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是對話的時代。從互聯網宣傳管理和網絡輿論引導的角度看,如何把握紛繁復雜而又變動不羈的網絡輿情,進而合理疏導、引導,化解矛盾、解決問題、釋放正能量?這正是本書所要回答的問題。
作者認為,要敢于和善于網絡"說話",不僅要知道"說什么",還要懂得"怎么說"。從互聯網的發展到當前網絡輿論引導面臨的新形勢,從中國網絡輿論的發展歷程到當前的突出傾向,從網絡輿論引導的思路、原則、方法到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教訓和誤區,本書系統梳理了中國網絡輿論短暫而快速發展的歷史。作者以其豐富的實踐經歷,結合著理論性反思,層層深入、娓娓道來,從政府工作的角度加以系統化、理論化,同時操作性極強。本書還對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微博、網絡評論等前沿性重要網絡現象進行了專門分析。
對于廣大政府工作人員以及廣大新聞傳播界從業人員而言,本書所提出的"網絡輿論引導與輿情應對"話題也是值得不斷探索、思考和總結的。
本書定位于當今時代鮮明的特征:互聯網及信息化對社會生活的重新建構;抓住了互聯網產生重大影響力的方面:網絡輿論。從政府工作的角度出發,本書作者結合著自身豐富的互聯網輿論引導實踐經驗,進行了系統性、理論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思考。在寫作結構上層層深入,重點突出,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同時,作為對網絡輿論這一仍屬前沿和新興問題的課題,本書的思考也將激發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蒲紅果,北京大學法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全國性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最早倡行者之一,網絡輿論研究和新媒介素養培訓專業人士,首都互聯網協會網絡新聞評議專業委員會委員,海量數據處理工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2004年以來先后供職于北京市對外宣傳辦公室和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曾負責網絡評論處的工作。目前,在中共中央組織部繼續從事互聯網信息相關工作。
十余年來,一直從事網絡新聞宣傳管理和輿論引導工作,專注于網絡輿論引導研究和黨政企事業單位人員新媒介素養培訓。先后給全國各省區市宣傳系統、組織系統、司法系統、團委系統、稅務系統和國務院國資委、海關總署、水利部、原鐵道部等政府有關部門,國家電網、中國電力、中國石化、航天科技一院、大唐集團、勝利油田、中國南車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幾十所高校,約5萬人,做了260余場相關專題講座。
近幾年,發表《如何團結和培養網絡意見領袖》等論文數十篇,參與撰寫出版《網絡宣傳讀本》《輿情之劍——企業網絡危機應對》等書籍。
前 言
緒 論 主動適應信息化趨勢是正確的選擇
及時講 網絡輿論引導面臨的新形勢
及時節 社會環境巨變使網絡輿論更加激烈和復雜
第二節 人的本質深刻變化讓網絡輿論變得多元多樣
第三節 公信力下降使輿論引導變得異常困難
第四節 傳播技術革新使輿論制造和組織功能空前增強
第二講 中國網絡輿論崛起的歷程
及時節 迅速興起(1998年至2002年)
第二節 影響力初顯(2003年至2004年)
第三節 形成機制質變(2005年至2006年)
第四節 民意功能凸顯(2007年至2008年)
第五節 向主流化邁進(2009年至2010年)
第六節 輿論格局巨變(2011年以來)
第三講 中國當前網絡輿論的突出傾向
及時節 愛國公正
第二節 批判主義
第三節 民族主義
第四節 民粹主義
第五節 實用主義
第四講 網絡輿情監測和研判的主要方法
及時節 網絡輿情監測
第二節 網絡輿情研判
第三節 網絡輿情呈現
第五講 網絡輿論引導和輿情應對的總體思路
及時節 理論思路
第二節 現實手段
第三節 機制建設
第六講 網絡輿論引導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及時節 及時發聲原則
第二節 解決問題原則
第三節 態度誠懇原則
第四節 遵循規律原則
第五節 注重有效原則
第七講 網絡輿論引導的教訓和誤區
及時節 封鎖消息 掩耳盜鈴
第二節 弄虛作假 欲蓋彌彰
第三節 一味否認 不思擔當
第四節 行動遲緩 久拖不決
第五節 口徑不一 自相矛盾
第六節 奴式回應 藏頭露尾
第六節 出言不遜 火上澆油
第七節 回避矛盾 閃爍其 詞
第八節 輿論準備 失之寡助
第九節 警力過度 風聲鶴唳
第八講 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引導技巧
及時節 快說事件 慎報原因
第二節 持續 不留空間
第三節 快速切割 棄車保帥
第四節 意見領袖 為我所用
第五節 新聞推出 配發解讀
第六節 服務媒體 溝通記者
第七節 盯輿論場 重針對性
第九講 微博認知和運用的基本要點
及時節 微博認知六個基本點
第二節 微博使用五個基本點
第三節 微博引導輿論 功夫在微博外
第十講 網絡評論寫作要領
及時節 網絡言論主要類型和特點
第二節 把握評判標準把評論文章寫好
第三節 網絡時評寫作技巧
第四節 新聞跟帖、論壇帖文和博客文章的寫作技巧
第五節 微博的寫作講求創意
第六節 網絡評論寫作其他要點
后 記
緒論 主動適應信息化趨勢是正確的選擇
一
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人類的信息傳播模式從口語傳播、手寫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到互聯網新媒介傳播,可以說技術開發與技術進步一直伴隨著人類信息文明發展的進程。
回顧上一個世紀,我們發現,20世紀是科技發明最多的一個世紀,眾多發明或發現都產生于這個世紀,如血型、飛機、胰島素、青霉素、電視、登月、試管嬰兒、激光器、原子能、半導體和計算機,等等。有數據表明,這100年的發明超過了以往任何100年,甚至是此前2000年的總和。人類活動因此更加活躍,人們的生活也因此更加豐富多彩。
