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史有智慧》一書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通俗歷史暢銷書作家冷成金用獨特的"以智慧論歷史,以歷史說智慧"的手法,博采史實,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剝開傳統文化內核,重新解讀歷史,為讀者展示中國歷史智慧的精髓,使之讀懂歷史背后的歷史,感悟興衰成敗中的玄機。此為全新修訂版。
《讀史有智慧》一書
人大教授冷成金以智慧論歷史、以歷史說智慧
漫談詼諧 睿智深刻 改變國人解讀歷史的方式
讀得失 讀成敗 讀人性 ;知規則 明進退 得自在
冷成金: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主攻中國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曾先后出版《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隱士與解脫》《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等專著,以及《智典》《辨經》《讀史有學問》《讀史有智慧》等歷史漫談作品,在文化界影響巨大。其中《辨經》《智典》已被譯成韓文和日文出版,在韓國和日本引起強烈反響,并受到廣泛歡迎。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認為《辨經》是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經典讀本。
前 言
及時部分 儒家智慧
最深刻的儒家智慧 / 3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儒家智慧是一種真正的大智慧,它的運謀方法不是謀智,而是謀圣,即從征服人心著手。
書生皇帝的成敗 / 6
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開國皇帝。當開國皇帝的大多屬于這兩種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強,蓋因流氓無顧忌而豪強有勢力也。
帝王都是苦命人 / 15
皇帝身份尊貴,惹人羨慕。但其中的個中滋味只有皇帝自己知道。俗話說,"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實在是沒有福壽雙全的,要么短命,要么深陷權利之爭,備受煎熬。看來,說帝王是苦命人,實在并不過分。
曾國藩的"內圣外王" / 19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學者兼"賢相"的典型,是一個能夠體現這種理想人生模式的人。
政治家與藝術家 / 26
政治家與藝術家是否可以統一?如果可以的話,中國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么多昏君了。只能感嘆,造化弄人,將"藝術家"偏偏生在帝王家,成了"昏君"。
"禮"是什么 / 29
禮儀是古人用來教化人的一種文化儀式,是要人懂得怎樣做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要有人的精神價值。但叔孫通卻把禮儀當成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等級秩序工具,去掉了它內在的文化價值和積極的東西。
人心向背決定政權存亡 / 31
智家講究強權,借權謀和獨裁專斷來奪取晉的政權;趙家卻注重通過人的品性的考核,選立賢德誠信的人接班。從根本意義上講,這是一段早有預言的歷史,成敗的種子早在選擇接班人時就已經埋下了。
儒者善于巧諫 / 36
喜歡逢迎是人的本性,只有人格修養到達了極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聞過則喜,普通人往往是聞過不喜,甚至是聞過則怒。
……
第二部分 法家智慧
最嚴苛的法家智慧 / 109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法家智慧的核心在于法、術、勢。法的實質是強力控制,勢的實質是強懾,術的實質是權術陰謀。
流氓無賴亦能得天下 / 112
流氓無賴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德之為用,過于迂遠;術之為用,則立竿見影。因而,救急之道,重術而輕德。雖是流氓,但亦無妨,只要用術得"道",即可為天下之主。
中國的"法" / 115
極端的集權就失去了民主,人民不敢說話了就失去了輿論導向,沒有輿論導向,社會就會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不是讀書和自由使國家滅亡,相反,正是壓制思想和自由才使國家滅亡。
諸葛亮的悲劇 / 116
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一語道破天機,輔助劉備建立后蜀,可謂功業蓋世。奈何后蜀始終偏安一隅,也不過是數十年便國破家亡。追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后蜀無人,種下這禍根的便是諸葛亮。后世對諸葛亮的評價,多以道德角度為出發點,但這恰恰也是一種值得反思的悲劇。
