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歷史,一方面以莊重的態度寫下了大量的史學著作,另一方面則不斷地從歷史中借鑒修齊治平的智慧。
《鑒知錄》是一部讀史隨筆集。顧名思義,讀《資治通鑒》,是為了鑒往知來。作者起于基層,富有實際工作經驗。從其文字看來,他好讀書,勤于思考,為文能聯系實際,所作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他調遣的材料,是用心選擇過的,提出的問題,也是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過的。因此,行間時見誠敬,殊少鑿空之論,可做各級干部勤政律己之礪石,一般讀者做人處世之圭臬。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歷史,一方面以莊重的態度寫下了大量的史學著作,另一方面則不斷地從歷史中借鑒修齊治平的智慧。
《鑒知錄》是一部讀史隨筆集,主要收錄了《狗不叫·民則安》、《勢有變則法不同》、《愛才之舉應如蕭何》、《不趕時尚也是高尚》、《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市虎成于三夫》、《求實需要膽量與勇氣》、《為政如同安琴瑟》、《圣人不言天道》、《留下清白給子孫》等文章,供史學愛好者欣賞。
懷柔·征伐·內耗
狗不叫·民則安
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
善為川者決之使道
勢有變則法不同
受寵而不飛揚
朋黨的由來及及時次黨禁
毛遂自薦與跑官要官
用錯·人毀掉一軍
大道理小道理都要講情理
處理好女婿和兒子的關系
各負其責要知其責
謹慎力行是美德
忠心為國當無畏
執法不阿貴在不畏權貴
西楚霸王敗在何處
愛才之舉應如蕭何
蕭規曹隨不可取
功高不可學韓信
知之不處不如不知
百姓從行不從言
以德報怨是大德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不趕時尚也是高尚
百姓不徒附
國以簡賢為務
舉才秉公不徇私
胡服騎射與文化包容
改革關鍵是上層要統一
如何來看吳起現象
禍福由己不由天
中國古代的俠士精神
古人談政權更迭周期律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日計不足月計有余
以正祛邪要在扶正
圣人也會看走眼
也談苛政猛于虎
國弱無外交·使弱交不成
"寒蟬"也有罪
以國為家不能私家
一段傳聞的考證
刻鵠不成尚類鶩
因災自責與借災掩過
市虎成于三夫
印票子不是好路子
國不穩難以安家
多行不義必有報
寬嚴相濟為政觀
何為小人伎倆
曹操奸雄的帽子誰給戴的
正人君子蓋勛
漢武帝的用人之道
用人要重實而輕言
成功男人的背后有個好女人
只有窮人才有資格驕傲
求實需要膽量與勇氣
固疆守邊不可廢
鷹鹯不若鸞鳳
小小縣令真膽大
司馬光治史的政治傾向
小人得志君子必遭殃
仗義敢言的東漢大學生
為政如同安琴瑟
作舍道邊,三年不成
"圣人"不辨雌雄
悅人贊己,暗莫甚焉
多吃兩個雞蛋就算貪官
圣人不言天道
漢武帝重視農業
什么是寶
莫以私忌快其意
英雄老子管不好笨蛋兒子
國將亡,必多制
臨危不懼在于有實力
政者,正也
皇帝賣官為斂私房錢
留下清白給子孫
道義不顧私恩
上有所好下必有效
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
"水至清則無魚",是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話,多數的理解是辦事不可太認真,特別是對待下屬,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可管束太緊,要讓他們有點好處。"水清無魚",從生物學上講是對的,清水沒有營養成分,養不了魚。魚塘里沒有一個池子是清的,水越肥就越混濁,養的魚也就越大。還有一個成語,叫"渾水摸魚",就是把水攪渾了,魚鉆進泥里,用手就可以輕易把魚抓住。水太清了養不住魚,水太渾了魚也待不住,有人就把這一生物現象用于社會管理。簡單說這種做法錯誤也不對,但就廉政建設來說,用這種說法為為政不廉、不計小過開脫也不對,關鍵看指什么事來說,用在何事何地。
