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堅惠2000年出版首部個人作品《個人裝備1──少年口味》,受到一眾fans的熱烈追捧;七年后,她的二本作品專輯《時裝時刻1987-2007》終于面世。
《時裝時刻1987-2007》紀錄了黎堅惠近20年的時裝經驗──天天腳踏Dr. Martens的日子;為買衫身兼四職的階段;及時次去Ball時的打扮;對各品牌的品評;與眾名牌的緣份;和Wyman、甘國亮、黃耀明、張曼玉的惺惺相惜…… 本書還有她的大量照片,包括工作照、每天用腳架自拍的Wardrobe Diary、其各樣favorite fashion items等等,是本份量十足的時尚日記。同時也反映了這20年來的潮流變化和香港人(特別是所謂社會精英的階層)的穿著品味,亦反映出世界潮流背后的哲學。
但,這又不是一本僅止于談時尚的書,正如黃偉文在特地為本書寫的序中所說的:我們其實在"講生活"。縱然書中滿坑滿谷的都是一些品牌名字,但整本書讀下來,相信印象最深的還是黎堅惠這個人。"她從不吝嗇她的內心感情永遠是那么毫無保留地把她的敢愛敢恨、愛憎分明,無須顧慮,不作妥協,盡情在文字、生活上宣泄出來,和我們分享,Winifred是忠于自己"。鄧小宇在序中這樣寫道。是的,比那些品牌們更要緊的是"忠于自己"。
《時裝時刻1987-2007》出版后在香港掀起一股熱潮,目前內地關注此書的人也為數甚多,豆瓣小組上登記想讀這本書的人數已有1572人,網絡上更出現了"我愛黎堅惠"小組。
這本書于我,無疑是一本跨越20年的時裝掃盲書,當我打開書的封面,看到Wini那恐怖的每日出門前的自拍照(6P的大拉頁!),整整365天每日不重復的衣著,便知道,時裝人也是要修煉的。
更令我等雜志人汗顏的是,早在1993年,黎堅惠已經在雜志專欄里大談Martin Margiela、Hussein Chalayyan、Ann Demeulemeester、Raf Simons……所以,不要再說什么香港是文化沙漠,我們這里沙漠化的時間更長久且不自知。
知道黎堅惠這個名字已久,但直到看完這本書,才對這位香港文化界的才女有了相當認識
那種大時代情懷,那種對少年心氣的執著,那種中性理想主義的宣揚,不是所謂的見慣的時尚人所有的氣質。
話說從頭,如果你是時裝人或時裝精,這本《時裝時刻》無疑是骨灰級進階寶鑒;如果你是個時裝盲,那么這本《時裝時刻》無疑是時裝掃盲談資寶典;再如果,你是個港式文化愛好者,那么《時裝時刻》可以八卦到非常多黃金時代的HK的美麗。再補贊美,老友SK為這本書所做的設計非常出色,簡直是翻閱的冒險與驚奇再直抵高潮的美妙體驗。
──黎文 (《城市畫報》副主編)
時尚書的作者當然如同教主,各種品位選擇配搭的原則,黎堅惠說得簡單,卻像大師口述一句禪機……
名謂"時裝•時刻",其實不是專研時裝,乃是黎堅惠想以衣裝為經緯,串起她的個人記憶、已流逝的成長時光,成名、認識朋友、當母親的片斷。以時裝記時刻,就是以流逝記流逝。書中動人的或者是她念大學時的少女花裙照片,和把Romeo Gigli的腰帶當tube-top配透視裙再綁條絲巾的古怪配襯———她懷念那個干什么都沒人大驚小怪,快馬輕裘的少年時代,說見怪不怪才是國際風范。雖然沒有直言,從雙魚座式自戀回溯,其實也反映了香港社會在近年其實相當呆板沉悶。時尚人士會以一些政治正確的行為去表示身份,黎堅惠也展示自己把不穿的名牌衣物轉賣、網拍,以示環保節儉。這有點令人失笑,我寧愿看她說"不忍看見自己的衣服穿在他人身上"時真情流露的擁有欲。
──鄧小樺 (香港著名書評人)
黎堅惠,是香港與黃偉文齊名的潮流代言人,曾任《號外》時裝編輯,及《Amoeba》、Izzue.com的總編輯,專欄文字散見《東Touch》、《Jet》、《明周》刊物等。2008年開始在內地《城市畫報》等雜志撰寫專欄。
序
伴娘裙
趁記得
1987
1987
英倫三寶
My lst Lipstick
1990
扮大人
1990蕭芳芳
(張國榮)工作照
Androgyny
及時次去"波"(1991,1992)
鄭裕玲with fashion guys
號外人辦
1992
"Agnes b.旅行團"
Oh!Mr.A
我在工廠的日子
The Story of黃耀明唱片封套
Moveable Party
跟Birkin邂逅
時裝真空Mouton a Cinq Patte
1993/1994呈現90年代的面貌
Recycle Fashion
Sportsfashion
1994
青春的挽歌
《紅》《白》《藍》
"We`ll Mways have Paris"
Editor`s look
Response
Kittefick
1997
今天應該很高興
Models Modelling Catwalk
1998
Belgium designersl998比利時時裝
遺世獨立Jurgi Persoons
英國玫瑰
Manolo
魔鏡!魔鏡!