"法家"的結局 / 118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改革者似乎總沒有好下場。其實,中國的變法絕非壞在老百姓的手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才是使變法夭折的主要原因。
再為曹操"翻案" / 122
我們是否想過,在喜歡劉備的潛意識里,是不是隱藏著一種深深的依賴、懶惰和畏懼外在世界的心理呢?是不是希望劉備式的明君如父母一般地呵護我們,替我們包辦一切呢?其實,當我們被人"做主"的時候,我們已經變成了奴隸。
小人物的大謀略 / 124
蒯徹生逢亂世,正當群雄逐鹿之時,可謂得時矣。觀蒯徹之謀,可謂大矣,其智應在韓信之上,只是不得其人而已。不得其人,并不是蒯徹的智計不及,實在是不逢其人。
以臣代君的政變術 / 129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俗語,足以見證中國歷史的翻云覆雨。"三分公室"、"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和"后周代漢",都是以臣代君的政變。
陰謀的勝利 / 139
世界上有兩個最不講道德的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宮廷。妓院在社會的最下層,唯錢是圖,連皮肉都出賣了,還有什么道德可講?宮廷在社會的最上層,唯權是從,連靈魂都不要了,更沒有什么道德信義可言。
謀國與謀家 / 143
忠與奸,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概念,但在有的時候卻很難區分。說他奸,他卻是全心全意地為國家社稷著想,乃至為某一姓一族效力,不論從哪一層意義上講,都應當算作忠臣;但說他忠,他卻又大權獨攬,往往超越了人臣之禮,實在是大奸有余。
開國與固權 / 153
歷史不是一匹馴服的馬。像朱元璋那樣徹底地殺掉功臣,很難將皇位維持長久;像東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柔治國",未殺一個開國功臣,卻招致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巨大弊端。
……
第三部分 道家智慧
較高明的道家智慧 / 249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黃老道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心智王天下,因而也是一種趨吉避兇、圓融無礙的處世智慧。
蕭規曹隨 / 252
曹參的"蕭規曹隨"政策與當時的社會需要十分吻合,與當時呂后專權、皇帝無能的朝廷狀況也是十分吻合的。而這一切,似乎并不能歸功于曹參,實在是由于劉邦和蕭何的明智。
"柔道"開國與"柔道"治國 / 254
以柔勝剛,是中國人處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剛,是中國人處世的堅定信念。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這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
為臣之道 / 259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為臣之道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權大壓主,不要引起君主的懷疑和恐懼,否則就自身難保了。
灑脫不羈的魏晉風度 / 262
魏晉風度是在中國魏晉時期產生的一種特定的人格模式。它的特點是自由、狂放、灑脫不羈而又純真自然,表現出了對人的本真生命的強烈向往和追求,是青春生命的一次艷麗迸發。
雅量 / 267
歷史賦予了中國知識分子實現王道的使命,但現實卻又總是與他們的愿望相齟齬,于是他們便以憤激的言辭來批評社會,以不羈的性格來標舉自由,以放誕的行為來驚世駭俗,以特異的舉止來彰顯獨立。
慈?忍?變 / 270
在黃老道術中,慈忍之道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慈,就是收服人心;所謂忍,就是等待并爭取時機;所謂變,就是采取主動的行動。
晏子為相 / 281
做大臣的只把精力放在國君身上,這是不忠。勸導國君親近其父兄,對群臣要講禮義,對人民要有恩惠,對諸侯要講信用,這才是忠。
……
第四部分 佛家智慧
最超脫的佛家智慧 / 307
"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禪宗的智慧,其核心就在于如何面對在世與超世、做人與成佛、求佛與求己。
教外別傳 / 310
"拈花微笑"和以前任何一種佛教教派的傳教方式都不一樣,因此是"教外別傳";它不是邏輯的、語言的、儀式的,而是超邏輯、超語言、超儀式的,以一種心靈感應、心領神會的方式相互傳達,因此是"以心傳心"。
本無一物 / 316
