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春致青年教師
我是一個老教師,看見青年教師就高興,因為我從你們身上看見了當年的自己—手捧一顆心,站在講臺上,滿身陽光。
我是一個老教師,看見青年教師,我也常常會有些憂慮,因為我確實看到不少青年教師無法適應工作,挫折不斷,焦頭爛額,甚至失去了自信。
我也看到有些青年教師工作順風順水,摘金奪銀,但是教育理念迅速老化,用不了一兩年,教育理想盡失,變成了適者生存的"現實主義者",你們的個人"業績"或許令人羨慕,但這種情況對于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并不是好消息。
雖然我至今不敢說已經明白教育是怎么回事了,起碼我對此觀察了半個世紀,為此探索了半個世紀,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無論屬于"事后諸葛亮"還是"事后諸葛不亮",總會對青年教師有些啟發吧?于是我寫了這本書。
本書主要談了教師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超越、思維方式、教育、教學等幾個方面。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是"魚"和"漁業"兼給,但側重點是"怎么想",而不是"怎么做",我只把"魚"作為"漁"的例子。
我希望青年教師無止境地提升自身的學養和精神境界。學生是學習者,要和學生溝通,你也必須永遠是個學習者,否則會心心相隔,話不投機。本書的視角,正是學習者的視角,本書的很多內容都是我近年的讀書筆記。
1.名師王曉春特意為青年教師打造的又一力作;
2.許多建議源自作者對網友提出的問題的解答,作者對問題的獨到見解深受青年教師的歡迎;
3.作者犀利的文風和精彩的觀點使全書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已出版的專著有《育病樹為良材》《尋找素質教育的感覺》《走進孩子的心靈》《家長的位置》《教育智慧從哪里來》《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給教師一件"新武器"—教育診療》《語文課如何是好》《課堂管理,會者不難》等二十余部。
及時部分 自我認識與自我超越
1.你的角色認定是什么?
2.不做"腦力勞動者中的體力勞動者"
3.教師與導演不同
4.想做新型教師,該朝什么方向努力?
5.如何不讓應試教育碾碎你的教育理想?
6.怎么能知道自己的境界提高了?
7.教育者的良知
8.創造優良的小氣候
9.教育不是出風頭的事業
10.對自己也要"因材施教"
11.人的自信是從哪里來的?
12.別太拿自己當回事
13.學生不理你,不要寒心
14.讀書要有"學漁"的心態
15.在人際關系方面、少投入一些精力
16.少說話
17.注意精力分配
18.善待你的"棱角"
19.做教師是否需要天賦?
第二部分 思維方式
20.教改與科研,關鍵都是思維
21.如何處理行政服從與學術獨立之間的關系?
22.想清楚了的事情,就不要搖擺
23.把工作變成藝術
24.到哪里去找時間?
25.小時候"己所不欲",長大后"勿施于人"
26.學生議論其他老師,是你學習的好機會
27.好學生出身的老師,教育差生會遇到困難
28.用好奇心抵抗焦慮
29.青年教師要不要拜師?
30.不要被網絡"網"住
31.怎樣在網上發言?
32.警惕工作的"麥當勞化"
33.你腦子里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軟件"嗎?
34.多問為什么,少問怎么辦
35.努力確認因果關系
36.思路的橫向展開
37.思路的縱向展開
38.思路的假說式展開
39.思路的分解式展開
40.思路在反例中展開
41.定義和分類是科學的標志
42.沒有推論就沒有思維
43.監控自己的思維過程
44.把熟悉的東西陌生化,把已知的東西未知化
45.把出乎意料的事情記下來
46.對名言警句保持警覺
47.人生活在科技產品中,不等于具備了科學精神
第三部分 教育
48.正確認識教育任務的矛盾性
49.教育是慢功。你真的明白這一點嗎?
50.有經驗就能創新嗎?
51.不要把"培養習慣"簡單化
52.警惕"常規性習慣"
53.師生影響是相互的
54.師生既要密切關系,又要有點距離
55.人的心理能量也是守恒的
56.正確看待物質發明
57.不要"引火燒身"
58.何為"邁小步"?