Autoportraits名師自拍
2000
Helmut Lang&www.izzue.eom
半個同事張曼玉
《個人裝備:1——少年口味》書評
這是我生存之道
Punk Jubilee
私人跳蚤
執著的人
和服+Zucca
2002
時裝與名牌
Coco Chanel的家
到Lesage開眼界
誰敢小覷(Desrues)工廠女工!
Christian Dior系列
演繹巴黎Yves Saint Laurent
Prada與MiuMiu
Balenciaga
富家女的派頭:Stella McCarmey
三合一古著店:Rellik,etc
Acne Jeans
Superfine London
Fred Segal
紅色鞋底Christian Louboutin
極品Alaia Ballerina
時裝食物鏈
2004
"我愿意做任何事讓你替我拍照"
甘國亮
黃偉文
以文會友
Meeting Teresa
Wini Meeting Winnie
我個仔
2007我的鐵達尼
My lst Lipstick
好年華
"因為我層樓有交換生飛返老家,空了一個房間,我很希望你能住進來,因為直覺告訴我你會喜歡St.Johnts,而我頗肯定這里的人也會喜歡你!"這位來自女拔萃的大學同學一輪嘴的,而且語調堅定。見我不抗拒,她就替我拿定主意:"這樣好了,我去替你打聽手續。"
她拿表格給我填,又替我約好面試時間,她甚至沒有告訴我那是面試:"來跟Exco見個面,他們也很想見你,聊一下天,沒什么的,你不用準備。"見完之后,我還是糊里糊涂,但及時次踏入那個地方就喜歡,像從前羅便臣道的母校,有種百年老地方的情調,樹多,行人路闊,建筑物隱蔽,但內里卻寬敞,大量自然光。她們留我吃晚飯,目的大抵是讓我見識更多,我喜歡那氣氛,更喜歡男孩子們好奇地看著我。我是說好看的男孩子。
到今天我還記得自己那天穿什么,因為后來搬進去,甚至多年后,依然有人跟我提起在飯堂見到我。"你留著過肩而鬈曲的頭發,一件男裝格子恤衫,一條到小腿的黑色半截蓬裙,一對高筒Dr.Martens,背著一個很大的黑色的Le Sportsac。沒有別的女孩子作這樣的打扮。"
十年后我在山本里美(Y`s Limi)的時裝展中隱約.看見這樣的一個女孩。
那年的12月,我就搬入了圣約翰宿舍。
不習慣逢星期一高桌晚飯(High Table)女孩子要穿裙。同樓姊妹告訴我,你不能穿著一對Dr.Martens去High Table。于是去買了一對女裝式樣的平底鞋。
由不習慣到習慣,舍堂生活將我個人改變了很多。從來沒涂過口紅的我買了口紅,把一頭長頭發剪掉,認識了很多很好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是沉悶的中學生涯中所沒有的,他們大抵就是一般人口中的"精英"。他們叫我這種半途而入的人"小鬼",因為未"升仙"(即一連串的試驗,英語是Orientation)。我竟然愛上群體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