"本來無一物",這就是禪宗的智慧。人始終生活在,也只能生活在具體的時空之中,生存于"有"之中,任何具體的時空都是有局限的。
自性自度 / 324
佛性在自己心中,只能自己體會,自己不用心體會,他人再給你講多久多深也沒有用。
啟悟悟入 / 329
學禪一方面需要外在方面,要尋師引路,但另一方面更在內在方面,要認得本心。不要外求又需要外求,求師;需要外求又不要外求,靠己。
平常心是道 / 352
禪宗的平常心就是:無心于事、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就擺脫了事之累;無事于心,就超越了心之累。
第五部分 縱橫家智慧
最圓滑的縱橫家智慧 / 363
蘇秦、張儀之流,憑借廣博的歷史知識、超人的膽略和無礙的辯才,或是南北合縱,或是東西連橫,真可謂縱橫捭闔、左右逢源,將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間。
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 365
傳統中國人的理想是當官,而不是當英雄。當官有權,有了權也就有了錢,榮、華、富、貴四個字真可謂形容盡了當官的好處。當英雄就不然了,在中國歷史上,英雄大多沒有好下場,富、貴往往是沒有的,就是榮、華也要拜人所賜。
運天下于股掌之間 / 371
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合縱改變了秦國對六國各個擊破的狀況,而促成六國合縱的正是對秦王進行連橫游說失敗的蘇秦。
晏嬰進諫有道 / 374
一位堂堂正正的大臣,不能用堂堂正正的方式來進諫,反倒要用類似優伶的方式來警醒君主,這多少令人有所感慨。
少年英才巧舌取五城 / 378
秦國的甘羅是一位少年英才,十二歲就出使他國,憑著杰出的才能,為秦國爭得了很大的利益。不過,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就如此懂得人世的利害,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范雎入秦,遠交近攻 / 379
遠交近攻是秦國在軍事上所實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策略,自從這一策略實行后,秦國一改困窘的局面,迅速在軍事上打破了僵局,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失一士而國亡 / 383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是極為重要的,甚至到了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得一士而國興,失一士而國亡"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魯仲連義不帝秦 / 385
魯仲連之所以備受后人贊賞,主要因為兩點:一是堅持氣節,義不帝秦;二是為人排憂解難,功成不受賞。這兩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高尚的品德,也是具有恒久價值和意義的文化理想。
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 / 388
漢朝建立以后,分封了許多諸侯王,它們勢力強大不易控制。漢景帝時,削藩失敗。直到漢武帝時,主父偃提出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才巧妙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次耐人尋味的務虛辯論 / 389
每一個智謀都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各種發展的可能,就不能應付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
治國與打獵 / 392
治國治民就是打獵,如果沒有打獵的本領,那就自顧不暇,哪里還能捕獲獵物?最終只能車覆人亡,或是為猛獸所傷。
……
第六部分 兵家智慧
最冷峻的兵家智慧 / 413
兵家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講究"知己知彼",講究"避實就虛"。熟練運用兵家智慧,不僅能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也可獲得政治和商業上的成功。
孫臏與龐涓 / 415
孫臏和龐涓的關系以及龐涓的最終結局,似乎都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妒忌之心是毀滅自己的根源。
何謂背水一戰 / 422
背水一戰所用的正是兵法上所講的"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戰法,這是一種自絕退路的戰術,其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將士的求生欲望,激發起他們較大的戰斗力。
何謂奇人 / 426