59.帶班如交友
60.用情境"管"人
61.改變小干部定位
62.不要幻想孩子有成人的未來意識
63.不要過分追求秩序
64.溫和的管理方式為何行不通?
65.你手里是否只有一把錘子?
66.學生其實希望教師嚴格要求
67.限制使用"你應該"
68.可否搞個"無批評日"或"無批評周"?
69.學會從總體上、戰略上評價學生
70.用大尺度衡量自己的工作效果
71.爭取每周說出一句"標志性語言"
72.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73.試試改一改"習慣動作"
74.把工作重心向前移
75.重視細節要適度
76."亮相"演說不必"豪華"
77.教師還是打扮得保守些為好
78.指導家庭教育是教師無奈的選擇
第四部分 教學
79.認識教育正規化的利與弊
80.處理好管理與教學的關系
81.離開教參,你能備課嗎?
82.幫助學生成為學習者
83.教學,既不能任學生的性,也不能任教師的性
84.努力在課堂上創造非脅迫性的氣氛
85.師生越少意識到自己在那里施教或受教越好
86.不要指望你的教學會引起所有學生相同的心理活動
87.搞清哪些變化可以通過學習產生,哪些則不能
88.搞清哪些教育目標可以實現,哪些則不能
89.多數學習經驗都能產生多重結果
90.學生學到什么取決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
91.一定要關注"學習能力"
92.避免過度學習
93.注意真問與假問的區別
94.學生的"創新"是什么意思?
95.重復是記憶的朋友,卻是思維的敵人
96.無法立即回答的問題"含金量"才高
97.對于小學生,什么最重要?
98.對孩子的期望值恰到好處,這是很難學會的一種本領
99.過程評價應重于結果評價
100.應該把考試分數看成敏感話題
尾聲
附錄:教師怎樣教育子女
5.如何不讓應試教育碾碎你的教育理想?
青年人總是充滿熱情。在師范學校讀了幾年書,這種熱情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溫度。走上講臺之前,腦子里勾畫著美妙的藍圖:我要捧出一顆熾熱的心給每一個學生,我要讓我的課堂充滿快樂,我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他們,我民主,我科學,我傾聽,我溝通,我善良,我寬容,我以身作則,我……然而真的踏進校門,卻發現眼前遮天蔽日的是一座熟悉的大山—考試,于是只好逼著學生掙分數。一年下來,他可能會發現自己腦中原來的藍圖變得暗淡模糊了,再過一年,他甚至會覺得那已是遙遠的回憶。他現實了,他成熟了,受了表揚,得了獎狀。可是,一個人的時候,卻難免有一絲惆悵:我怎么變成了自己當初最不想變成的樣子了?難道教育真的就只能是這個樣子嗎?聽老教師說:"什么素質教育、應試教育,不都得考試嗎?我看不出哪是素質教育,哪是應試教育。我就認得分。"他覺得這話有問題,可又說不出人家錯在哪里。他想:或許再過幾年,我也會以這種腔調跟新畢業的大學生說話吧?人生真的跳不出這個"周期律"嗎?
