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個性發展和不能有效確立私人財產權, 中國走出了一條與西方自由主義迥然不同的整體主義 道路,形成大一統的社會結構和皇權專制政體。不同 于西方以個人為目的的橫向型社會,這是一個以整體 為目的的縱向型社會,它在"天下為公"的價值體系 下,成長了集體主義,缺失了公共精神;在政治權力 與精神權力合一的道德教化中,深埋下奴性和偽善的 民族劣根;在神秘主義的中庸思辨中,形成了封閉和 固守的輪回歷史觀。
《縱橫之變(中西文明碰撞中的歷史哲學)》作者 楊利川以歷史哲學和邏輯推演的方法,回答了諸如東 西方文化差異的成因、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歷史 的偶然與必然等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作者認為,個人權利的不確定,是所有社會和環境問 題的總根源。只有在積極融入世界的過程中,確立個 人權利,讓道德回歸私人領域,才能重現中華遠古文 明,完成從縱向社會向橫向社會的轉變。
楊利川,一九五零年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北京。曾遠赴北大荒和內蒙古,度過了十年知青生涯。
一九七七年底,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曾先后在水電部干部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工作,熱衷于青年問題和社會思潮的研究,主要投入哲學、社會學、改革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及其組織工作,關注東方社會成因、東西方文化比較、現代化與觀念變革等課題。
一九八五年底,調任河南省輝縣任縣委副書記。兩年多的基層從政,將改革思維付諸山區扶貧、企業發展、技術引進、教育創新等實踐中,取得些許至今仍津津樂道的成效。
數年后,參與組建中原國際集團。一九九一年,開始到東莞創辦企業,現任東亞包裝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熱心公益事業,連續兩屆當選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執行理事,還在中山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任理事。
及時章 歷史的宿命與選擇
1 人與自然的博弈
2 大地母親留下的胎記
3 "封建社會"——偉大的歷史遺產
4 其他有關封建制度的問題
5 讓歷史告訴未來
6 主動選擇的時代到來了
第二章 未能展開的精神之翼
1 主體在"天人合一"中沉寂
2 神秘主義的東方智慧
3 輪回的歷史觀
4 原始的唯物主義
5 無神的宗教
第三章 自由主義的源流
1 人的自我發現
2 是什么孕育了自由精神?
第四章 開啟現代化之門
1 文藝復興:一個大寫的人
2 宗教改革——資本主義精神的萌芽
3 啟蒙運動:人權與法治的初創,社會轉型路徑的反思
第五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1 設立郡縣——一統天下的開始
2 獨尊儒術:統一思想的國家教化
3 鹽鐵官營:皇家管控經濟
4 科舉制度:官僚體系的構建
5 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6 宋明理學:民族精神的徹底改造
7 禁海政策:封閉的天國
第六章 縱向與橫向的社會
1 整體與個體:誰是目的?
2 縱與橫:兩種不同的"公"
3 君主、國家、政府是一回事嗎?
第七章 自由主義與公共精神
1 個人權利是公共治理的前提
2 所有權不確立是"公地悲劇"的總根源
3 中國的"社會轉型綜合癥"
4 從家國情懷到自由主義——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
第八章 道德治國是專制主義的邏輯起點
1 中國道德的三個發展階段
2 道德光環下的假面舞會
3 道德治國的基本模型:革命理想、父愛主義和福利專制
4 朱元璋解析:從農民到皇帝
5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第九章 未來猜想:酒神與日神的共舞
1 他們為什么把眼睛朝向東方?
2 非理性主義的復歸
3 碎片化生存:互聯網對古典哲學的顛覆
4 "云"中的漫步與思索
5 國際化的公共制約——人性的成熟
6 中國文化如何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