9.4.4 Apache中的訪問控制 260

9.5 DNS服務器的配置 263

9.5.1 DNS服務器基礎 263

9.5.2 Windows Server 2003 DNS

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 264

9.5.3 Linux BIND DNS服務器的

安裝 268

9.6 DHCP服務器的配置 273

9.6.1 DHCP服務器基礎 273

9.6.2 Windows Server 2003 DHCP

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 274

9.6.3 Linux DHCP服務器的配置 277

9.7 電子郵件服務器的配置 279

9.7.1 電子郵件服務器的安裝 279

9.7.2 郵箱存儲位置設置 280

9.7.3 域管理 282

9.7.4 郵箱管理 282

9.8 Samba服務器的配置 283

9.8.1 Samba協議基礎 283

9.8.2 Samba主要功能 284

9.8.3 Samba的簡單配置 284

9.9 應試加油站 286

9.9.1 考頻統計 286

9.9.2 解題技巧 287

9.10 過關習題 299

第10章 組網技術 311

10.1 交換機和路由器 312

10.1.1 交換機基礎 312

10.1.2 路由器基礎 313

10.1.3 訪問路由器和交換機 315

10.2 交換機的配置 316

10.2.1 交換機概述 316

10.2.2 交換機的基本配置 316

10.2.3 配置和管理VLAN 321

10.2.4 生成樹協議配置 322

10.3 路由器的配置 325

10.3.1 路由器概述 325

10.3.2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326

10.4 配置路由協議 330

10.4.1 配置RIP協議 330

10.4.2 配置IGRP協議 330

10.4.3 配置OSPF協議 331

10.4.4 配置EIGRP協議 331

10.5 配置廣域網接入 332

10.5.1 配置ISDN 332

10.5.2 配置PPP和DDR 333

10.5.3 配置幀中繼 336

10.6 IPSec配置與測試 337

10.6.1 IPSec實現的工作流程 337

10.6

在線預覽

第2章

數據通信基礎

根據考試大綱中相應的考核要求,在"數據通信基礎"知識模塊上,要求考生掌握以下方面的內容。

信道特性。

調制和編碼,包括ASK、FSK、PSK、QPSK、抽樣定理、PCM、編碼。

傳輸技術,包括通信方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串行/并行)、差錯控制、同步控制、多路復用。

傳輸介質,包括有線介質和無線介質。

線路連接設備,包括調制解調器、DSU和DCU。

物理層。

2.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考核說明:本節主要介紹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以及模擬傳輸的優、缺點。

通信系統模型如圖2-1所示。

圖2-1 通信系統模型

通信中產生和發送信息的一端稱為信源,接收信息的一端稱為信宿,信源和信宿之間的通信線路稱為信道。

模擬信號是隨時間連續變化的信號,這種信號的某種參量(如幅度、相位、頻率等)可以表示要傳送的信息。

數字信號只取有限個離散值,而且數字信號之間的轉換幾乎是瞬時的。數字信號以某一瞬間的狀態表示它們傳送的信息。第2章

數據通信基礎

根據考試大綱中相應的考核要求,在"數據通信基礎"知識模塊上,要求考生掌握以下方面的內容。

信道特性。

調制和編碼,包括ASK、FSK、PSK、QPSK、抽樣定理、PCM、編碼。

傳輸技術,包括通信方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串行/并行)、差錯控制、同步控制、多路復用。

傳輸介質,包括有線介質和無線介質。

線路連接設備,包括調制解調器、DSU和DCU。

物理層。

2.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考核說明:本節主要介紹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以及模擬傳輸的優、缺點。

通信系統模型如圖2-1所示。

圖2-1 通信系統模型

通信中產生和發送信息的一端稱為信源,接收信息的一端稱為信宿,信源和信宿之間的通信線路稱為信道。

模擬信號是隨時間連續變化的信號,這種信號的某種參量(如幅度、相位、頻率等)可以表示要傳送的信息。

數字信號只取有限個離散值,而且數字信號之間的轉換幾乎是瞬時的。數字信號以某一瞬間的狀態表示它們傳送的信息。

如果信源產生的是模擬數據并以模擬信道傳輸,那么這種通信方式稱為模擬通信;如果信源發出的是模擬數據而以數字信號的形式傳輸,那么這種通信方式稱為數字通信。

如果信源發出的是數字數據,當然也可以有兩種傳輸方式,這時無論是用模擬信號傳輸還是用數字信號傳輸都稱為數據通信。可見,數據通信是專指信源和信宿中數據的形式是數字的,在信道中傳輸時則可以根據需要采用模擬傳輸方式或數字傳輸方式。

