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德興訪問八位華語大家:王文興、哈金、林永得、余光中、齊邦媛、劉紹銘、李歐梵、周英雄。這些跨界學者的自我文本解讀,使其豐富的文學世界得以深刻地展現。單德興是卓有成就的文學研究者,與這些受訪者的水平相當,不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文心學思》是高處相逢的文學對話與思想盛宴。
《文心學思》為“世界華文大家經典”叢書中的一種。
“世界華文大家經典”叢書匯集了全世界華文學術、文學、藝術大家的經典著作,既有大家的作品精選集,也有新完成的專著。以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展現當今華文世界的歷史、文學、藝術的全新氣象。所選的作者都是文化界及時流的人物,在各個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具有廣泛的讀者群。
作者單德興訪問齊邦媛,促成了齊邦媛寫出了名著《巨流河》,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文心學思》是作者訪問文學名家的結集。受訪者都是華文世界響的人物,通過他們的對話,可以深入了解這些文學家創作的心路歷程。
單德興:臺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研院”歐美研究所所長,《歐美研究》主編,臺灣大學、交通大學兼任教授,靜宜大學兼任講座教授,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兼任特聘教授,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傅爾布萊特博學訪問學人。現任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著有《銘刻與再現》《越界與創新》《翻譯與脈絡》《論薩義德》等,出版訪談集《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譯有《文學心路:英美名家訪談錄》《知識分子論》《格理弗游記》《權力、政治與文化:薩義德訪談集》等。
簡體字版序
自序
創作篇
文學與宗教:王文興訪談錄
美國 自由 生活:哈金訪談錄
詩歌 歷史 正義:林永得訪談錄
翻譯篇
第十位繆斯:余光中訪談錄
翻譯面面觀:齊邦媛訪談錄
寂寞翻譯事:劉紹銘訪談錄
學術篇
曲終人不散,江上數峰青:齊邦媛訪談錄
狐貍型學者的自我文本解讀:李歐梵訪談錄
卻顧所來徑:周英雄訪談錄
簡體字版序
單德興
《文心學思:當代名家訪談錄》是我繼翻譯與專書之后,以簡體字出版的及時本訪談集,收錄了近年來的九篇訪談,受訪者不是作家,就是學者,有不少是身兼兩者、甚至三者皆備,如余光中老師就是著名的三“者”合一(作者、學者、譯者),四“藝”并進(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因此,書名結合了作者的“文”學“心”路與“學”者的“思”想歷程,呼應了繁體字版的書名《卻顧所來徑》,且更直截了當。
做任何事入門要正,眼界宜高,取法乎上。我于一九八○年代翻譯、出版以文藝訪談馳名國際的《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在漫漫的過程里,精讀細品英文,斟酌推敲中文,深入體察問答雙方的互動交流,嘆服于精彩的訪談紀錄與珍貴的文史數據。以后為了個人興趣與研究需要,自己進行訪談,先從認識的作者與學者開始,效法《巴黎評論》,充分準備,敬謹從事,訪談錄音謄稿盡量請受訪者過目(未過目者也獲其授權處理),以中、英文出版于學術期刊與訪談集,不知不覺已逾三十載。
訪談與獨立研究不同,涉及與他人的互動協商,過程中會出現無法事先掌握的變量,但也正因如此,為雙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轉折與驚奇。其實,深度訪談是非常勞力密集的工作,事前的閱讀資料與準備問題,訪談中的多方探詢與隨機應變,對話后的謄打編輯與往返修訂,在在需要時間、細心、耐心。甚至有些訪談由于內容與原先設想落差較大,或主客觀條件不足,不得不束之高閣。因此,其中的驚奇與“風險”比個人研究要高出許多,但吸引人之處也在于此,因為不知道你的問題會引出什么答案,而這個答案會引發你追問什么問題……整個過程既像雙方對壘攻防,也如彼此協力探索,非實際從事者難體會個中奧妙。
此外,訪談涉及知識、經驗與智能的分享。我一向服膺讀書、知人、論世之說,為學努力結合文本、生平、脈絡,而訪談是最直接有效串連三者之道。由于個人受益匪淺,不忍獨享,遂花費時間、心力整理,尋求出版。其中經過一遍又一遍地修訂,過程繁瑣,備極辛勞,一篇訪談耗時經年的情形并不罕見,而我多年下來卻仍一本初衷,樂此不疲,為名副其實的甘愿作、歡喜受(labor of love)。
經年累月的實踐,讓我逐漸摸索出一些門道。早年每每過度準備,盡量遍讀受訪者相關資料,整理出一大疊小卡片,分門別類,每張卡片上列出一個問題,逐一詢問,照章行事,雖然完備,但不免拘謹。待經驗較多、見識較廣之后,仍是努力準備,但過程中較放得開,尤其與熟識者訪談,互信基礎穩固,更是輕松自在,有如促膝對談,唯話題更為集中。相形之下,《巴黎評論》因盛名在外,問答雙方都鄭重其事,訪談稿一改再改,固然文字精琢洗練,但有時難免犧牲了對話中的活潑與現場感,而這正是訪談的重要特色。
在此感謝允晨文化廖志峰發行人對繁體字版的大力支持,廣東人民出版社李懷宇先生熱心促成簡體字版問世。李先生是經驗豐富的訪談者,于文史思想著力尤深,本書能得到他的青睞,建議書名,并與其他久仰的學者專家并列于《世界華文大家經典》,實為莫大榮幸。此次趁出版簡體字版的機會加以精簡,使結構更扎實,若干遣詞用字也更精準。
總之,訪談涉及主訪者與受訪者的互動,比一般寫作或單向溝通更為復雜。就文藝和學術訪談而言,受訪者為該領域杰出人士,累積多年經驗與特殊心得。主訪者從個人的發言位置與人文關懷出發,事先詳閱數據,思考題目,現場臨機應變,借由殷殷扣問,引發受訪者的響應,分享個人經驗、學思歷程、專業心得、人生智慧。這些對話與交流不僅為受訪者留下珍貴的及時手數據,也提供讀者一窺其內心世界、分享人生經驗與專業洞見的難得機會。因此,訪談對受訪者是“卻顧所來徑”,對讀者是“與智者為伍”,主訪者正是促成對話與交流的橋梁,目標則在于“此中有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