1969年,為了找到一種強有力的通訊形式,足以抵御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的破壞和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通信聯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資助建立了世界上及時個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連接美國四個大學。ARPANET的建成和不斷發展標志著計算機網絡發展的新紀元。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計算機網絡蓬勃發展,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網絡應運而生,規模和數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系列網絡的建設,產生了不同網絡之間互聯的需求,并最終導致了TCP/IP協議的誕生。
1980年,TCP/IP協議研制成功。1982年,ARPANET開始采用IP協議。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建成了基于TCP/IP技術的主干網NSFNET,連接美國的若干超級計算中心、主要大學和研究機構,世界上及時個互聯網產生,迅速連接到世界各地。互聯網的誕生所帶來的網絡信息傳播,無疑是一次信息傳播的革命。
互聯網被公認為是20世紀人類科技文明的結晶和最偉大的基礎性科技發明之一,它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已經成為信息化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設施,并被列為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三個重要里程碑(即1946年世界及時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誕生;1971年,英特爾公司生產的世界及時個微處理器芯片4004和20世紀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和發展)之一。
進入21世紀以來,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等技術的發展,為互聯網應用的豐富和拓展創造了條件。據有關數據表明,互聯網已經覆蓋全世界240多個國家和地區,網民超過20億。作為信息化社會的基本網絡形態、信息傳播的新載體、科技創新的新手段,互聯網的問世和應用,帶來了傳播方式的革命性飛躍,互聯網正在成為信息化社會的基本工具,而且每一項新技術以及相關的新業務的出現,都將促成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和輿論載體。
馬克思主義認為,衡量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不是看它生產什么,而是看它怎樣生產。石器、青銅、鐵器、蒸汽……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快速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引發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產業革命。借助互聯網,人類的信息傳播方式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獲得了空前的突破,地球村正在成為現實。
2011年11月,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高鋼指出,直接影響信息傳播形態與模式改變的三大技術已經日益顯現。在移動互聯網、智能便攜終端和云計算服務三大技術發展的共同作用下,網絡技術平臺的融合絕不止是信息傳播渠道的合并和兼容,網絡信息的共享也絕不止是個體單元的信息獲取和信息,它們將是一個改變整個社會信息創造方式、加工方式、獲取方式、傳播方式、使用方式和經營方式的深刻的社會變革過程。
可以這樣說,21世紀,是人類社會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整體飛躍的偉大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信息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亙古未有的巨變在我們身邊悄然發生。
信息化推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生產關系的變革。互聯網是社會進步的產物,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改變了舊的社會結構,讓新社會結構逐漸浮現。馬克思在論述社會變革中技術革新的作用時說:"手工作坊帶來的是封建君主,而蒸汽機導致了產業資本家的出現。"他認為一定的新技術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結構的影響,是無法想象的。
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會的物質基礎,信息科技催化了網絡社會的興起。由互聯網所代表的顛覆性技術會逐漸沖擊舊有體制,從而誕生新政治體系。國家的新形式與社會的新形式也必須重新開始摸索。這可不是個小事,這是個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改變。
二
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從此,中國的信息神經快速發育、成長和發達了起來。
1996年秋,北京白頤路口豎起了一面碩大的牌子,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網絡科教館。這是張樹新為瀛海威打出的廣告。有人說,其口氣之大、膽色之壯,一夜之間便令瀛海威在中關村地區迅速揚名。那時候,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嶄新的名詞,很多人不僅沒有接觸過互聯網,甚至連高速公路都沒有見過。如今,這句新奇的廣告語和那塊寬大的廣告牌已經成為很多人對早期中國互聯網的一個經典記憶。