我相信這是不少青年教師的心路歷程。瘋狂的應試教育的巨輪不知碾碎了多少有志青年教師的教育理想。我很希望有些("有些"就可以,我期望值不高)青年教師能夠避免重蹈覆轍。這里的關鍵不在于取消考試(那是不可能的),也不在于考試改革(雖然這種改革很必要),而在明白應試不止我們通常見到的這樣一種形態,現實主義也不止一種,你可以用另一種姿態進行應試訓練。你無須躲避考試,你可以超越它,不做它的奴隸,而做它的主人。
不信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1)甲乙兩位園丁分別承包了兩片果園。園丁甲承包10年,園丁乙承包100年。園丁甲大干快上,不改良品種,不改良土壤,狂用化肥,猛施生長素,數年之內,產量劇增。不但大把掙錢,而且被譽為果樹大王。然而,果樹專家卻指出,該承包區土壤正趨于板結,水果的品種也在退化,口味一年不如一年。園丁甲并不著急,因為他知道,等問題嚴重的時候,他的承包合同也到期了。園丁乙就大不相同,他也施化肥,也用生長素,但適可而止。他注重施有機肥,注重品種改良,注重技術改造,自己還學學的果樹種植課程。結果是在數年之內,他的果園產量可觀,經濟效益也很好,只是沒有園丁甲那么"火"。園丁乙也不著急,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會再活100年,現在要為子孫打好基礎。這兩位都是現實主義者,卻有高低文野之分。
(2)小學一年級數學考試中有一道看圖題,上面畫著一些火柴,共分4份。前3份每份都有若干根火柴,第4份只畫著1根火柴。問題是:"圖上共有幾堆火柴?"標準答案:"4堆。"大多數同學也是這么答的。有一小男孩卻答:"3堆+1根。"他認為1根不算"堆"。
教師甲給這道題判錯,理由是:"從小就要訓練孩子按標準答案答題,少出邪的,不然將來考不上好學校。"這當然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教師乙判對,理由是:"題目有缺點。孩子思維嚴密,難能可貴。"這也是一種現實主義態度,只不過側重點是在思維能力上,長遠來看,這對提高考試分數的益處更大。兩種現實主義,自有高低文野之分。
(3)有一個二年級小學生,數學課時無論作業還是考試,都不愛用草稿紙,即使是大數的運算,他也用心算。心算的率當然不如寫出來,所以他考試很少得滿分,總是差那么幾分。對這個問題也有兩種態度。教師甲氣憤地指責:"你能得100分為什么不得?太懶!以后必須用草稿紙寫,聽見了沒有?"教師乙則說:"你的心算能力真強。希望你注意力再集中一點,盡量少出錯。你也可以這樣,平時作業用心算,考試的時候,沒有把握的題,寫出來。能得100分,為什么不得呢?"兩位老師都是現實主義者,都希望孩子得100分。但教師甲是以犧牲孩子的優點為代價提高分數,而教師乙卻是主要靠發揚孩子優點的辦法提高孩子的分數。多用心算效率高,年級越高越明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顯然教師乙的方法優于教師甲。兩種現實主義,自有高低文野之分。
(4)面臨中考,兩位語文老師都在幫學生準備作文考試,讓學生先寫一些文章,經過篩選,反復修改后背下來。到時候學生根據題目靈活運用,這叫做"帶著作文進考場"。經驗證明,這是應考的竅門。兩位教師都這樣做,然而,教師甲平時并不重視作文,一個學期布置不了二三次,只是拼命讓學生做練習題;教師乙平時按量讓學生寫作文,考試前雖然也讓學生背作文,卻對學生說清楚:"這不是學習寫作的正經路子,只是一種提高考試成績的權宜之計。真正提高寫作水平,還是要靠多讀書多寫文章。"這兩位老師只是在面臨考試的一個短時期內采取了相似的做法,其指導思想并不相同。本來他們就不是走在一條路上,再往前走一點,他們又會分道楊鑣。懂教育的老師,有時為了迅速提高成績,也會做一些他們自己并不贊成的事,這是一種操作層面上的讓步,但他們一定會向學生講清是非,避免謬誤流傳。搞單純應試教育的老師則站不了這么高,在他們眼里,考前背作文,"本來就是那么一回事"。這二位都很現實,都在抓分數,但顯然也有高低文野之分。
我想通過這幾個例子說明,"現實主義"不止一種,同是進行應試訓練,教師的思路卻可以相差甚遠。現在我想對青年教師們說:你可以在不放棄教育理想的前提下抓分數,你也可以在抓分數的同時把考試的負面作用降到低。這樣,應試教育就無法碾碎你的教育理想了;更多的人做到這樣,應試教育的負面作用就會一點點被"蠶食",終有24小時,會出現"有應試而無應試主義"的局面,而這,正是我的教育理想。我知道這個理想也許100年也無法實現,但是我認為,每向這個理想前進一小步,都是實實在在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