根據通信信號的傳輸方式,可以分為模擬傳輸和數字傳輸。

2.2 信 道 特 性

考核說明:本節主要介紹信道帶寬、誤碼率和信道延遲,在近幾年考試中經常出現,要掌握好。

2.2.1 信道帶寬

1. 模擬信道帶寬

模擬信道的帶寬如圖2-2所示。信道帶寬W=f2-f1,其中,f1是信道能通過的低頻率,f2是信道能通過的較高頻率,兩者都是由信道的物理特征決定的。為了使信號傳輸中的失真小些,信道要有足夠的帶寬。

2. 碼元、波特率、數據速率、數字信道帶寬

一個數字脈沖稱為一個碼元,用碼元速率表示單位時間內信號波形的變換次數,即單位時間內通過信道傳輸的碼元個數。若信號碼元寬度為T,則碼元速率 ,其單位為波特,碼元速率也稱為波特率。若一無噪聲信道的帶寬為 W,則該信道的極限波特率為 (奈奎斯特定理)。碼元攜帶的信息量 (bit)與碼元的種類數N的關系為 。

圖2-2 模擬信道的帶寬

單位時間內在信道上傳送的信息量(比特數)稱為數據速率,其單位為bit,數據速率也稱為比特率(b/s)。無噪聲的信道的極限數據速率為 ,其中,W為信道帶寬。有噪聲的信道的極限數據速率為

(香農定理)

式中, 為信道帶寬;S為信號的平均功率;N為噪聲平均功率;S/N為信噪比。

數字信道的帶寬為信道能夠達到的較大數據速率。數字信道的帶寬和模擬信道的帶寬可以通過香農定理互相轉換。

2.2.2 誤碼率

誤碼率表示傳輸二進制位時出現差錯的概率,公式為Pc= Ne/N,其中,Ne為出錯的位數;N為傳送的總位數。計算機通信一般要求誤碼率低于 ,即平均1Mbit錯1bit。

2.2.3 信道延遲

信號在信道中傳播,從信源端到達信宿端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時間與信源端和信宿端的距離有關,也與具體信道中的信號傳播速度有關。以后考慮的信號主要是電信號,這種信號一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300m/s)傳播,但隨傳輸介質的不同而略有差別。

一般來說,考慮信號從信源端到達信宿端的時間是沒有意義的,但對于一種具體的網絡,經常對該網絡中相距最遠的兩個站之間的傳播時延感興趣。這時除了要計算信號傳播速度外,還要知道網絡通信線路的較大長度。

真題鏈接

[例2-1]設信道帶寬為4000Hz,信噪比為30dB,按照香農定理,信道容量為 (15) 。(2014年11月真題13)

(15) A.4Kb/s B.1.6Kb/s C.40Kb/s D.120Kb/s

[解析]香農公式C = B log2(1 + S / N),其中B為信道帶寬,S為信號的平均功率,N為噪聲平均功率。將上述值代入公式即得。

[答案](15)C

[例2-2]地面上相距2000km的兩地之間通過電纜傳輸4000bit長的數據包,數據速率為64Kb/s,從開始發送到接收完成需要的時間為 (13) 。(2014年5月真題13)

(13) A. 48ms B. 640ms C. 32.5ms D. 72.5ms

[解析]—個數據包從開始發送到接收完成的時間包含發送時間tf和傳播延遲時間tp兩部分,可以計算如下:對電纜信道:tp=2000km/ ( 200km/ms ) =10ms , tf=4000b/64000b/s=62.5ms , tp+ tf=72.5ms。

[答案](13)D

2.3 傳 輸 介 質

考核說明:本節主要介紹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信道,在近幾年考試中經常出現,是考核的重點。本節內容很重要,要掌握好。