1998年10月20日,陳彤按照汪延的主意將從新華社買來的世界杯電訊稿全部利用起來,按新聞內容分類全部擺放到了http://www.srsnet.com首頁。據說,他們那次的改版在凌晨5點完成時,還播放《國際歌》進行慶祝,樂曲響徹辦公大樓。這次嘗試性的改版從此確立了新浪網新聞模式的基礎。1998年是中國互聯網的一個分水嶺,這一年,新浪、搜狐等商業門戶網站開始涉足網絡新聞傳播領域,從此孕育了中國網絡輿論。2000年之后,新浪、搜狐、網易中國三大網絡媒體越走越相似,相繼將自己的斷板補齊,中國網絡媒體初步成型,拉開了中國網絡媒體快速發展的序幕。
那些年月,誰也想不到,互聯網會如此劇烈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網絡輿論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在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以后的一段時間,沒有幾個人把互聯網太當回事。即便是之后的一段時期,人們對其逐漸有所認識,也不過把互聯網當作是一些有點洋味的公司開展些許電子商務和那些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的知識分子傳遞信息的工具而已。就像電子郵件最初是用來在單臺機器上給其他使用者留言的一樣,連發明者Ray Tomlinson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項發明的重大意義,他當時甚至不讓同事告訴別人。
近2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互聯網已經形成規模,互聯網應用走向多元化,人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越來越多地使用互聯網,整個社會的運行都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亮點之一,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成為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并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站規模達到268萬個,網民數量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手機網民規模達到4.2億。尤其是隨著微博的快速崛起,全國微博用戶規模達到3.09億,即目前有54.7%的網民在使用微博;手機微博用戶規模達到2.02億,即65.6%微博用戶使用手機終端訪問微博。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7月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指出,中國已成為世界新媒體用戶及時大國。根據互聯網世界數據中心2010年6月的統計,中文語種網民2000年-2010年增長率達到1277%,目前僅少于英語網民(5.37億),中文作為互聯網第二大語種,在互聯網上的話語權大有增強。2011年中國互聯網網民便已超過5億,手機用戶便已超過9億,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新媒體用戶及時大國。2011年,網際曾熱傳一種"近期世界人口排名":1、中國;2、印度;3、Facebook;4、QQ; 5、美國;6、MySpace;7、印度尼西亞;8、巴西;9、人人網;10、Twitter"。雖純屬玩笑,卻意味深長。
即時通訊、博客、微博客、搜索引擎、視頻分享、社交網站等幾乎所有互聯網的新應用都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隨著以微博、SNS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即時網絡時代,進入由提供信息服務轉向提供平臺服務的階段,進入從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變的時期。尤其是隨著3G網絡日益普及,"云計算"研發和應用步伐加快,我國固網互聯網加速向移動互聯網延伸。據有關專家測算,目前,智能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手持閱讀器等移動上網終端,已經超過個人電腦正逐步成為人們接入互聯網的主要方式。網絡信息傳播正逐步從以個人電腦為中心向移動智能終端為中心轉變,手機搜索、手機新聞、手機即時通信等移動網絡應用的用戶規模不斷擴大。
互聯網作為信息社會最重要、最基本的信息流載體,在中國媒體產業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為中國民眾獲取信息、了解世界、表達訴求的重要渠道,逐漸從以大眾傳播為主導向以人際傳播為主導的社會輿論格局轉變,網絡傳播逐漸走向傳播主體與收受主體共同作為新聞主體的新時代,時下盛行的微博等新媒介產品,將網絡交互核心從以事件為中心轉移到以人為中心,強調了用戶的主體地位,突出了用戶的主體性。對此,有學者評論說,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facebook、Twitter、微博等社交媒體獲得爆炸式增長,全球信息技術革命開啟了一個新階段:互聯網的基本功能由海量信息生產、溝通社會成員,轉向重構社會關系、組織社會成員。與之相應,虛擬社會不再是現實空間的簡單投射和延展,當人們的思考、言說和行動在"線上"和"線下"之間可以自如地穿梭,虛擬與現實的邊界變得模糊的時候,一個整體性的、嶄新的人類生活場域開始形成。
現實表明,網絡輿論引領社會輿論的能量越來越大,而且民意功能更加突出,公共利益、民生問題是其重要焦點,網絡輿論與社會現實的互動進一步增強,對公眾思想行為的影響也日漸深刻。網絡監督、網絡問政、網絡反腐、政務微博、網絡公益、網絡發言等"正功能"興起;躲貓貓、打醬油、樓脆脆、跨省抓捕、臨時性強奸、試探性自殺、釣魚式執法、保護性拆遷、休假式治療等"冷幽默"流傳……有5.64億網民就有5.64億個信息源和麥克風,這,就是信息化條件下的輿論生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