《資治通鑒》卷四十八記載了一件事,能夠引發一點思考。
班超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戍邊的名將,長期駐守邊疆,戰功很大,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后世,都是受人敬仰的。由于年老多病,在漢和帝永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02年請求辭職退休,能回到關內來養病。他給漢和帝上書說,臣不敢盼望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著進玉門關就滿足了。但朝廷對班超的請求一直沒有答復。班超的妹妹就又給皇帝上了奏章,說蠻夷的天性,欺侮年老體弱的人。現在班超年紀大了,已經是將死之人,長久沒有人去接替他,恐怕會引起蠻族的奸邪動機,產生作亂叛逆的心。現在朝中的卿大夫都是過24小時享樂24小時,都是管眼前的一點事情,都不肯從長遠著想,如果突然有了暴亂,班超現在的體力、精力處理起來會很困難,已是力不從心了。這樣就會毀掉國家多年來積累的功業,也會毀掉忠臣竭力報國的英名,實在是令人痛惜的事。班超從萬里以外上書來表示誠心,陳述急迫心情,引頸遙望圣意,至今已經三年,并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我聽說古代的時候,男子15歲服兵役,到60歲就要退休,就不再擔任軍職,還有休息的時候。我冒死來為班超請求朝廷的哀憫,乞讓班超在殘年生還,再度見到宮廷,使國家沒有奔勞遠方的憂慮,西域沒有倉猝發生的禍患,班超能蒙受文王葬骨那樣的恩愛,田子方哀憫老馬那樣的仁惠。
引錄這一大段話與本文的立題相差十萬八千里,就作文的要求來說,是跑了題,但讀到這段話,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古代忠臣的胸懷是何等的寬闊,沒有居功自傲,沒有爭名奪利,沒有倚老賣老,而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只求辭職離休,而且沒有任何條件和待遇要求,甚至低到不回都城,不回大城市,只進入玉門關就行,這樣的胸襟能有幾人,這才是真正的高風亮節。雖然文章跑點題,也跑得值。
漢和帝被班超妹妹的話打動了,同意了班超的請求,征召班超回朝。8月班超到達洛陽,9月就去世了。
班超被征召回朝,朝廷任命戊己校尉任尚接替班超做了都護。任尚在同班超交接時說,君侯您在塞外三十多年,由我接替您留下的職務,責任十分重大,而我的水平又很低,您應該給我點兒指點,應該怎么做。班超就十分誠懇地對任尚說,我已年老失智,你已經多次擔當重任,不是我班超能夠趕得上的,也就不要謙虛了。要征詢我的一些意見,我就說幾句十分愚淺的話。塞外的官吏和士兵,絕大多數不是安分孝順的人,都是因為犯了罪而流放到邊遠的地方來屯田的。而蠻夷之人是禽獸的心腸,是難以扶植的,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叛離。你的性情比較嚴厲急躁,水太清了,就沒有了大魚,治理政務太苛求,就不能與下屬和諧合作,應采取無拘束、簡單易行的政策,寬恕小過,注重大的原則而已。班超離開后,任尚私下對他親近的人說,我以為班超有多大的本事,聽他今天所說的,也不過平平而已。不聽忠言,必遭禍亂。任尚終于沒有把邊疆治好,而斷送了西部邊境友好穩定的局面。
"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班超這段話的指向很明確,范圍很清楚,針對性也很強。首先是有針對性地提出來的,就是針對塞外吏士的構成,邊境各民族的習性和任尚的待人處事特點,指出:治理邊境,面對這些地方的情況,和你的為人處事方法,要注意上下和諧、簡便易行,不要把問題搞復雜了,不要把矛盾搞激化了,對這些比較特殊的地方和特殊的人群,要多給點恩,少施點威,把握住大的原則,寬恕一些小的過失,這樣就能使邊境安定下來。任尚沒有看到自己的毛病,也沒有看透邊境的民情,更不明白班超這番話的深意,而且不屑一顧,失敗就是肯定的了。
水清無大魚,是有道理的,關鍵是看用在什么地方,誤解誤用了,也是會出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