2.3.1 雙絞線

雙絞線由粗約1mm的相互絕緣的一對銅導線絞扭在一起組成,對稱均勻的絞扭可以減少線對之間的電磁干擾。雙絞線大量使用在傳統的電話系統中。

雙絞線分為屏蔽雙絞線和無屏蔽雙絞線。常用的無屏蔽雙絞線(Unshielded Twisted Pair,UTP)電纜由不同顏色的(橙/綠/藍/棕)4對雙絞線組成。屏蔽雙絞線(Shielded Twisted Pair,STP)電纜的外層由鋁箔包裹著,價格相對高一些,并且需要支持屏蔽功能的特殊連接器和適當的安裝技術,但是傳輸速率比相應的無屏蔽雙絞線高。

2.3.2 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的芯線是銅質導線,外包一層絕緣材料,再外面是由細銅絲組成的網狀導體,最外面加一層塑料保護膜,具有高帶寬和較好的噪聲抑制特性。局域網中常用的同軸電纜有兩種:一種是特性阻抗為 50的電纜,用于傳輸數字信號,稱為基帶同軸電纜;另一種是特性阻抗為75的CATV電纜,用于傳輸模擬信號,稱為寬帶同軸電纜。

2.3.3 光纖

光纖由能傳送光波的超細玻璃纖維制成,外包一層比玻璃折射率低的材料。進入光纖的光波在兩種材料的界面上形成全反射,從而不斷地向前傳播。光纖分為多模光纖和單模光纖兩種。在多模光纖中,光波以多種模式傳播,不同的傳播模式有不同的電磁場分布和不同的傳播路徑。在單模光纖中,光在其中無反射地沿直線傳播。光纖的優點是具有很高的數據速率、極寬的頻帶、低誤碼率和低延遲,而且安全性和保密性好。

2.3.4 無線信道

微波通信系統可分為地面微波系統和衛星微波系統。微波通信的頻段一般是1~11GHz,具有帶寬高、容量大、天線小、便于安裝和移動的優點;缺點是容易受到電磁干擾,微波通信相互間也存在干擾,微波信號容易被大氣層中的雨雪吸收。另外,在衛星微波系統中,信號時延也比較大。

紅外傳輸系統利用墻壁或屋頂反射紅外線,從而形成整個房間內的廣播通信系統。優點是設備相對便宜,帶寬高;缺點是傳輸距離有限,且易受室內空氣狀態的影響。

無線電短波通信使用甚高頻和超高頻的電視廣播頻段。優點是通信設備比較便宜,便于移動,沒有方向性;缺點是容易受到電磁干擾和地形地貌的影響,而且帶寬比微波通 信小。

2.4 數 據 編 碼

考核說明:本節主要介紹單極性碼、極性碼、雙極性碼、歸零碼、雙相碼、不歸零碼、曼徹斯特編碼、差分曼徹斯特編碼、多電平編碼、4B/5B編碼等。本節內容很重要,是考核的重點,一定要掌握好。

數據編碼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如圖2-3所示。

圖2-3 常用編碼方案

(1) 單極性碼。在這種編碼方案中,只用正的(或負的)電壓表示數據。例如,在圖2-3中用+3V表示二進制數字0,用0V表示二進制數字1。單極性碼用在電傳打字機(TTY)接口以及PC和TTY兼容的接口中,這種代碼需要單獨的時鐘信號配合定時,它的抗噪聲特性也不好。

(2) 極性碼。在這種編碼方案中,分別用正和負電壓表示二進制數0和1。例如,在圖2-3中用+3V表示二進制數字0,用-3V表示二進制數字1。這種代碼抗干擾特性好,但仍然需要另外的時鐘信號。

(3) 雙極性碼。在這種編碼方案中,信號在3個電平(正、負、零)之間變化。一種典型的雙極性碼是信號交替反轉編碼(AMI)。在AMI信號中,數據流中遇到1時使電平在正和負之間交替翻轉,而遇到0時則保持零電平。雙極性是三進制信號編碼方法,與二進制相比抗噪聲特性更好。