奇人之奇,就在于無世俗之累,入世可經天緯地,出世可"與天地精神往來",不為窮困而憂,不為聞達而喜,不論窮困還是聞達,均無所累,常得率性而為。
高處不勝寒 / 433
常言道:自古伴君如伴虎。所謂雷霆易怒、天威難測,侍奉君主實在是一門極其高深的藝術,任何官場上的成功者,是不是一個政治家姑且不論,但說他是一個玩弄權術的藝術家,那是錯不了的。
……
第七部分 陰陽家智慧
最神秘的陰陽家智慧 / 461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陰陽家通過天象觀測,掌握了自然的變化規律。高明者往往是把科學,如天象,與神秘的巫術形式結合起來,用來預測人事的吉兇禍福。
陰陽 / 463
陰陽觀念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象天法地"是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人們在生產和勞動的實踐中,通過仰觀俯察,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有著較大差別的那些相互對立的事物。
讖緯 / 465
"讖"是一種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的預言,往往假托神靈來預言吉兇禍福和告知人間的政事;"緯"則是相對"經"而言的,是對各種經書的解釋。作為預言的形式,二者是沒有什么區別的。
解夢 / 471
占夢是中國古代眾多占卜術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由有道德、有水平的人來替人解夢,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誰是中國歷史劇的較大導演
這里說的不是影視導演,而是歷史活劇的導演。
要尋找這樣的導演,首先要尋找具體而又典型的歷史大戲。
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就符合這樣的條件,因為用現代戲劇觀點看,趙匡胤兵變、登基的過程具備了十分典型的"戲劇結構"。
趙匡胤是如何登基的,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黃袍加身",一是陳橋兵變。
大史學家司馬光他在的《涑水紀聞》中就說:"或以黃袍加太祖之身。"意思是說有人強行將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這就是所謂的"黃袍加身"。宋代的官僚文人這樣說,后來的正史也多持這樣的觀點。但民間似乎就不同了,疑為宋人所作的《大宋宣和遺事》和明代的《喻世明言》就直稱"陳橋兵變"。不要小看這稱呼的不同,其中的區別可就大了。如果是黃袍加身,趙匡胤就是無辜的、無奈的、被迫的,在道義上就可以不受譴責;如果是陳橋兵變,趙匡胤可就變成篡權者了。
到底真相是什么,還是讓歷史事實來說話。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的都城東京(開封)。
京城里一派節日氣象,尤其是大臣們,在忙著朝賀新年。就在這時,朝廷接到了北邊鎮州、定州的緊急軍報,說割據山西的北漢會合契丹人向后周發動進攻。
其實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為什么?怎么也得讓皇帝過好這個新年,誰有那么大的膽子敢在大年初一上奏這樣的軍情?即使十萬火急也不行。可偏偏就在這時,邊報來了。如果皇帝能夠指揮若定,這時來了邊報也不可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是了,可偏偏后周當時的情況是"主少國疑"。所謂主少國疑,就是君主年少,國人疑懼,也就是說國家缺少主心骨,全國上下疑懼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所謂"無巧不成書",無巧似乎也不成歷史。但歷史真的那么巧嗎?是否背后有人處心積慮地操作呢?不得而知,因為歷史上本來就有很多謎!
接下來的情景是什么樣子呢?可以想見,是朝堂上一片混亂,本來大家都是滿面紅光地祝賀新年,現在卻一個個變成六神無主了。
我們還可以想到什么呢?發兵啊!對了,這正是有人想要的結果。兩個宰相,范質、王溥,不加任何核實,不采取任何防備措施,當時就以周恭帝的名義下詔讓趙匡胤帶兵北征。這樣做,在歷史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倉促遣將",而倉促遣將,十有八九是要出大問題的。
這是不是因為后周朝廷聽從了趙匡胤的調遣,我們不得而知,但接下來趙匡胤做了什么,我們卻是知道的。
首先,他讓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于正月初二率軍先行。慕容延釗不僅在資歷、聲望諸方面都超過他,更重要的是,慕容延釗并非鐵桿的擁趙派,不是他的核心成員,如果讓慕容延釗與自己同行,無疑是多了一層顧慮;而讓慕容延釗先行,趙匡胤緊隨其后,不僅免除了心腹之患,且一旦兵變成功,就可以切斷慕容延釗的后路,使他進退維谷,自然就容易導向趙匡胤這一邊。這叫清除外圍。
第二,趙匡胤并不是把所有的親信將領全都帶走,而是把石守信、張令鐸等留在開封,目的是既做內應,又牽制負責守衛京城的韓通。這叫設置內應。