(4) 歸零碼。在歸零碼中,碼元中間的信號回歸到0電平,因此任意兩個碼元之間被0電平隔開。這種編碼方案有較好的噪聲抑制特性。圖2-3中表示出的是一種雙極性歸零碼,可以看出,從正電平到零電平的轉換邊表示碼元0,而從負電平到零電平的轉換邊表示碼元1,同時每一位碼元中間都有電平轉換,使得這種編碼成為自定時的編碼。

(5) 雙相碼。雙相碼要求每一位中都要有一個電平轉換。這種代碼是自定時的,同時也有檢測錯誤的功能:如果某一位中間缺少了電平翻轉,則被認為是錯誤代碼。

(6) 不歸零碼。圖2-3所示的不歸零碼的規律是當1出現時電平翻轉,當0出現時電平不翻轉。因而區別1和0的是電平是否翻轉。這種代碼也叫差分碼,用在終端到調制解調器的接口中。這種代碼不是自定時的。

(7) 曼徹斯特(Manchester)編碼。這種編碼是一種雙相碼。高電平到低電平的轉換邊表示0,而低電平到高電平的轉換邊表示1,位中間的電平轉換邊既表示了數據代碼,也作為定時信號使用。這種編碼用在以太網中。

(8)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這種編碼也是一種雙相碼。這種編碼的碼元中間的電平轉換邊只作為定時信號,而不表示數據。數據的表示在于每一位開始處是否有電平轉換:有電平轉換表示0,無電平轉換表示1。這種編碼用在令牌環網中。

(9) 多電平編碼。這種編碼的碼元可取多個電平之一,每個碼元可代表幾個二進制位。例如,若表示碼元的脈沖取4個電平之一,則一個碼元可表示兩個二進制位。

(10) 4B/5B編碼。這種編碼將欲發送的數據流每4位作為一個組,然后按照編碼規則將其轉換成相應的5位碼。該編碼屬于自同步編碼方式,為了保障接收端能提取同步時鐘,編碼規則保障:無論4位數據為何種組合(包括全部為0),所轉換成的5位碼中至少有兩個"1",即保障在傳輸過程中碼元至少發生兩次跳變,從而保障接收端同步時鐘的提取。4B/5B編碼能較好地解決同步問題,同時具有檢錯功能,編碼效率比較高,它用5位信號表示4位有效信息,因此編碼效率為80%。若要達到100Mb/s的速率,只需在線路上有125Mb/s的波特率。快速以太網(100Base-T)和光纖分布式接口(FDDI)都是采用4B/5B編碼方式。

2.5 數字調制技術

考核說明:本節主要介紹數字調制技術的四種基本方法,即調幅、調頻、調相以及正交調幅,是考試的重點。

數字數據在傳輸中不僅可以用方波脈沖表示,也可以用模擬信號表示。數字調制指用數字數據調制模擬信號,主要有三種基本的調制方法,即調幅、調頻、調相。

(1) 調幅,也稱幅度鍵控(ASK),它將不同的數據信息1和0調制成不同幅度但相同頻率的載波信號。

(2) 調頻,也稱頻移鍵控(FSK),它將不同的數據信息1和0調制成相同幅度但不同頻率的載波信號。

(3) 調相,也稱相移鍵控(PSK),它利用相鄰載波信號的相位變化值來表示相鄰信號是否具有相同的數據信息值,此時的幅度和頻率均保持不變。

(4) 正交調幅(QAM),是一種十分成熟且應用廣泛的調制技術。其基本方法是將發送數據流分為兩路,分別對正弦載波和余弦載波進行數字調幅,然后相加傳輸。如果每路載波有n個不同幅度,則QAM信號的星座圖上有n2個狀態點。這種方式的頻譜利用率可以做得很高,設備也不太復雜。但是,當它的信號狀態數很多時,則對信道的線性和非線性失真變得十分敏感,需要采用多種措施來對抗。

真題鏈接

[例2-3]所謂正交幅度調制是把兩個 (16) 的模擬信號合為一個載波信號。(2014年11月真題1)

(16) A.幅度相同相位相差90° B.幅度相同相位相差180°

C.頻率相同相位相差90° D.頻率相同相位相差180°

[解析]正交編碼的兩個信號源相位相差90°。

[答案](16)A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